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本汉所记兰州声韵系统检讨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文轩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2-46,共5页
本文归纳了90年前高本汉所记兰州方言例字读音的声韵系统,指出了与今兰州方音的共同特征和明显差异,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主客观原因。
关键词 高本汉 兰州方言 声韵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复归与认同 还是告别与超越──对鲁迅与屈原关系的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小美 肖同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0,共10页
本文通过鲁迅与屈原的“流放意识”、先哲精神,以及对人生旅程和行为方式的抉择,探讨两位大师的血缘关系以及鲁迅对屈原的超越.
关键词 鲁迅 屈原 复仇 文学研究 流放意识 行为方式 比较文学 先哲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方言的艺术奇葩——张保和兰州快板的语言特点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文轩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2-34,共3页
上世纪 90年代开始张保和用兰州方言创作快板 ,迅速得到了陇原民众的强烈欢迎。兰州快板是一朵新开的艺术奇葩。其在方言上的成功运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押韵坚持在合辙的基础上四声分押 ,念准个别高频词的兰州特殊读音 ,善于准确运... 上世纪 90年代开始张保和用兰州方言创作快板 ,迅速得到了陇原民众的强烈欢迎。兰州快板是一朵新开的艺术奇葩。其在方言上的成功运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押韵坚持在合辙的基础上四声分押 ,念准个别高频词的兰州特殊读音 ,善于准确运用兰州方言常用词与熟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方言 快板 张保和 十三辙 十二辙 四声分押 词语 语法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赋比兴”的语言结构和修辞系统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9-116,共8页
“赋比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批评话语,三者间具有普遍的结构性关联。本文探讨并阐发其语言结构和修辞系统,认为赋基于语言的毗连性组合,与转喻相通;比基于语言的相似性替代,与隐喻相通;
关键词 赋比兴 语言结构 转喻 隐喻 投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于洒脱背面的沉重——《朝花夕拾》与《文化苦旅》的精神联系 被引量:3
5
作者 赵学勇 由文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32-136,共5页
论文探讨了《朝花夕拾》开拓的寓沉重于洒脱的艺术风格 ,而《文化苦旅》则主要在两个方面继承并开拓了这一文风 :对传统文化弊端的批判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的思索和探求。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精英知识群体 (包括作家 )在当代所应有... 论文探讨了《朝花夕拾》开拓的寓沉重于洒脱的艺术风格 ,而《文化苦旅》则主要在两个方面继承并开拓了这一文风 :对传统文化弊端的批判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的思索和探求。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精英知识群体 (包括作家 )在当代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余秋雨 《朝花夕拾》 《文化苦旅》 社会责任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方言的最早文献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文轩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41,共4页
本文认为直接讨论兰州方言的最早文献当为清光绪时兰州人张国常所著《重修皋兰县志·方言》,介绍了张氏简况及写作体例,揭示了其“又案”透露的方言信息,对正文所涉及的30个方言词逐一解析,指出了它们的发展演变情况。
关键词 兰州方言 最早文献 张国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越千年的精神血缘——梁实秋与奥勒留的伦理道德联系
7
作者 马玉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3-77,共5页
梁实秋作为一个新人文主义者,虽然未直接受奥勒留的影响,但从伦理道德这一视角看,梁实秋与奥勒留又存在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梁实秋深深着迷奥勒留的是他作为严肃的苦修派哲学家完善的伦理道德思想,而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理性,就是... 梁实秋作为一个新人文主义者,虽然未直接受奥勒留的影响,但从伦理道德这一视角看,梁实秋与奥勒留又存在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梁实秋深深着迷奥勒留的是他作为严肃的苦修派哲学家完善的伦理道德思想,而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理性,就是善。梁实秋与奥勒留一生都是伦理道德的坚定实践者,他们之间的精神血缘如同天空之没有栅栏,穿越千年达到了深层次的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实秋 精神 血缘 伦理道德思想 人文主义者 哲学家 实践者 深层次 作为 契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黄、廖《现代汉语》(增订本)的语法体系 被引量:3
8
作者 孙建强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3期132-137,共6页
本文把黄本《现代汉语》增订本与黄本《现代汉语》修订本、胡本《现代汉语》增订本作一比较,从比较中看黄本《现代汉语》增订本语法部分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 增订本 《现代汉语》 句子成分 语法体系 层次分析法 结构类型 主谓短语 修订本 语法功能 语法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熙载论物我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邓军海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2-85,共4页
刘熙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思想家,他在理论上完成了对很多古典美学范畴的总结,对物我关系的论述就是其中的一例。刘熙载不仅论及物我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而且还论及审美距离以及物我相入的生气源泉。
关键词 刘熙载 物我关系 审美距离 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学生外语素质培养的外部环境
10
作者 吴建华 王爱和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2期76-78,共3页
外语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一个基本方面。本文论述了培养大学生外语素质的几个外部环境。指出大学生外语素质的提高 ,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
关键词 大学生 外语素质 外部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文化:“乡下人”的思索——沈从文与福克纳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学勇 卢建红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3期130-137,共8页
在东西方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都曾以文化为“支点”,转动着自己的文学世界,而他们最终都不拘于地域,把目光投向更宽阔的宇宙,表现出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共同文化心态,从而获得了超越自身、超越地域、走向世界的巨大成功,沈从文、福克纳就... 在东西方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都曾以文化为“支点”,转动着自己的文学世界,而他们最终都不拘于地域,把目光投向更宽阔的宇宙,表现出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共同文化心态,从而获得了超越自身、超越地域、走向世界的巨大成功,沈从文、福克纳就是其中耀眼的明星。“天真的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散文 福克纳 工业文明 湘西世界 文明进程 都市文化 人类 新文化 喧哗与骚动 南方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临夏方言的疑问句 被引量:9
12
作者 谢晓安 张淑敏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141-146,共6页
临夏市区内汉民说的话和回民说的话略有不同。本文所说的临夏方言,指的是临夏市旧城区内的汉民说的话。一般语法书都这样认为,构成普通话疑问句的要素有三个:语调、语气词、疑问代词(在特指疑问句中)关联词(在选择疑问句中),其中语气词... 临夏市区内汉民说的话和回民说的话略有不同。本文所说的临夏方言,指的是临夏市旧城区内的汉民说的话。一般语法书都这样认为,构成普通话疑问句的要素有三个:语调、语气词、疑问代词(在特指疑问句中)关联词(在选择疑问句中),其中语气词相当灵活,许多场合下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你看明白了吗?”“你看明白了?”都是规范的。拿临夏方言与普通话比较,临夏方言的疑问句有很显著的特征,比如,除了很少一部分特指疑问句外,语气词是构成疑问句必不可少的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词 选择疑问句 方言 普通话 临夏市 特指疑问句 关联词 是非问句 疑问代词 句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锋”的堕落——重读残雪的小说 被引量:13
13
作者 赵学勇 王建斌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23-128,共6页
本文重新审视了作为 “先锋派”代表作家残雪小说的文本构成及操作规则, 旨在引起人们对 “先锋派”整体文学构建的再认识。
关键词 残雪 先锋派小说 文本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思考 被引量:9
14
作者 阎军 史艳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95-99,共5页
语言离不开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当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在语言教学中注重文化渗透,注意剖析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其目的是为了使留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提高汉语交际能力,在学习汉语的同时真实地感受中国文化。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传播中国文化 文化传播 语言教学 文化教学 留学生 文化内涵 汉语词汇 汉民族 语言交际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历史主义的逸闻主义──触摸真实与“反历史”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进 高红霞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28,共8页
新历史主义将一般作为文学批评点缀的逸闻逸事发展为一种具有根本方法论意义的“逸闻主义”,强调其“触摸真实”和“反历史”的重要诗学价值。这对启蒙运动以来形 成并僵化了的审美与政治、文学与非文学、经典与非经典、文本与历史以... 新历史主义将一般作为文学批评点缀的逸闻逸事发展为一种具有根本方法论意义的“逸闻主义”,强调其“触摸真实”和“反历史”的重要诗学价值。这对启蒙运动以来形 成并僵化了的审美与政治、文学与非文学、经典与非经典、文本与历史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 界限和壁垒具有强大的爆破力,也有助于文学批评打破形式主义的文本封锁和旧历史主义堂 皇叙事的话语垄断,使文学与人类生活的真实经验发生关联。这种将逸闻逸事与文学文本并 置的做法显示了批评家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同时也存在着随意化和程式化的种种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逸闻主义 触摸真实 反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读20世纪50年代小说经典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学勇 杨小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9,共9页
本文力图对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小说作出 新的解释和评价:一方面是大多数作品文化精神的变异和审美意识的迷失; 另一方面是少 量作品的“边缘化”姿态及个性坚守。作家们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完成了对历史现状的认 知与理解,... 本文力图对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小说作出 新的解释和评价:一方面是大多数作品文化精神的变异和审美意识的迷失; 另一方面是少 量作品的“边缘化”姿态及个性坚守。作家们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完成了对历史现状的认 知与理解,在同一文学背景下传达出不同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小说创作 文化精神 审美意识 艺术风格 文学评论 边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历史主义与解释学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进 高红霞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8-73,共6页
新历史主义具有一个向现代解释学开放的维度,这一点至今不为学术界所重视。新历史主义并未把自己限定在解释学的某个阶段或某个代表人物之上,而是将“上溯”的解释学所确立的历史性的基本原则和“下倾”的解释学对历史性的批判反思结合... 新历史主义具有一个向现代解释学开放的维度,这一点至今不为学术界所重视。新历史主义并未把自己限定在解释学的某个阶段或某个代表人物之上,而是将“上溯”的解释学所确立的历史性的基本原则和“下倾”的解释学对历史性的批判反思结合在自己的批评实践中,发展出了自己解决历史性问题的“话语分析”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解释学 历史性 话语分析 历史诗学 方法论 本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近十年老舍研究的反思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小美 古世仓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3年第3期98-104,共7页
近 10年老舍研究的成就有目共睹 ,但论题重复、视角单一和创见贫乏所形成的沉寂状况也日益明显。老舍研究需要在多维视野中进一步整合研究内容 ,提出新的研究课题并在更大视野中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 老舍研究 论题 学术视角 文学研究 中国 现代文学 1994-2003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童话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27
19
作者 李利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26,共5页
从理论角度对 2 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界一直热切关注的一个美学命题——“童话的本质”给予了全新的理解。认为传统的以成人为中心的童话立足点与思维方式所产生的童话观片面狭隘 ,没有透彻把握住童话的本质属性。突破这一思维定势的局限 ... 从理论角度对 2 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界一直热切关注的一个美学命题——“童话的本质”给予了全新的理解。认为传统的以成人为中心的童话立足点与思维方式所产生的童话观片面狭隘 ,没有透彻把握住童话的本质属性。突破这一思维定势的局限 ,应当从两个观察点重新切入 :考察童话的历史发生、追溯其原初艺术品质 ;以儿童视角切入透视童话的现实生成。这样就会发现“童年精神气质”是童话一以贯之的、亘古不变的本质属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话 童话的本质 儿童思维 原始思维 童年精神气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翼文学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论纲(下)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学勇 李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16,共11页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精神 20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