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筑垃圾砖粉颗粒特征对胶凝材料体系密实填充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薛翠真 朱翔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5-459,共5页
利用Andreasen模型,研究了砖粉、硅灰对胶凝材料体系密实填充效应的影响,并基于微观结构,进一步分析了砖粉、硅灰对水泥基材料内部结构密实度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硅灰与较细砖粉的颗粒细度均小于水泥,主要表现为<20μm颗粒含量的... 利用Andreasen模型,研究了砖粉、硅灰对胶凝材料体系密实填充效应的影响,并基于微观结构,进一步分析了砖粉、硅灰对水泥基材料内部结构密实度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硅灰与较细砖粉的颗粒细度均小于水泥,主要表现为<20μm颗粒含量的增多及>40μm颗粒含量的降低。硅灰、较细砖粉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胶凝材料体系的密实填充性能,进而提高水泥基材料的宏观及微观性能。但是由于砖粉、硅灰颗粒级配不合理,导致水泥-砖粉、水泥-硅灰-砖粉颗粒在整个颗粒粒径范围内无法形成最紧密堆积。因此,在生产砖粉等建筑垃圾再生微粉时,应对砖粉等再生微粉的颗粒群分布进行控制,使胶凝材料体系形成最紧密堆积;较细砖粉及硅灰主要通过改善砂浆内部结构密实度、水化产物种类、数量以及界面过渡区结构进而改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垃圾砖粉 颗粒级配 胶凝体系 填充密实效应 微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拌阻燃沥青阻燃机理的红外和热重差热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卫东 刘圣洁 +1 位作者 王海名 林钰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48,共7页
采用Sasobit温拌剂、氢氧化铝(ATH)、有机蒙脱土(OMMT)和基质沥青制备复合温拌阻燃沥青,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热重分析法(TG)和差热分析法(DSC)等微观测试方法,研究了温拌剂和阻燃剂的协调增效作用和阻燃机理.结果表明:温拌... 采用Sasobit温拌剂、氢氧化铝(ATH)、有机蒙脱土(OMMT)和基质沥青制备复合温拌阻燃沥青,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热重分析法(TG)和差热分析法(DSC)等微观测试方法,研究了温拌剂和阻燃剂的协调增效作用和阻燃机理.结果表明:温拌剂和阻燃剂对基质沥青的改性作用以物理改性为主;阻燃剂的加入使得沥青热稳定性和阻燃、抑烟能力增强,且阻燃和抑烟效果会随着复合阻燃剂掺量的增加而提升;阻燃剂在沥青表面形成隔离层,具有裹附效果,有效地降低沥青燃烧的热流率,表现出良好的阻燃效果和燃烧控制效应;ATH和OMMT两种阻燃剂复配后具有协同阻燃作用,其阻燃机理主要为中断热交换阻燃机理和凝聚相阻燃机理两个方面;当复合阻燃剂掺量为8%时,沥青具有良好的阻燃和抑烟性能以及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拌阻燃沥青 阻燃机理 红外光谱分析法 热重分析法 差热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热稳定性与燃烧特性的量化评价
3
作者 王海名 刘圣洁 +1 位作者 刘卫东 彭爱红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9-233,241,共6页
采用恒温加热试验、氧指数试验和锥形量热试验,对比分析了基质沥青和橡胶沥青的质量损失、氧指数、热释放速率(HRR)、总释放热(THR)和质量损失速率(MLR),用以精确量化评价沥青的热稳定性和燃烧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橡胶沥青在相同温度下... 采用恒温加热试验、氧指数试验和锥形量热试验,对比分析了基质沥青和橡胶沥青的质量损失、氧指数、热释放速率(HRR)、总释放热(THR)和质量损失速率(MLR),用以精确量化评价沥青的热稳定性和燃烧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橡胶沥青在相同温度下的质量损失、氧指数值、HRR峰值、THR峰值、MLR峰值及其质量损失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变化值均高于基质沥青;橡胶沥青热稳定性和燃烧特性劣于基质沥青;对比3种试验方案,锥形量热试验评价参数较多,结果更为可靠,建议采用锥形量热法评价沥青热稳定性与燃烧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路面工程 热稳定性 燃烧特性 氧指数试验 锥形量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面能的氧化石墨烯改性沥青黏附性 被引量:17
4
作者 赵艳 李波 +2 位作者 曹贵 杨娟 李志伟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41-1347,共7页
为了研究氧化石墨烯(GO)对沥青黏附性能的影响,在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中添加0.5%GO粉末和GO分散液来制备GO改性沥青并对其进行接触角试验.基于表面自由能理论,计算GO改性沥青的黏附功、黏聚功和剥落功等参数来评价其黏附性能,同时通... 为了研究氧化石墨烯(GO)对沥青黏附性能的影响,在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中添加0.5%GO粉末和GO分散液来制备GO改性沥青并对其进行接触角试验.基于表面自由能理论,计算GO改性沥青的黏附功、黏聚功和剥落功等参数来评价其黏附性能,同时通过浸水马歇尔和冻融劈裂试验对GO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GO提高了沥青和集料体系的表面能,增加了表面能中色散成分的比例;GO分散液比GO粉末在沥青中的分散程度更好;GO分散液对基质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黏聚功、黏附功及剥落功有明显的提升;SBS‐2#GO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和冻融劈裂强度比最大,表明GO增强了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害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自由能 氧化石墨烯改性沥青 抗水损害性能 黏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加剂对半柔性路面用早强型水泥基灌浆料工作性能的调控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洪刚 蒋逸雯 +5 位作者 陈杰 赵忠忠 焦晓东 黎碧云 刘文欢 李辉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08-1317,1335,共11页
针对大孔隙沥青混合料路面对灌浆材料工作性能要求较高的特点,本文开发了一种半柔性路面用早强型水泥基灌浆料。采用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与普通硅酸盐水泥在不同比例下进行复掺,确定了水泥体系的基础配比;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粉煤灰、硅灰... 针对大孔隙沥青混合料路面对灌浆材料工作性能要求较高的特点,本文开发了一种半柔性路面用早强型水泥基灌浆料。采用快硬硫铝酸盐水泥与普通硅酸盐水泥在不同比例下进行复掺,确定了水泥体系的基础配比;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粉煤灰、硅灰、赤泥等矿物掺合料最佳配比。通过在灌浆料体系中复掺减水剂、胶粉、缓凝剂及早强剂外加剂,对灌浆料的工作性能进行了优化调控,最终获得满足性能要求的半柔性路面用水泥基灌浆料。结果表明,灌浆料体系的最优配比为m(快硬硫铝酸盐水泥)∶m(普通硅酸盐水泥)=7∶3,外掺粉煤灰、硅灰、赤泥的量分别为硫铝酸盐-普通硅酸盐复合水泥质量分数的9%、6%、3%,水胶比为0.40,砂胶比为0.25,早强剂、胶粉、减水剂、缓凝剂的掺量分别为0.08%、2.5%、0.35%、0.20%(质量分数),其初始和20 min流动度分别为13 s和19 s,初凝和终凝时间分别为62 min和65 min, 3 h、1 d、7 d和28 d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7.08 MPa、18.13 MPa、24.59 MPa和26.19 MPa, 7 d干缩率为0.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柔性路面 水泥基灌浆料 矿物掺合料 外加剂 流动度 凝结时间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SP/DM-MAC法的传感器优化布置 被引量:7
6
作者 桂成中 雷俊卿 +1 位作者 段志 张贤卿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99-1503,I0016,共6页
为简单有效地处理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中传感器优化布置问题,从振动模态角度,提出一种基于模态分量加和法(MSSP)和差分法(DM)对传感器布设进行优化并采用模态置信准则(MAC)检验的方法。以某铁路系杆拱桥的主梁和主拱振动模态为例,分别采用M... 为简单有效地处理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中传感器优化布置问题,从振动模态角度,提出一种基于模态分量加和法(MSSP)和差分法(DM)对传感器布设进行优化并采用模态置信准则(MAC)检验的方法。以某铁路系杆拱桥的主梁和主拱振动模态为例,分别采用MSSP法、MSSP/DM法、有效独立法(EI法)进行传感器布设优化比较,并检验其有效性。结果表明,EI法与MSSP/DM法优化结果差别较大。对于同一阶模态中的传感器优化布设位置数量,MSSP/DM-MAC法优化结果多于MSSP法相应数量,其优化位置处的振型模态向量之间正交性好且优化效果比MSSP法和EI法更好,可用于桥梁结构健康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分量加和法 差分法 有效独立法 模态置信度准则 传感器优化布设 系杆拱桥 桥梁健康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集料接触参数对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牛冬瑜 谢希望 +3 位作者 窦晖 颉俊杰 徐华鑫 熊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5-271,共7页
为了揭示骨架结构粗集料接触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SAC方法设计12种级配,分析其对应不同粗集料接触状态混合料的力学性能.首先提出颗粒接触主力链配位数(npfc)计算方法;其次,基于抗压、抗拉及抗剪试验结果,分析npfc对其影响规律... 为了揭示骨架结构粗集料接触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SAC方法设计12种级配,分析其对应不同粗集料接触状态混合料的力学性能.首先提出颗粒接触主力链配位数(npfc)计算方法;其次,基于抗压、抗拉及抗剪试验结果,分析npfc对其影响规律,并通过灰熵分析研究传统指标参数、贝雷法中的CA比、主骨架干扰因子和npfc对力学性能相关性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随着npfc的增大,抗压强度与抗剪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抗拉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对于不同粗集料接触状态的混合料,当npfc在6.33~7.73时,混合料综合力学性能较优.同时,灰熵分析结果表明:npfc与力学性能指标的相关度相对较高.选取合理的npfc可优化沥青混合料内部主骨架接触状态,提高骨架结构的稳定性与混合料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架结构混合料 粗集料 接触参数 力学性能 灰熵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磷酸镁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被引量:5
8
作者 李茂 岳燕飞 +2 位作者 钱觉时 李振 唐茂华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4-202,共9页
基于响应曲面法设计试验,研究不同环境温度(0、-20℃)下水胶比(W/C)、集胶比(G/C)、氧化镁与磷酸盐质量比(M/P)对磷酸镁水泥(MPC)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使用Design-Expert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回归模型反映了3个因... 基于响应曲面法设计试验,研究不同环境温度(0、-20℃)下水胶比(W/C)、集胶比(G/C)、氧化镁与磷酸盐质量比(M/P)对磷酸镁水泥(MPC)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使用Design-Expert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回归模型反映了3个因素对低温环境下MPC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3个因素对低温环境下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程度为:W/C>M/P>G/C,MPC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随W/C的增大而降低。-20℃环境下MPC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随G/C的增大而降低,随M/P的增大而增大;0℃环境下抗压强度随G/C的增大而增大,随M/P的增大而降低;抗折强度随G/C的增大而降低,随M/P的增大而降低。-20℃环境温度下MPC混凝土7 d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在W/C为0.14、M/P为5.0、G/C为2.0时达到最大值。0℃环境温度下MPC混凝土7 d抗压强度在W/C为0.14、M/P为3.0、G/C为3.0时达到最大值;7 d抗折强度在W/C为0.14、M/P为3.0、G/C为2.0时达到最大值。模型预测强度值与试验实际强度值之间偏差不超过10%,模型显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镁水泥混凝土 响应曲面法 低温环境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FO-CR改性沥青的分子结构变化与抗老化性能 被引量:1
9
作者 牛冬瑜 谢希望 +3 位作者 杨政险 张蔚 盛燕萍 熊锐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9-596,共8页
为充分利用固、液废弃资源,改善沥青高低温性能缺陷,将复配煎炸废油(waste frying oil,WFO)与废胎橡胶粉(crumb rubber,CR)用于制备改性沥青,以开发一种可持续路面材料.采用常规沥青试验、短期老化试验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分析短期老... 为充分利用固、液废弃资源,改善沥青高低温性能缺陷,将复配煎炸废油(waste frying oil,WFO)与废胎橡胶粉(crumb rubber,CR)用于制备改性沥青,以开发一种可持续路面材料.采用常规沥青试验、短期老化试验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分析短期老化后不同质量分数WFO-CR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指标及化学分子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短期老化后,不同质量分数WFO-CR复合改性沥青的残留针入度比、软化点增值和残留延度比均优于基质沥青,抗老化性能改善明显.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结果表明,WFO-CR复合改性沥青中代表烯基或苯环C C键的814 cm^-1和720 cm^-1处的吸收峰峰值明显增大;不同质量分数WFO-CR复合沥青的羰基吸收峰和亚砜基吸收峰均有增强.由碳基指数和亚砜基指数定量分析可知,当WFO与CR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0%和20.0%时,碳基指数和亚砜基指数最低,相比基质沥青分别降低了36.02%和32.04%,对沥青抗老化性能的改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改性沥青 短期老化 煎炸废油 废旧橡胶粉 傅里叶红外光谱 分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边界效应的非饱和土圆柱孔扩张问题解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翟张辉 张亚国 +1 位作者 李同录 肖书雄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301-311,共11页
圆柱孔扩张理论是分析沉桩挤土及旁压试验等岩土工程问题的有效方法,然而已有研究中多假定土体为无限连续介质,当圆柱孔周围存在约束边界时并不适用。采用临界状态模型描述非饱和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入反映土体比体积-吸力... 圆柱孔扩张理论是分析沉桩挤土及旁压试验等岩土工程问题的有效方法,然而已有研究中多假定土体为无限连续介质,当圆柱孔周围存在约束边界时并不适用。采用临界状态模型描述非饱和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入反映土体比体积-吸力关系的液相本构方程,推导了非饱和土中存在固定边界时,圆柱孔扩张问题在不同排水条件下的半解析解。通过计算不同工况,对比分析边界效应、非饱和吸力效应和排水条件对圆柱孔扩张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边界效应影响,扩孔压力随着孔径增大而持续增大,这与无边界时扩孔压力趋于某一稳定值的情况有所不同;当圆柱孔扩张相同孔径时,周围固定边界范围越小,所需扩孔压力越大。土体初始吸力越大,扩孔压力也越大,相同应力增量引起的体积压缩量减小,说明土体出现吸力硬化效应。在孔周相同位置处,不排水比排水条件下的土体饱和度高、吸力小,对应的有效应力分量也小;距孔壁越近,该差异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孔扩张 非饱和土 边界效应 吸力硬化效应 半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剂掺量对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贾晓凡 曹贵 +2 位作者 张喜军 李文举 张建强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4-490,546,共8页
选用0、1.4‰、1.6‰、1.8‰、2.0‰、2.2‰、2.4‰等不同的稳定剂掺量,采用三大指标、弹性恢复和离析试验评价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通过温度扫描和频率扫描研究稳定剂掺量对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同时借助红... 选用0、1.4‰、1.6‰、1.8‰、2.0‰、2.2‰、2.4‰等不同的稳定剂掺量,采用三大指标、弹性恢复和离析试验评价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的基本性能,通过温度扫描和频率扫描研究稳定剂掺量对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同时借助红外光谱(FTIR)分析稳定剂掺量对复合改性沥青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稳定剂可提高复合改性沥青的延度(5℃)和软化点、降低针入度,同时改善存储稳定性,增加弹性恢复率;推荐复合改性沥青最佳稳定剂掺量为2.0‰;稳定剂对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的改性为物理过程,其掺量对复合改性沥青的各官能团特征峰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粉/SBS复合改性沥青 稳定剂掺量 温度扫描 频率扫描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外加电场下激发剂对粉煤灰地质聚合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焦晓东 李辉 +3 位作者 周胜波 熊剑平 周蒙蒙 刘卫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8-332,共5页
以粉煤灰为原料,水玻璃和氢氧化钠为激发剂制备粉煤灰地质聚合物。研究了早期外加电场下激发剂和外加电压对粉煤灰地质聚合物试样表面温度、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了其矿物组成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外加电场下,氢氧化钠和钠水玻璃激... 以粉煤灰为原料,水玻璃和氢氧化钠为激发剂制备粉煤灰地质聚合物。研究了早期外加电场下激发剂和外加电压对粉煤灰地质聚合物试样表面温度、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了其矿物组成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外加电场下,氢氧化钠和钠水玻璃激发粉煤灰地质聚合物试样的抗压强度均比未加电场时提高,外加电压增加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表面温度和抗压强度;早期外加电场下氢氧化钠比水玻璃激发效果更加显著,碱当量7.7%、水灰比0.36、外加11 V电压60 min后继续标准养护至28 d时的抗压强度可达32.3 MPa;早期外加电场下氢氧化钠激发粉煤灰主要形成“N-A-S-H”凝胶和羟基方钠石,是力学性能提升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外加电场 水玻璃 地质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油再生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侯芸 董元帅 +2 位作者 李志豪 胡森 曹雪娟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0-125,共6页
旧沥青混合料(RAP)的再生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环保效益,当RAP掺量较高或旧沥青老化严重时,需要掺加沥青再生剂才能保证再生沥青的路用性能。研究新鲜植物油、煎炸植物油、植物柴油3种植物油再生剂和一种传统矿物油再生剂对老化SBS... 旧沥青混合料(RAP)的再生利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环保效益,当RAP掺量较高或旧沥青老化严重时,需要掺加沥青再生剂才能保证再生沥青的路用性能。研究新鲜植物油、煎炸植物油、植物柴油3种植物油再生剂和一种传统矿物油再生剂对老化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RAP选择30%和50%两种掺量,在各自油石比最佳的情况下,分别以4种再生剂的最佳掺量对其进行再生,最后对其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基于文中试验条件下,当RAP掺量为30%,油石比为4.8%时,以4.5%的新鲜植物油作为再生剂对老化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再生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植物油 再生剂 RAP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粉含量对C45凝灰岩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旭昊 甘珑 +5 位作者 余海洋 李程 高新民 张亚刚 李联伟 边庆华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75-783,820,共10页
采用坍落度、振动凯氏球体试验,以及抗压强度、静压弹性模量、劈裂抗拉、混凝土表观电阻率试验,分析了石粉含量对C45凝灰岩机制砂混凝土(MSC)工作性、力学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通过二次项式拟合分析,结合MSC与天然砂混凝土(NSC... 采用坍落度、振动凯氏球体试验,以及抗压强度、静压弹性模量、劈裂抗拉、混凝土表观电阻率试验,分析了石粉含量对C45凝灰岩机制砂混凝土(MSC)工作性、力学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通过二次项式拟合分析,结合MSC与天然砂混凝土(NSC)的对比研究,给出了C45凝灰岩MSC的推荐石粉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石粉含量的提高,C45凝灰岩MSC的坍落度、振动凯氏系数、抗压强度、静压弹性模量、劈裂抗拉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均先增大后减小,存在最佳石粉含量;当对混凝土的要求为坍落度>100 mm、静压弹性模量>44 GPa时,C45凝灰岩MSC的推荐石粉含量为2%~5%(质量分数,下同);当对混凝土的要求为坍落度<100 mm、静压弹性模量<44 GPa时,推荐石粉含量为可放宽为5%~8%;合理控制机制砂石粉含量可以使C45凝灰岩MSC的综合性能优于C45 N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岩机制砂混凝土 石粉含量 工作性 力学性能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再生剂的再生性能改善与评价 被引量:15
15
作者 曹雪娟 李志豪 +2 位作者 张艳红 李宇轩 刘望坤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96-899,共4页
针对沥青再生剂再生能力不足的问题,研究通过降黏剂改善再生剂再生能力,并对掺加降黏剂的再生剂进行使用性能评价。首先通过旋转薄膜老化实验,从5种降黏剂中优选出一种植物油基降黏剂。之后通过针入度指标确定了再生剂的最佳掺量为4.5%... 针对沥青再生剂再生能力不足的问题,研究通过降黏剂改善再生剂再生能力,并对掺加降黏剂的再生剂进行使用性能评价。首先通过旋转薄膜老化实验,从5种降黏剂中优选出一种植物油基降黏剂。之后通过针入度指标确定了再生剂的最佳掺量为4.5%。最后通过再生沥青胶结料和混合料实验分析了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表明,掺加D降黏剂后的再生剂可有效改善老化沥青的低温抗裂性能,高温抗车辙性能也可满足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再生剂 降黏剂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改性沥青结合料的流变特性 被引量:14
16
作者 吕大春 刘斌清 +3 位作者 田华 王浩 邓家喜 李美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20-825,共6页
为探讨国内外高黏改性沥青的流变特性,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和弯曲梁流变仪对3种高粘改性剂(国产S型、意大利I型和日本TPS)掺量分别为6%和12%的高黏改性沥青进行应变扫描试验、温度扫描试验、频率扫描试验及弯曲梁流变仪试验,采用复数模... 为探讨国内外高黏改性沥青的流变特性,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和弯曲梁流变仪对3种高粘改性剂(国产S型、意大利I型和日本TPS)掺量分别为6%和12%的高黏改性沥青进行应变扫描试验、温度扫描试验、频率扫描试验及弯曲梁流变仪试验,采用复数模量、相位角、相位角正切值、劲度模量及其变化率等指标进行了不同高黏改性沥青的流变特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3种高黏改性剂的掺入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沥青的线黏弹性区间、高温性能及低温性能,但对沥青的抗疲劳性能影响效果不同,其中国产S型高黏改性剂会显著提高沥青的高温性能,但抗老化能力较弱,同时降低沥青的抗疲劳性能;意大利I型高黏剂改性沥青性能较为综合,低温性能更显著;日本TPS高黏剂改性沥青高温性能较弱,但抗疲劳性能突出,更适合于在车速变化大的地区使用。不同高黏改性剂改性效果不同,应根据实际工程需要作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沥青路面 沥青结合料 高黏改性剂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对废旧塑料改性沥青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勇 蒋博 +1 位作者 张福友 韦万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29-234,240,共7页
将废旧聚乙烯(PE)作为改性剂应用于沥青路面工程是处理废旧PE最合理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废旧PE与沥青的相容性不足阻碍其推广应用。以废旧PE塑料、多聚磷酸(PPA)为改性剂制备废旧PE/PPA复合改性沥青,研究了不同掺量PPA对废旧PE改性沥青相... 将废旧聚乙烯(PE)作为改性剂应用于沥青路面工程是处理废旧PE最合理有效的途径之一,但废旧PE与沥青的相容性不足阻碍其推广应用。以废旧PE塑料、多聚磷酸(PPA)为改性剂制备废旧PE/PPA复合改性沥青,研究了不同掺量PPA对废旧PE改性沥青相容性、流变性能、粘附性能、抗浸水能力及其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A能够促进废旧PE在沥青中均匀分散,提高废旧PE与沥青的相容性;随着PPA掺量的增加,复合改性沥青针入度、延度降低,软化点和黏度明显升高;动态剪切流变试验证明了PPA能够提高复合改性沥青高温弹性恢复率、中低温抗疲劳性能;随着PPA掺量的增加,复合改性沥青拉拔强度和抗浸水能力逐渐增强。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表明,PPA能够显著地提高复合改性混合料的抗车辙性能、耐疲劳性能、水稳定性,同时胶结料抗浸水能力与混合料水稳定性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但PPA对混合料低温性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低温高寒地区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PPA的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聚乙烯塑料 多聚磷酸 相容性 混合料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应力蠕变恢复实验的高黏改性沥青高温流变特性与分级 被引量:8
18
作者 谭华 吕大春 胡松山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2-299,共8页
为研究高黏改性沥青在动载和非线性区间下的流变特性,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分别对国内外2种高黏改性剂(国产S型和意大利I型)掺量分别为0%、6%、8%、10%和12%的高黏改性沥青进行动态力学试验和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评价了2种高黏改性沥青基... 为研究高黏改性沥青在动载和非线性区间下的流变特性,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分别对国内外2种高黏改性剂(国产S型和意大利I型)掺量分别为0%、6%、8%、10%和12%的高黏改性沥青进行动态力学试验和多应力蠕变恢复试验,评价了2种高黏改性沥青基于时温等效原理得出的在宽域条件下动态力学性质和非线性区间下抵抗不可恢复变形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在动载和非线性区间,2种高黏改性剂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基质沥青的线性黏弹区间和弹性成分,改变了沥青对不同温度区间的敏感性、黏性成分转变速度及温度依赖性。随着应变、温度及频率的改变,都会影响沥青中黏弹性成分。同时,温度变化和应力变化对高黏改性沥青具有“等效效应”;在合理掺量范围内,2种高黏改性剂均能提高沥青不可恢复变形能力和交通量等级,其中国产S型高黏剂改性沥青改善效果更好,但改性剂掺量过高,会导致沥青应力敏感性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结合料 高黏改性剂 动载作用 非线性区间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硅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周胜波 周智密 +2 位作者 马聪 韦万峰 谢正专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7-61,共5页
机制砂在粒形、级配与小于75μm细粒含量方面与天然砂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测试抗压强度、动态弹性模量、干缩率考察了纳米二氧化硅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借助水化热与界面过渡区测试解释了纳米二氧化硅在机制砂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 机制砂在粒形、级配与小于75μm细粒含量方面与天然砂存在明显差异。通过测试抗压强度、动态弹性模量、干缩率考察了纳米二氧化硅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借助水化热与界面过渡区测试解释了纳米二氧化硅在机制砂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硅能一定程度改善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动态弹性模量与体积稳定性,对混凝土抗冻性能改善作用显著;纳米二氧化硅发生火山灰作用与填充作用,可加速水泥水化,使机制砂混凝土产生更多水化胶凝产物,且显著改善界面过渡区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砂 混凝土 耐久性 纳米材料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聚氨酯涂料研制及其在耐磨层中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凯吕 韦万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60-264,共5页
利用邵氏A硬度与吸水率作为评价指标,优选出聚氨酯材料合成的最佳配方,在此配方下聚氨酯的邵氏A硬度达到75,吸水率为0.74%。利用FT-IR、SEM和TG对该材料进行微观表征,分析表明,在最佳配方条件下成功合成了聚氨酯粘结剂,其表面连续、平... 利用邵氏A硬度与吸水率作为评价指标,优选出聚氨酯材料合成的最佳配方,在此配方下聚氨酯的邵氏A硬度达到75,吸水率为0.74%。利用FT-IR、SEM和TG对该材料进行微观表征,分析表明,在最佳配方条件下成功合成了聚氨酯粘结剂,其表面连续、平整性较好、固化反应完全,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综合评价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发现填料(SiO_(2))的掺量应优选为40%。根据抗滑系数和湿轮磨耗实验确定聚氨酯薄层的胶石比范围为0.25~0.67,在此范围内,聚氨酯耐磨层的抗滑系数和1h浸水磨耗损失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涂料 断裂生产率 拉伸长度 胶石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