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能谱CT定量分析对孤立性肺结节/肿块鉴别诊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江德胜 韦炜 +6 位作者 李丹 许实成 李君君 江帆 张晓云 袁家长 邓克学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5-439,共5页
目的探讨能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定量分析对肺结节、肿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9例肺结节/肿块的患者,进行宝石能谱成像模式三期增强扫描,利用其后处理功能,分别测量动脉期(30 s)、静脉期(60 s)及延迟期(90 s)病灶的标准... 目的探讨能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定量分析对肺结节、肿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9例肺结节/肿块的患者,进行宝石能谱成像模式三期增强扫描,利用其后处理功能,分别测量动脉期(30 s)、静脉期(60 s)及延迟期(90 s)病灶的标准化碘浓度(NIC)、(40 ke V)CT值以及能谱曲线斜率,比较各参数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5例患者经手术或纤维支气管镜病理证实,4例炎性病变患者由随访证实;共分为3组,肺癌99例(肺癌组),炎性病变19例(炎性组),肺结核11例(结核组)。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3组病变NIC值、(40 ke V)CT值以及能谱曲线斜率(40~80 ke V)基本为炎性组最高,均为结核组最低。结核组与其他两组比较,病灶在三期扫描中NIC值、(40 ke V)CT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组与肺癌组比较,仅在延迟期NIC值及(40 ke V)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对肺结节、肿块的鉴别诊断有较大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T1 mapping评价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纤维化与LVEF及NT-proBNP的关系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亮 罗艺 +5 位作者 沈磊 丁超 汪家财 卫军 吕鹏 邓克学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纵向驰豫时间定量(T1mapping)评价缺血性心肌病(ICM)心肌纤维化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29例ICM患者资料,将其设为ICM组;采集同... 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纵向驰豫时间定量(T1mapping)评价缺血性心肌病(ICM)心肌纤维化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29例ICM患者资料,将其设为ICM组;采集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30名健康志愿者资料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给予T1 mapping扫描及延迟增强扫描,并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增强前后,比较2组左心功能参数、左心室平均T1值及NT-proBNP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考察ICM心肌纤维化指标与LVEF及NT-proBNP水平的关系。结果:ICM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心肌质量(LVMM)、NT-proBNP、细胞外容积(ECV)、T1_(Native)等指标均高于或长于对照组,而LVEF、T1_(Post)则明显小于或短于对照组(均P<0.05);且LVESV、LVEDV、LVMM、NT-proBNP、ECV、T1_(Native)等值在ICM患者中均呈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Ⅱ级<NYHA Ⅲ级<NYHA Ⅳ级的趋势(均P<0.05);而LVEF、T1_(Post)在患者中均呈NYHA Ⅱ级>NYHA Ⅲ级>NYHA Ⅳ级(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CV、T1_(Native)与NT-proBNP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P<0.01);T1_(Post)则与NT-proBNP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P<0.01)。结论:T1 mapping通过ECV可评估心肌纤维化水平,随着ICM患者心功能受损程度加深,ECV、T1_(Native)也随之升高,T1_(Post)则逐渐下降,且上述指标均与NT-proBNP和LVEF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肌病 磁共振成像 纵向驰豫时间定量(T1 mapping) 左室射血分数 N端脑钠肽前体 细胞外容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危、高危胸腺瘤和胸腺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3
作者 江德胜 邓克学 +6 位作者 张晓云 韦炜 江帆 李君君 袁家长 李丹 许实成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评价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CT特征,为术前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9例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的CT表现,并比较各组病灶差异。结果:胸腺癌较低危胸腺瘤更常见坏死及囊变、不规则、分叶、灌... 目的:评价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CT特征,为术前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9例低危、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的CT表现,并比较各组病灶差异。结果:胸腺癌较低危胸腺瘤更常见坏死及囊变、不规则、分叶、灌注式生长及肺侵犯。胸腺癌较低危胸腺瘤及高危胸腺瘤更常表现为不均匀强化、边缘毛糙不清、更长径、心包侵犯、大血管侵犯、心包积液、淋巴结肿大及患者年龄更大;更少见表现为类圆形的形态。低危胸腺瘤较高危胸腺瘤及胸腺癌强化幅度更高、胸膜侵犯更少且更少临床症状。结论:胸腺癌、高危胸腺瘤、低危胸腺瘤3组间的多层CT扫描表现有明显差异,有助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