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传统文化建筑表达的伦理叙事功能--以裕固族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文江 黄超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74,共6页
当前一些民族自治县在县域范围内展开了利用建筑载体表达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达实践,一方面凸显了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这种实践赋予建筑艺术特性,传达出了某种伦理价值观,因此是一种伦理叙事。本文借助建筑伦理... 当前一些民族自治县在县域范围内展开了利用建筑载体表达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达实践,一方面凸显了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这种实践赋予建筑艺术特性,传达出了某种伦理价值观,因此是一种伦理叙事。本文借助建筑伦理叙事理论对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达实践活动进行解读,发现裕固族利用传统文化服饰、民间故事形象、宗教信仰、传统游牧生活场景等文化符号对公共建筑进行了民族化表达的实践中,呈现了裕固族人的传统英雄观、德性观、生活观、爱情观,具有伦理传达、行为导向和传统伦理现代建构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 建筑表达 伦理叙事 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的知识转向与西部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
2
作者 陈文江 寇星亮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0-196,共7页
目前的"一带一路"研究并未真正地触及其知识内核。即对现有关于世界秩序的知识体系而言,"一带一路"意味了何种的知识取向和知识转向?而中国与西方已有的知识遗产——"天下主义"、"殖民主义的帝国主... 目前的"一带一路"研究并未真正地触及其知识内核。即对现有关于世界秩序的知识体系而言,"一带一路"意味了何种的知识取向和知识转向?而中国与西方已有的知识遗产——"天下主义"、"殖民主义的帝国主义秩序"——都存在着一定的"中心主义"思维,即站在自身的角度去"定义"和"规训"世界,从而局限于"中心—边缘"的陈旧模式。另外,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又是一种基于民族—国家的世界体系,而另一种知识遗产——"万隆精神"则强烈地表现出了一种"世界主义"的关怀,然而这种知识遗产在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市场体系中却又不可避免地失落了。"一带一路"战略则在知识层面上提出了一种转向的可能,即消弭原有世界体系中的"边缘"的"边缘性",以"时空重塑"为理论诉求,为超越以民族—国家为根基的世界体系,建立以社会层面的合作为基础的世界体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知识转向 “天下主义” “万隆精神” 世界体系 “世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河湟岷洮地区的移民与边地文化变迁 被引量:9
3
作者 武沐 陈亮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3-121,共9页
明代河湟岷洮边地设置的军事性卫所,不仅为明朝巩固西部疆域提供坚实的武力后盾和军事保障,还意味着一场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和文化移植。卫所移民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其负载的汉文化对基层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以致卫所成为不同于周边地区... 明代河湟岷洮边地设置的军事性卫所,不仅为明朝巩固西部疆域提供坚实的武力后盾和军事保障,还意味着一场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和文化移植。卫所移民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其负载的汉文化对基层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以致卫所成为不同于周边地区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地理单元。随着移民与少数民族间的互动交流日趋频繁,周边少数民族渐染华风,其生产方式、礼仪风俗、乡土方言均有所改变,而移民群体建构的教育体系使重文之风日益浓厚,对地方文化事业也有所促进。与此同时,土官阶层作为明廷治理基层社会的重要力量,在汉文化因素的影响下,改汉姓,修家谱,更成为多元文化沟通融合的先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移民 文化 土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兰州之崛起 被引量:3
4
作者 武沐 赵洁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0-227,共8页
明代的兰州凭借着兰州卫、庄浪卫的防御功能屹立在西北九边戍防线上。兰州的战略地位由此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明代的兰州、庄浪卫控制着通往西域的大道,是明代通往河西走廊的主要通道,而洪武年间架设在黄河上的镇远浮桥则是这条生命线... 明代的兰州凭借着兰州卫、庄浪卫的防御功能屹立在西北九边戍防线上。兰州的战略地位由此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明代的兰州、庄浪卫控制着通往西域的大道,是明代通往河西走廊的主要通道,而洪武年间架设在黄河上的镇远浮桥则是这条生命线的咽喉。明代兰州自从有了黄河镇远浮桥,军事上的战略地位与政治上的威慑作用更是超过历代。肃王之所以移藩兰州,这与兰州的重要战略地位有直接的关系。兰州黄河镇远浮桥的贯通,为兰州商业的异军突起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兰州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河旱码头。明代的兰州还是茶马贸易的关键节点,明廷在兰州设有兰州课税局,这些商业功能的增添使得兰州逐渐从一个单纯的军事城堡开始向多功能的城市转变,这是兰州作为城市兴起的重要标志,开启了兰州作为西北商业重镇的序幕。明代肃藩移兰对于兰州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给予了全面提升。除政治、军事、商业影响外,肃王府的建设还带动了兰州的城市建设,其建设规模远远超过了周边府县。肃王迁兰极大地促进了兰州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兰州一跃成为周边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心。而所有这些正是明代兰州崛起的真实写照和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兰州 镇远桥 肃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河南蒙古族文化涵化的发生机制解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宗喀.漾正冈布 陈瑾斓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8-154,共7页
河南蒙古族自17世纪迁牧到甘、青、川交界的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受其所处的地域环境、与清政府的政治关系和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三大因素的影响,河南蒙古族文化发生涵化。加之与周边藏族持续发生交融,其社会的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阶层在文化... 河南蒙古族自17世纪迁牧到甘、青、川交界的黄河上游河曲地区,受其所处的地域环境、与清政府的政治关系和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三大因素的影响,河南蒙古族文化发生涵化。加之与周边藏族持续发生交融,其社会的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阶层在文化发生涵化的机制上有所不同。通过对上述地域、政治和宗教等三大因素的解析,更加深入地剖析了河南蒙古族文化涵化发生机制和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蒙古族 文化涵化 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区族群的生计变迁与心理适应——以甘南夏河县桑科乡X村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路宏 胡政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9-135,共7页
当族群的生计方式及族群内部群体的"社会身份"发生改变,其社会文化生存环境和族群心理认知也随之发生变迁。20世纪末以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各牧业区先后开始实行草场承包政策,牧民族群的生计方式由游牧转为定居,草地利用及管... 当族群的生计方式及族群内部群体的"社会身份"发生改变,其社会文化生存环境和族群心理认知也随之发生变迁。20世纪末以来,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各牧业区先后开始实行草场承包政策,牧民族群的生计方式由游牧转为定居,草地利用及管理的主要方式由部落共用转向家庭承包,文化变迁的心理认知场域也由传统变为现代。定居转型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旅游的进一步开发,地处拉卜楞—桑科旅游带的牧民们在社会生活、文化适应及生计方式等方面均发生较大变迁,由文化接触而引起的文化涵化及族群心理适应等问题开始出现,族群内部不同群体在心理认知和文化调适过程中也表现出不同特征。基于此,从生计变迁及其引起的族群心理适应的研究视角,以甘南夏河县桑科乡X村为例,对草地利用与管理的历史变迁、牧民定居转型后的生计变迁与认知、牧民族群的生计认知与心理适应以及对传统生态伦理的价值守护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理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变迁 藏族 族群 心理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历程视角下乡城迁移老年人的市民化——基于甘肃省天祝县的调查 被引量:8
7
作者 切排 余吉玲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8-119,共12页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速周边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与定居。在生命历程后期,农村老人以主动或被动的形式裹挟进城镇化潮流,从农村流入城镇,生活发生巨变。晚年迁移、身份转型、市民化等生命事件对农村老人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自身...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速周边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与定居。在生命历程后期,农村老人以主动或被动的形式裹挟进城镇化潮流,从农村流入城镇,生活发生巨变。晚年迁移、身份转型、市民化等生命事件对农村老人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自身人力资本脆弱,农村老人进城即失业,加之难以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子女外出务工等,成为城镇新型贫困群体、边缘群体和留守群体。农村文化对老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他们在城镇复制农村生活模式,难以适应消费性的城镇生活。虽然老人在城镇生活实践中充满困境,但老人渴望扎根城镇,其市民化意愿与能力间存在张力。进城老人希望在城乡之间两栖流动,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积累家庭资本以规避城镇生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历程 老年人 市民化 县域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钦桑波与“后弘期”的吐蕃医学 被引量:6
8
作者 宗喀·漾正冈布(Yongdrol K.Tsongkha)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共4页
仁钦桑波(958—1055),10、11世纪吐蕃最伟大的翻译家,整个吐蕃中世纪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之一。他一生中将150种以上梵文文献编译成吐蕃文。他的翻译与其他学术活动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宗教与文化复兴运动的重要事件之一。传统上... 仁钦桑波(958—1055),10、11世纪吐蕃最伟大的翻译家,整个吐蕃中世纪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之一。他一生中将150种以上梵文文献编译成吐蕃文。他的翻译与其他学术活动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宗教与文化复兴运动的重要事件之一。传统上认为是他开启了吐蕃佛教史上的新密乘(gSangssNgagsgSarMa)时代。他在医学领域最重要的贡献是将发八他(V仭gabhata)的《八支精要集》(Ast仭nga-hrdayaSam.hita.N仭ma)、喀且·达瓦宛嘎(KhacheZlabamN-gondGav)的《八支精要集广注·词义月光》(Pad仭rthaCandrik仭-prabh仭s仭N仭maAst仭ngahrdayaVivrti)等一些重要吠陀医典译成了吐蕃文,对“后弘期”,即10世纪以后的吐蕃医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钦桑波 吠陀医学 吐蕃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