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综合型研学旅行课程初探——以甘肃省河西走廊为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明涛 李开明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50,56,共4页
研学旅行是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河西走廊研学旅行”为例,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探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跨学科综合型研学旅行方案设计,尝试将研学旅行课程化。
关键词 研学旅行 核心素养 地理课程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王川灌区耕地撂荒、种植春小麦和牧草对地表微环境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差异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昂 李馨雨 +1 位作者 葛承暄 吴应珍 《绿色科技》 2020年第16期129-131,共3页
以裸地(CK)、单播小麦(Triticum aestivum)、混播苜蓿/披碱草(Medicago sativa/Elymus nutans)牧草及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被的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地表微环境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以及土壤的温度和含水率,探究了秦王川... 以裸地(CK)、单播小麦(Triticum aestivum)、混播苜蓿/披碱草(Medicago sativa/Elymus nutans)牧草及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被的盖度、高度和生物量,地表微环境的光照强度、温度和湿度,以及土壤的温度和含水率,探究了秦王川灌区耕地撂荒、种植春播作物和牧草对地表微环境因素和土壤水分的影响差异,为该区防治耕地盐渍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生育期内,混播牧草的盖度和高度显著大于小麦(p<0.05);牧草地和小麦地的地表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和土壤温度与裸地间存在显著差异;0~5cm土层土壤含水率大小顺序为:牧草地>小麦地>裸地,而5~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正好相反,大小顺序为:裸地>小麦地>牧草地。综合以上,结论为:秦王川灌区耕地撂荒、种植春播作物和混播牧草后,地表微环境因素及土壤含水率间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王川灌区 牧草 土壤水分 生态保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疏勒河流域生态承载力和生态需水研究 被引量:31
3
作者 岳东霞 陈冠光 +6 位作者 朱敏翔 郭晓娟 周妍妍 李凯 王东 郭建军 曾建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5178-5187,共10页
水资源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不可替代的基本自然资源,生态需水在维持流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生态承载力可持续性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尤为突出。以疏勒河流域和其所辖县区为不同尺度区域,利用LandsatTM/ETM+/OLI遥感数... 水资源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不可替代的基本自然资源,生态需水在维持流域生态系统平衡和生态承载力可持续性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尤为突出。以疏勒河流域和其所辖县区为不同尺度区域,利用LandsatTM/ETM+/OLI遥感数据(30 m分辨率),解译该流域近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同时在收集和整理流域多年水文水资源基础数据的基础上,以流域生态需水为研究主线,运用多学科方法和原理,结合遥感技术、GIS技术,通过现场调查和观测,计算了流域及其所辖县区近20年生态承载力和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近20年来,伴随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增加,生态需水量也呈增加趋势,两者呈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6076;县域尺度上,生态需水与生态承载力正相关关系也较高,其中林、草地的生态需水与生态承载力拟合优度R^2分别达0.8519、0.7235,说明林、草地生态承载力的变化对生态需水变化的解释能力更强,二者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基于空间热点分析,该流域生态承载力和生态需水的热点和冷点区域均呈现相似的空间格局,说明二者之间在空间尺度上也呈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可为疏勒河流域生态水资源量的科学配置和调控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承载力 生态需水 疏勒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不同高寒草地土壤主要养分及可溶性有机碳特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苗苗 陈伟 +3 位作者 林丽 张德罡 吴玉鑫 肖海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28,共9页
为探索不同高寒草地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养分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差异以及可溶性有机碳分布特征,以青海省4个高寒草地类型土壤0~10 cm和10~2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以及可溶性有... 为探索不同高寒草地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养分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差异以及可溶性有机碳分布特征,以青海省4个高寒草地类型土壤0~10 cm和10~2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指数,并进一步探讨了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各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高寒草地类型各土层土壤中全氮、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高寒草甸类>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荒漠类,且不同类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有降低趋势。不同类型高寒草地各土层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的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指数表现出与此相同的变化趋势。不同高寒草地各土层中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甸草原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较高,结构复杂。可溶性有机碳的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土壤养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养分 可溶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方式对青海省高寒草甸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光谱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苗苗 陈伟 +2 位作者 赵军 林丽 张德罡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79,共9页
为深入了解不同利用方式对青海省高寒草甸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含量和结构特性的影响,以次生沙棘林地、退耕还林地、农田和天然放牧地等4种利用方式土壤作为对象,研究了其0~10cm和10~20cm土层可溶性有机质含量、紫外-可见光光谱及其特征... 为深入了解不同利用方式对青海省高寒草甸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含量和结构特性的影响,以次生沙棘林地、退耕还林地、农田和天然放牧地等4种利用方式土壤作为对象,研究了其0~10cm和10~20cm土层可溶性有机质含量、紫外-可见光光谱及其特征参数、荧光光谱及其特征参数等。结果表明,0~10cm土层可溶性有机碳和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天然放牧地>退耕还林地>次生沙棘林>农田。10~20cm土层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及有机碳含量在退耕还林地和次生沙棘林中较高。有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复杂程度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天然放牧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芳香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较高,含有较多的多环芳烃。研究结果指出,天然放牧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结构更为复杂,稳定性更强,对维护青海省高寒地区碳库平衡和生态稳定有积极作用。0~10cm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结构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方式 高寒草甸 可溶性有机质 光谱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铁单独或复合处理下小麦幼苗光合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颖丽 徐玉玲 +3 位作者 李嘉敏 蒋晓煜 黎桂英 高天鹏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4-352,共9页
以西旱3号小麦为材料,比较不同c(Zn)(50、250μmol/L)、300μmol/L Fe单独或Zn-Fe复合(300μmol/L Fe+50μmol/L Zn、300μmol/L Fe+250μmol/L Zn)处理下,小麦幼苗光合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c(Zn)单独处理下,幼苗根茎的生长表现出... 以西旱3号小麦为材料,比较不同c(Zn)(50、250μmol/L)、300μmol/L Fe单独或Zn-Fe复合(300μmol/L Fe+50μmol/L Zn、300μmol/L Fe+250μmol/L Zn)处理下,小麦幼苗光合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c(Zn)单独处理下,幼苗根茎的生长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 Fe单独处理抑制根茎长的生长, 50μmol/L Zn的加入显著缓解了300μmol/L Fe对根茎生长的抑制作用,而250μmol/L Zn的缓解作用不明显;低c(Zn)处理导致叶片w(叶绿素b)、w(叶黄素)、电子传递效率(ETR)、净光合速率(P_n)和蒸腾速率(T_(r))升高, w(叶绿素a)/w(叶绿素b)减小,高c(Zn)或300μmol/L Fe单独处理使w(光合色素)、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ETR、光化学猝灭(qP)、胞间CO_(2)浓度(C_(i))降低,非光化学猝灭(NPQ)和调节性能量耗散的电子产量(Y(NPQ))增高,单独Fe处理还使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_(n)、T_(r)和气孔导度(Gs)均减小;50μmol/L Zn的加入诱导Fe处理幼苗叶片w(类胡萝卜素)、w(叶黄素)、Y(Ⅱ)、ETR、Tr和Gs增大, w(叶绿素a)/w(叶绿素b)减小, 250μmol/L Zn的添加使w(叶黄素)和T_(r)增加.低c(Zn)可促进小麦幼苗的生长,增强小麦幼苗光合色素的合成,有效增加PSⅡ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提高电子传递速率和光能转化效率;高c(Zn)或Fe胁迫抑制小麦幼苗的生长,对小麦叶片的光合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适量c(Zn)可缓解Fe对小麦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抑制,有效降低Fe毒对植物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锌铁处理 光合色素 叶绿素荧光 气体交换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的变化及团聚体对水分入渗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玉琪 梁婷 +9 位作者 张德罡 孙斌 吴玉鑫 马源 姚玉娇 肖海龙 周会程 纪童 陈建纲 陈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00-508,共9页
为探明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本试验以祁连山东段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率、机械组成和团聚体的变化,探讨了团聚体特性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 为探明退化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本试验以祁连山东段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率、机械组成和团聚体的变化,探讨了团聚体特性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和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入渗率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土壤团聚体由大粒径为主向小粒径为主改变;水分入渗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砂粒含量、粉粒含量、孔隙度、大粒径团聚体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与土壤容重、黏粒含量、土壤微团聚体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综上所述,随着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中大团聚体含量减小,导致土壤孔隙度下降,土壤水分的入渗能力逐渐降低,水源涵养能力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 高寒草甸 入渗 团聚体 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材料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分和耗水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青 马建涛 +5 位作者 韩凡香 杨成存 黄彩霞 程宏波 柴守玺 常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7-205,共9页
[目的]明确西北半干旱区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土壤水分及耗水规律的影响,寻求旱作区保墒抑蒸及降低农田污染问题的最佳种植措施。[方法]于2021年设置了4种覆盖种植模式: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PM 1)、普通PE地膜覆盖(Pm^(2))、整秆带状覆盖... [目的]明确西北半干旱区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土壤水分及耗水规律的影响,寻求旱作区保墒抑蒸及降低农田污染问题的最佳种植措施。[方法]于2021年设置了4种覆盖种植模式: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PM 1)、普通PE地膜覆盖(Pm^(2))、整秆带状覆盖(SM 1)和碎秆全覆盖(Sm^(2)),以传统露地平作(CK)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覆盖材料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分、耗水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覆盖较CK能显著增加马铃薯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5.7%~9.7%,且PM 1和Pm^(2)处理均在淀粉积累期增墒幅度最大,而SM 1和Sm^(2)处理均在块茎膨大期增幅最大;土层间,PM 1和SM 1处理均以120—180 cm土层增墒幅度最大,而Pm^(2)和Sm^(2)处理均以0—60 cm土层增幅最大。覆盖显著降低马铃薯全生育期耗水量5.1%~11.2%,降幅以PM 1处理最大,SM 1处理最小;与CK相比,地膜覆盖显著降低生育前期(播种期—块茎形成期)、中期(块茎形成期—淀粉积累期)的耗水,增加后期(淀粉积累期—成熟期)耗水,而秸秆覆盖主要降低了生育前期和后期耗水,增加了中期耗水。覆盖均能增加马铃薯鲜薯产量5.0%~17.1%、干薯产量7.0%~19.0%和水分利用效率15.0%~33.7%,且秸秆覆盖中增幅均为Sm^(2)>SM 1,地膜覆盖均为Pm^(2)>PM 1。[结论]秸秆覆盖具有与地膜覆盖相似的增墒增产潜力,且整秆带状覆盖操作简便,可在旱地马铃薯生产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 土壤水分 耗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下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旱地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森昱 冯雨露 +5 位作者 马建涛 杨成存 韩凡香 柴守玺 黄彩霞 常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7-216,共10页
为探明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于2019—2021年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覆盖(PM)、无覆盖露地(CK)3个处理,通过测定马铃薯块茎维生素C、淀粉、直链淀粉、还原糖、粗蛋白含量及产量指标,研究不... 为探明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于2019—2021年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覆盖(PM)、无覆盖露地(CK)3个处理,通过测定马铃薯块茎维生素C、淀粉、直链淀粉、还原糖、粗蛋白含量及产量指标,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下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均可以显著改善马铃薯的品质,丰水年(2019年和2020年),与CK相比,SM处理显著提高了块茎淀粉、直链淀粉的含量,增幅分别为15.2%和31.9%,PM处理显著提高了粗蛋白含量,增幅为26.6%;平水年(2021年),与CK相比,SM处理维生素C、还原糖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0.4%和5.1%,PM处理维生素C、还原糖、粗蛋白含量分别显著提高35.2%、8.3%、14.6%;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整体表现为SM>PM。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SM和PM处理均可提高马铃薯品质,且SM处理马铃薯品质与产量关联度高于PM处理,SM处理下淀粉、直链淀粉含量与产量的关联度最高。覆盖栽培方式均显著提高了马铃薯鲜薯产量,SM、PM分别较CK提高13.7%~19.5%、26.4%~37.2%。综上所述,秸秆带状覆盖可以明显改善马铃薯品质,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生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马铃薯 降水年型 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马铃薯叶片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金文 杨成存 +7 位作者 韩凡香 包正育 柴守玺 程宏波 马建涛 黄彩霞 逄蕾 常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29,共10页
为了探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18—2020年在西北半干旱区设置了秸秆带状覆盖(SM)、黑膜大垄覆盖(PM)和露地无覆盖(CK)3种栽培处理,研究了不同覆盖条件下马铃薯叶片渗透调节物质、膜脂过氧化物含量... 为了探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18—2020年在西北半干旱区设置了秸秆带状覆盖(SM)、黑膜大垄覆盖(PM)和露地无覆盖(CK)3种栽培处理,研究了不同覆盖条件下马铃薯叶片渗透调节物质、膜脂过氧化物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SM处理显著提高马铃薯植株细胞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能力,维持了较高的渗透性,与CK相比,SM处理在全生育期平均显著降低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分别降低14.4%、10.0%;平均显著提高可溶性糖(WSC)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17.1%、15.4%、22.5%和27.5%。与CK相比,PM处理在全生育期平均显著提高MDA、Pro、WSC含量和SOD、CAT活性,分别提高14.3%、38.6%、17.1%、15.2%和8.5%;平均显著降低POD活性17.1%。覆盖显著提高了马铃薯鲜薯产量,与CK相比,SM处理3年平均显著增产12.9%,PM处理3年平均显著增产29.2%。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SM处理产量与POD、SOD、CAT活性高度关联,关联度系数分别为0.5321、0.5556和0.5433,而PM处理产量仅与Pro含量高度关联,关联度系数为0.7090。可见,秸秆带状覆盖能增强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提高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降低膜质过氧化水平,有效延缓马铃薯早衰,提高马铃薯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叶片抗氧化 马铃薯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地马铃薯田土壤水分和产量对覆盖材料及不同种植行的响应 被引量:4
11
作者 卢祚 杨成存 +6 位作者 黄金文 韩凡香 马建涛 柴守玺 程宏波 黄彩霞 常磊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4期77-86,共10页
【目的】解决西北地区干旱频发,农业水资源短缺造成马铃薯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方法】在陇中半干旱区设置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地膜覆盖、秸秆带状覆盖)和秸秆覆盖带宽及种植带行数(覆盖带∶种植带60 cm∶60 cm、60 cm∶90 cm)... 【目的】解决西北地区干旱频发,农业水资源短缺造成马铃薯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方法】在陇中半干旱区设置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地膜覆盖、秸秆带状覆盖)和秸秆覆盖带宽及种植带行数(覆盖带∶种植带60 cm∶60 cm、60 cm∶90 cm)对马铃薯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两个生长季,覆盖均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全生育期0~200 cm土壤含水量。生育时期内,SM1(秸秆覆盖2行)、SM_(2)(秸秆覆盖3行)和PM(地膜覆盖)处理均以块茎膨大期增墒幅度最大。不同土层间,地膜覆盖明显较CK(露地平作)提高0~90 cm土层土壤水分,而秸秆带状覆盖在块茎形成期以前主要提高0~90 cm土层的含水量,在块茎形成期之后以提高90~200 cm的土层含水量为主。与CK相比,SM1、SM_(2)和PM处理均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16.0%~19.5%、10.0%~11.6%和27.1%~34.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7%~16.4%、10.1%~10.2%和21.4%~24.0%。两个生长季,覆盖显著增加了马铃薯单薯质量16.7%~17.5%,且单薯质量与产量极显著相关(r=0.83**)。【结论】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均是半干旱雨养区良好的保墒增产的栽培技术,在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秸秆带状覆盖2行种植模式(SM1)是更适合当地绿色生产的覆盖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秸秆带状覆盖 种植行 土壤水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半干旱雨养区马铃薯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冯雨露 张森昱 +5 位作者 杨成存 马建涛 韩凡香 柴守玺 黄彩霞 常磊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42-1451,共10页
为探讨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光合生理机制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于2020—2021年在西北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2行(SM1)、秸秆带状覆盖3行(SM2)、地膜覆盖(PM)、露地平作(CK)4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 为探讨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光合生理机制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于2020—2021年在西北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2行(SM1)、秸秆带状覆盖3行(SM2)、地膜覆盖(PM)、露地平作(CK)4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生长季覆盖处理均提高了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_(L)),其中SM1平均较CK分别提高9.5%、29.1%、21.0%、9.0%,SM2分别提高8.9%、18.9%、4.7%、4.2%,PM分别提高9.2%、31.6%、29.7%、2.9%;而胞间CO^(2)浓度(Ci)小幅度下降,SM1、SM2、PM分别较CK下降11.9%、6.9%、7.6%。覆盖处理在块茎膨大期的叶片Pn、蒸腾速率(Tr)、Gs以及Ci日变化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且覆盖处理的日平均Pn、Tr、Gs均高于CK,增幅均表现为PM>SM1>SM2。在块茎形成期—淀粉积累期,SM1、SM2和PM处理马铃薯Rubisco羧化酶活性分别较CK增加了63.5%、44.8%和28.1%。两个生长季覆盖处理均较CK显著提高了马铃薯鲜薯和干薯产量,SM1、SM2、PM处理2年平均鲜薯和干薯产量分别增加15.1%、10.1%、31.8%和18.4%、8.6%、40.5%。相关分析发现,两个生长季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r=0.961^(**)和r=0.584^(*))。综上,秸秆带状覆盖可延长马铃薯生育中后期持绿期和高光合持续时间,有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适宜在西北旱作区马铃薯生产中应用,有利于该地区绿色高产农业的发展。本研究结果为半干旱地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马铃薯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秦王川灌区种植豆禾混播牧草的农田生态保育效应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昂 李昌明 +3 位作者 尹卓忻 李馨雨 吴应珍 葛承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9-244,268,共7页
以裸地(CK)、种植小麦(Triticumaestivum)和苜蓿/无芒雀麦(Medicagosativa/Bromusinermis)豆禾混播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地表植被特征指标、土壤风蚀量及理化性质等指标,探究秦王川灌区农田风蚀规律及种植春小麦和牧草对土壤及养... 以裸地(CK)、种植小麦(Triticumaestivum)和苜蓿/无芒雀麦(Medicagosativa/Bromusinermis)豆禾混播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地表植被特征指标、土壤风蚀量及理化性质等指标,探究秦王川灌区农田风蚀规律及种植春小麦和牧草对土壤及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表土损失呈秋末冬初流失较多,冬季较少,春季又明显增强的“U”形曲线模式,从9月至翌年6月,出现2个风蚀高峰期(9—11月和3—5月);耕地裸露造成表土年均流失1.7kg/m2,即每年被风吹蚀1.3mm厚表土,土壤有机质损失236.2 kg/hm^2,而种植小麦和牧草后在地表植被(根茬)覆盖作用下表土流失减少20.1%和52.3%,有机质损失减少12.2%和50.7%;由于风蚀季牧草植被(根茬)的盖度、高度和地表生物量均较小麦大,使得牧草地的地表粗糙度和湿度及表土(0—5cm)含水率较小麦地高,从而造成土壤和有机质流失较小麦地少;相关和回归分析显示,地表植被特征指标与地表粗糙度和土壤含水率间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地表土壤和有机质流失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植被盖度每提高1%,将使表土和有机质流失减少4.1g/m2和59.3mg/m2,地表生物量每提高1g/m2,将使表土和有机质流失减少2.3g/m2和34.0mg/m2;春季春播小麦地的表土流失量与裸地相同,而种植多年生豆禾混播牧草可显著减少表土流失和有机质损失。综合以上,甘肃灌区农田春季播种农作物易引起土壤退化,而种植多年生豆禾混播牧草可实现农田生态保育,从而提高耕地质量和区域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王川灌区 土壤风蚀 农田生态保育 春播作物 豆禾牧草混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高寒草原下垫面土壤冻融过程中陆-气间的水热交换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武月月 文军 +4 位作者 王作亮 贾东于 刘闻慧 蒋雨芹 陆宣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高寒草原水热交换的季节性特征显著,土壤冻融过程对地-气水热交换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黄河源区汤岔玛小流域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陆面过程观测数据,将土壤冻融过程划分为完全融化(TT)和完全冻结(FF)两种状态与融冻(T-F)和冻融(F-T... 高寒草原水热交换的季节性特征显著,土壤冻融过程对地-气水热交换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黄河源区汤岔玛小流域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陆面过程观测数据,将土壤冻融过程划分为完全融化(TT)和完全冻结(FF)两种状态与融冻(T-F)和冻融(F-T)两个过程,并分析了期间高寒草原下垫面净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地表热通量不同状态和过程中的变化,以此探究土壤冻融过程中地气间的水热交换特征。研究表明:(1)净辐射通量在完全融化阶段的平均值要普遍大于其他三个阶段,最大值达到了203.7 W·m^(-2),冻融阶段冻土融化,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净辐射比完全冻结阶段明显增大,完全融化阶段净辐射日变化值最大,达到了717.6 W·m^(-2),完全冻结阶段最小,冻融阶段次之。(2)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在完全融化和完全冻结阶段的配置不同。完全融化时,由于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等原因,净辐射主要转换为潜热通量,潜热通量日变化最大值为193.7 W·m^(-2),而感热通量只有80.0 W·m^(-2)左右。融冻阶段、冻融阶段与完全冻结时感热与潜热的日平均相差不大,潜热在三个阶段平均值为21.9 W·m^(-2),感热为20.3 W·m^(-2);而感热日变化在三个阶段均大于潜热,土壤发生冻融循环,地气温差较小,含水量产生变化,净辐射在这期间主要转换为感热。(3)土壤热通量在完全融化(冻结)状态下为正(负),表明地表从大气吸收(释放)热量,其日变化幅度大(小)。以上结果说明,土壤冻融状态与过程对近地面陆-气间水热交换过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冻融过程 水热交换 能量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藜科植物对复合重金属污染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圆 王雪莹 +6 位作者 高天鹏 薛林贵 万子栋 付靖雯 左明博 李昌明 常国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5-63,共9页
为探究藜科植物在重金属胁迫下的生理响应以及其耐受性,以藜科荒漠植物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 (Pursh) Nutt)、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 (Pall) Moq)和碱蓬(Suaeda glauca (Bunge) Bunge)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设置不同... 为探究藜科植物在重金属胁迫下的生理响应以及其耐受性,以藜科荒漠植物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 (Pursh) Nutt)、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 (Pall) Moq)和碱蓬(Suaeda glauca (Bunge) Bunge)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通过设置不同的土质背景(EG0,EG1和EG2),测定植物的生理生化指标,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方法综合评价3种藜科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结果表明:EG1处理造成3种植物的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游离脯氨酸含量下降;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均显著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但经EG2处理后的四翅滨藜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降低。主成分分析法在8个生理指标中筛选出3个主成分,他们分别是MDA因子、Pro因子和SOD因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与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还原型谷胱甘肽与过氧化氢酶的相关系数为0.024,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相关系数为0.183,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相关系数为0.203。灰色关联度、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出3种藜科植物的重金属耐受性为四翅滨藜>盐爪爪>碱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胁迫 生理指标 藜科植物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3种沙丘4种微地貌上土壤水分与地形-植被因子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世才 王慧娟 +1 位作者 张定海 吴贤忠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60-168,179,共10页
【目的】针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4种微地貌类型(背风坡、迎风坡、丘顶和丘底)0~300 cm的土壤水分与对应的地形-植被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可对今后该地区植物固沙措施的建立和固沙植被的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目的】针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4种微地貌类型(背风坡、迎风坡、丘顶和丘底)0~300 cm的土壤水分与对应的地形-植被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可对今后该地区植物固沙措施的建立和固沙植被的保护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多重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对3种沙丘类型4种微地貌上不同深度(表层0~40 cm、中层40~200 cm和深层200~300 cm)的土壤水分特征和地形-植被变量间的关系开展研究。【结果】不同类型沙丘0~300 cm平均土壤水分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与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相比,固定沙丘表层、中层和深层之间土壤水分在不同微地貌类型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半固定和流动沙丘迎风坡和丘底的土壤水分高于背风坡和丘顶。【结论】地形因子中坡度和高差对土壤水分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植被因子在固定和流动沙丘上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地形因子 植被因子 结构方程模型(SEM) 腾格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区人工刺槐树干液流特征 被引量:4
17
作者 费俊娥 焦陇慧 +8 位作者 吴贤忠 易娜 袁秀娟 刘俊俊 张晓梅 王安民 赵子龙 张瑞峰 邸利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139,共9页
【目的】对陇东黄土高原区人工刺槐树干液流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为该区域森林生态耗水的准确估计和林地水分的综合管理提供借鉴.【方法】通过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对生长季刺槐林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并... 【目的】对陇东黄土高原区人工刺槐树干液流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为该区域森林生态耗水的准确估计和林地水分的综合管理提供借鉴.【方法】通过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对生长季刺槐林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并利用样地内安装的自动气象站同步监测有效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对液流速率与各气象因素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刺槐树干液流日变化存在"昼高夜低"的现象;刺槐树干液流速率在晴天呈"单峰型"变化,阴天呈"多峰型"变化,雨天呈不规则波动;刺槐树干液流速率在整个生长季月均值呈"低-高-低"的变化,其中10月份的液流速率最小(193.19 g/h),8月份的液流速率最大(652.31 g/h);环境因素对白天树干液流速率的影响表现为:温度(0.839)>相对湿度(-0.747)>太阳辐射(0.721)>水汽压亏缺(0.718)>风速(0.260);对晚间树干液流速率的影响表现为:水汽压亏缺(0.615)>空气温度(0.608)>相对湿度(-0.505)>风速(0.048).典型天气条件下,太阳辐射对晴天和阴天相关性最显著,分别为0.837、0.855(P<0.01),雨天条件下,空气温度影响最显著,相关系数为0.220(P<0.01).【结论】陇东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液流速率日变化为昼高夜低趋势,整个生长季液流速率为先升高后降低规律,不同时间尺度下影响刺槐树干液流速率的环境因子不同;建立了6种不同时间尺度下树干液流速率和环境因子的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黄土高原区 刺槐林 树干液流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5a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响应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钟晓菲 李开明 +1 位作者 贺忠发 周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82-85,189,共5页
气候变暖对干旱区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显著。冰川作为干旱区重要的水资源形式,针对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开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分析1959~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区气温、降水以及河源1号冰川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冰川对气候变暖的响... 气候变暖对干旱区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显著。冰川作为干旱区重要的水资源形式,针对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开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分析1959~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区气温、降水以及河源1号冰川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冰川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①1959~2016年间,乌鲁木齐河源区的气温和降水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②物质平衡以物质亏损为主;③零平衡线高度较1993年以前显著升高;④冰川末端持续退缩,西支退缩快于东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响应 气候变化 物质平衡 乌鲁木齐 河源 1号冰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气候模式对未来30年太阳辐射变化的预估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贾东于 李开明 +2 位作者 杨丽薇 高晓清 赵传成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9-205,共7页
使用CMIP5中33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数据,选择中位数集合方案,分别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对2006~2050年全球所有天气条件下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无云条件下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对湿度、近地层风速、近地层气温和云量的变化进行... 使用CMIP5中33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数据,选择中位数集合方案,分别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对2006~2050年全球所有天气条件下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无云条件下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对湿度、近地层风速、近地层气温和云量的变化进行预估研究。结果表明:1)在RCP8.5情景下,气温的增温率在50°N以北地区最大,达0.12 K/a。同时北半球增温率大于南半球,陆表气温的增温率大于海表气温;2)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中国东南部和欧洲中东部地区的地表太阳直接辐射呈现较大正趋势;3)在所选3个区域中,不同RCP情景下地表太阳辐射均呈现正趋势,其中在RCP8.5情景下法国波尔多地表太阳辐射呈现最大正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气候模式 预测 CMIP5 太阳能 可再生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对金川矿区原生植物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高天鹏 万子栋 +5 位作者 付靖雯 王雪莹 常国华 陈映全 台喜生 李昌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93-501,共9页
为了探究重金属污染对矿区原生植物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选取下四分作为原生态对照样地、废渣堆和尾矿坝作为试验样地,选取碱蓬和骆驼蓬作为研究植物,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种植物根际与根周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结... 为了探究重金属污染对矿区原生植物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选取下四分作为原生态对照样地、废渣堆和尾矿坝作为试验样地,选取碱蓬和骆驼蓬作为研究植物,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种植物根际与根周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2种植物根际和根周围土壤的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尾矿坝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下四分2种植物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高于根周围,3个样地骆驼蓬根际细菌群落丰富度均高于根周围.主成分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表明同种植物根际和根周围的细菌群落结果相似度较高.RDA分析和相关分析表明,Ni、综合污染指数、Cr、土壤含水量、pH、全氮和全磷是影响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土壤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根际细菌群落 重金属污染 金川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