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银洞子地区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冯娟萍 姚韦卓 +1 位作者 张江华 欧阳征健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9-399,共11页
厘清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银洞子地区的构造特征,是选择合理的、客观的地震地质解释方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详细野外地质调查、构造解析和室内地震地质解释相互印证的方法,笔者对银洞子地区构造特征进行研究,以选取合理的地震地质解释... 厘清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银洞子地区的构造特征,是选择合理的、客观的地震地质解释方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详细野外地质调查、构造解析和室内地震地质解释相互印证的方法,笔者对银洞子地区构造特征进行研究,以选取合理的地震地质解释方案。结果表明:银洞子地区共经历了4个主要演化阶段,分别是加里东期“古脊梁”形成,燕山中期构造变形定型,燕山晚期的前期伸展和后期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喜马拉雅期构造调整兼走滑。深层滑脱型单向西倾冲断构造为研究区的基本构造模式;其中,基本构造样式为一系列西倾单向叠瓦状冲断组合,表现为自东向西依次出露奥陶系、寒武系和元古宇,变形强度、抬升幅度依次增强,而滑脱层主要发育于深层。对银洞子地区地震剖面进行综合地质解释表明,深层滑脱型单向西倾冲断构造模式是研究区客观的、合理的地质解释模式。研究成果对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油气勘探区带优选和地震地质解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演化 构造样式 地震地质解释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28
2
作者 惠潇 赵彦德 +3 位作者 邵晓州 张文选 程党性 罗安湘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2,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是主力含油层系。在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沉积相、输导体系、异常压力和构造为中生界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了三叠系延长组大型岩性油藏模式和侏罗...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资源丰富,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是主力含油层系。在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沉积相、输导体系、异常压力和构造为中生界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了三叠系延长组大型岩性油藏模式和侏罗系古地貌控藏模式,并结合盆地勘探成果,精细评价了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预测了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地质资源量约为146.50×10^8t,其中常规油资源量为116.50×10^8t,致密油资源量为30.00×10^8t;按层系分,三叠系石油资源量为137.20×10^8t,侏罗系石油资源量为9.30×10^8t。盆地剩余资源量为96.93×10^8t,姬塬、陇东和志靖-安塞等地区,是长庆油田的规模储量区,仍然是未来勘探的主要区域。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和侏罗系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层系;延长组下部的长9、长10油层组为新的目标层系;长7油层组致密油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条件 资源潜力 勘探方向 石油 中生代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面率对双玻光伏组件发电量的影响探究
3
作者 杨振英 赵邦桂 +2 位作者 郗复缓 管卫卫 孙蛟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6-48,共3页
为提高双玻光伏组件发电量、提升光伏电站收益,本工作主要从双玻组件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出发,通过行业内普遍认可的双玻组件双面率、正面转换效率、综合转换效率计算,双玻组件在不同辐照占比时的发电量增益对比、不同双玻组件在不同场... 为提高双玻光伏组件发电量、提升光伏电站收益,本工作主要从双玻组件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出发,通过行业内普遍认可的双玻组件双面率、正面转换效率、综合转换效率计算,双玻组件在不同辐照占比时的发电量增益对比、不同双玻组件在不同场景发电量增益对比研究,分析了双面率对双玻组件发电量的影响,并对双玻组件在生产、应用环节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玻组件 双面率 表面反射率 背面辐照占比 发电量增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8致密砂岩流体包裹体特征与石油成藏 被引量:1
4
作者 邵晓州 李勇 +5 位作者 张文选 郭懿萱 赵彦德 张晓磊 齐亚林 楚美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9-1310,共12页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长8含油分布范围广,是下步勘探重要的目标领域,但其石油烃类演化和油藏分布的关系尚不清楚。【研究方法】基于流体包裹体产状特征、成分及均一性分析结果,综合地质与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鄂尔多...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延长组长8含油分布范围广,是下步勘探重要的目标领域,但其石油烃类演化和油藏分布的关系尚不清楚。【研究方法】基于流体包裹体产状特征、成分及均一性分析结果,综合地质与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内石油的来源及成藏特征,揭示了长8油藏形成时间以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长8砂岩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以气液烃包裹体、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为主,主要分布于细砂岩的石英加大边或裂隙中,可分为早、晚两期,与气液烃包裹体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存在85~105℃和115~135℃两个峰值区间,分布连续,油气为连续充注;成藏演化史表明,长8石油主要充注时期为110~135 Ma,在晚侏罗世发生早期充注,在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充注。在区域上主要发育长7烃源岩,在最大生排烃阶段烃源岩Ro值接近1.0%,达到生烃门限,大量生烃,长9烃源岩在志丹地区局部分布。【结论】结合包裹体特征与烃类形成的关系,陕北地区长8油藏受烃源岩、储层及充注动力等因素控制,石油充注程度不一,发育平面上分布不均匀的岩性油藏,区域上具有“双源供烃、差异聚集”的成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石油成藏 延长组长8 油气勘查工程 陕北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书记沟中元古界长城系烃源岩地质特征
5
作者 冯娟萍 姚韦卓 +1 位作者 欧阳征健 李文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0-960,共11页
是否发育有效烃源岩是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成藏的关键。采用野外地质考察、显微薄片鉴定和地球化学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书记沟中元古界长城系阿古鲁沟组烃源岩地质特征展开研究。研究表明,阿古鲁沟组烃源岩为黑色含粉砂... 是否发育有效烃源岩是鄂尔多斯盆地中元古界成藏的关键。采用野外地质考察、显微薄片鉴定和地球化学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书记沟中元古界长城系阿古鲁沟组烃源岩地质特征展开研究。研究表明,阿古鲁沟组烃源岩为黑色含粉砂质泥质碳质板岩及黑色含电气石云母碳质千枚岩,原岩为黑色含砂页岩。烃源岩有机碳含量高,为0.34%~9.56%,平均值为3.3%;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R_(o)变化范围为3.57%~4.68%,平均值为4.09%;T_(max)值为404~562℃,处于以生成干气为主的过成熟阶段。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微富集、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的略微右倾型;δCe值为0.74~0.92,表现出Ce负异常;δEu变化范围比较大,为0.95~4.83,指示阿古鲁沟组烃源岩当时沉积时处于还原-氧化过渡环境。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含量指示阿古鲁沟组烃源岩形成于滨浅海-台后盆地沉积环境。当时,气候温暖潮湿,间或出现短暂偏干热气候变化,水体具有一定深度,能量较小,为与北侧广海沟通有限的较闭塞贫氧-厌氧、咸水-微咸水还原环境,这种条件非常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记沟 中元古界 烃源岩 地质特征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沉积特征研究
6
作者 欧阳征健 冯娟萍 +6 位作者 姚韦卓 李文厚 王治中 于世宇 蔺赟婷 武文源 于天泽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4-1012,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下古生界奥陶系因油气勘探潜力大一直备受关注。其中,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发育的碳酸盐岩有望成为下一个勘探目标层,因此,对其沉积特征进行深入剖析可以为西缘奥陶系天然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通过野外剖面考察、岩心观...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下古生界奥陶系因油气勘探潜力大一直备受关注。其中,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发育的碳酸盐岩有望成为下一个勘探目标层,因此,对其沉积特征进行深入剖析可以为西缘奥陶系天然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通过野外剖面考察、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等手段,研究了克里摩里组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其空间展布规律。结果表明,克里摩里组岩性主要为薄层泥晶灰岩、砾屑、砂屑、粉屑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及黑色页岩。泥晶结构、粒屑结构发育可见薄层状、纹层状、瘤状、角砾状构造和滑塌及鲍马层序。沉积相类型以台地前缘斜坡和深水斜坡海槽发育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沿南北向呈狭窄的条带状展布,在自东向西方向上,紧邻鄂尔多斯本部的开阔海台地发育台地前缘斜坡相带,向西迅速相变为深水斜坡海槽相,海水具有逐渐加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 奥陶系 克里摩里组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_(2)流量对CrAlYN涂层结构、力学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付英英 吉利 +2 位作者 王翔 董向成 国洪建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2,共6页
N_(2)流量对CrAlYN涂层的结构和性能影响较大,因此,本文系统研究了N_(2)流量对CrAlYN涂层结构、力学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_(2)流量从23 mL/min增大到38 mL/min时,涂层中氮原子含量从26.45 at.%增加到52.20 at.%。当N_(2)流量... N_(2)流量对CrAlYN涂层的结构和性能影响较大,因此,本文系统研究了N_(2)流量对CrAlYN涂层结构、力学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_(2)流量从23 mL/min增大到38 mL/min时,涂层中氮原子含量从26.45 at.%增加到52.20 at.%。当N_(2)流量为33 mL/min时,涂层中氮含量为49.00 at.%,元素组成符合化学计量比,涂层具有最高的硬度和抗塑性变形能力。XRD和TEM等分析表明,低N_(2)流量下制备的涂层具有纳米晶结构,硬度较低。高N_(2)流量下制备的涂层呈现柱状晶结构,氮原子的注入效应使涂层张应力增大,硬度降低。在33 mL/min的N_(2)流量下制备的涂层晶粒较小,结构致密,硬度达到24.6 GPa,1000℃退火后涂层氧化轻微,硬度为18.4 GPa,高于其他N_(2)流量下制备的涂层,表明该CrAlYN涂层具有最好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流量 CrAlYN涂层 微观结构 硬度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挖掘机的设计与试验
8
作者 杜建璞 孙伟 +3 位作者 董丽梅 赵志伟 赵明 罗伟宁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4年第10期25-35,共11页
针对黄芪挖掘过程中存在土量大,一级药土分离机构易堵塞、明茎率低等问题,设计了黄芪挖掘机。该样机可一次性完成黄芪挖掘、与土壤分离、碎土、药材收集等工作。在重点阐述该机具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挖掘铲、输送装置、碎... 针对黄芪挖掘过程中存在土量大,一级药土分离机构易堵塞、明茎率低等问题,设计了黄芪挖掘机。该样机可一次性完成黄芪挖掘、与土壤分离、碎土、药材收集等工作。在重点阐述该机具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挖掘铲、输送装置、碎土装置等关键部件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确定了具体结构性能参数;运用EDEM软件对滚轴筛进行仿真试验,确定了滚轴筛的筛分效率;建立了二级输送装置和后置碎土辊运动模型,确定了安装位置。田间试验表明,样机作业速度为1.0m/s、滚轴筛转速为130~150r/min时,作业性能最佳。并在最优参数下进行对比试验,明茎率提高约4%,挖松率为97.42%,损伤率为2.44%,各项试验指标均达到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可以为黄芪收获机的结构优化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根茎类 EDEM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直流-储能短时功率支援的新型电力系统频率稳定协调控制方法
9
作者 陈晓婧 董海鹰 +1 位作者 车玉龙 张钰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1-119,共9页
针对电力电子接口能源可提供能量约束下的新型电力系统频率稳定问题,提出一种计及直流-储能短时功率支援的频率稳定协调控制方法。利用直流输电系统的短时过载能力,建立了计及短时直流功率支援量与投入时刻的频率响应模型,分析了功率支... 针对电力电子接口能源可提供能量约束下的新型电力系统频率稳定问题,提出一种计及直流-储能短时功率支援的频率稳定协调控制方法。利用直流输电系统的短时过载能力,建立了计及短时直流功率支援量与投入时刻的频率响应模型,分析了功率支援量与投入时刻对频率最低点的影响。基于此,考虑直流、储能的自身约束、直流互联电网频率安全约束以及交流系统潮流安全约束,建立了计及直流与储能协调参与频率稳定控制的优化模型,得到确保受扰电网频率最低点高于频率稳定阈值并且控制能量最小的控制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利用控制能量,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互联电网 储能系统 协调控制 频率稳定 能量约束 频率最低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9段多源成藏模式 被引量:28
10
作者 姚泾利 赵彦德 +4 位作者 刘广林 齐亚林 李元昊 罗安湘 张晓磊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3-384,共12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9段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对长9段油源、运移动力、运聚方式、成藏期次、成藏模式及富集规律进行研究。姬塬、陇东地区长9段原油主要来自长7段烃源岩,志丹地区长9段原油主要来自长9段烃源岩。姬塬地区西北部...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9段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对长9段油源、运移动力、运聚方式、成藏期次、成藏模式及富集规律进行研究。姬塬、陇东地区长9段原油主要来自长7段烃源岩,志丹地区长9段原油主要来自长9段烃源岩。姬塬地区西北部古峰庄—麻黄山地区发育岩性-构造油藏,姬塬东部地区发育构造-岩性油藏,华池—庆阳地区和志丹地区发育岩性油藏。长7段过剩压力是石油运移的动力,埋藏史表明,长9段经历了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2期成藏,晚侏罗世烃类充注范围和规模较小,早白垩世为烃源岩大规模生排烃期和长9段原油运聚主成藏期。伴随构造运动,盆地长7段底面构造经历了由沉积后西高东低到成藏期东高西低,再到现今平缓的西倾单斜的构造演化过程。早白垩世,环县—华池—吴起—定边以西地区长7段底面构造最低,原油进入储集层后,向周边高部位发生侧向运移。主成藏期长7段底面在姬塬西部麻黄山—红井子一带存在古背斜构造,控制姬塬西部油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延长组 长9段 烃源岩 运移动力 运聚方式 成藏模式 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中条山陶家窑基性岩墙群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13
11
作者 冯娟萍 欧阳征健 +2 位作者 马海勇 范萌萌 马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73-586,共14页
基性岩墙是地壳伸展事件的重要示踪剂,被视为超大陆重建的关键指标,研究中条山陶家窑基性岩墙群对于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构造演化重建具有一定借鉴作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表明,该区的岩墙群岩性以辉绿岩为主,具有典型的辉绿结构... 基性岩墙是地壳伸展事件的重要示踪剂,被视为超大陆重建的关键指标,研究中条山陶家窑基性岩墙群对于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构造演化重建具有一定借鉴作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表明,该区的岩墙群岩性以辉绿岩为主,具有典型的辉绿结构,主要造岩矿物为斜长石和单斜辉石。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838±32Ma,是该基性岩墙群的结晶年龄。K2O/Na2O比值为0.55~1.89,低碱(K2O+Na2O为4.41%~13.29%),高FeOT(1.08%~10.15%),为拉斑玄武岩系列。高稀土元素含量(65.2×10-6~481.38×10-6),富集Rb、Th、U、Pb等元素,相对亏损Nb、Ta、Zr、Hf等元素,较低的εNd(t)值(-11.04^-2.32),由此推测有地壳组分的加入。岩石中固结指数SI与MgO的含量线性相关性比较强,与SiO2的含量没有相关性,说明MgO对分异结晶趋势起主导作用且发生过比较明显的结晶分异作用。该岩墙群岩浆源区类型为富集地幔(EMⅡ),主要是在源区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岩浆中地壳物质主要来源于俯冲时陆壳物质的加入,与岩浆结晶分异以及上升过程中地壳混染作用关系不大。综合研究表明,该岩墙群为板内拉斑玄武岩系列,形成于碰撞期后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 中条山陶家窑 基性岩墙群 U-PB定年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西区长4+5油层组微观渗流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2
作者 任江丽 朱玉双 +3 位作者 刘林玉 王伟 王振川 陈大友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05-811,共7页
为了提高鄂尔多斯盆地南梁西区长4+5油层组的注水效率,对目的层砂岩模型进行渗流实验,观察其渗流特性,探讨储层特征、实验参数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关系,目的是找到制约驱油效率的重要因素。应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等测试资料对储层微观结... 为了提高鄂尔多斯盆地南梁西区长4+5油层组的注水效率,对目的层砂岩模型进行渗流实验,观察其渗流特性,探讨储层特征、实验参数与驱油效率之间的关系,目的是找到制约驱油效率的重要因素。应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等测试资料对储层微观结构进行细致研究,再通过砂岩微观模型渗流实验,总结储层特性、渗流实验参数与驱油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长4+5油层组主要驱替类型是均匀驱替,局部存在指状和网状驱替,饱和油的最终驱油效率中均匀状驱替最高。驱油效率内部影响因素中非均质性对驱油效率影响最大;储层润湿性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物性中的渗透率与驱油效率正相关,孔隙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较弱。驱替压力和注入水体积倍数这2个外部影响因素,亦可提高驱油效率,相对来说驱油效率受注水压力的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特征 驱油效率 非均质性 润湿性 物性 驱替压力 体积倍数 南梁西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天水市北山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 被引量:10
13
作者 辛存林 施紫越 +1 位作者 任文秀 仵慧宁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4,共9页
依据北山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选取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多年平均降水量、交通道路、山坡坡向、沟岸坡度、沟谷密度,地形起伏度8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各指标与地质灾害间的关系,建立以ArcGIS 10.2为平台的危险度区划模型,完... 依据北山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选取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多年平均降水量、交通道路、山坡坡向、沟岸坡度、沟谷密度,地形起伏度8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各指标与地质灾害间的关系,建立以ArcGIS 10.2为平台的危险度区划模型,完成天水市北山地质灾害危险度区划图.结果表明:天水市北山高危险区面积41.6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9.72%;中危险区面积33.8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17%;低危险区面积64.13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81%,所得区划结果与各地质灾害区域的分布特征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危险度区划 层次分析法 天水市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上石炭统沉积特征 被引量:23
14
作者 冯娟萍 欧阳征健 +1 位作者 陈全红 李文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3-64,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羊虎沟组)沉积特征对于预测其砂体展布、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地质考察、岩心观察和薄片研究的基础上,对本溪组(羊虎沟组)进行了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类型和空间展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本溪... 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羊虎沟组)沉积特征对于预测其砂体展布、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地质考察、岩心观察和薄片研究的基础上,对本溪组(羊虎沟组)进行了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类型和空间展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本溪组(羊虎沟组)岩石类型主要为灰白色中-粗砂岩和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多层煤、灰岩和泥灰岩;主要发育浅海陆棚、障壁岛、潮坪、潟湖和扇三角洲沉积。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西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障壁岛和潟湖沉积相,东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潟湖、障壁岛和浅海陆棚沉积相,中间过渡带主要为潮坪沉积。自北向南依次发育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潮坪、潟湖和浅海陆棚等沉积。总体上来讲,本溪组(羊虎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具有东、西分异的沉积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石炭统 本溪组 岩石类型 沉积相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天水火鸡山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提取与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辛存林 王磊 +2 位作者 路阔 任文秀 仵慧宁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9-179,共11页
以甘肃天水火鸡山地区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12种元素质量分数为基础,应用因子分析提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得到地球化学因子得分图,根据各因子与其地质背景的对应关系,了解各元素共生组合规律特征.为进一步从研究区复杂地球化... 以甘肃天水火鸡山地区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12种元素质量分数为基础,应用因子分析提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得到地球化学因子得分图,根据各因子与其地质背景的对应关系,了解各元素共生组合规律特征.为进一步从研究区复杂地球化学背景中分离出与成矿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信息,应用多重分形滤波技术分离各元素异常和背景场,强化弱异常,提取致矿异常.为提取研究区组合元素异常,将因子分析法与多重分形滤波技术相结合,得到异常和背景分布图,根据异常分布图识别组合元素异常.结果表明:F1因子Au-Ag-Pb-Zn-Sb组合为主成矿元素组合,研究区内金、银等多金属成矿潜力巨大,为研究区化探异常的合理圈定与优选找矿靶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异常 地质统计学 因子分析 多重分形滤波 甘肃火鸡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阿尔善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6
作者 任江丽 杜玉洪 +7 位作者 郭发军 王红梅 刘林玉 朱玉双 朱月珍 王伟 陈大友 王振川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0-167,共8页
为了研究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阿尔善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储层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压汞等测试资料,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特征、物性特征、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阿尔善油层组为近源、... 为了研究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H区阿尔善油层组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采用储层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压汞等测试资料,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特征、物性特征、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阿尔善油层组为近源、快速堆积,砂岩类型主要是长石质岩屑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表现为胶结物含量高、结构成熟度低和成分成熟度低的"一高两低"特点。储层受碎屑粒径、压实程度、碳酸盐含量的影响,主要发育中-细喉道,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和粒间溶孔为主,物性分析判断为低孔-低渗储层。研究区最好的储层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其次为远端席状砂和河口坝砂。研究区目的层原始孔渗分布主要受沉积作用控制;成岩作用中胶结作用对储层既有部分破坏作用又有部分改善作用,压实作用主要起破坏作用,溶解作用主要起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阿尔善油层组 乌里雅斯太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区中新元古代构造沉积演化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冯娟萍 李文厚 欧阳征健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4-643,共10页
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等资料,探究鄂尔多斯地区中新元古代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以便恢复研究区中新元古界的原始构造沉积格局和开展深层油气勘探。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新元古代长城纪、蓟县纪、青白口纪和震旦纪经历了4个构造-沉... 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和地震等资料,探究鄂尔多斯地区中新元古代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以便恢复研究区中新元古界的原始构造沉积格局和开展深层油气勘探。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新元古代长城纪、蓟县纪、青白口纪和震旦纪经历了4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裂谷阶段、被动大陆边缘阶段、边缘沉降阶段和边缘坳陷阶段。研究后认为,长城系主要为一套陆相-滨海相石英砂岩沉积建造,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海、浅海和深海等沉积相。蓟县系主要为浅水陆表海沉积,发育砂坪、云坪、燧石云坪、开阔台地和浅海等沉积相。青白口系主要为滞留海盆和大陆斜坡等沉积环境。震旦系主要为冰川沉积,发育大陆冰川、滨岸、陆棚等沉积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区 中新元古代 原盆属性 构造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结构碳基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广桥 董丽梅 +2 位作者 李菊生 吴明永 张俊彦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6-89,共4页
利用单极脉冲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单晶硅衬底上沉积含氢碳薄膜,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拉曼光谱仪研究薄膜的微观结构,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薄膜的化学键状态,并用纳米压痕仪测定薄膜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在CSM往复式摩... 利用单极脉冲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单晶硅衬底上沉积含氢碳薄膜,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拉曼光谱仪研究薄膜的微观结构,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薄膜的化学键状态,并用纳米压痕仪测定薄膜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在CSM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薄膜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在单极脉冲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上成功制备出在非晶基体上镶嵌弯曲类富勒烯纳米结构的含氢碳薄膜,其独特的类富勒烯纳米结构赋予薄膜良好的力学性能,其弹性恢复系数和硬度分别高达86%和26.37 GPa;与非晶结构薄膜相比,制备的纳米结构含氢碳薄膜在室温环境下摩擦学性能更为优异,在机械摩擦表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结构 碳薄膜 摩擦学 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控三角洲生长的动力和沉积模式 被引量:2
19
作者 齐亚林 赵彦德 +2 位作者 邵晓州 楚美娟 左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4-382,共9页
分析河口动力特征,进而揭示其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挟沙河流床沙载荷(推移质)搬运和沉积机制,是合理构建河控三角洲生长沉积模式的前提。运用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从微观动力过程角度分析失去河床约束条件下依靠惯性作用流动的河水入湖过程... 分析河口动力特征,进而揭示其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挟沙河流床沙载荷(推移质)搬运和沉积机制,是合理构建河控三角洲生长沉积模式的前提。运用流体力学的湍流理论从微观动力过程角度分析失去河床约束条件下依靠惯性作用流动的河水入湖过程中河、湖两类水体的相互作用机制及流动规律,结合水槽物理模拟及前人开展的数值模拟,并借鉴河流泥沙动力学理论成果,构建了受流体力学及河流泥沙动力学约束的河控三角洲生长的动力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湍流的特点决定了两类水体界面处存在强烈的质量、动量、动能传递。河水入湖过程既不是圆形(轴对称)射流,也不是平面(二维)射流,而是矩形(三维)射流,流速沿程会以负指数快速衰减。河口是挟沙河流流速衰减的终点,其控制下的三角洲前缘是挟沙河流床沙载荷沉积的终点。三角洲平原砂体生长过程,是三角洲平原动力、沉积、地貌相互作用的过程,生长的动力和沉积模式可以概括为:河流末端水体流速沿程衰减→挟沙能力降低→泥沙沉积→河床抬高→堤岸决口→河流分叉→水体流速沿程衰减→挟沙能力降低→泥沙沉积。分流河道砂体构成三角洲平原的骨架砂体,地貌控制下河流的频繁摆动是三角洲平原砂体生长的重要机制。河控三角洲沉积的主体为平原环境,而非前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 动量射流 沉积过程 动力和沉积模式 河控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油用抗温抗盐共聚物及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共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垒垒 李根 +3 位作者 安会明 张伟 苏禹 王克亮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9-397,共9页
随着新发现油气藏物性的复杂化及对油田开发效果要求的不断提高,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作为油田开发中常用化学剂,它们的性能面临巨大挑战。综述了抗温抗盐增黏性共聚物和抗温抗盐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特性官能团抗温抗... 随着新发现油气藏物性的复杂化及对油田开发效果要求的不断提高,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作为油田开发中常用化学剂,它们的性能面临巨大挑战。综述了抗温抗盐增黏性共聚物和抗温抗盐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特性官能团抗温抗盐的机理,指出了抗温抗盐增黏性共聚物和抗温抗盐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在分子结构上的共性。对新型抗温抗盐型驱油剂的分子结构设计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温抗盐 共聚物 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表观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