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综合型研学旅行课程初探——以甘肃省河西走廊为例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明涛 李开明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50,56,共4页
研学旅行是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河西走廊研学旅行”为例,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探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跨学科综合型研学旅行方案设计,尝试将研学旅行课程化。
关键词 研学旅行 核心素养 地理课程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不同高寒草地土壤主要养分及可溶性有机碳特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苗苗 陈伟 +3 位作者 林丽 张德罡 吴玉鑫 肖海龙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28,共9页
为探索不同高寒草地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养分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差异以及可溶性有机碳分布特征,以青海省4个高寒草地类型土壤0~10 cm和10~2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以及可溶性有... 为探索不同高寒草地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养分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差异以及可溶性有机碳分布特征,以青海省4个高寒草地类型土壤0~10 cm和10~2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以及可溶性有机碳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指数,并进一步探讨了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各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高寒草地类型各土层土壤中全氮、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高寒草甸类>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荒漠类,且不同类型之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有降低趋势。不同类型高寒草地各土层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的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指数表现出与此相同的变化趋势。不同高寒草地各土层中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甸草原土壤有机碳、全氮、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较高,结构复杂。可溶性有机碳的芳香性指数和腐殖化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土壤养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养分 可溶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材料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分和耗水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青 马建涛 +5 位作者 韩凡香 杨成存 黄彩霞 程宏波 柴守玺 常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7-205,共9页
[目的]明确西北半干旱区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土壤水分及耗水规律的影响,寻求旱作区保墒抑蒸及降低农田污染问题的最佳种植措施。[方法]于2021年设置了4种覆盖种植模式: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PM 1)、普通PE地膜覆盖(Pm^(2))、整秆带状覆盖... [目的]明确西北半干旱区不同覆盖材料对马铃薯土壤水分及耗水规律的影响,寻求旱作区保墒抑蒸及降低农田污染问题的最佳种植措施。[方法]于2021年设置了4种覆盖种植模式: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PM 1)、普通PE地膜覆盖(Pm^(2))、整秆带状覆盖(SM 1)和碎秆全覆盖(Sm^(2)),以传统露地平作(CK)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覆盖材料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分、耗水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覆盖较CK能显著增加马铃薯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5.7%~9.7%,且PM 1和Pm^(2)处理均在淀粉积累期增墒幅度最大,而SM 1和Sm^(2)处理均在块茎膨大期增幅最大;土层间,PM 1和SM 1处理均以120—180 cm土层增墒幅度最大,而Pm^(2)和Sm^(2)处理均以0—60 cm土层增幅最大。覆盖显著降低马铃薯全生育期耗水量5.1%~11.2%,降幅以PM 1处理最大,SM 1处理最小;与CK相比,地膜覆盖显著降低生育前期(播种期—块茎形成期)、中期(块茎形成期—淀粉积累期)的耗水,增加后期(淀粉积累期—成熟期)耗水,而秸秆覆盖主要降低了生育前期和后期耗水,增加了中期耗水。覆盖均能增加马铃薯鲜薯产量5.0%~17.1%、干薯产量7.0%~19.0%和水分利用效率15.0%~33.7%,且秸秆覆盖中增幅均为Sm^(2)>SM 1,地膜覆盖均为Pm^(2)>PM 1。[结论]秸秆覆盖具有与地膜覆盖相似的增墒增产潜力,且整秆带状覆盖操作简便,可在旱地马铃薯生产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 土壤水分 耗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下秸秆带状覆盖对西北旱地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森昱 冯雨露 +5 位作者 马建涛 杨成存 韩凡香 柴守玺 黄彩霞 常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7-216,共10页
为探明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于2019—2021年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覆盖(PM)、无覆盖露地(CK)3个处理,通过测定马铃薯块茎维生素C、淀粉、直链淀粉、还原糖、粗蛋白含量及产量指标,研究不... 为探明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于2019—2021年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覆盖(PM)、无覆盖露地(CK)3个处理,通过测定马铃薯块茎维生素C、淀粉、直链淀粉、还原糖、粗蛋白含量及产量指标,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下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均可以显著改善马铃薯的品质,丰水年(2019年和2020年),与CK相比,SM处理显著提高了块茎淀粉、直链淀粉的含量,增幅分别为15.2%和31.9%,PM处理显著提高了粗蛋白含量,增幅为26.6%;平水年(2021年),与CK相比,SM处理维生素C、还原糖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0.4%和5.1%,PM处理维生素C、还原糖、粗蛋白含量分别显著提高35.2%、8.3%、14.6%;覆盖方式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整体表现为SM>PM。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SM和PM处理均可提高马铃薯品质,且SM处理马铃薯品质与产量关联度高于PM处理,SM处理下淀粉、直链淀粉含量与产量的关联度最高。覆盖栽培方式均显著提高了马铃薯鲜薯产量,SM、PM分别较CK提高13.7%~19.5%、26.4%~37.2%。综上所述,秸秆带状覆盖可以明显改善马铃薯品质,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在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生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马铃薯 降水年型 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马铃薯叶片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黄金文 杨成存 +7 位作者 韩凡香 包正育 柴守玺 程宏波 马建涛 黄彩霞 逄蕾 常磊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29,共10页
为了探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18—2020年在西北半干旱区设置了秸秆带状覆盖(SM)、黑膜大垄覆盖(PM)和露地无覆盖(CK)3种栽培处理,研究了不同覆盖条件下马铃薯叶片渗透调节物质、膜脂过氧化物含量... 为了探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18—2020年在西北半干旱区设置了秸秆带状覆盖(SM)、黑膜大垄覆盖(PM)和露地无覆盖(CK)3种栽培处理,研究了不同覆盖条件下马铃薯叶片渗透调节物质、膜脂过氧化物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SM处理显著提高马铃薯植株细胞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能力,维持了较高的渗透性,与CK相比,SM处理在全生育期平均显著降低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分别降低14.4%、10.0%;平均显著提高可溶性糖(WSC)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17.1%、15.4%、22.5%和27.5%。与CK相比,PM处理在全生育期平均显著提高MDA、Pro、WSC含量和SOD、CAT活性,分别提高14.3%、38.6%、17.1%、15.2%和8.5%;平均显著降低POD活性17.1%。覆盖显著提高了马铃薯鲜薯产量,与CK相比,SM处理3年平均显著增产12.9%,PM处理3年平均显著增产29.2%。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SM处理产量与POD、SOD、CAT活性高度关联,关联度系数分别为0.5321、0.5556和0.5433,而PM处理产量仅与Pro含量高度关联,关联度系数为0.7090。可见,秸秆带状覆盖能增强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提高抗氧化酶系统的活性,降低膜质过氧化水平,有效延缓马铃薯早衰,提高马铃薯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地膜覆盖 叶片抗氧化 马铃薯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旱地马铃薯田土壤水分和产量对覆盖材料及不同种植行的响应 被引量:2
6
作者 卢祚 杨成存 +6 位作者 黄金文 韩凡香 马建涛 柴守玺 程宏波 黄彩霞 常磊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4期77-86,共10页
【目的】解决西北地区干旱频发,农业水资源短缺造成马铃薯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方法】在陇中半干旱区设置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地膜覆盖、秸秆带状覆盖)和秸秆覆盖带宽及种植带行数(覆盖带∶种植带60 cm∶60 cm、60 cm∶90 cm)... 【目的】解决西北地区干旱频发,农业水资源短缺造成马铃薯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方法】在陇中半干旱区设置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材料(地膜覆盖、秸秆带状覆盖)和秸秆覆盖带宽及种植带行数(覆盖带∶种植带60 cm∶60 cm、60 cm∶90 cm)对马铃薯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两个生长季,覆盖均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全生育期0~200 cm土壤含水量。生育时期内,SM1(秸秆覆盖2行)、SM_(2)(秸秆覆盖3行)和PM(地膜覆盖)处理均以块茎膨大期增墒幅度最大。不同土层间,地膜覆盖明显较CK(露地平作)提高0~90 cm土层土壤水分,而秸秆带状覆盖在块茎形成期以前主要提高0~90 cm土层的含水量,在块茎形成期之后以提高90~200 cm的土层含水量为主。与CK相比,SM1、SM_(2)和PM处理均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16.0%~19.5%、10.0%~11.6%和27.1%~34.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7%~16.4%、10.1%~10.2%和21.4%~24.0%。两个生长季,覆盖显著增加了马铃薯单薯质量16.7%~17.5%,且单薯质量与产量极显著相关(r=0.83**)。【结论】秸秆带状覆盖和地膜覆盖均是半干旱雨养区良好的保墒增产的栽培技术,在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秸秆带状覆盖2行种植模式(SM1)是更适合当地绿色生产的覆盖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秸秆带状覆盖 种植行 土壤水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3种沙丘4种微地貌上土壤水分与地形-植被因子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张世才 王慧娟 +1 位作者 张定海 吴贤忠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60-168,179,共10页
【目的】针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4种微地貌类型(背风坡、迎风坡、丘顶和丘底)0~300 cm的土壤水分与对应的地形-植被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可对今后该地区植物固沙措施的建立和固沙植被的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目的】针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4种微地貌类型(背风坡、迎风坡、丘顶和丘底)0~300 cm的土壤水分与对应的地形-植被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可对今后该地区植物固沙措施的建立和固沙植被的保护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多重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对3种沙丘类型4种微地貌上不同深度(表层0~40 cm、中层40~200 cm和深层200~300 cm)的土壤水分特征和地形-植被变量间的关系开展研究。【结果】不同类型沙丘0~300 cm平均土壤水分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与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相比,固定沙丘表层、中层和深层之间土壤水分在不同微地貌类型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半固定和流动沙丘迎风坡和丘底的土壤水分高于背风坡和丘顶。【结论】地形因子中坡度和高差对土壤水分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植被因子在固定和流动沙丘上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地形因子 植被因子 结构方程模型(SEM) 腾格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区人工刺槐树干液流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费俊娥 焦陇慧 +8 位作者 吴贤忠 易娜 袁秀娟 刘俊俊 张晓梅 王安民 赵子龙 张瑞峰 邸利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139,共9页
【目的】对陇东黄土高原区人工刺槐树干液流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为该区域森林生态耗水的准确估计和林地水分的综合管理提供借鉴.【方法】通过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对生长季刺槐林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并... 【目的】对陇东黄土高原区人工刺槐树干液流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为该区域森林生态耗水的准确估计和林地水分的综合管理提供借鉴.【方法】通过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对生长季刺槐林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并利用样地内安装的自动气象站同步监测有效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对液流速率与各气象因素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刺槐树干液流日变化存在"昼高夜低"的现象;刺槐树干液流速率在晴天呈"单峰型"变化,阴天呈"多峰型"变化,雨天呈不规则波动;刺槐树干液流速率在整个生长季月均值呈"低-高-低"的变化,其中10月份的液流速率最小(193.19 g/h),8月份的液流速率最大(652.31 g/h);环境因素对白天树干液流速率的影响表现为:温度(0.839)>相对湿度(-0.747)>太阳辐射(0.721)>水汽压亏缺(0.718)>风速(0.260);对晚间树干液流速率的影响表现为:水汽压亏缺(0.615)>空气温度(0.608)>相对湿度(-0.505)>风速(0.048).典型天气条件下,太阳辐射对晴天和阴天相关性最显著,分别为0.837、0.855(P<0.01),雨天条件下,空气温度影响最显著,相关系数为0.220(P<0.01).【结论】陇东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液流速率日变化为昼高夜低趋势,整个生长季液流速率为先升高后降低规律,不同时间尺度下影响刺槐树干液流速率的环境因子不同;建立了6种不同时间尺度下树干液流速率和环境因子的回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黄土高原区 刺槐林 树干液流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5a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响应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钟晓菲 李开明 +1 位作者 贺忠发 周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82-85,189,共5页
气候变暖对干旱区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显著。冰川作为干旱区重要的水资源形式,针对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开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分析1959~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区气温、降水以及河源1号冰川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冰川对气候变暖的响... 气候变暖对干旱区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显著。冰川作为干旱区重要的水资源形式,针对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开展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分析1959~2016年乌鲁木齐河源区气温、降水以及河源1号冰川相关参数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冰川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①1959~2016年间,乌鲁木齐河源区的气温和降水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②物质平衡以物质亏损为主;③零平衡线高度较1993年以前显著升高;④冰川末端持续退缩,西支退缩快于东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响应 气候变化 物质平衡 乌鲁木齐 河源 1号冰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气候模式对未来30年太阳辐射变化的预估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贾东于 李开明 +2 位作者 杨丽薇 高晓清 赵传成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9-205,共7页
使用CMIP5中33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数据,选择中位数集合方案,分别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对2006~2050年全球所有天气条件下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无云条件下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对湿度、近地层风速、近地层气温和云量的变化进行... 使用CMIP5中33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数据,选择中位数集合方案,分别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对2006~2050年全球所有天气条件下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无云条件下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对湿度、近地层风速、近地层气温和云量的变化进行预估研究。结果表明:1)在RCP8.5情景下,气温的增温率在50°N以北地区最大,达0.12 K/a。同时北半球增温率大于南半球,陆表气温的增温率大于海表气温;2)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中国东南部和欧洲中东部地区的地表太阳直接辐射呈现较大正趋势;3)在所选3个区域中,不同RCP情景下地表太阳辐射均呈现正趋势,其中在RCP8.5情景下法国波尔多地表太阳辐射呈现最大正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辐射 气候模式 预测 CMIP5 太阳能 可再生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改性凹凸棒土吸附剂在含氟废水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米璇 郭睿 王文姬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89,共4页
以凹凸棒土(ATP)为载体,硫酸铝为活性前驱体,通过浸渍法制得铝改性凹凸棒土(Al^3+/ATP),将其应用于含氟废水中。分析了不同负载化合物、硫酸铝浓度、投加量、pH值等因素对Al^3+/ATP吸附氟离子效果的影响,并探讨相关吸附机理。结果表明:... 以凹凸棒土(ATP)为载体,硫酸铝为活性前驱体,通过浸渍法制得铝改性凹凸棒土(Al^3+/ATP),将其应用于含氟废水中。分析了不同负载化合物、硫酸铝浓度、投加量、pH值等因素对Al^3+/ATP吸附氟离子效果的影响,并探讨相关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硫酸铝浓度为0.06 mol/L,固液比为1∶10,40℃下超声20 min,可制得吸附剂;在25℃下,当吸附剂投加量为12.5 g/L,pH值为 5.6,吸附240 min,氟离子的吸附量为3.7708mg/g,去除率可达到94.27%。吸附过程符合 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饱和吸附容量为4.056 8 mg/g;吸附过程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更准确。凹凸棒土经过改性后晶体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比表面积及孔隙体积增大、结晶程度降低,团聚现象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土 硫酸铝 改性 氟离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镧凹凸棒土吸附剂的制备及对含氟废水的处理 被引量:6
12
作者 米璇 郭睿 袁泉 《非金属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0-93,共4页
本研究以凹凸棒土(ATP)为载体,稀土镧为改性剂,浸渍法制备载镧凹凸棒土吸附剂并用于含氟废水的处理中。考察了氯化镧浸渍浓度、煅烧温度、吸附剂投加量、pH值及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通过XRD、SEM、TEM、BET对改性前后吸附剂进行... 本研究以凹凸棒土(ATP)为载体,稀土镧为改性剂,浸渍法制备载镧凹凸棒土吸附剂并用于含氟废水的处理中。考察了氯化镧浸渍浓度、煅烧温度、吸附剂投加量、pH值及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通过XRD、SEM、TEM、BET对改性前后吸附剂进行表征,探讨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氯化镧浸渍质量分数为7%,350 ℃下煅烧2 h吸附效果最佳;载镧凹凸棒土在pH值为7,投加量为2 g/L,吸附150 min时对50 mg/L的含氟废水去除率可达到93.06%。载镧凹凸棒土经改性后晶体结构未发生明显改变,但结晶程度下降,团聚现象减轻,比表面积及孔隙体积显著增加,这可能是除氟效果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凸棒土 载镧 吸附 氟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14个地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翠云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年第5期136-140,共5页
甘肃省农业基础薄弱,近年来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14个地州市发展并不均衡,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较大。本文利用熵值法对甘肃省14个地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并... 甘肃省农业基础薄弱,近年来随着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14个地州市发展并不均衡,农业现代化水平差异较大。本文利用熵值法对甘肃省14个地州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比较,并提出相应对策,为甘肃省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农业现代化 熵值法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翠云 张彦伟 《山西农经》 2019年第4期108-110,共3页
在介绍农业现代化概念及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并指出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甘肃省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景观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子轩 《大众标准化》 2021年第10期146-148,共3页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对居住环境有了较高的追求。目前我国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及建设问题,由此促使人们乡村景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由于乡村景观独具的艺术魅力,已经在园林规划建设中占据...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对居住环境有了较高的追求。目前我国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及建设问题,由此促使人们乡村景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由于乡村景观独具的艺术魅力,已经在园林规划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乡村景观的规划及建设工作与城市景观之间存在诸多不同,进而城乡之间的差异现象较为明显。我国相关部门指出,应推动城乡的共同发展,协同进步,因此,应保障城乡规划设计工作的有序进行,以此为城乡共同发展打下夯实基础。城乡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应适当添加乡村景观,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城乡协同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进程 城乡规划 乡村景观 艺术魅力 战略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化肥使用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金新港 常国华 +2 位作者 李昌明 王闻天 王瑞兵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10期1712-1715,共4页
近十几年来,中国化肥使用量不断上升,但关于化肥使用对粮食产量增产效果的研究较少。以河南省为例,对1978—2016年的化肥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及粮食产量数据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河南省单位土地面积化肥增产率波动下降,200... 近十几年来,中国化肥使用量不断上升,但关于化肥使用对粮食产量增产效果的研究较少。以河南省为例,对1978—2016年的化肥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及粮食产量数据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河南省单位土地面积化肥增产率波动下降,2000年后趋近于0,1万t化肥对应的产粮量基本维持在8.59万t,继续增加化肥使用量并不会带来产量的大幅增加。单位有效灌溉面积的粮食产量在1984年之前增长迅速;1984—2004年在8.67 t·hm-2波动;之后快速增长并趋于稳定。今后若要继续提高农田粮食产量,应进一步增加粮田有效灌溉面积,优化肥料投入结构,改进肥料投入方式,推广使用有机肥,而不只是单纯施用化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使用量 粮食产量 有效灌溉面积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等体育院校空间分布及其知识产出研究
17
作者 李琛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9年第20期143-145,共3页
本文利用Mapinfo软件与空间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实证探讨中国高等体育院校及其知识产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高等体育院校空间分布很不均衡,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值和低值集聚。进一步分析不同高等体育院校的知识产出的空间分布情况... 本文利用Mapinfo软件与空间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实证探讨中国高等体育院校及其知识产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高等体育院校空间分布很不均衡,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值和低值集聚。进一步分析不同高等体育院校的知识产出的空间分布情况,发现两者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知识产出形成以安徽省为中心逐渐向外围扩散的圈层结构,随着距离的扩大,相应的知识产出水平不断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体育院校 知识产出 空间分布 空间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