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FA的兰州市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关系变化分解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逯承鹏 陈兴鹏 +3 位作者 张子龙 薛冰 鹿晨昱 李勇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4-610,共7页
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采用以物质投入与消耗为表征的环境压力函数,结合"修正后的Laspeyres方法"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分析了兰州市19902004年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时序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和各驱动因素对它的影响程度.结... 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采用以物质投入与消耗为表征的环境压力函数,结合"修正后的Laspeyres方法"并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分析了兰州市19902004年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之间的时序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和各驱动因素对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随着兰州市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物质投入与国内物质消费总体呈上升趋势,由物质投入与消耗所产生的环境压力主要是由经济增长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消耗所致.人口因素和经济增长因素对环境压力的增大具有正向效应,技术因素对它则具有负向效应,人口因素对它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且比较稳定,而经济增长因素与技术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流分析 结构分解分析 经济增长 环境压力 兰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民社会下的公众环保——两者关联及中国语境
2
作者 何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8-92,共5页
当今意义上的公众环保,在世界范围内体现出的特征,总是离不开环保NGO的领导,并以社会运动的形式展开。它们一方面监督政府环境政策的实施,另一方面为政府环境政策的实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些特征与市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相关联。
关键词 市民社会 公众环保 环保NGO 中国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费主体在媒介语境下的存在状态 被引量:1
3
作者 连珩 李爱华 王磊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6-108,共3页
在消费膨胀和媒介强势的今天,作为消费行为主体的消费者再度被人们关注,西方理论界对媒介下消费者或者说受众的研究有不少的论述。消费主体在媒介语境中处于训化的被动性、解码的多元性,以及单维化、"非我化"等状态。媒介语... 在消费膨胀和媒介强势的今天,作为消费行为主体的消费者再度被人们关注,西方理论界对媒介下消费者或者说受众的研究有不少的论述。消费主体在媒介语境中处于训化的被动性、解码的多元性,以及单维化、"非我化"等状态。媒介语境下消费主体也具有"主体重构"、"时间流整合"、"大众训化的自我强制"的特征。辩证地说,消费主体在媒介语境下是被动性与主动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体 媒介语境 主体存在状态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视角的文化转向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文江 何祎金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7-119,共3页
现代性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经典时期的三大社会学传统采取吉登斯所谓单一动力的模式来把握现代性,即采用一种整体性的宏大视角,将社会结构与系统作为描述的对象。20世纪文化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使得文化从社会研究的边缘,跃升为主流位... 现代性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经典时期的三大社会学传统采取吉登斯所谓单一动力的模式来把握现代性,即采用一种整体性的宏大视角,将社会结构与系统作为描述的对象。20世纪文化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使得文化从社会研究的边缘,跃升为主流位置。这种社会学的文化转向,意味着采用文化视角解读现代性的可能性,然而早在19世纪,处于社会学边缘位置的西美尔便是这种文化转向的先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文化转向 文化视角 西美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何以可能——孔子再认识 被引量:2
5
作者 易志刚 王晓兴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42,共9页
所谓孔子再认识,就是要站在今天的立场上,解读孔子何以成为圣人,孔子的学说和思想何以成为秦汉以降中国文化的灵魂。从孔子的时代入手,揭示出西周封建制不仅塑造了中国人所特有的生存样式,而且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因。进而在"己&q... 所谓孔子再认识,就是要站在今天的立场上,解读孔子何以成为圣人,孔子的学说和思想何以成为秦汉以降中国文化的灵魂。从孔子的时代入手,揭示出西周封建制不仅塑造了中国人所特有的生存样式,而且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因。进而在"己"、"人"、"欲"三者的结构中展开对孔子"仁"的哲学的分析,还孔子作为中国哲学家的本来面目。走孔子的哲学之路,为一个充满仁爱而自由的新中国而努力,是今天的中国人和中国哲学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的哲学 忠恕 克己复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之本真处境——万物一体思想与海德格尔的“四重整体”疏论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孟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15-119,共5页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之思表达了海德格尔对“人之栖居”的诗意吁求,“万物一体”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社会整体和谐的理想。尽管在思想取向、达乎本真处境的途径和对人的定位等方面存有差异,但两者都是对人在世...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之思表达了海德格尔对“人之栖居”的诗意吁求,“万物一体”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社会整体和谐的理想。尽管在思想取向、达乎本真处境的途径和对人的定位等方面存有差异,但两者都是对人在世界中所处地位和境域的深刻反省,两者都体认到,只有达乎与自然万物本然的相融相契、一体存在,才是人之在世的本真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重整体 万物一体 本真处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左传》到《荀子》:作为人道的礼的展开
7
作者 王沁凌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7-135,共9页
"礼仪之分"是春秋时代的重要问题,将礼提升到与人类文明同存亡的崇高境地。它将民与天地的联系以礼乐文化的复杂而有条理的形式呈现出来,并涵盖了人受生而有的欲望活动所引发的"六志"调和的要求。这一思想线索显露... "礼仪之分"是春秋时代的重要问题,将礼提升到与人类文明同存亡的崇高境地。它将民与天地的联系以礼乐文化的复杂而有条理的形式呈现出来,并涵盖了人受生而有的欲望活动所引发的"六志"调和的要求。这一思想线索显露于春秋之际,多见于《左传》所记载的言论,后为荀子所继承,并在荀子那里发展为对礼的起源和人性的探讨。荀子认为,礼作为"人道之极"代表了社会文明对自然状态的改进成果,划定了人的现实欲求活动的调适满足的范畴;而圣人作为"道之极"不仅具体而微地代表了礼乐文明的意蕴与精神,其后天的思虑也限定了礼乐体系这一范畴在历史处境中的实现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志 人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自然科学的四个源头——对自然科学及其根源的理解历程
8
作者 夏一杰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5-7,共3页
本文认为,除逻辑体系和系统实验这两个要素外,还要有古希腊自然哲学①和一神教背景,才能完全领会自然科学。
关键词 困惑 自然科学的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