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切比雪夫多项式在GLONASS广播星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寇瑞雄 杨树文 化希瑞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1年第1期102-108,共7页
针对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广播星历在计算卫星坐标时需要二次积分并不断迭代,在实时导航中会降低卫星坐标计算效率的问题,提出利用切比雪夫多项式拟合卫星轨道的方法:利用广播星历原有方法计算卫星坐标并与精密星历进行对比,验... 针对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广播星历在计算卫星坐标时需要二次积分并不断迭代,在实时导航中会降低卫星坐标计算效率的问题,提出利用切比雪夫多项式拟合卫星轨道的方法:利用广播星历原有方法计算卫星坐标并与精密星历进行对比,验证GLONASS广播星历的卫星坐标精度是米级;然后利用切比雪夫多项式对卫星坐标进行拟合,可知不同因素对拟合精度有影响,在固定拟合时间间隔时,随着节点个数增加最优拟合阶数不断增大,而在不同时间间隔下,最优拟合阶数不完全一致。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切比雪夫多项式拟合GLONASS广播星历时,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拟合时间间隔和拟合阶数,其拟合精度可以满足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 广播星历 切比雪夫多项式 拟合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精度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董浩杰 杨维芳 +1 位作者 李小刚 李得宴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80,共9页
针对当前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模型在青海省各地区的适用性较差,气象要素顾及较少等问题,提出一种青海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精度优化方法:利用青海省4个探空站2014—2018年5 a的数据,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适用于青海省西宁、... 针对当前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模型在青海省各地区的适用性较差,气象要素顾及较少等问题,提出一种青海地区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精度优化方法:利用青海省4个探空站2014—2018年5 a的数据,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适用于青海省西宁、都兰、郭勒木得及玉树4个地区的本地化单因子T_(m)模型和多个气象因子参与的本地化多因子T_(m)模型;并通过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PWV)与贝维斯(Bevis)模型和龚绍琦全国模型反演的PWV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模型精度均优于现有模型,在反演PWV精度方面也要优于现有模型,可为提高青海地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水汽反演精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气象学 精密单点定位(PPP) 大气可降水量(PWV) 模型区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周期性变化的大气加权平均温度模型构建
3
作者 曹小双 杨维芳 +2 位作者 李得宴 高墨通 闫香蓉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9,共8页
针对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是地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水汽反演过程中的一个中间变量,其精度会影响地基GNSS水汽反演精度,同时T_(m)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差异的现状,研究建立地区的T_(m)模型:利用兰州市榆中探空站气象数据和欧洲中... 针对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是地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水汽反演过程中的一个中间变量,其精度会影响地基GNSS水汽反演精度,同时T_(m)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差异的现状,研究建立地区的T_(m)模型:利用兰州市榆中探空站气象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分别建立单因子、顾及年周期变化、顾及年和半年周期变化的T_(m)模型;并对2种气象数据所建的3类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均能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显著性检验,同时顾及周期性变化模型的预测值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贝维斯(Bevis)模型和单因子模型;利用顾及周期变化的模型预测的T_(m)偏差中大于5 K和大于10 K的值占比明显减小且预测残差的周期趋势明显减弱,具有零均值的正态分布特性,仅表现出误差的随机性。总体而言,ERA5气象数据所建模型预测精度高于探空站气象数据所建模型;用ERA5气象数据建立的顾及周期性变化的T_(m)模型可用于兰州市GNSS大气水汽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加权平均温度(T_(m)) 周期性误差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数据集(ERA5)气象数据 探空站气象数据 区域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年印度尼西亚Mw7.1地震震前电离层扰动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帅 李仲勤 +1 位作者 寇瑞雄 李伟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0年第6期96-102,108,共8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震前兆信息,分析2019年印度尼西亚发生的Mw7.1走滑断层机制强震:结合国际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服务组织(IGS)提供的全球电离层模型(GIM)数据,采用滑动4分位法对震中及附近区域的垂直总电子含量进行异常探测,发现震前2...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震前兆信息,分析2019年印度尼西亚发生的Mw7.1走滑断层机制强震:结合国际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服务组织(IGS)提供的全球电离层模型(GIM)数据,采用滑动4分位法对震中及附近区域的垂直总电子含量进行异常探测,发现震前2个星期内,震中有不同程度的总电子含量(TEC)正负异常出现;参考地磁和太阳活动数据,发现7月9日和7月10日发生中等地磁扰动,并参考TEC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判定7月10日TEC异常与地震无关;综合结果表明,由地震引起的TEC异常主要发生在震前2个星期以内,时间段在2:00—10:00 UTC(世界协调时)之间。研究发现,震前TEC异常属性由正转负,在空间上呈共轭结构且由东向西逐渐偏移,这可为解释浅源走滑式地震震前TEC扰动现象做出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定位系统 电离层扰动 垂直总电子含量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多模式的黑河干流山区降水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陈泽霞 朱睿 +3 位作者 尹振良 王凌阁 方春爽 卢睿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44-1556,共13页
基于黑河干流山区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平均气温数据和CMIP6的7个气候模式输出资料,通过评价指标评估偏差校正前后CMIP6多模式集合平均数据对黑河干流山区降水和气温变化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研究区未来不同时间尺度... 基于黑河干流山区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平均气温数据和CMIP6的7个气候模式输出资料,通过评价指标评估偏差校正前后CMIP6多模式集合平均数据对黑河干流山区降水和气温变化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研究区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下4个SSPs情景的降水和气温演变趋势进行了预估分析。结果表明:(1)CMIP6模式数据对降水和气温的模拟偏差存在差异性,总体而言,气温比降水模拟效果表现更好。偏差校正后,CMIP6多模式集合平均数据能准确模拟黑河干流山区降水和气温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趋势;(2)不同时间尺度下,黑河干流山区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具有差异性。季节尺度上冬春两季降水增幅大,春秋两季气温增幅明显。年尺度上,未来降水和气温随时间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增幅随辐射强迫增加而愈加显著。从未来时期来看,近期至中期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增幅较小,中期至远期时增幅较大。(3)空间尺度上,黑河干流山区的降水和气温主要表现为自西向东增加,并且东部降水比西部更多、气温更高,因此东部春季温暖湿润的现象会比西部更明显。伴随气候持续增湿增暖,黑河干流山区未来发生异常气温降水事件的频率增大,主要表现形式为降水突增和气温骤减,发生频率空间表现为自西向东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干流山区 CMIP6 多模式集合平均 降水和气温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中华东陆态网坐标时序噪声模型及环境负载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朱文强 李建章 +1 位作者 隋哲民 高志钰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147-152,共6页
针对目前华中、华东地区陆态网坐标时序噪声模型及速度场研究还不全面和深入,时间跨度未满足要求的问题,同时也为了进一步研究环境负载对噪声模型和速度场的影响,提出一种分析方法:利用赫克托(Hector)软件解算陆态网华中和华东地区34个... 针对目前华中、华东地区陆态网坐标时序噪声模型及速度场研究还不全面和深入,时间跨度未满足要求的问题,同时也为了进一步研究环境负载对噪声模型和速度场的影响,提出一种分析方法:利用赫克托(Hector)软件解算陆态网华中和华东地区34个连续站10 a的时间序列数据确定最优噪声模型,并经过环境负载改正,比较改正前后最优噪声模型的变化;然后获得基于有色噪声以及环境负载改正后的速度场,并分析噪声和环境负载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北(N)和东(E)方向的最优噪声模型均为“幂律噪声(PL)+白噪声(WN)”,在高(U)方向的最优噪声模型为“闪烁噪声(FN)+白噪声(WN)”;环境负载改正只是改变了其在整体噪声模型中的占比,但其仍占主要地位;考虑有色噪声及环境负载后,速度场精度明显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序列分析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CMONOC) 贝叶斯数值分析法 噪声模型 速度场 环境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S数据处理软件中基线选取方式对解算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佟雪佳 李建章 +1 位作者 刘彦军 刘江涛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0年第5期76-84,共9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球定位系统(GPS)网的平差精度,提出1种基线向量选取方式:通过多组实测数据,分别对独立基线向量构网和全部基线向量构网2种方式的解算精度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点位精度、中误差、单位权中误差等判断指标证明,进行网平差时...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球定位系统(GPS)网的平差精度,提出1种基线向量选取方式:通过多组实测数据,分别对独立基线向量构网和全部基线向量构网2种方式的解算精度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点位精度、中误差、单位权中误差等判断指标证明,进行网平差时,应选取构成闭合图形的独立基线向量。结果表明,现有GPS数据处理软件必须采用人工构网方式,且全部基线构网方式和独立基线构网方式解算结果精度有明显差异,如无约束平差点位精度最大差异可达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线 基线选取方式 控制网精度 网平差 全球定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共模误差的陆态网络GPS观测数据噪声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沛 魏冠军 +1 位作者 雷传金 高茂宁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3年第2期159-165,217,共8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共模误差的提取对分析全球定位系统(GPS)坐标时间序列最优噪声模型及速度场的影响,提出一种顾及共模误差的陆态网络GPS观测数据噪声分析方法:以西北地区70个陆态网络连续站10aGPS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剔... 为了进一步研究共模误差的提取对分析全球定位系统(GPS)坐标时间序列最优噪声模型及速度场的影响,提出一种顾及共模误差的陆态网络GPS观测数据噪声分析方法:以西北地区70个陆态网络连续站10aGPS观测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剔除残差坐标时间序列中的共模误差;然后根据贝叶斯信息准则数值分析法对比分析滤波前后坐标时间序列最优噪声模型及速度场变化。结果表明,滤波前西北地区整体最优噪声模型以白噪声+闪烁噪声(WN+FN)组合模型为主,滤波后最优噪声模型仍以WN+FN为主,但部分站点滤波后最优噪声模型发生了变化;滤波后北(N)、东(E)、天(U)各分量速度不确定度可分别平均降低38.97%、36.36%、48.14%,水平速度场及垂向速度场精度均高于滤波前;主成分分析法(PCA)剔除共模误差可有效降低白噪声和有色噪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模误差 坐标时间序列 主成分分析 贝叶斯信息准则 噪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陆态网络坐标时间序列噪声模型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隋哲民 李建章 +1 位作者 佟雪佳 高志钰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1年第4期32-39,共8页
针对新疆地区陆态网络建立较晚,导致速度场研究中观测周期短且易忽视坐标时间序列有色噪声的问题,提出一种确定最优噪声模型的方法:选取新疆境内31个陆态网络连续站10 a的观测数据,确定3个方向分量的最优噪声模型类型及各自所占比重;然... 针对新疆地区陆态网络建立较晚,导致速度场研究中观测周期短且易忽视坐标时间序列有色噪声的问题,提出一种确定最优噪声模型的方法:选取新疆境内31个陆态网络连续站10 a的观测数据,确定3个方向分量的最优噪声模型类型及各自所占比重;然后得出最优噪声模型以及修正后的速度场。结果表明:新疆坐标时间序列数据中主要存在白噪声(WN)、闪烁噪声(FN)和高斯马尔可夫噪声(GGM);N方向的最优噪声模型主要为WN/GGM,E和U方向的最优噪声模型均为WN/FN;在新疆陆态网络时间序列研究中不可忽视有色噪声,考虑有色噪声最优模型修正后的速度场精度优于未修正的速度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时间序列分析 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贝叶斯数值分析法 噪声模型 速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可降水量预测的改进BP神经网络模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逸宇 魏冠军 任瑞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63-67,110,共6页
针对传统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使用随机的初始化参数易造成模型计算量变大和迭代不稳定,从而导致模型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1种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首先利用大气可降水量历史数据进行迭代,得到效果较好的初始化参数;再将此参数代入... 针对传统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使用随机的初始化参数易造成模型计算量变大和迭代不稳定,从而导致模型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1种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首先利用大气可降水量历史数据进行迭代,得到效果较好的初始化参数;再将此参数代入神经网络进行建模;最后选取2017年国际探空站可降水量资料数据和2017年全球定位系统(GPS)反演的可降水量数据,分别对改正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验证,对比分析改进的BP神经网络及传统BP神经网络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改进的BP神经网络相比传统BP神经网络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传播 神经网络模型 大气可降水量 预测精度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应急的星空地协同数据采集机制及实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申顺发 杨树文 +1 位作者 贾鑫 张萌生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2020年第6期63-70,共8页
针对星空地立体协同观测中,多平台协同及时性不够、应急协同能力差、平台资源“既多又少”的矛盾及工作被动等问题,提出1种面向应急的星空地立体协同数据采集机制:对观测平台任务调度建模,并构建应急驱动的,以事件区域气象、路况等条件... 针对星空地立体协同观测中,多平台协同及时性不够、应急协同能力差、平台资源“既多又少”的矛盾及工作被动等问题,提出1种面向应急的星空地立体协同数据采集机制:对观测平台任务调度建模,并构建应急驱动的,以事件区域气象、路况等条件为参数集的任务调度模型;然后在解析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异构平台的功能特性以及限制因素,对不同平台的任务可执行性进行综合判断;最后设计并实现星空地平台任务调度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合复杂气候条件下,多平台应急协同数据采集,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可推广性,可为合理调配星空地平台资源,执行符合实际情况的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空地 应急观测 数据采集 机制 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