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2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D-ISSA-DALSTM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预测
1
作者 王庆荣 王俊杰 +1 位作者 朱昌锋 郝福乐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81,共16页
针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数据序列的波动性和非线性影响预测精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二次分解、双重注意力机制、改进麻雀搜索算法(ISSA)和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预测模型。首先,引入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针对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数据序列的波动性和非线性影响预测精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二次分解、双重注意力机制、改进麻雀搜索算法(ISSA)和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预测模型。首先,引入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将交通碳排放数据序列分解为不同频率的模态分量,再利用样本熵对各分量复杂度进行量化,并利用变分模态分解对熵值最高的分量进行二次分解,进一步弱化交通碳排放数据序列的波动性和非线性;然后,为挖掘交通碳排放量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关联性,构建基于双重注意力机制优化的LSTM(DALSTM)模型,在LSTM模型的输入端嵌入特征注意力机制,突出关键输入特征;同时,在输出端嵌入时间注意力机制,提取关键历史时刻信息;最后,结合Circle混沌映射、动态惯性权重因子和混合变异算子策略改进SSA算法,并对各模态分量分别建立ISSA-DALSTM模型,接着对各模态分量预测值进行重构。用所测算的中国交通运输业1990—2019年碳排放数据来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均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5.3088、3.5661、0.4439,均优于其他对比模型,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业 碳排放预测 二次分解 双重注意力机制 改进麻雀搜索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DNNF-CAF的短时交通流预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庆荣 慕壮壮 +1 位作者 朱昌锋 何润田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8-328,共11页
短时交通流预测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针对交通流复杂多变的时空特征、非平稳性及外部因素引发的数据异常,提出考虑异常因素的混合深度神经网络预测模型(hybrid deep neural network forecasting model considering anomalou... 短时交通流预测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针对交通流复杂多变的时空特征、非平稳性及外部因素引发的数据异常,提出考虑异常因素的混合深度神经网络预测模型(hybrid deep neural network forecasting model considering anomalous factors,HDNNF-CAF)。该模型将邻接矩阵、交通流量矩阵及交通流其他参数矩阵结合异常数据处理理论,进行数据预处理和异常数据识别。建立异常数据时空特征提取理论,捕获异常数据时空信息;利用变分模态分解(VMD)降低交通流数据非平稳性,并提出图卷积网络(GCN)优化Informer理论分别对各个子序列进行特征提取,以组合生成交通流时空信息。最终结合异常数据与交通流数据的时空信息生成预测结果。在真实数据集PeMS04上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HDNNF-CAF能够有效识别交通流异常数据,提高预测精度,优于一些现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交通流 预测 深度学习 图卷积网络 时空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1-CRITIC-VIKOR模型在山区干线公路交通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立 李智俣 +3 位作者 何瑞春 王治利 徐重岐 赵冬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6-1674,共9页
为克服单一赋权法的局限性,结合山区干线公路交通特征及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从社会因素、驾驶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和道路因素五个维度出发,选取18个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序关系分析法(Order Relation Analysis Method,G1)-指... 为克服单一赋权法的局限性,结合山区干线公路交通特征及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从社会因素、驾驶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和道路因素五个维度出发,选取18个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序关系分析法(Order Relation Analysis Method,G1)-指标相关性权重确定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CRITIC)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结合折中妥协多属性决策法(VlseKriteri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VIKOR)对山区干线公路交通安全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基于G1-CRITIC-VIKOR模型的山区干线公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及比选方法。以中国西部6条山区干线公路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G1-CRITIC-VIKOR模型的评价效果与传统的秩和比(Rank-Sum Ratio,RSR)综合评价法及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且评价效果明显优于后者,具有更好的辨识性,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交通安全评价 山区干线公路 组合赋权 秩和比法 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综合评价和适应度比较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于建峰 曾俊伟 +1 位作者 钱勇生 广晓平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22,共5页
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速度加快,全面评定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体系以及二者适应度情况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针对西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状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适应度分析法,对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体系... 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速度加快,全面评定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体系以及二者适应度情况可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针对西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状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适应度分析法,对区域经济与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综合评价和适应度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体系都是稳中发展,随着华东地区对交通运输建设投资的不断加强,交通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的适应度较好;而西北地区应加强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交通运输 适应度 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AR模型的交通运输与城镇化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米鹏飞 钱勇生 +2 位作者 曾俊伟 广晓平 王复鹏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69-74,共6页
为准确分析城镇化发展和交通运输之间的联系,本文利用VAR模型,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对甘肃省城镇化与交通运输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长期趋势内三种交通运输方式都能提升城镇化水平,城镇化与交... 为准确分析城镇化发展和交通运输之间的联系,本文利用VAR模型,通过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对甘肃省城镇化与交通运输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长期趋势内三种交通运输方式都能提升城镇化水平,城镇化与交通运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短期内的城镇化和交通运输系统都能有效提升当期子系统的水平,且公路运输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最大,但是城镇化与民航业还未处于动态协调发展。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交通运输 VAR模型 动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迪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咏中 牛惠民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09年第1期19-23,共5页
交通管理体制是影响交通运输生产效率、决定交通运输和社会经济是否发展协调的关键因素,科学先进的管理体制是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有力保障.本文针对我国现行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综合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弊端,指出我国交通... 交通管理体制是影响交通运输生产效率、决定交通运输和社会经济是否发展协调的关键因素,科学先进的管理体制是提高交通运输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有力保障.本文针对我国现行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综合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弊端,指出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相对落后,成为制约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分析了发达国家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在管理手段、法律法规、融资渠道等方面的特点;最后借鉴国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应着眼于各种运输方式的平衡发展,采用适合国情的交通运输方式,以人为本及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立综合运输体制等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 管理体制 弊端 启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自适应门控图卷积网络的交通拥堵预测
7
作者 王庆荣 高桓伊 +2 位作者 朱昌锋 何润田 慕壮壮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1-47,共17页
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交通拥堵程度不断加剧,这种现象对环境保护与城市运行效率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精确预测交通拥堵对于交通管理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在建模交通数据的动态时变特性及复杂路段间交互关系方面... 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交通拥堵程度不断加剧,这种现象对环境保护与城市运行效率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精确预测交通拥堵对于交通管理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在建模交通数据的动态时变特性及复杂路段间交互关系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神经网络的门控时空卷积网络模型,以更有效地刻画和预测交通拥堵状况。首先,通过改进的K-均值聚类算法将原始数据划分为多个拥堵状态类别,并将其作为辅助特征融入预测模型,以增强特征表达能力;然后,引入门控时间卷积网络以捕捉交通数据间的时序特性与动态依赖关系,并构建动态自适应门控图卷积网络,通过信号生成模块与双层调制机制实现特征融合与动态权重分配,从而完成对时空特征的有效提取;最后,引入残差连接以增强训练过程的稳定性,并利用跳跃连接对多层次与多尺度特征进行有效整合。在真实交通数据集PeMS08与PeMS04上对所提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的预测精度优于其他基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拥堵预测 图神经网络 动态自适应门控 聚类算法 门控时间卷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区域相似性的时空卷积交通事故风险预测
8
作者 王庆荣 饶会会 +1 位作者 朱昌锋 和蓉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48-1759,共12页
针对现有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对区域空间相关性和动态时空特征提取不足的问题,基于融合区域相似性的时空卷积网络构建了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首先,基于图卷积网络构建了空间通道注意力多图卷积网络,以全面捕捉局部地理空间相似性和... 针对现有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对区域空间相关性和动态时空特征提取不足的问题,基于融合区域相似性的时空卷积网络构建了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首先,基于图卷积网络构建了空间通道注意力多图卷积网络,以全面捕捉局部地理空间相似性和全局语义属性;其次,引入时空注意力,自适应地学习事故特征的动态表征;最后,通过多头图注意力网络捕捉空间依赖性,并利用融合双向时序卷积的门控单元建模长序列时间相关性。实验在两个真实的交通事故数据集上对所提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对交通事故风险的预测性能优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等基准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风险预测 图卷积网络 注意力机制 时空卷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类时延下复杂混合交通流基本图与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尚飞 杜文举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6-348,共13页
针对由人工驾驶车辆(human-driven vehicle,HDV)、网联人工驾驶车辆(connected human-driven vehicle,CHV)、自动驾驶车辆(autonomous vehicle,AV)和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onnected autonomous vehicle,CAV)四种类型车辆构成的复杂混合交通... 针对由人工驾驶车辆(human-driven vehicle,HDV)、网联人工驾驶车辆(connected human-driven vehicle,CHV)、自动驾驶车辆(autonomous vehicle,AV)和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onnected autonomous vehicle,CAV)四种类型车辆构成的复杂混合交通流,同时考虑驾驶员反应时延、车辆通讯时延以及传感器量测时延对复杂混合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构建了考虑多类时延的复杂混合交通流基本图与稳定性模型。对复杂混合交通流中不同跟驰类型的比例与其时延的取值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同质流与复杂混合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分别进行了推导与解析。理论推导出了考虑多类时延的复杂混合交通流稳定性条件,并详细解析了不同CHV与CAV渗透率下复杂混合交通流的稳定性。设计了Matlab数值仿真实验,详细分析了驾驶员反应时延、车辆通讯时延以及传感器量测时延对复杂混合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的提高能够有效提高复杂混合交通流的通行能力与稳定性,同比网联人工驾驶车辆提升幅度要大;(2)在CAV渗透率高于0.6的情况下,复杂混合交通流迅速达到稳定状态;(3)各类时延对复杂混合交通流的稳定性均具有消极影响,其中驾驶员反应时延对复杂混合交通流的稳定性影响最大,而传感器量测时延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最小,车辆通讯时延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处于二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基本图与稳定性 跟驰模型 复杂混合交通流 多类时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联运营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车底运用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澄远 卢锦生 +2 位作者 朱昌锋 孙元广 马斌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8-203,211,共7页
[目的]重联运营模式能有效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客流与运量的匹配度,同时也为车底运用计划的编制带来挑战,因此需对该模式下车底与不同编组车次的接续问题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重联运营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车底运用的特点,以及客流... [目的]重联运营模式能有效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客流与运量的匹配度,同时也为车底运用计划的编制带来挑战,因此需对该模式下车底与不同编组车次的接续问题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重联运营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车底运用的特点,以及客流高峰向非高峰转化阶段车底的接续情况,以车底运用数量最小、车底接续时间费用最小及车底运用均衡性为目标,综合考虑车次接续唯一性、车底一致性、检修计划、节点常规接续、重联车次节点接续等相关约束,引入MTSP(多旅行商问题),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高峰向非高峰转化阶段的车底运用优化模型,并设计了一种MOFA-MCS(多策略协同多目标萤火虫算法)。以某条客流时段不均衡性较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为例,对该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结果及结论]重联运营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车底运用优化方案能合理优化不同编组车次间的接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 车底运用 重联运营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融合下基于AGC-LSTM的短时交通速度预测
11
作者 陈雨佳 高明霞 +1 位作者 向万里 莫俊文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9-16,共8页
为了更准确地预测快速变化的城市环境中短时交通速度的动态变化,在考虑历史数据、天气因素和周围兴趣点(POI)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路况因素,构建了特征融合组件(EF-Component)。基于现有深度学习模型,研究多种因素作用下融合图卷积网络(G... 为了更准确地预测快速变化的城市环境中短时交通速度的动态变化,在考虑历史数据、天气因素和周围兴趣点(POI)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路况因素,构建了特征融合组件(EF-Component)。基于现有深度学习模型,研究多种因素作用下融合图卷积网络(GCN)、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城市短时交通速度预测模型(EF-AGC-LSTM)。先利用特征融合组件将多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再利用GCN和LSTM提取交通速度的时空特征,通过将GCN嵌入到LSTM门控计算中来同步获取数据的时空特征;然后利用注意力机制自动识别并加强关键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征,提升模型的性能表现。在深圳市罗湖区的速度数据集上进行实例验证,结果显示:与基线模型相比,EF-AGC-LSTM的预测效果有较大提升,与传统的GCN-LSTM模型相比,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4.3%和3.3%,准确率提高1.4%。此外,在引入路况因素后,预测的MAE和RMSE分别降低了1.22%和0.87%。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可以使得短时交通速度的预测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且EF-AGC-LSTM模型可以良好地实现多因素融合下的短时交通速度预测,满足城市管理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短时交通速度预测 特征融合 组合深度学习 图卷积网络 长短期记忆网络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活编组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时刻表与车底运用综合优化
12
作者 宋展鹏 田小鹏 +2 位作者 牛惠民 王舒乐 曹海鹏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60-2972,共13页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灵活编组技术能够动态调整列车编组长度,有效应对客流不均衡分布以及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针对一条含有多个车场的双向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考虑灵活编组条件和时变客流需求分布,允许列车在折返站进行重联和解编作...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灵活编组技术能够动态调整列车编组长度,有效应对客流不均衡分布以及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针对一条含有多个车场的双向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考虑灵活编组条件和时变客流需求分布,允许列车在折返站进行重联和解编作业,分析含重联和解编作业的车底运行过程,剖析列车与客流之间的非线性耦合关系,构建以列车运行安全、车底接续、编组要求、车场能力和客流加载要求为约束条件,以最小化企业运营成本和乘客等待成本为优化目标的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通过引入中间辅助变量,将模型等价转化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利用求解器Gurobi进行求解。以北京地铁八通线为例,将所提出方法与固定编组模式、大小编组模式和首末站编组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固定编组和大小编组模式,所提出方法使用车底数减少了33.11%和28.33%,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了30.42%和26.48%,乘客等待成本均降低了78.90%;相比于首末站编组模式,使用车底数减少了23.60%,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了21.15%,乘客等待成本降低了78.93%。主要原因是灵活编组模式通过动态调整列车编组数,加快了车底周转效率,提升了客流需求与列车供给的匹配度,而固定编组模式则缺乏动态调整列车供给的能力,首末站编组模式缺乏在中间车站改变列车供给的能力。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优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方案和提高乘客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灵活编组 列车时刻表 车底运用 综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交通排放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分析——以兰州市安宁区学府路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启阳 王花兰 +1 位作者 聂挺 李若菡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5-1231,共7页
探究城市道路中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通过分析污染物的影响因素,来建立排放模型。根据研究尺度的不同,将应用较广泛的模型进行划分,并对模型原理、应用及存在不足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 探究城市道路中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通过分析污染物的影响因素,来建立排放模型。根据研究尺度的不同,将应用较广泛的模型进行划分,并对模型原理、应用及存在不足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了探究学府路道路污染状况,选取COPERT模型进行污染物排放量的测算,并使用ANSYS软件模拟了道路交通排放对学府路周边环境的影响,得出了污染物地图。结果表明:学府路工作日内4项主要大气污染物NO_(2)、CO、PM_(2.5)、PM_(10)排放量分别为67.7、269.1、15.1和22.8 t。数量占10.0%的轻型货车排放贡献较大,分别占机动车NO_(2)和PM排放总量的50.5%和69.1%。通过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发现,COPERT模型对于中观尺度的研究具有较好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ERT模型 大气污染物 道路交通微环境 排放扩散模拟 机动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财务表现能力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许得杰 潘星 +1 位作者 巩亮 李岩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7-164,共8页
[目的]为了系统性地把握企业财务状况,提升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力,需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财务表现能力。[方法]从营业总成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五个方面,统计分析了我国10座城市的轨道交通企业的营... [目的]为了系统性地把握企业财务状况,提升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力,需研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财务表现能力。[方法]从营业总成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五个方面,统计分析了我国10座城市的轨道交通企业的营业总成本及人工成本、偿债能力比率、盈利能力比率、营运能力比率和成长能力比率,并基于此研究了企业的财务表现能力。[结果及结论]天津地铁存量PPP(公私合营)项目盘活资金超150亿元,减轻了政府债务负担。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企业的营业总成本和人工成本整体呈上升趋势,建议通过PPP模式来减轻政府财务压力,提高成本效率。北京、成都、武汉、青岛、南京的轨道交通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较弱。针对2021年成都、武汉、南京的轨道交通企业的负债程度偏高问题,建议采取光伏发电、地源热泵、共享车辆基地、设备国产化等措施减少企业成本。对于企业盈利偏低问题,建议通过提供运营服务咨询、运营管理服务等方式增加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财务表现能力 偿债能力 盈利能力 营运能力 成长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前后多车的混合交通流稳定性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杜文举 赵尚飞 +1 位作者 李引珍 张建刚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6-218,共13页
为揭示前后多车信息对复杂混合交通流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影响,本文构建考虑前后多车信息的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AV)与网联人工驾驶车辆(CHV)跟驰模型,研究由人工驾驶车辆(HDV)、自动驾驶车辆(AV)、CAV和CHV构成的复杂混合交通流的稳定性与... 为揭示前后多车信息对复杂混合交通流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影响,本文构建考虑前后多车信息的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AV)与网联人工驾驶车辆(CHV)跟驰模型,研究由人工驾驶车辆(HDV)、自动驾驶车辆(AV)、CAV和CHV构成的复杂混合交通流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首先,建立考虑前后多车信息的复杂混合交通流模型,分析所有跟驰模式及4种类型车辆的比例关系;其次,理论解析不同网联车辆渗透率下复杂混合交通流的稳定性判别条件;最后,设计数值实验,分析网联车辆渗透率与前后多车信息对复杂混合交通流稳定性与安全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CAV与CHV渗透率越高,越有利于复杂混合交通流的稳定性,且CHV对复杂混合交通流稳定性改善效果比CAV更显著;相比于仅考虑紧邻前后车信息的情形,考虑前后多车信息对复杂混合交通流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具有较大的改善作用;考虑前后两辆车信息时,复杂混合交通流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改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稳定性 数值仿真 复杂混合交通流 交通安全 前后多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伟 王聪琳 +1 位作者 巩亮 胡倩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6-177,共12页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规模等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影响日益凸显,而这种影响的空间效应强度、范围以及时空过程的规律性亟待深入研究。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15个城市为研究单元,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11—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效... 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规模等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影响日益凸显,而这种影响的空间效应强度、范围以及时空过程的规律性亟待深入研究。以黄河“几”字弯都市圈15个城市为研究单元,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2011—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同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SDM)揭示其空间溢出效应及其衰减边界,并对导致非线性影响关系的中间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黄河“几”字弯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大体上呈现“U”字型变化,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但经济发展水平对投资效率呈现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会降低邻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投资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网络视角下的中欧海铁运输网络级联失效脆弱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玉召 康欢欢 邓雨露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8-308,共11页
为研究多层网络建模方法及结构特性、多层网络节点重要度计算与级联失效过程各因素对脆弱性动态变化的影响,利用多层网络理论构建双层运输网络拓扑模型并分析其拓扑特性,提出一种多层网络节点重要度计算方法,并设计考虑节点容量、节点... 为研究多层网络建模方法及结构特性、多层网络节点重要度计算与级联失效过程各因素对脆弱性动态变化的影响,利用多层网络理论构建双层运输网络拓扑模型并分析其拓扑特性,提出一种多层网络节点重要度计算方法,并设计考虑节点容量、节点状态、节点重要度的负载-容量级联失效模型,仿真分析影响网络脆弱性的因素与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中欧海铁双层运输网络符合复杂网络的无标度特性,网络层间异配耦合连接,节点容量系数、不同类型节点及负载分配方式对网络脆弱性影响较大,并验证了多层网络节点重要度计算方法的合理性。结论显示,发生突发事件时要优先保护重要节点,设计车站时要预留一定负载冗余空间,以提升节点失效后的负载承受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网络 多层网络 节点重要性 级联失效 网络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信息化对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域交通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分异格局 被引量:5
18
作者 石璟晶 赵红星 +2 位作者 聂江龙 何瑞春 刘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885-5900,共16页
选取中国“一带一路”沿线17个省级行政单位作为基本空间单元,建立2012~2022年“一带一路”交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分析交通信息化与交通碳排放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地理探测器来研究交通信息化对交通碳排放影响的... 选取中国“一带一路”沿线17个省级行政单位作为基本空间单元,建立2012~2022年“一带一路”交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双变量空间相关性分析交通信息化与交通碳排放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地理探测器来研究交通信息化对交通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省域的交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一,对外窗口区和开放先行区的交通信息化发展较为成熟,丝路核心区和战略支点区的交通信息化发展相对较落后;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指数为0.1917~0.4001,整体呈下降趋势,显著性水平介于0.008~0.060,高-高集聚主要分布在开放先行区,低-低集聚主要分布在丝路核心区,高-低集聚主要分布在对外窗口区和战略支点区,且分布在高-低集聚的省域逐年增多;交通信息化系统应用是影响“一带一路”沿线整体交通碳排放空间分异格局的主导驱动因子,其决定力均值最大达0.53,不同省域间影响交通碳排放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存在差异,且驱动因素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交通碳排放 交通信息化 时空异质性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际与市域铁路过轨运输下列车时刻表和停站方案协同优化
19
作者 陈喜春 杨阳 田小鹏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1-253,共13页
在城际与市域铁路过轨运输模式下,协同优化列车时刻表和停站方案,有利于降低旅客换乘频次,提升旅客出行质量。首先,采用小时OD(Origin-Destination)客流作为旅客出行需求输入,通过列车候选停站方案反映过轨运输模式下可能的停站选择,借... 在城际与市域铁路过轨运输模式下,协同优化列车时刻表和停站方案,有利于降低旅客换乘频次,提升旅客出行质量。首先,采用小时OD(Origin-Destination)客流作为旅客出行需求输入,通过列车候选停站方案反映过轨运输模式下可能的停站选择,借助时空网络分别引入基于弧段的列车与客流变量,建立多商品流约束刻画列车运行轨迹和旅客出行过程,采用耦合约束实现列车与客流的时空匹配,构建以最小化列车运行成本和旅客出行成本为目标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其次,在拉格朗日松弛框架下,将所建模型分解为列车时空路径、停站方案选择和客流需求分配这3个易求解的子问题,设计基于对偶解的启发式方法求解原问题可行解;最后,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以两组实际线路为背景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生成响应旅客需求的列车服务方案,其中,超过80%跨线客流选择直达列车提升出行顺畅性,同时,各OD对的列车停站次数与客流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对于17个车站和80列列车的案例,本文方法能够在合理计算时间内获得优于求解器的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列车时刻表 时空网络 停站方案 拉格朗日松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BiLSTM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持续时间预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何庆龄 刘静 +1 位作者 李珊 程瑞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7-105,共9页
为减少高速公路交通拥堵和事故伤亡程度及财产损失,提高事故持续时间预测结果精度和适用性,基于1362起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甄选16个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持续时间影响因素作为特征变量。通过对连续特征变量统计分析和离散特征变量赋值后,... 为减少高速公路交通拥堵和事故伤亡程度及财产损失,提高事故持续时间预测结果精度和适用性,基于1362起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甄选16个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持续时间影响因素作为特征变量。通过对连续特征变量统计分析和离散特征变量赋值后,构建基于SO-BiLSTM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持续时间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事故持续时间大于120 min的路段内平均交通流量、平均车速和车速离差等均值最小,分别为27882 pcu/h、90.4 km/h和18.0 km/h;事故持续时间小于30 min的路段内大型车混入率均值最小,为34.0%;事故持续时间为[60,90)min的肇事者年龄均值最大,为45岁;事故持续时间大于120 min的肇事者驾龄均值最大,为91月。SO-BiLSTM模型的迭代次数和种群规模分别设置为40和30为最优,对应的事故持续时间预测结果MAPE值为8.9%,相较于PSO-Elman、BiLSTM-CNN、GA-BP和LSTM等降低1.7%~7.6%,且提高了事故持续时间大于120 min的预测结果精度。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疏解管控和应急救援措施,提升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交通安全 高速公路 交通事故持续时间 蛇群优化算法 双向长短时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