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3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1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1-131,共1页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由原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的铁道建筑系、桥梁与隧道工程系成建制迁兰组建而成。学院设有8个系、1个土木综合实验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长江学...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由原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的铁道建筑系、桥梁与隧道工程系成建制迁兰组建而成。学院设有8个系、1个土木综合实验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长江学者创新团队,4个国家实验教育中心。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3693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00余名,在职硕士研究生400余,博士研究生40名。学院现有教职工159名,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4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40名。学院建筑面积17000余平方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博士研究生 全日制硕士 学院建筑 全日制本科生 综合实验 长江学者 省部级重点 创新团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4-144,共1页
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由原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的铁道建筑系和桥梁与隧道工程系成建制迁兰组建而成。学院没有8个系、1个土木综合实验中心、三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者创新团队,4个国家实践教育中心。
关键词 西南交通大学 工程学院 兰州 重点实验室 隧道工程 实验中心 实践教育 建筑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MM模型的兰州交通大学校园区城市雨洪模拟及LID效果评价 被引量:7
3
作者 刘碧云 任建民 +1 位作者 张进丽 王元元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12,共4页
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从海绵城市视角出发,利用美国暴雨管理模型(SWMM)建立兰州交通大学校园雨洪径流模型,针对研究区水资源短缺和城市内涝的矛盾,选择适合研究区的LID措施,模拟研究区在不同LID措施下不同重现期时的雨洪调控效果。结果表... 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从海绵城市视角出发,利用美国暴雨管理模型(SWMM)建立兰州交通大学校园雨洪径流模型,针对研究区水资源短缺和城市内涝的矛盾,选择适合研究区的LID措施,模拟研究区在不同LID措施下不同重现期时的雨洪调控效果。结果表明,LID措施组合布置时对研究区径流的消减作用最好,其中径流总量消减率和径流峰值消减率最高可达58.9%、57.0%;峰现时间最大可推迟12min。在小重现期降雨下,LID措施的雨洪调控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MM模型 雨洪模拟 LID 海绵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春芬 王恩茂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进程和课程设置,通过分层次、系列地组织开放性实验,达到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并对学生学习阶段中工程技术应用的全过程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开放性实验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蓄积性疲劳对高海拔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离职倾向影响研究
5
作者 莫俊文 詹星慧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1301,共11页
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是高离职率群体,高海拔地区的恶劣环境会加剧其离职倾向。为保障高海拔环境下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的稳定,探究蓄积性疲劳对离职倾向的作用机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个体—环境交互理论,引入职业幸福感和情感衰竭作为蓄积性... 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是高离职率群体,高海拔地区的恶劣环境会加剧其离职倾向。为保障高海拔环境下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的稳定,探究蓄积性疲劳对离职倾向的作用机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个体—环境交互理论,引入职业幸福感和情感衰竭作为蓄积性疲劳和离职倾向间关系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首先,采用分阶段收集数据的方法,通过成熟的量表,对西成铁路兰合段高海拔施工区域428名一线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其次,在信效度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PSS26.0构建回归方程进行假设检验并计算路径系数。最后构建离职倾向的因果关系图和流图,将路径系数和常量作为系统动力学(SD)模拟仿真参数,运用Vensim在职业幸福感和情感衰竭的干预下模拟蓄积性疲劳和离职倾向的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蓄积性疲劳显著正向影响离职倾向;职业幸福感在蓄积性疲劳对离职倾向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情感衰竭显著调节了中介过程前后两段,情感衰竭得分较高者对其间接效应调节更显著;同时,仿真结果表明,在职业幸福感和情感衰竭的干预作用下,随着蓄积性疲劳水平升高,职业幸福感水平先下降后逐渐趋于稳定,离职倾向水平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研究成果丰富了心理学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为高海拔地区铁路工程技术人员离职倾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提升高海拔地区铁路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积性疲劳 高海拔地区铁路工程 离职倾向 系统动力学 职业幸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识转移视角下项目型组织价值创新机理研究——“海油工程COOEC”的模块化项目对比分析
6
作者 刘俊颖 洪妍妍 +1 位作者 关新雅 金晓剑 《南开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5-196,共12页
由于高度定制化的特征和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项目型组织在平衡需求响应与效益增长之间面临严峻挑战。价值创新为项目型组织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引。然而,现有研究尚未揭示项目型组织如何有效实现价值创新。模块化作为生... 由于高度定制化的特征和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项目型组织在平衡需求响应与效益增长之间面临严峻挑战。价值创新为项目型组织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引。然而,现有研究尚未揭示项目型组织如何有效实现价值创新。模块化作为生产方式的重要变革,其知识转移在应对客户需求方面具有显著潜力,为项目型组织实现价值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海油工程企业的荔湾3-1、深海一号、亚马尔LNG和加拿大LNG四个典型模块化项目为例,通过嵌入性双案例对比分析发现:(1)紧密耦合与松散耦合模块化产品在结构和功能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2)紧密耦合模块化产品的知识转移表现为“内化积累—模式创新—经验深化—产品突破”的动态过程,而松散耦合模块化产品的知识转移呈现的是“要素累积—优势塑造—效率提升—多元重构”的动态过程;(3)紧密耦合与松散耦合模块化产品在项目型组织的价值创新机理上呈现出“效用集成—能力固化—双重飞跃”与“效用多样—能力延展—互通融合”的异质性。本研究通过模块化产品的知识转移,拓展了项目型组织价值创新理论,揭示了模块化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推动企业价值创新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型组织 价值创新 客户需求 知识转移 模块化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轨道交通扰动场地黄土浸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梁庆国 房军 +3 位作者 张晋东 张延杰 蒲建军 王飞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8年第6期803-812,共10页
由于受长期地表降水与排水下渗、前期施工、拆迁等加卸载作用及车辆交通荷载的扰动影响,城市拆迁场地土体的特性与处于原始地形地貌和地层分布的土体情况有所不同。目前尽管已经发表了大量黄土浸水试验的成果,但基本都是在原状黄土场地... 由于受长期地表降水与排水下渗、前期施工、拆迁等加卸载作用及车辆交通荷载的扰动影响,城市拆迁场地土体的特性与处于原始地形地貌和地层分布的土体情况有所不同。目前尽管已经发表了大量黄土浸水试验的成果,但基本都是在原状黄土场地进行,而在这类扰动场地黄土中开展浸水试验的研究尚不多见。在兰州东岗轨道交通车辆段建设场地进行了累计观测时间超过100天的试坑原位浸水试验。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和现场测试结果,讨论了该扰动场地黄土浸水产生沉降变形的特征。结果表明:该扰动场地浸水发生沉降变形的时间发展过程具有"缓慢增长—突增—趋于稳定"的特点,其总沉降也远小于既有原状黄土场地的实测结果,应理解为广义的浸水增湿湿陷,其变形包括压缩变形和湿陷变形两部分,二者比例近似为7∶3;前期扰动导致的较低的孔隙比和试坑开挖造成的卸荷是其总变形量较小的原因,但是其浸水沉降变形增长过程中突增的湿陷变形和土层空间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差异沉降值得引起注意。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加深对黄土湿陷变形与水稳定性的理解,选择扰动场地黄土地基处理和防排水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扰动场地 黄土 浸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资源环境影响效应评估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闫林君 陈慧鑫 +2 位作者 鲍学英 王起才 李亚娟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3-1623,共11页
山区地质复杂、环境敏感、生态脆弱,致使铁路隧道建设难度大,且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较高要求。绿色设计作为绿色建设的先行环节,对减少隧道建设对资源环境的扰动作用,达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的起关键引领作用。为定量评... 山区地质复杂、环境敏感、生态脆弱,致使铁路隧道建设难度大,且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较高要求。绿色设计作为绿色建设的先行环节,对减少隧道建设对资源环境的扰动作用,达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的起关键引领作用。为定量评估山区铁路隧道工程的资源环境影响效应、衡量隧道设计的绿色程度,提出一种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资源环境影响效应分析方法。首先,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DSR),以隧道设计参数为驱动力指标、资源环境状况为状态指标、隧道设计措施为响应指标,构建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资源环境影响效应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各指标分级标准;其次,运用一种具有自学习自调整能力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对隧道工程的资源环境影响效应进行评估;再次,以驱动力指标和响应指标为分析对象,运用考虑指标间关联关系及叠加效应的敏感性分析法,甄别对隧道工程资源环境影响效应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隧道设计因素;最后,以某山区铁路隧道工程为例,得到该隧道工程的资源环境影响效应值为4.7157,对应等级为较好,表明该隧道工程绿色设计水平较好,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较合理、环境保护力度较大,可为其他类似工况隧道工程的绿色设计提供借鉴。此外,分析结果显示,注浆加固效果是导致该隧道工程资源环境影响效应变化最敏感的因素,其次为清污分流比例,可着重从这2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实现隧道工程资源环境影响效应的进一步优化。研究结果验证了本文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资源环境影响效应评估及明确隧道工程优化设计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铁路隧道工程 资源环境影响效应 “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铁路工程节能设计关键要素识别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闫林君 杨继兴 +2 位作者 鲍学英 王起才 郭海东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3-374,共12页
为从设计源头减少山区铁路工程能源消耗总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发挥铁路绿色发展优势,开展山区铁路工程节能研究,识别山区铁路工程节能设计关键要素非常重要。首先,分析山区铁路工程能源消耗,梳理山区铁路线路、桥梁、隧道等重点... 为从设计源头减少山区铁路工程能源消耗总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发挥铁路绿色发展优势,开展山区铁路工程节能研究,识别山区铁路工程节能设计关键要素非常重要。首先,分析山区铁路工程能源消耗,梳理山区铁路线路、桥梁、隧道等重点工程的节能要点。在此基础上,提取山区铁路工程节能设计要素和能源消耗要素,并根据各要素属性特点,明确其量化指标,建立山区铁路工程−能源消耗要素及指标体系。其次,结合CRITIC-熵权法与C-OWA算子法构建“山区铁路工程−能源消耗”双层复杂网络模型,依次确定各要素节点重要度、节点间影响强度和节点综合重要度,用以识别山区铁路工程节能设计关键要素。最后,以某山区重大铁路工程某标段为例,验证方法模型并识别出该标段影响施工阶段的节能设计关键要素为:隧道作业设备选型、隧道出渣控制、隧道通风方式选择;影响运营阶段的节能设计关键要素为:曲线半径设置、线路纵坡设置、线路坡度设置、节能坡设置、客站供热设计、客站体形设计。经验证,构建的山区铁路工程−能源消耗要素及指标体系符合山区铁路工程特点,“山区铁路工程−能源消耗”复杂网络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识别出的节能设计关键要素及其优化建议可为山区铁路工程节能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铁路工程 节能设计 复杂网络 C-OWA算子 铁路能源消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评估及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靳春玲 羊青青 +2 位作者 贡力 南凯强 蔡惠春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3-61,共9页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铁路运输行业低碳转型势在必行。针对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问题,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核算模型。通过实际案例,量化分析材料生产、材料运输及现场作业3个部分的碳排放。...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铁路运输行业低碳转型势在必行。针对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问题,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核算模型。通过实际案例,量化分析材料生产、材料运输及现场作业3个部分的碳排放。运用帕累托法则识别主要碳排放源,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其减碳路径及减碳效果。结果表明,材料生产贡献72.7%的碳排放,是最大的碳排放源;水泥、熟石灰、柴油及钢材的累计碳排放达到84.5%,是影响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的关键因素,且研究发现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符合帕累托法则。针对材料生产部分,提出使用可再生材料取代部分原生材料的减碳路径,减碳效果可达到20.1%~26.8%,为铁路路基工程施工阶段碳排放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路基工程 生命周期理论 碳排放 减碳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安全韧性评估研究——以兰州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山 王万莲 +1 位作者 袁维 张学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60-4571,共12页
为保障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安全性,将韧性理论引入高校体育场馆安全管理中。针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安全韧性评估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与模糊性的特点,引入可变模糊云模型。首先,建立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博弈论... 为保障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安全性,将韧性理论引入高校体育场馆安全管理中。针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安全韧性评估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与模糊性的特点,引入可变模糊云模型。首先,建立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安全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博弈论方法将区间层次分析法(Interval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IAHP)与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法组合赋权得到更为合理的组合权重。并将该模型引用到兰州市各高校体育场馆的具体工程案例中,确定其综合评价韧性等级为Ⅲ级,根据云相似度衡量评价结果的模糊性与随机性。研究表明,与其他预警方法相比,该模型的计算结果可靠,该方法不仅实现了安全评价结果可视化,还能为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场馆运营安全韧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高校体育场馆 韧性评估 运营阶段 可变模糊集理论 云相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文化认同对铁路工程企业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斌 王振宇 +1 位作者 许怡灵 崔利兵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59-2071,共13页
为激发铁路工程企业员工建言行为的发生,研究以组织文化认同为切入点,在文献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引入情感投入和感知组织支持作为组织文化认同和建言行为间关系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探究组织文化认同对铁... 为激发铁路工程企业员工建言行为的发生,研究以组织文化认同为切入点,在文献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引入情感投入和感知组织支持作为组织文化认同和建言行为间关系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探究组织文化认同对铁路工程企业员工建言行为影响机理。使用组织文化认同和建言行为等成熟量表,以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运用Mplus8.0和SPSS27.0等分析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运用Mplus8.0进行路径假设检验;运用fsQCA3.0进行前因变量对建言行为模糊定性比较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组织文化认同显著正向影响情感投入;情感投入正向影响建言行为;即情感投入在组织文化认同和建言行为影响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组织文化认同显著正向影响建言行为;感知组织支持显著正向调节情感投入对建言行为的影响。fsQCA分析结果表明,有5种组态可以发生建言行为,其中组织文化认同3个维度为核心存在条件,与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相符合。以上结果丰富了建言行为边界机制和作用条件,基于“想做”和“能做”二元视角,揭示了组织工作氛围中,组织文化认同对员工产生“想建言”的心理动机产生重要影响,感知组织支持(“能建言”)正向促进了员工将建言的动机转化为实际的建言行为,为铁路工程企业管理者在实践中提供建议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文化认同 建言行为 情感投入 感知组织支持 结构方程模型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铁路隧道工程与区域环境耦合协调状态优化
13
作者 闫林君 陈慧鑫 +4 位作者 鲍学英 王起才 李亚娟 沈杜华 张程皓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42,共13页
为实现山区铁路“隧道-环境”复合系统的良好协调演化发展,从微观要素视角构建“隧道-环境”系统耦合要素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其协调水平,采用双层复杂网络模型甄别提升隧道工程绿色化水平的主控要素,并构建“隧道-环境”耦合... 为实现山区铁路“隧道-环境”复合系统的良好协调演化发展,从微观要素视角构建“隧道-环境”系统耦合要素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其协调水平,采用双层复杂网络模型甄别提升隧道工程绿色化水平的主控要素,并构建“隧道-环境”耦合协调非线性优化模型(Non-Linear Programming, NLP),运用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 SA)以主控要素为调控变量对其演化形态进行调控优化.以某山区铁路隧道工程为例分析其与隧址区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环境”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初始值为0.675 8,系统处于初级协调状态,其耦合调控主控要素为隧道断面尺寸、洞渣利用率、洞口植被恢复率、衬砌渗透系数、注浆圈渗透系数、风机功耗,当各要素优化比例分别为12.72%、38.40%、44.06%、71.25%、30.00%、23.56%时,耦合协调最优演化值为0.799 0,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所构建的模型能够有效探析“隧道-环境”的协调演化路径,可为优化隧道工程绿色设计、促进山区铁路“隧道-环境”绿色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隧址区环境 耦合协调 主控要素 调控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被动式桩基托换技术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文杰 王旭 +2 位作者 王炳龙 王博林 王学磊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1-55,共5页
以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穿越既有桥梁鱼儿沟桥工程为研究背景,首先采用MIDAS-Civil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托换前后既有桩与托换桩的轴力变化规律及桩基竖向位移的变化;并进行室内模型试验,探讨桩基的承载性能。结果表明:桩基竖向位移... 以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穿越既有桥梁鱼儿沟桥工程为研究背景,首先采用MIDAS-Civil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托换前后既有桩与托换桩的轴力变化规律及桩基竖向位移的变化;并进行室内模型试验,探讨桩基的承载性能。结果表明:桩基竖向位移最大值发生在托换后且同时截断两根桩的托换承台上方;托换桩荷载分担比随着距离既有桩的位置由近至远依次为29.3%、19.8%,既有桩所在位置处荷载分担比为40.6%;拉应力最大值出现在截断一根桩的位置处,为1.69 MPa;数值模拟承台荷载分担比约为14.3%。室内模型试验中,荷载分担比范围为14.1%~14.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桩基托换 数值模拟 室内模型试验 承载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轨道工程物化阶段碳排放预测及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鲍学英 韩通 霍雨雨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99-4310,共12页
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下,铁路领域低碳转型势在必行。轨道工程作为铁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化阶段产生的碳排放是铁路工程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为量化铁路轨道工程物化阶段碳排放,并实现智能化分析,建立铁路轨道工程物化阶段碳排放... 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下,铁路领域低碳转型势在必行。轨道工程作为铁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物化阶段产生的碳排放是铁路工程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为量化铁路轨道工程物化阶段碳排放,并实现智能化分析,建立铁路轨道工程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并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碳排放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首先,界定物化阶段研究边界,分解铁路轨道工程,以主要工序为基本计算单元,采用碳排放因子法建立碳排放计算模型;其次,运用梯度提升树算法(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igtGBM)构建碳排放预测模型,并引入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Shapley Addictive Explanation,SHAP)分析影响因素对碳排放量的贡献。以某西南山区铁路轨道工程为例,选取其中典型单元轨节计算碳排放量,结果显示1 km长度碳排放总量为1290.94 t,物化阶段中材料生产阶段碳排放占比最大,约为87.21%;分项工程中铺轨和铺道床的碳排放占比较高,分别为47.44%和46.44%。提取该轨道工程碳排放相关特征作为影响因素,对LigtGBM-SHAP模型进行验证,各项评估指标的数值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影响因素重要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轨道结构形式、线路地段、轨枕类型或轨道板、施工天数、区段坡度、区段运输距离,并在结果分析中通过单因素特征依赖图明晰各影响因素的分类变量或数值变化对碳排放量产生的影响。研究成果为铁路轨道工程碳排放计算、预测及分析提供了一个更加智能、全面的研究模型,为铁路工程建设进行碳减排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阶段 碳排放预测 影响因素 梯度提升树算法 可解释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铁路桥隧工程关键节材要素均衡优化
16
作者 鲍学英 肖岚月 +2 位作者 万炳彤 李亚娟 贺振霞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6-1155,共10页
为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提升山区铁路的节材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NSGA-Ⅱ的关键节材要素双目标均衡优化方法。首先,以断面超挖、喷射混凝土类型选择、围岩变形预留、桩基扩孔、桩头超封5个桥隧工程关键节材要素为决策变量,以CO_(2)减排量... 为在经济可承受范围内提升山区铁路的节材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NSGA-Ⅱ的关键节材要素双目标均衡优化方法。首先,以断面超挖、喷射混凝土类型选择、围岩变形预留、桩基扩孔、桩头超封5个桥隧工程关键节材要素为决策变量,以CO_(2)减排量最大、建造成本增加值最小为优化目标,构建山区铁路桥隧工程关键节材要素均衡优化模型;其次,采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求出Pareto均衡解集;再次,耦合主客观元素组合的综合赋权法与TOPSIS法对Pareto均衡解集进行科学决策,得到考虑决策者偏好的关键节材要素最佳组合,并分析决策者偏好对最佳组合的影响;最后,以某山区铁路工程某标段为例,系统地验证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及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优化前相比,最佳组合能实现CO_(2)减排12.622万t,对应建造成本增加了24.833万元,优化效率达到50.8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铁路 桥隧工程 关键节材要素 均衡优化 NSGA-Ⅱ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铁路工程“路基-环境”绿色关键要素识别研究
17
作者 鲍学英 沈杜华 +3 位作者 郭海东 李亚娟 贺振霞 万炳彤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7-795,共9页
为推动山区铁路路基工程与环境之间绿色优质协调发展,提出一种铁路“路基-环境”耦合关系分析及关键要素确定方法。首先,构建“路基-环境”交互影响网络,引入木桶理论构建绿色要素集;然后,运用系统耦合模型,测算系统耦合协调度并评估组... 为推动山区铁路路基工程与环境之间绿色优质协调发展,提出一种铁路“路基-环境”耦合关系分析及关键要素确定方法。首先,构建“路基-环境”交互影响网络,引入木桶理论构建绿色要素集;然后,运用系统耦合模型,测算系统耦合协调度并评估组合状态,分析铁路路基与环境的绿色协调状况;最后,借助复杂网络理论,以要素为节点,要素间影响强度为连边,形成协同、影响、扩散多层复杂关联网络,采取spearman和二维云模型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多层网络要素耦合强度,并结合节点删除法确定铁路“路基-环境”的关键要素集。以某铁路路基为例进行研究,得出铁路路基与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状态处于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之间的结论,因此应对路基边坡植被防护、路堑开挖尺寸、路堤填筑尺寸、路基边坡工程防护4个关键要素加以重点管理,以实现铁路路基工程绿色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路基工程 木桶模型 系统耦合 复杂网络 关键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铁路工程-水土流失”系统关键要素识别
18
作者 鲍学英 张程皓 +3 位作者 贺振霞 李亚娟 沈杜华 陈慧鑫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8-46,72,共10页
建立了一种识别山区铁路工程水土流失关键要素的模型。首先确定易引发水土流失的铁路重点专业,分析“铁路工程-水土流失”的交互影响关系,识别“铁路工程-水土流失”要素,并构建其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复杂网络模型,结合熵权法、层次分析... 建立了一种识别山区铁路工程水土流失关键要素的模型。首先确定易引发水土流失的铁路重点专业,分析“铁路工程-水土流失”的交互影响关系,识别“铁路工程-水土流失”要素,并构建其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复杂网络模型,结合熵权法、层次分析法(IGAHP)法、DWNodeRank算法构建一种多层网络关键要素识别模型。最后以山区某铁路工程为例,该山区铁路工程关键要素有弃渣处置、路基边坡防护、路基截排水沟布设等,水土保持性能关键要素有大型临时土地扰动、渣土弃置等,水土流失关键要素有水文、地表植被、流失物质。在山区铁路工程水土流失控制时需重点针对以上关键要素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和工程结构的设计,以期有效地控制区域水土流失,改善和恢复破坏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工程 水土流失 复杂网络 关键要素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群轨道交通空间布局分析——以兰州——西宁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高玉祥 韩峰 段晓峰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4-118,共5页
轨道交通是城市相互联系的纽带,能加强城市之间的沟通协作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兰州—西宁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Arc GIS软件、统计学和经济地理学方法,研究轨道交通网密度和可达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区域内轨道交通发... 轨道交通是城市相互联系的纽带,能加强城市之间的沟通协作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以兰州—西宁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Arc GIS软件、统计学和经济地理学方法,研究轨道交通网密度和可达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区域内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规划该区域未来的轨道交通建设方案。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兰州、西宁的轨道交通发展良好,具有很高的可达性;兰州片区的轨道交通建设整体上优于西宁片区,西宁片区副中心城市与节点城市间没有直达的轨道交通。根据规划后的轨道交通建设方案,优化完善研究区的轨道交通网布局,可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群建设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可达性 空间布局 CIS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工程技术接口施工工序多目标协同优化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霍雨雨 鲍学英 +2 位作者 李爱春 班新林 许见超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3-192,共10页
为解决铁路工程技术接口施工时多主体、多任务、多工序协同度不高导致的停工、资源冲突等问题,从多目标协同优化的角度对铁路工程技术接口施工工序进行研究。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各个接口任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动态协同... 为解决铁路工程技术接口施工时多主体、多任务、多工序协同度不高导致的停工、资源冲突等问题,从多目标协同优化的角度对铁路工程技术接口施工工序进行研究。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各个接口任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动态协同管理,实现分布式资源的协同与共享。利用Pareto最优原理,基于NSGA-Ⅱs算法,建立不确定环境下技术接口工期-鲁棒性-资源的多目标均衡优化模型,求得一系列Pareto最优解集,实现各个目标的协调优化。以某铁路标段桥隧连接处为例,对其技术接口进行多目标优化分析,得到23个接口工序调度方案的最优解集,并结合接口实施的实际情况,对其工期、鲁棒性和资源的需求作出优化决策,为技术接口工序工期和资源的合理安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接口 协同管理 不确定环境 多目标优化 NSGA-Ⅱs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