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5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公路工程的环氧树脂密封胶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1
作者 纪嘉骏 张增平 +2 位作者 李俊辉 施恩 李清旭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4,共12页
归纳了环氧树脂材料用作路用密封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路用环氧树脂密封胶的组成材料与制备工艺,分析了路用环氧树脂密封胶的性能研究与改性机理,并调查了环氧树脂密封胶在公路工程领域的应用。最后,提出了目前路用环氧树脂密封胶在研究... 归纳了环氧树脂材料用作路用密封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路用环氧树脂密封胶的组成材料与制备工艺,分析了路用环氧树脂密封胶的性能研究与改性机理,并调查了环氧树脂密封胶在公路工程领域的应用。最后,提出了目前路用环氧树脂密封胶在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从而为环氧树脂密封胶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密封胶 组成材料 性能 应用 公路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工程模糊集理论在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思长 折学森 +1 位作者 周志军 穆鹏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9-192,共4页
为了更准确合理地评价公路边坡的稳定性,在对常用评价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有关的模糊因素,建立了模糊判断矩阵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目标权重,运用工程模糊集理论对公路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应用该评价模... 为了更准确合理地评价公路边坡的稳定性,在对常用评价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有关的模糊因素,建立了模糊判断矩阵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目标权重,运用工程模糊集理论对公路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应用该评价模型对安康至陕川界高速公路典型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有效指导了工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公路边坡 工程模糊集理论 层次分析法 稳定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线公路灾害防治试点工程灾害特征及治理——以国道316线陕西境安康至汉中段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齐洪亮 田伟平 李家春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1-615,共5页
针对国道316线陕西段公路灾害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公路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和水毁灾害,包括滑坡、滑塌、崩塌、泥石流、路基沉陷和路基水毁,其中滑坡灾害对公路造成的破坏最大,路基沉陷次之,滑塌灾害数量最多;从环境因素(外部条件)和公路... 针对国道316线陕西段公路灾害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公路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和水毁灾害,包括滑坡、滑塌、崩塌、泥石流、路基沉陷和路基水毁,其中滑坡灾害对公路造成的破坏最大,路基沉陷次之,滑塌灾害数量最多;从环境因素(外部条件)和公路工程自身两方面分析了公路灾害的成因及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公路灾害的类型、特点、规模及其对道路安全和通行的影响程度,在综合考虑危害程度、治理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本治理、预防治理和维持治理三种灾害治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线公路 国道316 灾害特征 治理 陕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转弯段线形指标对混凝土护栏安全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杨永红 唐祖德 +1 位作者 王醇 朱冠儒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9,共10页
公路转弯段的线形设计指标对护栏的安全性能有重要影响。文中基于路侧安全领域广泛使用的有限元软件LS-DYNA,通过模拟和实车试验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建立货车与混凝土护栏复杂碰撞试验模型,模拟计算得到车辆碰撞护栏的详细动画,作为... 公路转弯段的线形设计指标对护栏的安全性能有重要影响。文中基于路侧安全领域广泛使用的有限元软件LS-DYNA,通过模拟和实车试验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建立货车与混凝土护栏复杂碰撞试验模型,模拟计算得到车辆碰撞护栏的详细动画,作为平曲线路段上护栏安全性能的直观感受,将行车道半径、路面超高、车辆速度作为变量,研究和量化主要线形指标对混凝土护栏安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道路半径接近与设计速度对应的极限最小半径时,车辆的翻滚角增大,车辆易碰撞护栏发生侧翻;行车道路面超高6%为混凝土护栏安全性能的临界点,采用大于6%的超高会使车辆沿护栏迎撞面爬坡跃升的高度增加,车辆更容易发生侧翻,设计时应避免大超高(6%以上)和小半径极值的组合;在曲线路段,碰撞速度对护栏安全性能的影响明显,整体式货车车速达90 km/h后,发生侧翻的风险明显增加。文中研究成果可为道路曲线路段路侧的线形安全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公路线形指标 混凝土护栏 碰撞试验 安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软基处理方式下高速公路加宽工程变形特性分析 被引量:43
5
作者 张军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16-1222,共7页
交通量的迅速增长使越来越多早期建成的高速公路需要拓宽改建,而如何根据老路的地基处理方法合理选择新路基下软基的处理方法成为主要技术难题之一。以实体工程为依托,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新老路软基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对加宽工程道路变... 交通量的迅速增长使越来越多早期建成的高速公路需要拓宽改建,而如何根据老路的地基处理方法合理选择新路基下软基的处理方法成为主要技术难题之一。以实体工程为依托,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新老路软基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对加宽工程道路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新路基采用塑料排水板对施工期老路扰动很大,而采用复合地基可有效降低工后沉降和施工期老路变形。同时,地基内水平位移分布为采用应力隔离墙降低新路荷载对老路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隔离墙深度可根据水平位移集中区的埋深确定。此外,当新路采用复合地基时,施工期老路沉降变形受老路固结状况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基处理 加宽 差异沉降 水平位移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水护圈减小斜交多桥墩的局部冲刷效果及机理 被引量:1
6
作者 齐洪亮 潘玲玲 +2 位作者 张雪 王晶 王茂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5,共10页
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单幅双墩和双幅四墩的布设形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利用透水护圈对前排桥墩防护时,与水流斜交布设时斜交角度对其余桥墩局部冲刷防护效果的影响及机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角度增加,前排桥墩的局... 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单幅双墩和双幅四墩的布设形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利用透水护圈对前排桥墩防护时,与水流斜交布设时斜交角度对其余桥墩局部冲刷防护效果的影响及机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角度增加,前排桥墩的局部冲刷变化不大,后排桥墩的局部冲刷逐渐增加。当斜交角度较小时,前排桥墩的防护对后排桥墩有明显的遮蔽作用。当斜交角度大于30°时,前排桥墩的防护对后排桥墩的遮蔽作用基本消失,单幅双墩布设时后排桥墩最大冲深大于前排桥墩。双幅四墩布设时,对第2和第3个桥墩局部冲刷有一定的减冲效果,但会加剧第4个桥墩的局部冲刷。因此,建议多桥墩的布设角度不宜超过30°,否则须对最下游的桥墩进行防护。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前排桥墩利用护圈防护后,桥墩两侧绕流流速明显降低,其下游的遮蔽范围明显增大,遮蔽作用显著增加。随着斜交夹角的增加,前后排桥墩的绕流叠加效应导致后排桥墩的墩侧流速和河床切应力增加,使其局部冲刷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护圈 局部冲刷 冲刷防护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载-动水耦合作用下玄武岩纤维路面混凝土性能衰减及机理研究
7
作者 郭寅川 樊鹏龙 +4 位作者 申爱琴 戴晓倩 姚超 杨雪瑞 李震南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76-83,共8页
通过轮载-动水耦合试验、扫描电镜(SEM)和压汞试验(MIP),探究了耦合作用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演变规律,揭示了玄武岩纤维(BF)抑制力学性能衰减机理,并提出了BF对抗弯强度及相对动弹模量的影响系数。结果表明:耦... 通过轮载-动水耦合试验、扫描电镜(SEM)和压汞试验(MIP),探究了耦合作用下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演变规律,揭示了玄武岩纤维(BF)抑制力学性能衰减机理,并提出了BF对抗弯强度及相对动弹模量的影响系数。结果表明: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呈现“上升-下降”的趋势。BF影响系数显示,BF对力学性能衰减的改善效果在耦合后期最显著。至耦合结束,BFRC抗弯强度和相对动弹模量衰减幅度较基准混凝土降低29.04%和41.7%。耦合0~60000次,孔隙受到轮载补充压实,之后新孔不断产生,加速了混凝土孔结构“粗化”,多害孔占比呈线性上升,无害孔占比呈线性降低。BFRC孔隙率上升幅度较基准混凝土降低了35.91%。BFRC力学性能的衰减受孔隙率及无害孔的影响较大,其孔结构劣化过程分为压实、膨胀和贯通三个阶段。BF通过桥接裂缝以及提高裂缝复杂程度来延缓界面过渡区(ITZ)主裂缝的形成,进而缓解了BFRC力学性能的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 路面工程 轮载-动水耦合作用 力学性能 孔结构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地区温拌高黏改性沥青制备与性能研究
8
作者 秦雯 杨稼诏 +1 位作者 马峰 杨宇峰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4-629,共6页
高寒地区普通沥青路面更易开裂,并且在沥青路面施工时存在温度易散失,施工质量波动大的问题。高黏沥青有助于改善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但对施工温度要求高。将温拌技术应用于高黏沥青路面中,可降低施工温度,一定程度减少环境温度的不利... 高寒地区普通沥青路面更易开裂,并且在沥青路面施工时存在温度易散失,施工质量波动大的问题。高黏沥青有助于改善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但对施工温度要求高。将温拌技术应用于高黏沥青路面中,可降低施工温度,一定程度减少环境温度的不利影响。借助响应曲面法进行高黏沥青的复配和温拌高黏改性沥青的制备,分析评价了温拌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和温拌效果,并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解析了温拌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基于响应曲面法优选复配的高黏沥青高低温和抗疲劳性能优异。(2)相比于L型(LKW)温拌剂,S型(SMC)温拌剂可以显著降低软化点、动力黏度和布氏黏度,提升针入度和延度,对高黏改性沥青的降黏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拌沥青 高黏沥青 温拌剂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激发制备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及碱激发机理研究
9
作者 张争奇 李世泽 +2 位作者 芮照诚 王春涛 姜旭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0-926,共7页
提出以再生集料和粉煤灰/矿渣粉为原材料,采用碱激发技术制备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基层材料。首先,根据再生集料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初步强化处理;然后,以正交实验方法确定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的材料组成;最后,通过XRF、XRD和FTIR等微观表... 提出以再生集料和粉煤灰/矿渣粉为原材料,采用碱激发技术制备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基层材料。首先,根据再生集料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初步强化处理;然后,以正交实验方法确定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的材料组成;最后,通过XRF、XRD和FTIR等微观表征,探究地聚物胶凝材料强度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5%的水玻璃溶液可对再生集料起到良好的强化作用;根据正交实验结果,推荐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的合理配方为碱激发剂掺量1.5%,碱激发剂模数1.5,粉料掺量4%;微观实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和矿渣粉在碱激发前后化学组成的比例发生了改变,随碱激发剂掺量的增加,聚合反应程度逐步提高,随碱激发模数的增大,聚合反应水平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基层 再生集料 地聚物 材料组成设计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聚物稳定建筑固废再生集料性能研究
10
作者 张争奇 刘祉鑫 +2 位作者 芮照诚 石杰荣 杨新红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347-3354,共8页
采用粉煤灰、高炉矿渣粉和碱激发剂制备地聚物复合材料,并与水玻璃溶液强化后的再生集料混合,制备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通过力学与干缩试验,探讨地聚物掺量及再生集料强化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并结合SEM微观形貌分析再生集料的强化机理。... 采用粉煤灰、高炉矿渣粉和碱激发剂制备地聚物复合材料,并与水玻璃溶液强化后的再生集料混合,制备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通过力学与干缩试验,探讨地聚物掺量及再生集料强化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并结合SEM微观形貌分析再生集料的强化机理。结果表明,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的力学性能随地聚物掺量和龄期增加而提高,与水泥稳定碎石相近,经水玻璃溶液强化后进一步增强。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的干缩性能随粉料(粉煤灰和高炉矿渣粉)掺量增加而增大,总干缩系数较水泥稳定碎石偏大,但水玻璃溶液强化有效改善了干缩性能。微观分析表明,水玻璃溶液强化处理填充了再生集料表面的微裂缝和孔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地聚物稳定再生集料的力学强度和干缩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物 再生集料 力学性能 干燥收缩 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大粒径LSAM-50沥青混合料低温性能评价
11
作者 蒋应军 朱冰琛 +2 位作者 林宏伟 楼欧阳 杨明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26-1932,共7页
为评价超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53 mm的沥青混合料,简写LSAM-50)低温性能,通过小梁与半圆弯曲试验研究了试件尺寸、试验温度、油石比与矿料级配对LSAM-50低温性能影响,分析了小梁与半圆弯曲试验结果相关性,并推荐了低温性能评... 为评价超大粒径沥青混合料(公称最大粒径53 mm的沥青混合料,简写LSAM-50)低温性能,通过小梁与半圆弯曲试验研究了试件尺寸、试验温度、油石比与矿料级配对LSAM-50低温性能影响,分析了小梁与半圆弯曲试验结果相关性,并推荐了低温性能评价用试件尺寸。结果表明,随小梁试件截面尺寸增大,抗弯拉强度先增大且截面尺寸超过50 mm×55 mm后趋于稳定,最大弯拉应变近似线性增加,抗弯拉强度与最大弯拉应变变异系数近似线性降低且截面尺寸为60 mm×65 mm时小于10%;小梁试验跨径对抗弯拉强度影响不显著,但最大弯拉应变随跨径增大而呈线性降低,最大弯拉应变变异系数小于15%;随试件厚度增加,半圆弯曲强度先减小且厚度超过60 mm后趋于稳定;随试验温度降低,最大弯拉应变近似线性降低但对抗弯拉强度影响不显著,半圆弯曲强度近似线性降低且低于-10℃时半圆弯曲强度变化不显著;随油石比增加,最大弯拉应变近似线性增加;级配A的最大弯拉应变最大,级配B的抗弯拉强度与半圆弯曲强度最大,级配C的强度与弯拉应变最差;建议LSAM-50小梁试件尺寸为60 mm×65 mm×280 mm、试验跨径为260 mm,半圆试件尺寸为直径200 mm×厚度60 mm;鉴于小梁试件尺寸大、试验操作困难且抗弯拉强度与半圆弯曲强度相关系数>0.84,建议用半圆弯曲强度评价LSAM-50低温抗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大粒径沥青混合料 抗弯拉强度 最大弯拉应变 半圆弯曲强度 试件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改性沥青制备及高温流变性能
12
作者 张争奇 雷志坤 +2 位作者 张天天 石杰荣 杨觅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本研究成型了4种不同类型的高粘改性沥青,对其流变性能和高温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4种改性剂均可提高基质沥青的粘弹性和高温性能,但是影响程度不同。F-SBS高粘沥青粘度最大,具有优异的高温抗变形能力,最适合用于超薄磨耗层,但是... 本研究成型了4种不同类型的高粘改性沥青,对其流变性能和高温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4种改性剂均可提高基质沥青的粘弹性和高温性能,但是影响程度不同。F-SBS高粘沥青粘度最大,具有优异的高温抗变形能力,最适合用于超薄磨耗层,但是在施工时需要对其流动性进行改善;TPS高黏沥青适合用于超薄磨耗层,但是其黏度和高温性能略逊于F-SBS高黏沥青;HVA高黏沥青与LY高黏沥青的流动性较大,但是其黏度较小,高温抗变形能力较差,在超薄磨耗层中适用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黏沥青 超薄磨耗层 改性剂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化学组分与宏观性能靶向关系研究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宏飞 张久鹏 +3 位作者 王帅 陈子璇 李哲 裴建中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70,共15页
沥青复杂的微观组成特征与其宏观性能密切相关,且会随沥青材料服役时间推移发生改变,致使其性能表现出高度不确定性。以化学沥青组分为桥梁来搭建微观组成与宏观性能间的靶向关系,对高性能沥青路面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 沥青复杂的微观组成特征与其宏观性能密切相关,且会随沥青材料服役时间推移发生改变,致使其性能表现出高度不确定性。以化学沥青组分为桥梁来搭建微观组成与宏观性能间的靶向关系,对高性能沥青路面材料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介绍和展望了沥青组分特征与宏观性能间的潜在关联,着重分析其对沥青路面材料优化设计的指导作用。首先,从微观组成视角回顾了沥青胶体结构理论、沥青质结构模型、化学组分分子结构模型研究进程及发展趋势;其次,总结了目前沥青化学组分常用的分离方法,并着重分析了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的基础物理化学特性;综述了沥青工程指标、多温度域流变特性、热稳定性、老化及再生特性等宏观性能与沥青化学组分特征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分析了沥青性能转变过程中各组分的迁移特征,揭示了沥青化学组分特征对宏观性能演变的影响机制,从而为未来沥青材料的靶向设计、靶向阻燃及靶向再生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参考。最后,提出了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手段辅助沥青材料化学组分设计的方法,基于材料基因组思想展望了沥青化学组分特征与宏观性能关系研究的应用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化学组分 流变特性 老化机理 热稳定性 材料基因组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超薄磨耗层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苏豫 李俊辉 +3 位作者 张增平 纪嘉骏 施恩 李清旭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2-229,共8页
随着公路里程的逐年增加,对公路养护的需求不断增长。道路超薄磨耗层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原路面的各种性能,改善路面早期病害,在道路预防性养护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基于目前国内外道路超薄磨耗层技术的研究成果,对超薄磨耗层使用的胶... 随着公路里程的逐年增加,对公路养护的需求不断增长。道路超薄磨耗层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原路面的各种性能,改善路面早期病害,在道路预防性养护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基于目前国内外道路超薄磨耗层技术的研究成果,对超薄磨耗层使用的胶结料、矿料、添加剂和粘层材料的概况进行了阐述,对影响超薄磨耗层的抗滑性能、抗裂性能和层间粘结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其性能评价方法和指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随后介绍了两种应用前景较为广阔的功能型超薄磨耗层。最后,总结了道路超薄磨耗层材料的研究进展,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未来超薄磨耗层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磨耗层 路面材料 性能研究 道路养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系统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35
15
作者 王建军 刘乙橙 吴宜淞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2007年第4期66-70,共5页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是高速公路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对交通安全设施系统的评价将会对有效缓解高速公路安全问题起重要作用.综合考虑了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系统现状的因素,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例分析得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是高速公路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对交通安全设施系统的评价将会对有效缓解高速公路安全问题起重要作用.综合考虑了影响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系统现状的因素,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例分析得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是可行的,希望此研究能为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系统评价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 交通安全设施系统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分区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赵欢 田伟平 +2 位作者 李家春 齐洪亮 尹超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2期24-29,共6页
为公路泥石流灾害的防治与管理提供宏观层面的参考,针对中国公路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区研究。从地形地貌、水源条件、物源条件及植被条件4方面分析了致灾因素,结合致灾因素影响程度,选取了相应评价指标并分级与评分;采用致灾因素... 为公路泥石流灾害的防治与管理提供宏观层面的参考,针对中国公路泥石流灾害进行了危险性分区研究。从地形地貌、水源条件、物源条件及植被条件4方面分析了致灾因素,结合致灾因素影响程度,选取了相应评价指标并分级与评分;采用致灾因素叠加法建立了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利用Arc GIS10.0软件计算绘制了各评价指标分级图件、《中国公路泥石流灾害危险度图》,并以危险度为分区指标,编制了《中国公路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分区图》,将全国划分为极严重危险、严重危险、中等危险、低危险4个等级区,危险性分区结果与公路泥石流灾害实际分布特征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工程 泥石流灾害 致灾因素 危险性评价 GIS 危险性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区低路堤高速公路排水系统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张洪亮 王秉纲 +1 位作者 张春雷 郝华玺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1-215,共5页
研究了下挖通道处的排水系统和小于淤积坡度路段路表排水系统。对于下挖通道排水系统,提出了渗井、防雨棚、蒸发池和泵站4种排水方案,并对这4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和评价。在路肩以及中央分隔带的路缘带设置的纵向集水沟与路基边坡上的急流... 研究了下挖通道处的排水系统和小于淤积坡度路段路表排水系统。对于下挖通道排水系统,提出了渗井、防雨棚、蒸发池和泵站4种排水方案,并对这4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和评价。在路肩以及中央分隔带的路缘带设置的纵向集水沟与路基边坡上的急流槽等组成了小于淤积坡度路段路表排水系统。结果表明:防雨棚适用范围广,蒸发池仅适用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泵站可应用于立交或比较重要的通道;小于淤积坡度路段路表排水系统不会发生失稳破坏,经济效益好,不易淤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高速公路 低路堤 排水系统 下挖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评价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家春 尹超 +1 位作者 田伟平 张启龙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67-1072,共6页
为明确不同区域在公路自然灾害作用下的易损程度,基于GIS平台对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进行评价.该评价方法从公路自身属性、区域灾害管理能力和区域路产分布3方面分析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的影响因素,建立包含区域公路抗... 为明确不同区域在公路自然灾害作用下的易损程度,基于GIS平台对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进行评价.该评价方法从公路自身属性、区域灾害管理能力和区域路产分布3方面分析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的影响因素,建立包含区域公路抗灾能力指数、路网密度和单位面积路产的易损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法建立易损性评价模型,依托GIS的空间叠加功能生成中国公路自然灾害易损性分级图.结果表明:中国公路自然灾害易损度为[4.30,7.00],全国分为极严重易损、严重易损、中等易损和轻微易损4级,其中,极严重易损区为辽宁、浙江、陕西、重庆、湖北、云南、贵州、湖南和广东等省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道路工程 自然灾害 易损性 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易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支持下的公路生态环境评价 被引量:11
19
作者 牛玉欣 许金良 +1 位作者 杨宏志 贾兴利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6-131,共6页
通过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分析功能和熵权计算,研究公路生态环境质量问题。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公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利用熵理论计算评价指标... 通过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分析功能和熵权计算,研究公路生态环境质量问题。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模型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公路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利用熵理论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建立公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在RS(Remote Sensing)和GIS支持下,分析青海省某公路生态环境现状,借用MATLAB工具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和熵权,并利用公路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对该公路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 GIS 熵权 生态环境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隧道衬砌断面型式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来弘鹏 谢永利 杨晓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0-744,共5页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在满足建筑限界、通风等约束条件下3种公路隧道衬砌断面型式(单心圆、尖三心圆、坦三心圆)在不同初始应力场作用下的受力性状。分析了初始应力场及断面型式对衬砌结构受力的影响。经综合比较,给出了较为合理的...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在满足建筑限界、通风等约束条件下3种公路隧道衬砌断面型式(单心圆、尖三心圆、坦三心圆)在不同初始应力场作用下的受力性状。分析了初始应力场及断面型式对衬砌结构受力的影响。经综合比较,给出了较为合理的公路隧道衬砌断面型式。研究结论为今后合理地设计隧道衬砌结构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衬砌 断面型式 模型试验 侧压力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