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高等级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人畜共患病综合防范策略
1
作者 陈鑫 李潇萍 +6 位作者 魏彦明 李晓斌 魏徵 李佩儒 张志伟 张立国 郭建宏 《甘肃畜牧兽医》 2024年第5期20-26,共7页
高等级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承担着人畜共患病的研究、诊断、预防和控制等重要任务,在公共卫生和动物健康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为确保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止人员感染,本文基于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原理和方法,特别重点关注人员、设备、材... 高等级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承担着人畜共患病的研究、诊断、预防和控制等重要任务,在公共卫生和动物健康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为确保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止人员感染,本文基于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原理和方法,特别重点关注人员、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五项关键要素,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控制人畜共患病的措施和方法。这些策略已在作者所在单位实验室中成功实施,显著提升了实验室的安全性和个人防护能力,有效降低了实验室活动人员的感染风险,积极推动了人畜共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为高等级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及操作人员在生物安全防护方面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级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 人畜共患病 TQ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共生生物对肠道干细胞的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丁莹莹 张嘉芸 +5 位作者 唐龙轩 张少华 郭小腊 蒲丽霞 牟文杰 王帅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9-1026,共8页
肠道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s,ISCs)在维持肠道稳态中起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肠道共生生物(如微生物和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对宿主的干细胞调节至关重要,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肠道干细胞的更新分化。本文重点阐述了肠道菌群... 肠道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s,ISCs)在维持肠道稳态中起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肠道共生生物(如微生物和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对宿主的干细胞调节至关重要,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肠道干细胞的更新分化。本文重点阐述了肠道菌群和蠕虫及其代谢产物对ISCs的影响,并侧重总结了相关的细菌、代谢产物等对ISCs增殖分化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未来肠道损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肠道蠕虫 肠道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乙酰肝素生物合成及修饰过程中关键酶的功能研究进展
3
作者 黄磊 袁红 +7 位作者 宫晓华 包慧芳 李冬 李平花 孙普 卢曾军 刘在新 白兴文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4-109,共6页
硫酸乙酰肝素(HS)是一类由多个高度硫酸化的糖醛酸和葡糖胺二糖重复单元组成的线性异构多糖。HS可作为细胞表面受体,与细胞因子和包括口蹄疫病毒(FMDV)在内的多种病毒粒子结合,发挥重要且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功能性HS大分子的合成包括胞... 硫酸乙酰肝素(HS)是一类由多个高度硫酸化的糖醛酸和葡糖胺二糖重复单元组成的线性异构多糖。HS可作为细胞表面受体,与细胞因子和包括口蹄疫病毒(FMDV)在内的多种病毒粒子结合,发挥重要且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功能性HS大分子的合成包括胞内的生物合成过程以及胞外的合成后修饰过程,涉及多种酶的参与。通过概述HS的多糖聚合以及蛋白修饰,分析HS生物合成及修饰过程,总结参与其中的关键酶及功能,以期为HS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和化学酶学合成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乙酰肝素 生物合成 合成后修饰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种布鲁氏菌MgtC蛋白在抵抗低Mg^(2+)环境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4
作者 王恒泰 吕浪 +6 位作者 蒋卉 程君生 刘铭赫 储岳峰 许健 李朋 丁家波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5-377,共13页
MgtC蛋白在多种胞内寄生菌中是一个重要的毒力因子并表现出抵抗低Mg^(2+)环境的能力。布鲁氏菌是一种重要的胞内寄生菌,但是关于MgtC蛋白在布鲁氏菌中的生物学功能报道较少。为了全面阐述MgtC在布鲁氏菌中的生物学特性,本文研究了牛种... MgtC蛋白在多种胞内寄生菌中是一个重要的毒力因子并表现出抵抗低Mg^(2+)环境的能力。布鲁氏菌是一种重要的胞内寄生菌,但是关于MgtC蛋白在布鲁氏菌中的生物学功能报道较少。为了全面阐述MgtC在布鲁氏菌中的生物学特性,本文研究了牛种布鲁氏菌MgtC蛋白对低Mg^(2+)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它可能的生物学功能。构建牛种布鲁氏菌(S2308株)的mgtC基因缺失突变株S2308ΔmgtC,同时采用质粒回补方式构建回补株S2308ΔmgtC(pBBR1MCS-mgtC),随后对其开展低/高Mg^(2+)环境中生长曲线测定,ATP含量测定,胞内存活,环境应激,生物被膜检测和小鼠攻毒试验等研究,全面分析MgtC在牛种布鲁氏菌中的生物学功能。结果显示:成功构建缺失株S2308ΔmgtC及其回补株S2308ΔmgtC(pBBR1MCS-mgtC)。牛种布鲁氏菌S2308在低Mg^(2+)环境中,mgtC基因转录水平显著上调(P<0.05),与亲本株和回补菌株相比,缺失株S2308ΔmgtC在低Mg^(2+)环境中的生长曲线(P<0.001)、膜结构完整性(P<0.05)、生物被膜形成能力(P<0.01)均低于与亲本菌株和回补菌株,而菌体内ATP含量均高于亲本菌株和回补菌株(P<0.001)。此外,mgtC基因的缺失不影响牛种布鲁氏菌在巨噬细胞内的存活以及对小鼠的致病能力。在低Mg^(2+)环境下,牛种布鲁氏菌通过MgtC保证细菌ATP正常水解,维持自身正常生理活动和膜结构的完整性,但是MgtC对牛种布鲁氏菌的毒力和致病性无明显影响,本研究为深入了解牛种布鲁氏菌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种布鲁氏菌S2308 mgtC 低Mg^(2+)环境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支原体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S组件Mb BioY摄取外源生物素的功能分析
5
作者 陈启伟 权衡 +5 位作者 陈胜利 刘东慧 于永峰 李彩玉 宫晓炜 储岳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2-289,共8页
牛支原体(M.bovis)感染与生存依赖于外界微环境提供的各类营养代谢因子。开展M.bovis外源生物素摄取的机制研究,将对M.bovis防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M.bovis PG45 Mb BioY(MBOVPG45_0349)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分子对接分析,筛... 牛支原体(M.bovis)感染与生存依赖于外界微环境提供的各类营养代谢因子。开展M.bovis外源生物素摄取的机制研究,将对M.bovis防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M.bovis PG45 Mb BioY(MBOVPG45_0349)基因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分子对接分析,筛选M.bovis PG45 Mb BioY突变株,比较PG45和PG45ΔMb BioY的生物素敏感性,异源构建Mb BioY功能性克隆验证其功能。结果表明,PG45染色体上存在一种崭新的生物素膜转运蛋白,全长996 bp,GC含量30.95%,蛋白长度为332个氨基酸,是由7个跨膜结构域组成的能量偶合因子(ECF)转运蛋白S成分Mb BioY。进一步验证后发现,当M.bovis缺失Mb BioY会影响其生长,表现出生物素代谢营养缺陷的表型。通过异源敲入生物素代谢营养缺陷大肠杆菌MG1655,表明Mb BioY单独存在时,就能够恢复生物素代谢营养缺陷大肠杆菌缺失株的生理功能。初步证明,Mb BioY编码的是能量偶合因子(ECF)转运蛋白的S成分具有摄取外源生物素的能力,该研究结果将补充细菌生物素代谢调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M.bovis的有效防控提供独特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支原体 能量耦合因子转运体 生物素 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肺炎支原体GH3-3株全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田彤彤 葛家振 +4 位作者 高鹏程 李学瑞 宋国栋 郑福英 储岳峰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23-334,共12页
【目的】全面了解绵羊肺炎支原体GH3-3株的基因序列,研究其潜在的致病机制及其复制、转录、翻译过程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利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绵羊肺炎支原体GH3-3株基因组DN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绵... 【目的】全面了解绵羊肺炎支原体GH3-3株的基因序列,研究其潜在的致病机制及其复制、转录、翻译过程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利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绵羊肺炎支原体GH3-3株基因组DNA,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绵羊肺炎支原体GH3-3株基因组大小为1060772 bp,GC含量为29.66%,基因组组分分析后发现,GH3-3株的基因组含有730个编码基因,总长度为914379 bp,平均长度为1252.57 bp,占基因组全长的86.2%。串联重复序列共149个,总长为20926 bp,占基因组全长的1.97%。微卫星DNA序列102个,tRNA 30个,rRNA 3个。在NR、SwissProt、GOG、KEGG、GO、CARD、CAZy、PHI、TCDB、RMS数据库中,分别有719、459、473、394、449、33、5、180、113、59个基因被注释;在VFDB数据库中,共注释到了76个毒力因子相关的基因。将基因组序列提交至NCBI网站,获得登录号为:PRJNA1051969。【结论】获得了绵羊肺炎支原体GH3-3株完整的基因组信息,预测和注释了其基因的功能,明确了GH3-3株以及与国内外其他绵羊肺炎支原体菌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肺炎支原体 GH3-3株 全基因组测序 毒力因子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素防治动物细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东慧 权衡 +4 位作者 李彩玉 刘梦瑶 周继章 宫晓炜 陈启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86-996,共11页
在进化过程中,植物、昆虫、爬行动物及人类等生物通过产生不同的防御机制来抵抗外来病原的侵入以适应复杂的环境。最常见的是产生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其可以影响病原体细胞膜的通透性、核酸的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抗菌... 在进化过程中,植物、昆虫、爬行动物及人类等生物通过产生不同的防御机制来抵抗外来病原的侵入以适应复杂的环境。最常见的是产生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其可以影响病原体细胞膜的通透性、核酸的复制及蛋白质的合成。抗菌肽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包括昆虫抗菌肽、哺乳动物抗菌肽、两栖动物抗菌肽、鱼类抗菌肽、软体动物抗菌肽、甲壳类动物抗菌肽、植物抗菌肽、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绝大多数微生物(主要是革兰氏阳性菌)和古细菌至少会产生一种抗菌肽,以保护自身并在生态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1]。细菌素(Bacteriocin)是细菌核糖体产生的小分子阳离子肽,具有抑菌作用。由于其强大的抑菌性能,细菌素作为益生菌的代谢物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例如,Whitehead在1933年发现,乳酸乳球菌乳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产生的乳链球菌素(Nisin)在小鼠体内具有抗链球菌感染的活性[2]。随后,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细菌素,例如片球菌素A[3]、植物乳杆菌素S/T[4]、Enterocin 1146[5]、Piscicolin 126[6]、Pneumocyclicin[7]、植物乳杆菌素JY22[8]和Gassericin M[9]。动物用替抗产品需求的增加加速了细菌素的研发进程,很多细菌素具有强大的抑菌活性,有望成为治疗重大疾病的新型绿色天然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疾病 甲壳类动物 链球菌感染 革兰氏阳性菌 细菌素 通透性 防御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源细小病毒兰州株的分离鉴定与VP2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孔繁丽 卢曾军 +3 位作者 陈慧丽 李坤 刘果 张小丽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11-2019,共9页
为了解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遗传进化方向,于兰州市宠物医院采集8份细小病毒阳性(试纸条检测)的犬粪便样品,使用F81细胞分离病毒;利用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血凝试验鉴定所分离的病... 为了解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的基因型分布情况及遗传进化方向,于兰州市宠物医院采集8份细小病毒阳性(试纸条检测)的犬粪便样品,使用F81细胞分离病毒;利用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血凝试验鉴定所分离的病毒;随后分析病毒基因型和VP2基因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7株细小病毒,1株为New CPV-2a型CPV,5株为CPV-2c型CPV,1株为猫细小病毒(Feline parvovirus,FPV)。VP2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及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CPV-2c型毒株VP2同源性为100%,与北京、江苏等地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近;New CPV-2a型毒株与吉林、西安等地的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犬源猫细小病毒(LZ05)与已报道的FPV毒株相比,存在91S→A、322V→T独特的突变,且与2020年北京一株犬源猫细小病毒分离株亲缘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细小病毒 分离鉴定 VP2 遗传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效应蛋白BspE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9
作者 张思岚 支飞杰 +6 位作者 丁剑 宋银娟 郑福英 付强 储岳峰 史慧君 许健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28-5137,共10页
【目的】构建牛种布鲁氏菌(B.abortus)A19株效应蛋白BspE基因缺失株,探究其生长特性及在宿主细胞中的生存、黏附及入侵能力,并观察BspE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方法】以牛种布鲁氏菌A19为研究对象,运用同源重组及SacB反向筛选技术构建... 【目的】构建牛种布鲁氏菌(B.abortus)A19株效应蛋白BspE基因缺失株,探究其生长特性及在宿主细胞中的生存、黏附及入侵能力,并观察BspE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方法】以牛种布鲁氏菌A19为研究对象,运用同源重组及SacB反向筛选技术构建布鲁氏菌效应蛋白BspE基因缺失株A19ΔBspE,并通过质粒回补方法构建其回补株A19CΔBspE,比较3种菌株在体外的生长特性;通过平板计数方法分析BspE基因缺失对布鲁氏菌在细胞内的生存及黏附和入侵细胞能力的影响;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BspE蛋白在RAW264.7细胞中的定位情况。【结果】菌液PCR结果显示,获得大小为2060 bp的特异性条带,成功构建BspE基因缺失株A19ΔBspE;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获得大小约为14.59 ku的BspE-flag条带,成功构建回补株A19CΔBspE。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A19ΔBspE与牛种布鲁氏菌A19、A19CΔBspE的生长趋势没有显著差异(P>0.05),均在8 h达对数生长期,32 h进入平台期。胞内增殖试验结果显示,在感染48 h内,A19ΔBspE在RAW264.7细胞中的生存能力与牛种布鲁氏菌A19、A19CΔBspE无显著差异(P>0.05)。细菌黏附和入侵试验结果显示,A19ΔBspE黏附和入侵RAW264.7细胞的能力与牛种布鲁氏菌A19、A19CΔBspE没有显著差异(P>0.05)。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BspE蛋白主要分布于核周区域。【结论】本研究证实了BspE基因的缺失不影响布鲁氏菌在体外的生长及在RAW264.7细胞中的生存、黏附及入侵能力,且BspE蛋白主要定位在核周区域,为后续研究布鲁氏菌效应蛋白BspE的生物学功能和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效应蛋白BspE 突变株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瘟与口蹄疫二联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洁 袁红 +12 位作者 焦云娟 李坤 李平花 杨宇轩 黄书伦 郭海洋 邱酉飞 包慧芳 孙普 李冬 刘在新 卢曾军 白兴文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178,共7页
为研制猪瘟(CSF)与口蹄疫(FMD)二联疫苗并评价其免疫效果,本研究采用真核表达系统瞬时表达猪瘟病毒(CSFV)E2蛋白后经AKTA蛋白纯化仪和Hi Trap TALON纯化柱纯化,采用SDS-PAGE检测重组E2蛋白(r E2)的表达与纯化效果,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 为研制猪瘟(CSF)与口蹄疫(FMD)二联疫苗并评价其免疫效果,本研究采用真核表达系统瞬时表达猪瘟病毒(CSFV)E2蛋白后经AKTA蛋白纯化仪和Hi Trap TALON纯化柱纯化,采用SDS-PAGE检测重组E2蛋白(r E2)的表达与纯化效果,采用western blot检测r E2与His-Tag单克隆抗体(MAb)的反应原性。结果显示,在约50 ku处出现目的蛋白条带,纯化后在约50 ku处出现单一条带。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50 ku处出现特异性条带。表明,r E2获得了表达且纯化效果较好,反应原性较强。将纯化后的r E2与灭活的口蹄疫病毒(FMDV)O/Tibet/99株混合后经ISA 201佐剂乳化制备二联疫苗,将小鼠分为4组:CSFV E2+FMDV(20μg^(+)1μg)组、CSFV E2(20μg)组、FMDV(1μg)组及PBS阴性对照组。于第1 d和21 d分别将相应疫苗以肌肉注射方式免疫6周龄~8周龄的各组雌性BALB/c小鼠,首免后7 d、14 d、21 d、28 d、35 d、42 d采血,利用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后42 d各组小鼠血液中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和CD19^(+)B淋巴细胞的占比;采用ELISA检测免疫后42 d各组小鼠血清中IFN-γ的分泌水平。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E2组、FMDV组和E2+FMDV组小鼠产生的针对两种病毒的抗体水平均显著和极显著升高(P<0.05、P<0.01、P<0.0001);E2+FMDV组与E2组和FMDV组小鼠血清中CSFV和FMDV的抗体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E2组、FMDV组和E2+FMDV组小鼠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及CD19^(+)B淋巴细胞的占比均显著和极显著高于PBS组(P<0.05、P<0.01、P<0.0001);E2+FMDV组与E2组小鼠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与FMDV组相比,E2+FMDV组小鼠CD3^(+)/CD4^(+)T淋巴细胞的占比极显著升高(P<0.01),而另外两个指标均无显著差异。ELISA检测结果显示,3个实验组小鼠血清中IFN-γ的分泌水平均显著和极显著高于PBS组(P<0.05、P<0.01),E2+FMDV组与二者单独免疫组小鼠IFN-γ的分泌水平均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E2+FMDV二联疫苗对小鼠的免疫效果与单独免疫E2亚单位疫苗和FMDV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相当,CSFV E2蛋白与FMDV灭活病毒的联合免疫是可行的。综上,本研究首次制备的CSFV E2+FMDV二联苗可作为防控CSF和FMD的一种潜在候选疫苗,为这两种病毒二联甚至多联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瘟 E2蛋白 口蹄疫 二联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肺炎支原体EF-Tu蛋白原核表达及ELISA方法建立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思宇 张梦洁 +12 位作者 田睿 陈益 刘镝钺 李文良 毛立 程子龙 杨蕾蕾 孙敏 张纹纹 杜改梅 储岳峰 王金泉 刘茂军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5,共9页
绵羊肺炎支原体(Mo)是引起规模化羊场呼吸道病的主要病原,危害严重;快速特异诊断是防控该病的保障。本文旨在建立一种检测Mo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利用大肠杆菌的密码子偏好性优化Mo EF-Tu基因序列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出高纯度重组rEF... 绵羊肺炎支原体(Mo)是引起规模化羊场呼吸道病的主要病原,危害严重;快速特异诊断是防控该病的保障。本文旨在建立一种检测Mo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利用大肠杆菌的密码子偏好性优化Mo EF-Tu基因序列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出高纯度重组rEF-Tu蛋白,以纯化的rEF-Tu为包被抗原,建立Mo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原核表达的EF-Tu蛋白分子质量约为45.4 kDa,与预期相符;Western blot证实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最佳优化条件显示,包被抗原浓度为1.25 mg/L,37℃孵育2 h;封闭条件为30 g/L BSA,37℃孵育1 h;待检血清1∶100稀释,37℃孵育45 min;酶标二抗1∶20000稀释,37℃孵育30 min;底物TMB 37℃避光反应15 min;样品OD450值≥0.296时判定为阳性,OD450值≤0.265时判定为阴性,OD 450值0.265~0.296则判为可疑;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低于10%;用该方法与实验室所建Mo全菌蛋白间接ELISA检测方法对233份血清进行检测,两者特异性为90.70%,敏感性为82.69%,符合率约为87.12%。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重复性及特异性,为Mo的临床诊断、抗体监测等提供简单快速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也为Mo抗体检测试剂盒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肺炎支原体 EF-Tu蛋白 原核表达 间接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官方兽医队伍建设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凡 孟伟 +3 位作者 骆双庆 陈慧娟 包世俊 郑海学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3期39-44,共6页
官方兽医是我国畜牧兽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官方兽医队伍建设,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走访等方式,汇总了我国官方兽医队伍在法律框架、人员构成及管理要求等方面的建设现状,总结了严格资质管理、加强证件管理、提升... 官方兽医是我国畜牧兽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官方兽医队伍建设,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走访等方式,汇总了我国官方兽医队伍在法律框架、人员构成及管理要求等方面的建设现状,总结了严格资质管理、加强证件管理、提升队伍素质、加强警示教育、严格队伍管理、提升职业形象等方面的相关经验做法。同时也发现了人员力量弱化、资金保障不足、技术手段落后、规范履职意识不强等问题,从而提出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培训实效、加强技术支撑、深化作风建设、提升职业保障等建议,以期为新时期官方兽医队伍高效建设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方兽医 队伍建设 经验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氏菌毒力因子与胞内存活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尤留超 尹号 +3 位作者 陶政宇 黄蓉 付磊 储岳峰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75-1593,共19页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重要的呈世界性流行的人兽共患病,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布鲁氏菌可应用多种策略逃逸免疫系统,不仅可抵抗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还可使宿主细胞形成有利于自身存活的微环境...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重要的呈世界性流行的人兽共患病,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布鲁氏菌可应用多种策略逃逸免疫系统,不仅可抵抗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还可使宿主细胞形成有利于自身存活的微环境,最终发展为慢性感染,这些策略给防控布鲁氏菌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作为进一步理解并防控布鲁氏菌病的前提,布鲁氏菌的毒力过程、胞内存活、免疫逃逸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文从布鲁氏菌主要毒力因子、胞内存活和免疫逃避机制等方面,阐述其毒力因子及胞内存活机制研究进展,以期通过阐释布鲁氏菌致病机制为将来研发新型安全、高效的防控产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毒力因子 胞内存活 致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口蹄疫病毒IgA抗体的构建表达及其抗病毒活性的分析
14
作者 刘峰 李坤 +11 位作者 章兴赜 马雪青 孙普 李凤娟 曹轶梅 白兴文 付元芳 袁红 欧阳一凡 刘在新 卢曾军 李平花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85-3991,共7页
口蹄疫是口蹄疫病毒引起危害猪、牛和羊等主要家畜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为了发展抗口蹄疫病毒的新策略,进行疾病的综合防控,本研究将O型、A型口蹄疫病毒特异性猪BCR文库中筛选获得的5株O型和A型口蹄疫病毒共有克隆型IgA抗体的重链可变区(VH... 口蹄疫是口蹄疫病毒引起危害猪、牛和羊等主要家畜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为了发展抗口蹄疫病毒的新策略,进行疾病的综合防控,本研究将O型、A型口蹄疫病毒特异性猪BCR文库中筛选获得的5株O型和A型口蹄疫病毒共有克隆型IgA抗体的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序列分别与猪IgA的重链恒定区基因和轻链(Kappa链)恒定区基因拼接,分别构建5个IgA的重链载体质粒和5个轻链载体质粒,并将其分别共转染CHO-S悬浮细胞,转染7 d后收集上清进行蛋白纯化。纯化后的抗体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并用微量病毒中和试验分析5株IgA抗体中和O型、A型口蹄疫病毒的能力,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5株IgA抗体与口蹄疫病毒的反应性。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质粒并表达了5株抗口蹄疫病毒的IgA抗体,这些抗体对O型和A型口蹄疫病毒均无中和活性,但其中1株抗体(POA-A8)与口蹄疫病毒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最强,可以用于未来口蹄疫病毒诊断检测方法的建立。本研究为未来抗口蹄疫病毒非中和的分泌型IgA的研究以及病毒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IGA抗体 构建表达 抗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可溶性CD40L三聚体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对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免疫效果评价
15
作者 贺艳艳 陈凌波 +8 位作者 魏甜 滕志东 张韵 张铭洋 马文倩 敬晓棋 郭慧琛 穆素雨 孙世琪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072-5083,共12页
旨在评价猪可溶性CD40L三聚体蛋白对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本研究将含猪CD40配体(CD40L)三聚体(5B CD40L)基因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纯化的重组5B C... 旨在评价猪可溶性CD40L三聚体蛋白对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疫苗的免疫增强效果。本研究将含猪CD40配体(CD40L)三聚体(5B CD40L)基因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纯化的重组5B CD40L蛋白偶联FITC后与PBMCs进行反应,使用荧光显微镜研究CD40L蛋白与单核细胞反应的生物活性。进一步将5B CD40L、VLPs和5B CD40L-VLPs免疫豚鼠,通过检测中和抗体、脾淋巴细胞增殖以及实时RT-qPCR评估5B CD40L对VLPs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表达的重组5B CD40L蛋白大小约32 ku,确定最佳表达条件为16℃、OD600 nm值为0.9、0.5 mmol L^(-1)浓度IPTG诱导12 h;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重组CD40L蛋白能与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表面的CD40蛋白分子结合。5B CD40L联合VLPs可以加速特异性抗体及中和抗体反应,提高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并且在5B CD40L-VLPs组中,脾脏细胞的IL-2和INF-γmRNA显著高于VLPs组。综上所述,5B CD40L具有增强FMD VLPs疫苗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能力,具有作为疫苗佐剂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B CD40L 口蹄疫 免疫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痘病毒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与初步应用
16
作者 何印娣 石正旺 +10 位作者 石鑫泰 陈婕 廖焕程 张帆 罗俊聪 朱昱茜 席韬 李帅鹏 王川 田宏 郑海学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68-3377,共10页
旨在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特异、灵敏的羊痘病毒抗体的通用型胶体金检测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纯化获得羊痘病毒122重组蛋白,并制备122蛋白多克隆抗体。将122蛋白与胶体金偶联,作为金标抗原,再将122蛋白及兔多克隆抗体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 旨在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特异、灵敏的羊痘病毒抗体的通用型胶体金检测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纯化获得羊痘病毒122重组蛋白,并制备122蛋白多克隆抗体。将122蛋白与胶体金偶联,作为金标抗原,再将122蛋白及兔多克隆抗体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NC)上,分别作为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经条件优化,研制成检测羊痘病毒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结果表明,成功获得122重组蛋白,大小约为32 ku,胶体金试纸条可在12 min特异性检测到羊痘病毒抗体;与其他常见家畜疫病病原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检测绵羊痘病毒、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和山羊痘病毒阳性血清的灵敏度分别为1∶64、1∶128和1∶128,与市售羊痘抗体间接ELISA诊断试剂盒(效价1∶128、1∶256和1∶256)的敏感性相当;对130份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与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两者的kappa值为0.93,为高度一致。本研究成功研制了羊痘病毒抗体通用型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具有成本低、检测快速、操作简便、结果容易判断等特点,对羊痘现场检测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痘病毒 122蛋白 多克隆抗体 胶体金试纸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脯氨酰寡肽酶促进口蹄疫病毒在PK15细胞中的复制
17
作者 王姿逸 茹毅 +9 位作者 卢炳州 杨洋 赵陇和 李亚军 李建斌 李明桂 马坤 冷非凡 郝荣增 郑海学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593-4603,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宿主蛋白脯氨酰寡肽酶(prolyl oligopeptidase,POP)在PK15细胞中对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复制的影响。首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FMDV感染P... 本研究旨在探究宿主蛋白脯氨酰寡肽酶(prolyl oligopeptidase,POP)在PK15细胞中对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复制的影响。首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FMDV感染PK15细胞后POP蛋白的表达变化。进一步构建POP真核表达质粒,通过病毒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50)、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过表达POP对FMDV复制的影响;合成针对POP基因的特异性siRNA,利用TCID50、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siRNA对POP表达的干扰效果及POP被干扰后对FMDV复制的影响。结果表明,FMDV感染PK15细胞后对宿主细胞POP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没有显著影响,而过表达POP能显著促进FMDV在PK15细胞中复制水平,并且病毒复制水平随着POP的剂量递增呈现剂量依赖式增加;siRNA-S112显著下调内源性POP表达,进而显著抑制FMDV的复制。本研究首先在宿主细胞水平揭示了POP蛋白对FMDV复制的影响,证明POP对FMDV复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POP促进FMDV的复制及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脯氨酰寡肽酶 口蹄疫病毒 病毒复制 PK15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塞内卡病毒抗体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及初步应用
18
作者 李帅鹏 石正旺 +9 位作者 陈婕 罗俊聪 朱昱茜 石鑫泰 席韬 张帆 何印娣 郑海学 张小丽 田宏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86-4094,共9页
本研究拟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抗体胶体金检测方法,用于SVA的感染诊断。通过原核系统表达纯化获得SVA VP2重组蛋白,并制备VP2蛋白多克隆抗体;将VP2蛋白与胶体金偶联形成金标抗原。随后,将VP2蛋白... 本研究拟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抗体胶体金检测方法,用于SVA的感染诊断。通过原核系统表达纯化获得SVA VP2重组蛋白,并制备VP2蛋白多克隆抗体;将VP2蛋白与胶体金偶联形成金标抗原。随后,将VP2蛋白和VP2多克隆抗体分别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NC膜)上作为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优化反应体系制备试纸条。结果表明,制备的试纸条检测口蹄疫病毒O型、口蹄疫病毒A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阳性血清及健康猪(SPF)血清时,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对SVA阳性血清的检测灵敏度达1∶64,通过对150份猪临床血清样品进行试纸条和病毒中和试验的平行检测,两者的Kappa值为0.88,表明两种方法高度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开发了SVA抗体检测试纸条,可在10~15 min内完成检测,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等优点,为临床定性检测及现场快速诊断塞内卡病毒病提供了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内卡病毒抗体 VP2蛋白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链DNA退火蛋白介导细菌基因组同源重组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尹号 尤留超 +3 位作者 韩瑞 高鹏程 付磊 储岳峰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8,共10页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研究细菌等微生物在基因功能、耐药机制及致病机制等方面的重要工具,而同源重组是细菌基因组编辑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细菌内源性重组途径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一种来自噬菌体的单链DNA退火蛋白(SSAP)表现出了远超内...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研究细菌等微生物在基因功能、耐药机制及致病机制等方面的重要工具,而同源重组是细菌基因组编辑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细菌内源性重组途径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一种来自噬菌体的单链DNA退火蛋白(SSAP)表现出了远超内源性重组途径的基因组编辑效率,该蛋白具有单链DNA结合活性、介导基因组定向重组的特点,使其成为目前极具潜力的基因组编辑工具。本文主要对同源重组基本原理、噬菌体源SSAP介导的同源重组途径的基本元件、重组机制模型以及应用策略展开概述,旨在为进一步解析单链DNA退火蛋白介导的同源重组过程提供帮助,为研究更多细菌基因功能、致病机制以及开发工程菌株提供技术支撑,也为缺乏基因编辑方法的细菌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单链DNA退火蛋白 同源重组 机制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洲猪瘟病毒H108R蛋白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20
作者 张越 茹毅 +7 位作者 郝荣增 杨锐 赵陇和 李亚军 杨洋 张荣 蒋成辉 郑海学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4-1354,共11页
本研究旨在制备ASFV H108R蛋白,通过免疫小鼠评价该蛋白的免疫原性,为该蛋白作为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H108R蛋白的结构及基本理化性质,选择编码蛋白33~108 AA的基因序列串联融合到原核表达载体,转化... 本研究旨在制备ASFV H108R蛋白,通过免疫小鼠评价该蛋白的免疫原性,为该蛋白作为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H108R蛋白的结构及基本理化性质,选择编码蛋白33~108 AA的基因序列串联融合到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后经IPTG诱导表达,用镍亲和层析纯化目标蛋白质。免疫小鼠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活化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分离小鼠血清测定特异性抗体滴度,利用Western blot和IFA鉴定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并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将血清与ASFV-GFP病毒孵育评估抗体是否能抑制病毒的复制。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H108R蛋白为亲水性蛋白质,有跨膜区,无信号肽,蛋白二三级结构中存在较多α-螺旋。SDS-PAGE、Western blot显示IPTG诱导后,成功表达纯化H108R蛋白。蛋白免疫小鼠后能够诱导小鼠脾脏T细胞的活化,刺激机体产生更高水平的细胞因子。免疫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28000,能与ASFV-GFP病毒特异性结合,与病毒孵育后能明显抑制病毒的复制。本研究成功表达制备了ASFV H108R蛋白,免疫能够诱导脾脏T淋巴细胞活化,引起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够明显抑制病毒的复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深入研究H108R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ASFV) H108R蛋白 多克隆抗体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