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岭保护区生态修复造林技术探析
1
作者 和勇 《中国林副特产》 2025年第2期44-46,共3页
兰坪云岭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三江并流核心区腹地,也是滇金丝猴最南端的家园,更是三江并流的生态安全屏障。云岭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造林工程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既有助于恢复受损的森林资源,修复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为滇金丝... 兰坪云岭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三江并流核心区腹地,也是滇金丝猴最南端的家园,更是三江并流的生态安全屏障。云岭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造林工程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既有助于恢复受损的森林资源,修复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为滇金丝猴营造良好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使森林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同时也能够改善农田小气候和农作物生长条件,减少自然灾害,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岭自然保护区 生态修复 造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岭自然保护区拉沙山区域亚洲黑熊的活动模式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永俊 和育超 +5 位作者 赵娟钧 陈尧 李延鹏 黄志旁 崔亮伟 肖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6-143,共8页
中国西南山地是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的重要分布地,但是对该物种的活动模式研究很少。2017年7月—2019年8月,本研究以云南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区域亚洲黑熊为研究对象,按照250 m×250 m网格布设218台红外相机,累计... 中国西南山地是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的重要分布地,但是对该物种的活动模式研究很少。2017年7月—2019年8月,本研究以云南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区域亚洲黑熊为研究对象,按照250 m×250 m网格布设218台红外相机,累计有效拍摄日为36175 d,共获得亚洲黑熊的独立照片(Independent Photograph,IP)77张。亚洲黑熊年节律为单峰型,主要活动在夏天雨季(5—10月),冬眠期为2—4月。日节律为晨昏活动类型,没有昼夜差异。拉沙山区域亚洲黑熊的主要活动海拔为3100~3400 m,没有垂直迁移。拉沙山亚洲黑熊活动区域主要植被类型是针阔混交林(50%),其次是常绿落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30%)。综合其他区域亚洲黑熊冬眠开始和持续时间,发现亚洲黑熊冬眠的开始时间和总时间存在纬度模式,高纬度区域冬眠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研究结果在大尺度上揭示了亚洲黑熊的冬眠纬度模式,为该物种的保护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黑熊 活动模式 冬眠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拉沙山黑白仰鼻猴对种子传播潜力的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邓云丹 牛鑫 +5 位作者 和育超 胡善斌 李延鹏 黄志旁 崔亮伟 肖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66-4073,共8页
灵长类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种子的主要传播者,有助于森林植被的更新,然而受研究方法的限制,灵长类种子传播潜力常被低估。为全面评估温带灵长类动物的种子传播潜力,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粪便分析法评估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黑白仰鼻猴的种子... 灵长类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种子的主要传播者,有助于森林植被的更新,然而受研究方法的限制,灵长类种子传播潜力常被低估。为全面评估温带灵长类动物的种子传播潜力,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粪便分析法评估珍稀濒危灵长类动物黑白仰鼻猴的种子传播潜力。于2018年11月—2019年10月采用直接观察法(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拉沙山黑白仰鼻猴的活动时间分配数据,获取每月取食果实的比例;同时每月收集黑白仰鼻猴的粪便,采用粪便分析法分拣猴粪中残留的植物种子,统计有完整种子残留的月份和粪便比例,应用这两种方法评估黑白仰鼻猴种子传播潜力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直接观察法收集到黑白仰鼻猴取食果实的月份数为6个月(7—12月),月均取食果实的比例为(15.31±20.15)%,共取食13种果实;而粪便分析法发现黑白仰鼻猴粪粒内全年都有完整种子残留,粪便中月均完整种子残留比例(35.19±35.43)%,其中9月至第二年1月粪便中种子残留比例都大于50%,共取食18种果实;综合两种方法发现云南拉沙山黑白仰鼻猴共取食20种植物果实,具有较高的种子传播潜力。直接观察法可确定黑白仰鼻猴取食果实的物种数,而粪便分析法能反映其可传播的物种和数量,并发现黑白仰鼻猴全年都取食果实,增加了对黑白仰鼻猴果实性比例和种子传播月份的认识。因此,建议结合两种方法全面评估黑白仰鼻猴及其它灵长类物种的种子传播潜力,从而更好地评估其对植物种子传播的有效性及对森林生态系统更新的贡献,为认识灵长类通过种子传播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更新能力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白仰鼻猴 种子传播潜力 粪便分析法 直接观察法 拉沙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