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在本土电影音乐中的继承与表达
被引量:
3
1
作者
支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112,共7页
电影音乐是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对电影的叙事构成、剧情推进、人物塑造、情感表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影音乐与镜头影像、台词语言一起共同建构了电影视听的立体表达和价值传递。自1930年中国开始拍摄有声电影开始,音...
电影音乐是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对电影的叙事构成、剧情推进、人物塑造、情感表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影音乐与镜头影像、台词语言一起共同建构了电影视听的立体表达和价值传递。自1930年中国开始拍摄有声电影开始,音乐便与本土电影结缘,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经近百年,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审美形态。电影作为仅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艺术,虽含有大量由西方文化构建的话语形态,但中国电影亦有着自身的独立性和民族性,主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声电影
电影音乐
文化构建
本土特色
话语形态
价值传递
不可替代
审美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视觉在场与美学想象:文化类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的叙事逻辑
被引量:
3
2
作者
支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97-100,共4页
纪录片导演张以庆认为:“纪录片因其特有的真实性,具有认识世界的功能,人们能够通过纪录片来认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处的时代、问题和进程,同时可以通过纪录片和世界获得交流的交集。”(1)文化类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从我国浩如烟...
纪录片导演张以庆认为:“纪录片因其特有的真实性,具有认识世界的功能,人们能够通过纪录片来认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处的时代、问题和进程,同时可以通过纪录片和世界获得交流的交集。”(1)文化类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从我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挖掘叙事素材,秉持新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用影视化表达与文化访谈相结合创新了纪录片的叙事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现实主义创作
叙事逻辑
叙事范式
张以庆
结合创新
真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乘风破浪》:小镇青年的乌托邦之旅
被引量:
1
3
作者
田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8-40,共3页
韩寒是跨界导演中的佼佼者,其电影作品也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他执导的《乘风破浪》,以主人公徐太浪的穿越之旅,建构了一个犹如世外桃源般的亭林镇。通过徐太浪那犹如乌托邦的虚幻旅程,对小镇青年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了细致的描摹...
韩寒是跨界导演中的佼佼者,其电影作品也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他执导的《乘风破浪》,以主人公徐太浪的穿越之旅,建构了一个犹如世外桃源般的亭林镇。通过徐太浪那犹如乌托邦的虚幻旅程,对小镇青年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乘风破浪》被打上了喜剧+怀旧+青春+黑色幽默+文艺等标签,却和当下电影市场上的感伤的、刺痛式的青春怀旧片截然不同,韩寒用调侃、自嘲的姿态梳理了小镇青年们的精神成长历程,为观众呈现了别样的属于小镇青年的乌托邦之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镇青年
韩寒
跨界导演
电影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电影地域与场所刍议
被引量:
1
4
作者
普天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38,共4页
近年不断涌现的新创作主体显现出充沛活力,有关区域电影的讨论也成为当下中国电影话语体系建构的重点。我们从站在彼处的某种目光中,似乎很难得到本真的解释。“什么是贵州电影”抑或“某地电影是什么”的问题是否还作为一个最首要的问...
近年不断涌现的新创作主体显现出充沛活力,有关区域电影的讨论也成为当下中国电影话语体系建构的重点。我们从站在彼处的某种目光中,似乎很难得到本真的解释。“什么是贵州电影”抑或“某地电影是什么”的问题是否还作为一个最首要的问题?当我们想要解决这种“是什么”的问题时,可否首先将之悬置——即抛去先验的概念,回到存在本身。本文以《路边野餐》与《四个春天》为例,探讨其地域弥散与场所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存在
地域电影
场所诗意地栖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喊·山》:从小说到电影的三重审美转换
5
作者
陈群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7-89,共3页
文学与电影审美方式不同,决定了两者审美接受途径的差异.与电影相比,文学散发出“精英化”的气息,是作者个人理想的文本化结晶,相对缺乏直观性.与之相反,电影在通过具体场景的设置、人物“塑形”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具体直观的表现方式对...
文学与电影审美方式不同,决定了两者审美接受途径的差异.与电影相比,文学散发出“精英化”的气息,是作者个人理想的文本化结晶,相对缺乏直观性.与之相反,电影在通过具体场景的设置、人物“塑形”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具体直观的表现方式对故事框架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才能最终呈现为画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审美转换
小说
审美方式
审美接受
个人理想
精英化
文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在本土电影音乐中的继承与表达
被引量:
3
1
作者
支媛
机构
贵州
师范
大学文
学院
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6-112,共7页
基金
六盘水师范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语言文化研究创新团队”(编号:LPSSYKJTD201912)
六盘水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语言文学”(编号:LPSSYZDXK201601)阶段性成果。
文摘
电影音乐是电影作为综合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对电影的叙事构成、剧情推进、人物塑造、情感表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电影音乐与镜头影像、台词语言一起共同建构了电影视听的立体表达和价值传递。自1930年中国开始拍摄有声电影开始,音乐便与本土电影结缘,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经近百年,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审美形态。电影作为仅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艺术,虽含有大量由西方文化构建的话语形态,但中国电影亦有着自身的独立性和民族性,主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
关键词
有声电影
电影音乐
文化构建
本土特色
话语形态
价值传递
不可替代
审美形态
分类号
J617.6 [艺术—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视觉在场与美学想象:文化类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的叙事逻辑
被引量:
3
2
作者
支媛
机构
贵州
师范
大学文
学院
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97-100,共4页
基金
六盘水师范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语言文化研究创新团队”(编号:LPSSYKJTD201912)
六盘水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语言文学”(编号:LPSSYZDXK201601)成果。
文摘
纪录片导演张以庆认为:“纪录片因其特有的真实性,具有认识世界的功能,人们能够通过纪录片来认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处的时代、问题和进程,同时可以通过纪录片和世界获得交流的交集。”(1)文化类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从我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挖掘叙事素材,秉持新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用影视化表达与文化访谈相结合创新了纪录片的叙事范式。
关键词
纪录片
现实主义创作
叙事逻辑
叙事范式
张以庆
结合创新
真实性
分类号
J952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乘风破浪》:小镇青年的乌托邦之旅
被引量:
1
3
作者
田燕
机构
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8-40,共3页
基金
六盘水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华语电影近十年跨界导演创作现象研究”(项目编号:LPSSY201809)研究成果
文摘
韩寒是跨界导演中的佼佼者,其电影作品也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他执导的《乘风破浪》,以主人公徐太浪的穿越之旅,建构了一个犹如世外桃源般的亭林镇。通过徐太浪那犹如乌托邦的虚幻旅程,对小镇青年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乘风破浪》被打上了喜剧+怀旧+青春+黑色幽默+文艺等标签,却和当下电影市场上的感伤的、刺痛式的青春怀旧片截然不同,韩寒用调侃、自嘲的姿态梳理了小镇青年们的精神成长历程,为观众呈现了别样的属于小镇青年的乌托邦之梦。
关键词
小镇青年
韩寒
跨界导演
电影创作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电影地域与场所刍议
被引量:
1
4
作者
普天行
机构
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5-38,共4页
基金
六盘水师范学院校级基金项目“毕赣电影中的城乡构境与影像留白”(项目编号:LPSSY201816)研究成果。
文摘
近年不断涌现的新创作主体显现出充沛活力,有关区域电影的讨论也成为当下中国电影话语体系建构的重点。我们从站在彼处的某种目光中,似乎很难得到本真的解释。“什么是贵州电影”抑或“某地电影是什么”的问题是否还作为一个最首要的问题?当我们想要解决这种“是什么”的问题时,可否首先将之悬置——即抛去先验的概念,回到存在本身。本文以《路边野餐》与《四个春天》为例,探讨其地域弥散与场所精神。
关键词
现象学存在
地域电影
场所诗意地栖居
分类号
J90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喊·山》:从小说到电影的三重审美转换
5
作者
陈群
机构
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87-89,共3页
基金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葛水平小说中的生命意识探究"(2017jd026)成果
文摘
文学与电影审美方式不同,决定了两者审美接受途径的差异.与电影相比,文学散发出“精英化”的气息,是作者个人理想的文本化结晶,相对缺乏直观性.与之相反,电影在通过具体场景的设置、人物“塑形”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具体直观的表现方式对故事框架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才能最终呈现为画面.
关键词
电影
审美转换
小说
审美方式
审美接受
个人理想
精英化
文本化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在本土电影音乐中的继承与表达
支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视觉在场与美学想象:文化类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的叙事逻辑
支媛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乘风破浪》:小镇青年的乌托邦之旅
田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电影地域与场所刍议
普天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喊·山》:从小说到电影的三重审美转换
陈群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