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克服单一赋权法的局限性,结合山区干线公路交通特征及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从社会因素、驾驶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和道路因素五个维度出发,选取18个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序关系分析法(Order Relation Analysis Method,G1)-指...为克服单一赋权法的局限性,结合山区干线公路交通特征及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从社会因素、驾驶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和道路因素五个维度出发,选取18个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序关系分析法(Order Relation Analysis Method,G1)-指标相关性权重确定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CRITIC)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结合折中妥协多属性决策法(VlseKriteri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VIKOR)对山区干线公路交通安全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基于G1-CRITIC-VIKOR模型的山区干线公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及比选方法。以中国西部6条山区干线公路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G1-CRITIC-VIKOR模型的评价效果与传统的秩和比(Rank-Sum Ratio,RSR)综合评价法及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且评价效果明显优于后者,具有更好的辨识性,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展开更多
文摘为克服单一赋权法的局限性,结合山区干线公路交通特征及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从社会因素、驾驶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和道路因素五个维度出发,选取18个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序关系分析法(Order Relation Analysis Method,G1)-指标相关性权重确定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CRITIC)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结合折中妥协多属性决策法(VlseKriteri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VIKOR)对山区干线公路交通安全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基于G1-CRITIC-VIKOR模型的山区干线公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及比选方法。以中国西部6条山区干线公路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G1-CRITIC-VIKOR模型的评价效果与传统的秩和比(Rank-Sum Ratio,RSR)综合评价法及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且评价效果明显优于后者,具有更好的辨识性,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文摘疲劳驾驶作为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之一,针对其客观准确检测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鉴于信息互补与融合理论,提出一种融合前额单通道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与内嵌眨眼电位(eye blink potential,EBP)特征的列车司机疲劳驾驶检测方法。设计移动标准差(moving standard deviation,MSD)算法从前额EEG中检测EBP,以精确提取其相关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离散小波变换剔除EEG中的EBP,获得相对纯净的EEG信号,对其进行子带分解,分解后提取各子带的时频特征;为发挥不同类型特征内在潜能,设计基于权重系数的特征融合策略,用于融合内嵌EBP特征和EEG子带特征,将融合特征输入至由CNN和LSTM构成的并行神经网络架构中,以实现多种生理特征信息互补,充分发挥2类神经网络在数据挖掘中的优势互补,进而实现疲劳驾驶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从EBP中提取的3种特征能够有效用于疲劳驾驶检测,通过为不同特征添加权重系数进行融合,充分发挥2类特征内在潜能,相比于未添加权重系数的检测方法,检测准确率从82.12%提升至91.35%,提升了9.23个百分点。同时并行CNN-LSTM网络有效整合2类网络的决策优势,大幅提升了疲劳驾驶检测精度,最终获得了95.48%的检测准确率。该方法有效融合EEG与EBP特征中疲劳驾驶检测潜在的有价值信息,验证了前额单通道EEG在疲劳驾驶检测中良好的实用性,为铁路运输中疲劳驾驶预警和辅助安全驾驶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