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进展——基于对中国知网相关文献的梳理
1
作者 周真刚 陈然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6,共11页
本文以1998年以来中国知网(CNKI)收录与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相关的848篇核心期刊文献作为数据研究分析样本。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样本中的关键词、作者以及研究机构等代表性因素绘制知识图谱和图表,并在此基础上辅之相关专业... 本文以1998年以来中国知网(CNKI)收录与中国非传统安全研究相关的848篇核心期刊文献作为数据研究分析样本。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样本中的关键词、作者以及研究机构等代表性因素绘制知识图谱和图表,并在此基础上辅之相关专业著作、文件等对中国非传统安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分析发现:学界主要聚焦于非传统安全研究的源起与范式、非传统安全治理研究、总体国家安全观等几方面;研究趋势由呼吁阐释发展到反思深化,再到如今的建构非传统安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与拓展研究边界。最后,本研究总结了目前非传统安全研究还存在专业性、科学性与国际性不足的问题。今后的研究应着重聚焦于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理论体系构建和规范分析等方面,进一步拓展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广度、深度、向度和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传统安全 知识图谱分析 安全治理 国家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边境口岸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功能 被引量:7
2
作者 徐黎丽 马晓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陆地边境口岸及其所在九省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陆地边境口岸是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展示窗口;中国陆地边境口岸的现代化能够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陆地边境口... 陆地边境口岸及其所在九省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陆地边境口岸是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展示窗口;中国陆地边境口岸的现代化能够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陆地边境口岸所在边境九省区的现代化程度较低,影响和降低整体中国式现代化的速度和水平。其功能作用主要表现在:陆地边境所在省区和所有民众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与力量;与东部省区水运口岸相比,陆地边境口岸及其所在省区的现代化在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14个国家相邻的中国陆地边境口岸所在省区的现代化在与周边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和精神成果通过99个边境口岸向外传播,体现中华文化包容和谐的价值观念。中国陆地边境口岸的现代化仍然有提升的空间,从战略层面来说,实施提升管控与开放相结合的边境管理模式;在持续推进边境现代化过程中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模式和效能;从实践层面来说,加快中国陆地边境口岸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保持口岸所在边境省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牧业发展;促进中国陆地边境口岸贸易现代化建设;加强以国门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建设;深化中国边境口岸与对应国口岸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边境口岸 中国式现代化 边疆发展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果”相连:葡萄沿丝路中国化的亚欧文明互鉴启示
3
作者 徐黎丽 黄嫚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34,共9页
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起源的葡萄沿丝绸之路向西传到欧洲、向东传至中国的历史表明,葡萄成为亚欧大陆通用食品、饮品、药品及艺术创作原型是亚欧文明相互传播、学习、互鉴与创新的结果。通过葡萄东传中国可以发现,葡萄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为... 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起源的葡萄沿丝绸之路向西传到欧洲、向东传至中国的历史表明,葡萄成为亚欧大陆通用食品、饮品、药品及艺术创作原型是亚欧文明相互传播、学习、互鉴与创新的结果。通过葡萄东传中国可以发现,葡萄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为:产出适应中国不同区域的葡萄品种;以中国酿酒之法酿制葡萄酒;葡萄果实、籽、叶、根入药治疗不同疾病;葡萄成为中国各种艺术创作的原型。葡萄沿丝路东传给现代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亚欧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启示是:尊重和崇尚自然是因“果”相连的前提;因地制宜是因“果”相连的基础;与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交融、创新体现出因“果”相连的特色;在相互欣赏与互鉴中促进亚欧命运共同体建设是因“果”相连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中国化 亚欧文明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式媒介:三线建设时期河西走廊国企矿区促进地方国家认同的历史经验
4
作者 王海飞 郎雯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93,共14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兴起的大型国有企业是中国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担了提升地方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的社会职能。三线建设时期,在河西走廊大型国企酒泉钢铁公司及其所属矿区的建设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兴起的大型国有企业是中国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担了提升地方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的社会职能。三线建设时期,在河西走廊大型国企酒泉钢铁公司及其所属矿区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与地方各民族群体共享交通、能源及其他社区基础设施,为地方群众提供医疗、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公共服务,给予地方社会跨越式发展巨大的助力与支撑。这一时期,河西走廊的国企、矿区在国家与地方之间,从经济发展、互动实践、文化融合与情感联接等多个维度,充分发挥了“嵌入式媒介”作用,与地方各民族群体之间形成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嵌入式社会结构”,成为强化地方各民族群体国家认同的重要推动力量,引导地方各民族对国家形成强烈的立体化感知。通过挖掘、整理河西走廊三线建设时期企业与地方大量珍贵的档案以及亲历者的口述材料,总结这一历史过程中大型国有企业促进地方国家认同的丰富历史经验,对当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增强各民族群体的国家认同,在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的企地关系乃至更大范围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实践或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河西走廊 嵌入式媒介 企地关系 国家认同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滇商入康作用及启示
5
作者 王政杰 徐黎丽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90,共12页
跨区域的商业活动作为沟通联结不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互动的重要媒介与桥梁,其核心在于商人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商业策略和广泛有效的市场布局,实现由经济、社会到文化的层级式深入互动。民国时期滇商在西康的商业活动表明,滇商对于... 跨区域的商业活动作为沟通联结不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互动的重要媒介与桥梁,其核心在于商人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商业策略和广泛有效的市场布局,实现由经济、社会到文化的层级式深入互动。民国时期滇商在西康的商业活动表明,滇商对于滇康两地的经济往来、社会风俗习惯融合以及文化交流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滇商在西康地区的商业活动不仅是对传统贸易的延续和深化,而且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互动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探讨民国时期的商业实践有利于为如今区域间经济、社会、文化互动关系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滇商 西康 商业活动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历史借鉴研究——以忽必烈与八思巴在甘肃多地驻会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徐黎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6-95,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离不开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王朝的历史建设经验尤其值得借鉴。以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与帝师八思巴的先辈“凉州会谈”为背景,以建元前的六盘山...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离不开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王朝的历史建设经验尤其值得借鉴。以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与帝师八思巴的先辈“凉州会谈”为背景,以建元前的六盘山会晤为开端,分析他们作为帝王和帝师以临洮为驻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贡献。具体贡献表现在:选择临洮作为长期驻会之地是经过凉州和六盘山的比较后确定的管控中国西部疆土的战略远见;以临洮为参照促进甘肃行省的设置、细化及与周边行省的连接;以临洮为枢纽细化青藏高原嵌入元朝版图的方式方法;以临洮为中心促进文化互鉴、民族交融与维护元朝大一统。以上贡献为我们今天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的借鉴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建设,离不开中国内部不同生态区域的地理枢纽和节点的连接,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基层化和精细化,离不开不同区域、职业、民族在大一统背景下的迁徙、交流、融合,离不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代表的文化书写符号的建设与普及,离不开文化互鉴过程中包含的共有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忽必烈 八思巴 临洮驻会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治理新思路:加快发展连接内地与边疆的中间地带 被引量:4
7
作者 徐黎丽 范薇3] 《行政管理改革》 2016年第5期54-57,共4页
中国是从丝绸之路、藏彝走廊和长城等中间地带逐步向北方蒙古高原、西北沙漠戈壁、西南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等四大生态文化区域发展而来的文明古国。这些中间地带不仅是中国内部生态与文化的纽带,也是维系边疆安全发展的内在动力。但随... 中国是从丝绸之路、藏彝走廊和长城等中间地带逐步向北方蒙古高原、西北沙漠戈壁、西南青藏高原和东部平原等四大生态文化区域发展而来的文明古国。这些中间地带不仅是中国内部生态与文化的纽带,也是维系边疆安全发展的内在动力。但随着中国中心的逐渐东移南迁,这些中间地带的作用越来越被忽略。因此探讨本中间地带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快发展这一地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中间地带 长城 丝绸之路 藏彝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纽带与本土实践:林耀华经济人类学思想的理论建构与演进
8
作者 加运豪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7,共9页
经济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本土化实践的关键领域,林耀华的学术研究在该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经济的纽带作用是林耀华经济人类学思想的核心,并且呈现出多维关联的特征。林耀华从研究伊始便强调经济的社会性根源,对义序与黄村的研究指出经济... 经济人类学是中国人类学本土化实践的关键领域,林耀华的学术研究在该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经济的纽带作用是林耀华经济人类学思想的核心,并且呈现出多维关联的特征。林耀华从研究伊始便强调经济的社会性根源,对义序与黄村的研究指出经济活动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对民族地区的研究则凸显了政治对经济的主导影响。后期受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影响,林耀华将生态维度与历史视角融入经济人类学研究,形成具有宏观视野的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从谱系学的视角审视林耀华的学术实践,揭示了其著作中经济现象与社会结构、政治权力以及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林耀华经济人类学思想不仅揭示了经济跨领域的动态联结作用,也为系统阐释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历史演进与理论深化提供了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耀华 经济人类学 思想史 多维纽带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丝路民俗交融的实践内涵、显著特征及其对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被引量:2
9
作者 徐黎丽 黄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1,共10页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需要简单通俗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参与来引导他们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意义和价值。在聚焦绿洲丝路沿线各民族民俗融合的现实情景,以服饰民俗的共适与互动、饮食民俗的多元与共享、居住民俗的采借与创新、交通民俗的演变与互通等与民众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民俗为切口,横向维度透视各民族从生产、生活层面到情感、精神层面深度交融的基础上,总结衣食住行融合的鲜活性、日常性、直观性、民间性等特点,可说明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落到衣食住行层面,才能因交往而得以生活,因交流得以互鉴,因交融得以共生。最后在交融加深的基础上,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回归生活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丝路 衣食住行民俗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有形有感有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小农户多元化发展——一个河西走廊生态移民村的个案考察
10
作者 徐黎丽 杨立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2,共9页
小农户生存与发展仍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河西走廊东段生态移民村富民新村的经济发展表现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趋势明显,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特征鲜明,生计策略多元和小农户分化多样等特征。乡村... 小农户生存与发展仍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河西走廊东段生态移民村富民新村的经济发展表现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趋势明显,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特征鲜明,生计策略多元和小农户分化多样等特征。乡村振兴阶段性成效则突出表现在产业兴旺带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以及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建设等方面。因此,优化生产要素结构、解决土地流转和劳动力流失问题、按照“纵向一体化”的方式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及重视地方知识激活乡村社会文化资源,是进一步推动小农户发展的关键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农经济 小农户发展 生态移民村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分工与民族 被引量:11
11
作者 徐黎丽 韩静茹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0,共10页
起源于维持生计的社会分工,是民族维持生存的生计基础;社会分工与民族以人类不同群体能够使用的自然资源为中心,形成不同民族互为表里的身份;社会分工所需要的专业工具、专业知识和技能、规范或操守、观念和价值观等,则构成民族的文化... 起源于维持生计的社会分工,是民族维持生存的生计基础;社会分工与民族以人类不同群体能够使用的自然资源为中心,形成不同民族互为表里的身份;社会分工所需要的专业工具、专业知识和技能、规范或操守、观念和价值观等,则构成民族的文化属性。社会分工对民族的影响分为建构、细化、消解、瓦解四个阶段。随着被人类使用的资源种类及加工产品日益增多和细化,社会分工从以民族为劳动主体向以资源为劳动部门转化。民族身份在国家担任资源管理与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情况下,在社会生产领域逐渐从实体走向虚拟。但在人类自身生产领域,仍然以基础性的社会身份存在。这种存在,是随文化与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分工,进入到人类自身生产领域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工 劳动部门 劳动主体 职业 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容乃大:中华文明包容性的成因、体现及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黎丽 东宇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29,共10页
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包容性,不仅是中华文明不同生态文化区域互相依存的客观结果,也是创造中华文明的中华儿女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更是近代以来被动或主动与世界对接中体现出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资源... 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包容性,不仅是中华文明不同生态文化区域互相依存的客观结果,也是创造中华文明的中华儿女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更是近代以来被动或主动与世界对接中体现出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资源多元互补、经济互相支撑、社会流动互嵌、文化交融互鉴、政治统一团结、外交宽厚合作等方面。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要充分发挥和传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即对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包容性为前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外,通过与周边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继续以包容性为原则深化各方面交流合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和平交流的国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包容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治理现代化视域下边民互市贸易的价值逻辑、发展机制及优化路径
13
作者 于洁茹 《云南社会科学》 2025年第5期120-132,共13页
在“一带一路”倡议纵深推进与“兴边富民”行动迭代升级的双重驱动下,边疆地区正经历从“国家边缘”向“开放前沿”的转型。作为边境地区唯一以边民为主体的贸易形式,边民互市贸易的转型发展实际上正是边疆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信号,... 在“一带一路”倡议纵深推进与“兴边富民”行动迭代升级的双重驱动下,边疆地区正经历从“国家边缘”向“开放前沿”的转型。作为边境地区唯一以边民为主体的贸易形式,边民互市贸易的转型发展实际上正是边疆治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信号,即边疆治理逐渐由国家建构、社会参与,不断向国家与社会互构、边民主动参与转变。结合边民互市贸易发展特点,以“人民主体性—实践有效性—制度创新性”的贯通式分析框架,深入探讨边民互市贸易在有效推动边疆地区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破解边疆地区“有增长慢发展”困境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民互市贸易 边疆治理现代化 发展型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