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滑坡碎屑流对透过性柔性网的冲击动力特征研究
1
作者 王彬 苏立君 +1 位作者 肖思友 田红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3,共13页
柔性网是防治滑坡碎屑流的重要拦挡结构,其透过性对碎屑流冲击动力学特征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基于离散元法,在不同来流Froude数和网径尺寸条件下,开展了碎屑流对透过性环形柔性网的冲击试验,建立了一种新型冲击力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 柔性网是防治滑坡碎屑流的重要拦挡结构,其透过性对碎屑流冲击动力学特征尚未得到充分关注。基于离散元法,在不同来流Froude数和网径尺寸条件下,开展了碎屑流对透过性环形柔性网的冲击试验,建立了一种新型冲击力估算模型。结果表明:(1)随着网径尺寸和Froude数的增加,流动层颗粒从柔性网中通过的概率增加,死区稳定性降低,共同提升了柔性网的透过性;(2)当来流Froude数小于4时,碎屑流冲爬高度和冲击力对网径比并不敏感;在Froude数大于4后,随着柔性网对前端碎屑流透过能力增强,峰值冲击力时刻流动层直接传递到柔性网上的动量和死区的堆积质量降低,降低了流动层的冲击动力和死区的堆积静力;(3)提出的分析模型可用于分析和估算碎屑流作用在透过性柔性网上的峰值冲击力。研究结果为柔性网的网径尺寸优化和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碎屑流 柔性网 冲击力 冲爬高度 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活化强化盐酸浸出煤矸石中的铁试验研究
2
作者 张明贤 袁富琴 +1 位作者 马爱元 杜金松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8-246,共9页
研究了采用热活化强化盐酸浸出法从高硅铝比、高铁煤矸石中脱除铁,考察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盐酸浓度、浸出温度、液固质量比、浸出时间对铁浸出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煅烧温度500℃、煅烧时间1 h、盐... 研究了采用热活化强化盐酸浸出法从高硅铝比、高铁煤矸石中脱除铁,考察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盐酸浓度、浸出温度、液固质量比、浸出时间对铁浸出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煅烧温度500℃、煅烧时间1 h、盐酸浓度20%、浸出时间3 h、浸出温度90℃、液固质量比4/1的优化条件下,Fe浸出率为94.25%。该法能高效脱除煤矸石中的铁,同时使Si、Al元素得到有效富集,可为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提供一定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浸出 煅烧 活化 盐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凝风化料配合比三轴试验颗粒流细观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能龙 徐兴倩 +3 位作者 肖思友 赵熹 曹涵 王海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622-3635,共14页
胶凝砂砾石料筑坝具有就地取材方便、经济环保及施工快速等优势,但胶凝风化料配合比较难确定,室内试验存在取样难、测试周期长及耗费高等问题,智能算法未考虑材料颗粒特征及矿物成分影响且需要大量训练样本。为了探索颗粒流法应用于胶... 胶凝砂砾石料筑坝具有就地取材方便、经济环保及施工快速等优势,但胶凝风化料配合比较难确定,室内试验存在取样难、测试周期长及耗费高等问题,智能算法未考虑材料颗粒特征及矿物成分影响且需要大量训练样本。为了探索颗粒流法应用于胶凝风化料配合比设计的可行性,采用PFC3D颗粒流对不同水泥、粉煤灰和风化料掺量的胶凝材料进行三轴数值模拟分析,探讨不同配合比胶凝风化料抗剪性能及变形破坏特征,最终获取胶凝风化料的最佳配合比。研究结果表明:1)在相同围压和粉煤灰掺量条件下,随着水泥掺量逐渐增加,胶凝风化料峰值应力逐渐增大,但对于相同水泥掺量,粉煤灰占比较小有利于提高胶凝风化料抗剪强度,反之粉煤灰占比增加则会削弱胶凝风化料的抗剪强度;2)胶凝风化料中粉煤灰和水泥掺量对其剪切特性影响较大,在两者掺量合理占比范围内,随水泥、粉煤灰掺量增加,胶凝风化料在变形破坏机理上表现为剪切破坏位移减小,抗转动能力增强,黏结颗粒量增加,进而有效地提高了胶凝风化料的抗剪强度;3)基于数值模拟得到胶凝风化料三轴模拟最佳配合比为水泥∶粉煤灰∶风化料=1∶0.95∶18.38,以该配比制备试样开展室内大三轴测试验证,发现胶凝风化料抗剪强度模拟值与试验值相对误差较小。通过颗粒流法模拟不同配比胶凝风化料抗剪特性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有效提高胶凝风化料的配合比设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凝风化料 PFC3D 三轴模拟 配合比 细观结构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建筑类专业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教学改革实践
4
作者 杨尊尊 《园艺与种苗》 CAS 2022年第4期90-92,共3页
以地方应用型高校景观建筑类专业为研究对象,运用人才培养方案解读与分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课程实践、本科生培养质量反馈、学生设计成果展示等多个维度检验生态文明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成效。运用不同方法解决景观建筑类专业生... 以地方应用型高校景观建筑类专业为研究对象,运用人才培养方案解读与分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课程实践、本科生培养质量反馈、学生设计成果展示等多个维度检验生态文明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成效。运用不同方法解决景观建筑类专业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问题,通过改进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学科结构、整合课程模块等途径,达到“三全育人”人才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协同育人 教育教学改革 景观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