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邹秉含 张钦 +6 位作者 许亚茹 乔卓青 李欲航 陈健琳 胡亮钉 张斌 陈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51-555,共5页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患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CMV感染的监测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患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CMV感染的监测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移植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398例,应用Kaplan Meier及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CMV感染的发生率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398例患者中233例发生CMV感染,累计发生率为58.5%。单因素分析表明,HLA不全相合,预处理过程中使用抗人免疫球蛋白(anti-human thymocyte globulin,ATG),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s,GVHD),泼尼松用量≥1 mg/kg与CM V感染发生率增加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HLA不全相合(HR=2.765,P=0.000),预处理过程中使用ATG(HR=3.866,P=0.000),泼尼松用量≥1 mg/kg(HR=4.767,P=0.000)使CMV感染的风险增加。结论:供/受者HLA不全相合,预处理过程中应用ATG,及治疗过程中泼尼松用量≥1 mg/kg都会增加患者CM V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治疗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邹秉含 张斌 陈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16-621,共6页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是造成移植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是控制HCMV感染的重要免疫细胞,过继输注病毒特异性CTL对预防及治...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是造成移植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是控制HCMV感染的重要免疫细胞,过继输注病毒特异性CTL对预防及治疗HCMV感染均安全有效。目前针对HCMV特异性CTL的制备方法仍在探索中。利用抗原递呈细胞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制备CTL的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开展大规模临床实验;利用肽特异性四聚体或病毒特异性γ-干扰素抗体直接从供者PBMC筛选CTL的方法需要大量的供者外周血,且制备成本高;第三方CTL作为一种产品可以随时使用,但仍需解决HLA不相合的问题。另外,不同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也存在差异。本文对目前采用的制备HCMV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方法及其疗效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人巨细胞病毒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苏永锋 王艺志 +1 位作者 宁红梅 胡亮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45-1949,共5页
目的:分析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影响因素,为优化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中心收治的33例多发性骨髓瘤及淋巴瘤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 目的:分析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影响因素,为优化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中心收治的33例多发性骨髓瘤及淋巴瘤行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动员前化疗疗程、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量、疾病类型及化疗方案与动员失败率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类型和动员前化疗疗程可影响造血干细胞动员的失败率(P<0.05);淋巴瘤患者动员失败率为42.1%,显著高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7.1%)(P=0.026);采集前化疗疗程≥5个组失败率显著增高(P=0.016)。年龄、性别、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用量及化疗方案与干细胞动员失败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采集前多疗程化疗及淋巴瘤患者是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的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 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胃癌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4
作者 孙婷 唐晓义 +2 位作者 刘婷 张斌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3-476,共4页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毒副作用较轻、前景良好的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其联合化疗对胃癌的治疗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虽然,目前所报道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但尚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毒副作用较轻、前景良好的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其联合化疗对胃癌的治疗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虽然,目前所报道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但尚不足以充分证明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有效性,因为这些试验设计方案均存在一些缺陷,如为非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样本量较小、未明确胃癌类型、未标准化的CIK细胞制备方法和治疗方案、无用于预测CIK细胞治疗效果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等。因此,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方能促进CIK细胞用于胃癌临床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胃癌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血液恶性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庞一琳 汤永永 +5 位作者 李倩 谢婧 臧学峰 刘婷婷 张斌 陈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14-718,722,共6页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外对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8种血液肿瘤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DA-SE)标记肿瘤细胞,UC-MSCs与肿瘤细胞以不同比例体外共培养作为实验组,以肿瘤细胞单独...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外对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8种血液肿瘤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DA-SE)标记肿瘤细胞,UC-MSCs与肿瘤细胞以不同比例体外共培养作为实验组,以肿瘤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3 d后肿瘤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及分裂的代次。结果 UC-MSCs对HL60、THP1、K562、RPMI8226细胞增殖起抑制作用;对Raji及NCIH929细胞增殖起促进作用;对Jurkat细胞仅在1∶1时起促进作用;而对于U937细胞,在UC-MSCs与U937比例为2∶1时起抑制作用,1∶4及1∶16时起促进作用,1∶1时无明显影响。结论UC-MSCs对不同血液肿瘤细胞株增殖的作用不同。对4株白血病细胞系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淋巴瘤细胞株及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向作用,U937细胞株可能是进一步研究这种对立现象的良好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血液肿瘤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7细胞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倩 张斌 陈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09-1112,共4页
Th17细胞是一种新发现的不同于Th1、Th2的CD4+T细胞亚群,IL-17是其主要的效应分子,已被证实在多种自身免疫病和炎性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最主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供者T细胞介导的... Th17细胞是一种新发现的不同于Th1、Th2的CD4+T细胞亚群,IL-17是其主要的效应分子,已被证实在多种自身免疫病和炎性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最主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供者T细胞介导的组织炎性损伤,CD4+T细胞是启动GVHD的关键。近年来关于Th17细胞在GVHD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深入研究Th17的作用将可能为GVH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路径。现就CD4+T细胞和Th17细胞与GVHD关联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物抗宿主病 TH17细胞 CD4+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MYSM1基因稳定敲除的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 1/2的建立及其体外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刘宇 朱恒 +6 位作者 江小霞 张斌 廖丽 刘元林 张毅 陈虎 毛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49-554,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小鼠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SM1基因敲除的间充质干细胞系(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并初步探讨MYSM1基因敲除后MSC免疫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 1/2)MYSM1基因进行...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小鼠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SM1基因敲除的间充质干细胞系(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并初步探讨MYSM1基因敲除后MSC免疫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系(C3H10T 1/2)MYSM1基因进行特异性基因敲除,再采用流式细胞术、定量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基因敲除情况。为检测MYSM1敲除对MSC免疫调节能力的影响,将MYSM1基因敲除的MSC上清加入脾脏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在镜下观察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采用定量PCR检测淋巴细胞内炎性因子白介素4,干扰素γ、白介素17A和Foxp3的表达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定量PCR及Western blot的鉴定结果表明,CRISPR-Cas9技术稳定敲除了MSC细胞系内MYSM1基因。敲除了MYSM1基因之后的MSC上清显著抑制刀豆蛋白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及炎性因子分泌(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小鼠MYSM1稳定敲除的间充质干细胞系,同时发现MYSM1敲除后MSC体外免疫抑制作用增强,此相关发现为深入研究MYSM1基因的功能,探索基因修饰MSC对免疫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H2A去泛素化酶MYSM1 间充质干细胞 CRISPR-Cas9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例MDS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的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高冬格 李渤涛 +2 位作者 周丽娜 陈虎 张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90-1194,共5页
本研究对比FISH检测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见染色体异常克隆的检出率,探讨细胞遗传学异常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的关系。应用FISH 5/7/20/8/Y染色体数目及缺失检测探针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50... 本研究对比FISH检测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常见染色体异常克隆的检出率,探讨细胞遗传学异常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的关系。应用FISH 5/7/20/8/Y染色体数目及缺失检测探针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50例按WHO2008标准诊断MDS患者染色体异常克隆,随访患者MDS进展为急性白血病情况。结果表明:50例MDS患者FISH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二种检测涉及5、7、20、8号以及Y染色体的遗传学异常分别占50.0%(25/50)和40.0%(20/50),累及5号染色体异常均为6.0%(3/50),累及7号染色体异常分别为26.0%(13/50)和20.0%(10/50),累及20号染色体异常分别为12.0%(6/50)和6.0%(3/50),累及8号染色体异常分别为24.0%(12/50)和20.0%(10/50),Y染色体缺失均为2.0%(1/50)。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7号染色体>8号染色体>20号染色体>5号染色体>Y染色体。47例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情况:IPSS细胞遗传学不良组46.2%(6/13)为转白血病前移植;良好组45.5%(10/22)为转白血病前移植;中间组有16.7%(2/12)为转白血病前移植。MDS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率,预后不良组为7.7%(1/13),预后良好组为4.5%(1/22),细胞遗传学预后中等组为58.3%(7/12)。预后不良组进展为急性白血病者比例很低,与该组多数患者接受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关。结论:成套的FISH探针比常规染色体核型对特定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尤其对低克隆的染色体异常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少于20个分裂相时优势明显。IPSS染色体核型预后分组显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无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遗传学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的质量管理和疗效评价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斌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5,共8页
针对肿瘤的治疗策略中,抗肿瘤免疫逃逸成为普遍关注的治疗手段,肿瘤免疫治疗成为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特别是FDA批准肿瘤免疫细胞疫苗用于治疗前列腺癌、针对PD-1和CTLA-4单克隆抗体的成功上市。从2010年开始,国内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研究... 针对肿瘤的治疗策略中,抗肿瘤免疫逃逸成为普遍关注的治疗手段,肿瘤免疫治疗成为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特别是FDA批准肿瘤免疫细胞疫苗用于治疗前列腺癌、针对PD-1和CTLA-4单克隆抗体的成功上市。从2010年开始,国内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研究迅速发展,围绕免疫细胞治疗临床工作的一些问题摆在面前。如何选择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方法和时机?治疗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和疗效评价应当怎么做?如何得到更有说服力的循证医学证据?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重要问题。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临床研究中的质量管理和疗效评价与传统的生物药和化疗药相比,有共同点也有差别。质量管理涉及组织结构、人员培训、试验方案等多个环节。免疫细胞治疗的疗效评价不能简单套用传统实体瘤治疗的评价方法,国外学术界已经提出了一些免疫治疗评价标准,但还处在发展与完善的阶段。笔者通过对上述这些问题的讨论,希望能得到国内从事该领域临床研究和技术研发同行们的重视,只有在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前行,才能促进肿瘤生物治疗的不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肿瘤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免疫细胞治疗 临床试验 质量管理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转移性肾细胞癌临床转化的现状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晓义 刘婷 +1 位作者 张斌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09-617,共9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无严重毒性反应、前景广阔的主动免疫治疗策略,自从1998年以来,已经在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治疗中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在2007年5月韩国FDA批准了一种称...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无严重毒性反应、前景广阔的主动免疫治疗策略,自从1998年以来,已经在转移性肾细胞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治疗中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在2007年5月韩国FDA批准了一种称为CreaVax RCC的自体DC疫苗用于mRCC的治疗。目前已经有31项非随机对照的Ⅰ/Ⅱ期临床试验研究了DC免疫治疗用于mRCC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虽然这些试验结果已经证实DC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和对一小部分mRCC患者的有效性,但这些临床试验在受试者选择、DC疫苗的标准化、免疫学终点和临床终点的选择和评价等方面难以统一标准,这导致DC免疫治疗疗效的发挥受限且不同试验结果无法进行直接比较;另外,所开展的试验均为非随机对照小样本临床研究。因此,期待临床试验设计方案的进一步优化,以客观评估DC免疫治疗对mRCC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应在临床试验中加强对DC免疫治疗联合mRCC一线治疗方案疗效的评价,以进一步开发对mRCC更加有效的联合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转移性肾细胞癌 免疫治疗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CAR-T细胞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设计策略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昂 张斌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1-466,共6页
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细胞已从实验室走向了临床试验,在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在探索CAR-T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中,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难以找到肿瘤特异性的靶点,以克服其... 嵌合抗原受体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AR-T)细胞已从实验室走向了临床试验,在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在探索CAR-T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中,仍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难以找到肿瘤特异性的靶点,以克服其脱靶效应(on-target off tumor effect);在治疗实体瘤中CAR-T细胞很难达到肿瘤部位,以改善免疫抑制微环境发挥作用;CAR-T细胞在清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杀伤表达相同靶点的正常细胞;针对除B细胞肿瘤之外的血液肿瘤以及实体瘤而言,CAR-T细胞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本文重点介绍如何通过CAR-T细胞结构的优化使得CAR-T细胞能够精准地识别肿瘤细胞,克服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来提高CAR-T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同时使得CAR-T细胞可以被更好地控制,使得CAR-T细胞的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T细胞 设计策略 结构改造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细胞治疗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耀 张斌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9-554,共6页
细胞治疗涉及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细胞治疗成为重要的前沿探索领域,其创新性理论、技术和临床研究结果不断涌现,为细胞治疗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 细胞治疗涉及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细胞治疗成为重要的前沿探索领域,其创新性理论、技术和临床研究结果不断涌现,为细胞治疗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外已有部分细胞治疗产品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我国细胞治疗行业目前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期,如何建立完善的监管、指导体制与规则,更好地激发科研与转化活力,为患者创造更多福祉,有序推进本行业发展,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干细胞治疗、以抗原嵌合受体修饰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疗法为代表的免疫细胞治疗的研究现状以及我国细胞治疗行业监管等角度进行阐述,并对我国细胞治疗行业提出若干建议,供业内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治疗 免疫细胞治疗 行业监管 现状 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δT细胞对血液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 被引量:4
13
作者 肖凌 张斌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30-236,共7页
目的:建立γδT细胞培养体系,探讨γδT细胞对不同血液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4月在解放军第307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收治的4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该院5例体检健康志愿者,分别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目的:建立γδT细胞培养体系,探讨γδT细胞对不同血液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4月在解放军第307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收治的4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该院5例体检健康志愿者,分别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用唑来磷酸(zoledronate,Zol)和IL-2体外扩增γδ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对血液肿瘤细胞Jurkat、THP-1、HL-60、K562、Raji、U-937和RPMI-8226的杀伤活性,比较CIK、NK和γδT三种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检测γδT细胞IFN-γ、TNF-α的分泌水平及CD107a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在体外扩增外周血γδT细胞;γδT细胞对Jurkat、THP-1、HL-60、K562、U-937和RPMI-8226细胞均有明显的杀伤活性(P<0.05);γδ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与NK细胞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强于CIK细胞(P<0.01);随着与K562细胞共孵育时间的延长,γδT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呈现出时间依赖性增加,TNF-α在8 h后逐渐增加;与K562细胞或HL-60细胞共孵育后,γδT细胞CD107a分子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体外扩增的γδT细胞对血液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杀伤活性,为血液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血液肿瘤细胞 细胞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Wilms瘤基因1重组腺病毒Ad5/F35的制备及感染树突状细胞后的鉴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晓颖 金悦 +1 位作者 张斌 陈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构建人Wilms瘤基因1(WT1)重组腺病毒载体Ad5/F35并鉴定。方法运用不同病毒滴度的Ad5-EGFP和Ad5/F35-EGFP感染黑素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用荧光显微镜检测EGFP的表达,选择对DC感染率高的腺病毒;同源重组构建Ad5/F35-WT1腺病毒... 目的构建人Wilms瘤基因1(WT1)重组腺病毒载体Ad5/F35并鉴定。方法运用不同病毒滴度的Ad5-EGFP和Ad5/F35-EGFP感染黑素瘤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用荧光显微镜检测EGFP的表达,选择对DC感染率高的腺病毒;同源重组构建Ad5/F35-WT1腺病毒载体,用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WT1的表达。结果在相同滴度下,腺病毒载体Ad5/F35的感染优于Ad5;成功构建了Ad5/F35-WT1重组腺病毒,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FCM证实该病毒能有效介导WT1在DC中的表达。结论 Ad5/F35-WT1重组腺病毒能将WT1基因成功导入DC并有效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T1基因 树突状细胞 AD5 F35腺病毒 鸡尾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T治疗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与临床治疗 被引量:15
15
作者 孙耀 张斌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5-373,共9页
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疗法在B细胞肿瘤治疗中取了重大进展,美国FDA已批准了2项CD19 CAR-T治疗产品上市。随着CAR-T、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和双重高亲靶向蛋白(DART)以及基因修饰的T细胞受体疗法(TCR-T)等免疫治... 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疗法在B细胞肿瘤治疗中取了重大进展,美国FDA已批准了2项CD19 CAR-T治疗产品上市。随着CAR-T、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和双重高亲靶向蛋白(DART)以及基因修饰的T细胞受体疗法(TCR-T)等免疫治疗临床及机制研究的开展,其潜在风险及副作用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尤其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CRS是目前CAR-T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重者可能危及生命。CRS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及非免疫细胞,并可累及全身各脏器,研究CRS发生发展机制对提高CAR-T治疗安全性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者们在动物模型中对CRS机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本文论述CRS的发生、病理生理学机制、动物模型、临床特征以及分级治疗等研究进展,旨在为更深入地从机制层面了解CRS,更安全地开展CAR-T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免疫治疗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细胞因子风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素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臧学峰 唐晓义 +1 位作者 张斌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5-371,共7页
黑素瘤是一种侵袭性强的难治性皮肤肿瘤,其自然病程中出现的与淋巴细胞浸润相关的肿瘤自发回缩或消退现象,以及黑素瘤对各种免疫治疗较好的临床反应均提示了黑素瘤是一种免疫原性肿瘤。本文从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两个方面综述了... 黑素瘤是一种侵袭性强的难治性皮肤肿瘤,其自然病程中出现的与淋巴细胞浸润相关的肿瘤自发回缩或消退现象,以及黑素瘤对各种免疫治疗较好的临床反应均提示了黑素瘤是一种免疫原性肿瘤。本文从主动免疫治疗和被动免疫治疗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黑素瘤的免疫治疗进展。在以T细胞过继免疫和疫苗为中心的肿瘤抗原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方法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体外扩增是一种较为稳定且有效的方式,但存在TIL不易获取、培养不易成功等局限性;DC疫苗因为能够诱导并促进肿瘤特异性CTL扩增而被视作是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式,但仍然面临临床疗效不够满意等问题,随着新的特异性抗原的发现及抗原负载方式的改进,相信DC疫苗将会使患者更多获益。而新的特异性抗原的发现,也必将推动T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antigen receptor,TCR)基因修饰的T细胞和疫苗的研发进展;调节分子IL-21和针对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celldeath-1,PD-1)、CD40的单克隆抗体研究显示出一定的临床潜力,也为黑素瘤的免疫治疗打开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瘤 免疫治疗 过继免疫治疗 疫苗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诱导CTL治疗HPV感染宫颈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丹红 张斌 +2 位作者 高海燕 丁国梁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0-573,共4页
目的:评价DC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治疗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8例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在本院采用CT... 目的:评价DC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治疗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的8例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1月至2012年5月在本院采用CTL细胞治疗HPV阳性的CC患者8例,采集C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重组腺病毒介导HPV16/18 E6/E7转染DC细胞并诱导产生的CTL回输给患者,每次回输细胞量为1×10^9个,每2周回输一次,6次为一疗程。随访6~27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CTL细胞治疗的8例HPV感染的CC患者5例HPV转为阴性:其中治疗前缓解以及稳定状态的6例患者经CTL治疗后5例转为阴性,治疗前进展状态的2例患者无效;1例处于部分缓解状态的CC患者经CTL细胞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状态。全部治疗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CTL细胞治疗HPV感染CC患者HPV感染转阴率高、可减缓病情进展且安全,更重要的是CTL细胞治疗为处于缓解以及稳定状态的HPV感染的CC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宫颈癌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十四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大会纪要 被引量:1
18
作者 曹雪涛 田志刚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9-410,共2页
由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7医院全军造血干细胞研究所承办、《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协办的的'第十四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大会'于2015年5月15~1... 由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7医院全军造血干细胞研究所承办、《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协办的的'第十四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大会'于2015年5月15~17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交流稿件222篇,其中特邀大会报告22篇、大会报告7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生物治疗 中国免疫学会 肿瘤免疫 美国斯坦福大学 学术交流 造血干细胞 田志刚 曹雪涛 新一届编委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移植后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郭智 任骅 +5 位作者 胡亮钉 徐晨 李欲航 扈江伟 陈丽萍 陈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97-1101,共5页
目的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307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30例SAA患者,均采用骨髓加外周血干细胞联... 目的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307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30例SAA患者,均采用骨髓加外周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移植后随访分析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治疗和转归。结果共6例患者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20%,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6~42岁,平均年龄18.3岁。患者均有肺部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通过支气管镜病理或痰真菌培养确诊3例,通过影像学及临床表现临床诊断3例。应用一线抗真菌治疗后4例治愈,死亡2例,总死亡率33.3%。结论重型SAA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应尽早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肺部 侵袭性真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剑雄 刘恒 +1 位作者 盛宏霞 张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3-362,共10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4月于本院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TS)行基因突变检测的93例初治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突变基因的分布情况并对中危组(IR-AML)患者进行预后...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基因突变谱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4月于本院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HTS)行基因突变检测的93例初治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突变基因的分布情况并对中危组(IR-AML)患者进行预后分析。结果:93例AML患者中有88.17%至少发生1个基因突变,多基因突变(≥2)模式很常见,达53.76%。突变频率大于10%的8个基因为CEBPA、ASXL1、TET2、NRAS、FLT3-ITD、NPM1、IDH2、DNMT3A,其中CEBPA突变频率最高,达20.4%。遗传交互作用分析确定了经常共同出现的重叠突变模式。分析发现,IDH1/2与NPM1,ASXL1与U2AF1,FLT3与NPM1经常共同出现(P<0.05)。在突变基因与57例IR-AML患者预后的分析中发现,IDH2突变与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不良预后相关(P<0.05)。IR-AML患者预后分析显示,年龄≥50岁、WBC>100×10^(9)/L、初诊时存在贫血、CD22^(+)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0岁、WBC>100×10^(9)/L、初诊时存在贫血、CD34^(+)、IDH2突变是PFS的独立危险因素,2个疗程诱导后达CR则是PFS的独立有利因素。结论:突变基因之间存在共现的突变模式。IDH2基因突变与不良预后相关,是具有很大潜力成为建立IR-AML风险分层模型的分子。基于HTS的基因检测有助于从分子学层面揭示AML发病机制,对AML患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急性髓系白血病 基因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