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司他丁预防重症中暑早期肠黏膜损害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曹才文 何旋 +3 位作者 李莉 古正涛 潘志国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54-1057,共4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重症中暑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24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42℃热打击组、低剂量(5000U/kg)UTI组及高剂量(10 000U/kg)UTI组,每组6只。观察各组动物小肠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血浆炎症因子...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重症中暑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24只SPF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42℃热打击组、低剂量(5000U/kg)UTI组及高剂量(10 000U/kg)UTI组,每组6只。观察各组动物小肠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血浆炎症因子水平、肠道细菌移位率、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D-乳酸浓度。采用KaplanMier法和Log-R 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与热打击组比较,U TI组小肠黏膜绒毛水肿、坏死和脱落现象明显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及细菌移位减少,血浆DAO活性及D-乳酸浓度也明显降低,尤其是大剂量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UTI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延长(χ2=43.27,P=0.000)。结论 UTI对重症中暑早期肠黏膜损害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中暑 肠黏膜屏障 乌司他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降温在重症中暑临床救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夏诗语 林国东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5-530,共6页
重症中暑(HS)指在高温、高湿且空气流通缓慢的环境下或剧烈运动后导致患者核心体温高于40.5℃,同时合并脏器功能损伤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早期诊断、早期降温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重症中暑的降温... 重症中暑(HS)指在高温、高湿且空气流通缓慢的环境下或剧烈运动后导致患者核心体温高于40.5℃,同时合并脏器功能损伤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早期诊断、早期降温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减少并发症。重症中暑的降温措施可分为血管外降温及血管内降温,血管外降温主要为体表物理降温,血管内降温主要用于不适宜物理降温或因资源短缺导致诊治不及时的患者,尤其对重症中暑降温效果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管内降温措施主要包括血管内输注降温、血管内温度管理装置降温及持续血液净化等。该文主要从血管内降温的类别、机制、临床应用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中暑 物理降温 致伤机制 血管内降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影像解剖学测量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马仁财 马向阳 +4 位作者 邹小宝 付索超 邓琛府 陈钧麟 陈泽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1-258,共8页
目的使用CT影像解剖测量及数字三维重建探究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成人(男59例,女61例)的颈椎CT数据,使用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重切片及数据测量、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测量数据包含枢椎椎板厚... 目的使用CT影像解剖测量及数字三维重建探究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成人(男59例,女61例)的颈椎CT数据,使用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重切片及数据测量、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测量数据包含枢椎椎板厚度、高度及长度、棘突根部宽度、模拟的螺钉长度、螺钉内倾及头倾角度、椎板与矢状面的夹角。分析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置钉的可行性。结果左右两侧的测量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枢椎椎板高度、厚度、长度以及棘突宽度、螺钉长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女性的螺钉的头倾、内倾角度,以及椎板与矢状面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男性为(27.16±3.92)mm,女性为(23.90±4.25)mm,螺钉内倾角度为(61.88±6.93)°,螺钉头倾角度为(28.26±5.95)°。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与椎板高度及下部厚度呈中等正相关,与椎板上、中部厚度呈强正相关。结论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在影像学解剖研究上是可行的,CT测量及计算机模拟置钉的结果为后续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 CT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中暑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变化 被引量:11
4
作者 童华生 段鹏凯 +4 位作者 张兴钦 万鹏 唐柚青 唐丽群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9-332,共4页
目的观察重症中暑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和动力学变化规律,探讨肠系膜淋巴在重症中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观察热应激时大鼠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重症中暑的发生时间。分别于热暴露前、热暴露后60min、重症中暑发生时... 目的观察重症中暑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和动力学变化规律,探讨肠系膜淋巴在重症中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观察热应激时大鼠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重症中暑的发生时间。分别于热暴露前、热暴露后60min、重症中暑发生时动态观察大鼠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参数Index-Ⅰ、Index-Ⅱ和L.D-Index及淋巴管压力变化,每间隔30min动态计量肠系膜淋巴生成量。结果成功建立了稳定的重症中暑大鼠模型,大鼠中心体温达42℃的时间约为60min,而重症中暑发生时间约为77min。大鼠于热环境下暴露60min,肠系膜淋巴管自主收缩频率、Index-Ⅰ、Index-Ⅱ、L.D-Index、淋巴管压力和淋巴生成量明显下降(P<0.05),而在重症中暑发生时肠系膜淋巴管自主收缩频率、收缩活性指数Index-Ⅰ、Index-Ⅱ、D-Index、淋巴管压力和淋巴生成量较中心体温为42℃时有所上升(P<0.05),但未达到热暴露前水平(P<0.05)。结论重症中暑大鼠的肠系膜淋巴微循环变化具有一定动态规律,可能参与了重症中暑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热应激障碍 肠系膜 淋巴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中暑大鼠肾损伤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彭娜 耿焱 +4 位作者 张爽 唐柚青 文强 刘云松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54-357,共4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中暑(HS)大鼠肾脏损伤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SPF级Wistar雄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中暑组(HS组,n=18)和乌司他丁治疗组(UTI组,n=18)。HS组及UTI组置于仿真高温气候舱内复制HS模型,以大鼠收缩压峰值...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中暑(HS)大鼠肾脏损伤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SPF级Wistar雄性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中暑组(HS组,n=18)和乌司他丁治疗组(UTI组,n=18)。HS组及UTI组置于仿真高温气候舱内复制HS模型,以大鼠收缩压峰值开始下降为模型成功标志,对照组置于23.0±0.2℃室温下。UTI组于制模前腹腔注射UTI 10万U/kg,每12h重复给药,其余两组大鼠均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造模0,6,24h时点采血并处死大鼠,以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比色法检测肾脏组织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等氧化应激指标。光镜及电镜观察造模24h后大鼠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S及UTI组大鼠肾组织MDA含量于模型复制成功后0h显著升高(P<0.05),6h及24h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UTI组各时间点肾组织MDA含量均明显低于HS组(P<0.05)。HS组大鼠肾组织SOD和GPx活性于模型复制后6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UTI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下降(P>0.05)。与HS组比较,UTI组6h及24h血清Cr、BUN水平下降(P<0.05),中暑后24h肾脏的病理损害明显减轻。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重症中暑大鼠肾脏氧化应激水平,从而保护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热应激障碍 氧化性应激 中暑 肾功能不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中暑肠淋巴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童华生 段鹏凯 +4 位作者 张兴钦 安晓庆 万鹏 唐柚青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91-794,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肠淋巴对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活性的影响。方法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收集大鼠热暴露前(Pre-HS)、热暴露期间(During-HS)和重症中暑形成后(Post-HS)肠淋巴。分别采用5%肠淋巴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CV-340细胞3、6h...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肠淋巴对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活性的影响。方法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收集大鼠热暴露前(Pre-HS)、热暴露期间(During-HS)和重症中暑形成后(Post-HS)肠淋巴。分别采用5%肠淋巴孵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CV-340细胞3、6h,检测ECV-340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分泌水平,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的变化。结果热暴露后大鼠肠淋巴可诱导ECV-340细胞HMGB1、TNF-α、IL-1β和IL-6分泌增加(P<0.05),且此诱导效应呈时间依赖性增强(P<0.05)。重症中暑肠淋巴诱导后,ECV-340细胞ICAM-1 mRNA表达和NF-κB活性显著上调且呈时间依赖性增强(P<0.05)。结论肠淋巴途径的肠源性毒性物质和血管内皮构成了重症中暑炎症反应发生的关键发病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淋巴 内皮 血管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热打击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潘志国 邵玉 +2 位作者 耿焱 陈镜合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62-365,共4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热打击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细胞分为对照组及不同剂量(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U/ml)乌司他丁组,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热打击下HU...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热打击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HUVEC)细胞分为对照组及不同剂量(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U/ml)乌司他丁组,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热打击下HUEVC细胞增殖的影响。另将HUVEC分为对照组、43℃热打击组及43℃热打击+乌司他丁组,采用ELISA法测定乌司他丁对热打击条件下HUVEC细胞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释放的影响。结果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HUVEC细胞增殖均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培养后即刻(0h),43℃热打击+乌司他丁组IL-6、TNF-α的释放较对照组及43℃热打击组明显降低(P<0.05);6h时43℃热打击+乌司他丁组IL-6、TNF-α的释放较43℃热打击组仍明显降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热打击下的HUEVC细胞增殖无抑制作用,但可抑制细胞IL-6和TNF-α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中暑 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判别寰枢椎解剖类型对上颈椎后路置钉策略的意义 被引量:14
8
作者 夏虹 王建华 +4 位作者 吴增晖 马向阳 艾福志 章凯 尹庆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4,共8页
目的:探讨术前判别寰枢椎解剖类型对上颈椎后路置钉策略的意义。方法:2012年3月~2015年10月对86例上颈椎疾病患者实施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手术,其中颅颈交界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33例,创伤性寰枢椎脱位18例,寰枢椎椎管内肿瘤14例,寰枢椎结核... 目的:探讨术前判别寰枢椎解剖类型对上颈椎后路置钉策略的意义。方法:2012年3月~2015年10月对86例上颈椎疾病患者实施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手术,其中颅颈交界畸形合并寰枢椎脱位33例,创伤性寰枢椎脱位18例,寰枢椎椎管内肿瘤14例,寰枢椎结核合并寰枢椎脱位9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寰枢椎脱位12例。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寰椎后弓的高度,对后弓高度≥3.5mm的A型寰椎选择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后弓高度<3.5mm的B型寰椎选择寰椎椎板钩固定。CT薄层扫描测量枢椎椎动脉孔入口至枢椎椎管内壁的距离(a),数层法识别椎动脉孔球部开始出现的层数,计算e值(层数×层厚);根据a、e值确定枢椎椎动脉孔的类型:a>4.5mm、e≥4.5mm为Ⅰ型,a≤4.5mm、e<4.5mm为Ⅱ型,a≤4.5mm、e≥4.5mm为Ⅲ型,a>4.5mm、e<4.5mm为Ⅳ型;Ⅱ型选择枢椎椎板螺钉固定,Ⅰ、Ⅲ、Ⅳ型选择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86例患者中,寰椎后弓A型146侧,B型26侧;枢椎椎动脉孔Ⅱ型32侧,Ⅰ、Ⅲ、Ⅳ型140侧。手术共置入寰椎椎板钩26枚,寰椎椎弓根螺钉146枚,枢椎椎板螺钉32枚,枢椎椎弓根螺钉140枚;施行寰椎椎弓根螺钉-棒-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57例)、寰椎椎弓根螺钉-棒-枢椎椎板螺钉内固定术(16例)和寰椎椎板钩-棒-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13例)三种类型的个性化内固定组合手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5~156min(130±25min),手术出血量105~188ml(150±35ml)。术后复査X线片显示寰枢椎均达到理想复位,随访8~18个月(13±5.5个月),末次随访CT检査结果显示,除1例寰椎椎板钩固定病例出现内固定松动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术前应用影像技术对患者寰枢椎解剖类型进行综合判断并制定个性化的置钉策略和固定方式,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解剖变异 个性化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对重症中暑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童华生 段鹏凯 +3 位作者 旋学智 陆杰富 唐柚青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4-96,共3页
目的探讨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对重症中暑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均分为5组(n=8):正常对照组、热应激对照(HSS)组、热应激对照肠系膜淋巴管结扎(HSS-LDL)组、重症中暑(SHS)组和重症中暑肠系膜淋巴管结扎(SHS-LDL)组。... 目的探讨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对重症中暑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Wistar大鼠均分为5组(n=8):正常对照组、热应激对照(HSS)组、热应激对照肠系膜淋巴管结扎(HSS-LDL)组、重症中暑(SHS)组和重症中暑肠系膜淋巴管结扎(SHS-LDL)组。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重症中暑发生时采集外周血行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相关指标的检测,同时对肺脏和肾脏进行组织病理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SS组、HSS-LDL组大鼠凝血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而SHS组大鼠PT和APTT均明显延长(P<0.05),血小板(PLT)计数明显下降(P<0.05),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5),SHS-LDL组大鼠所有凝血指标呈现部分恢复趋势(P<0.05)。组织病理学分析提示SHS组大鼠肺脏和肾脏呈现严重出血、淤血等病理损害,肠系膜淋巴管结扎部分缓解了脏器组织的出血性病理损害。结论肠淋巴途径的肠源性毒性物质可能是造成重症中暑全身和脏器凝血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肠系膜淋巴管结扎可部分缓解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肠系膜淋巴管 凝血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noclot分析仪在重症中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0
作者 万鹏 童华生 +3 位作者 张兴钦 段鹏凯 唐柚青 苏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562-2565,共4页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对重症中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重症中暑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nternational soci... 目的:评价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对重症中暑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重症中暑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依据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nternational socienty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ISTH)评分分为显性DIC组22例,非显性DIC组2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常规凝血指标、血常规、D-二聚体、Sonoclot仪器指标检测。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Sonoclot指标(ACT、CR、PF)与患者是否发生DIC进行分析。ROC曲线分析评价Sonoclot仪器指标的DIC诊断价值。结果: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中心体温、住院时间之间无差异,ICU住院时间、DIC症状、预后、ISTH评分、APACHEⅡ评分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noclot仪器各量化指标ACT、CR与DIC的发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5),ACT、ACT联合CR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4和0.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T诊断DIC特异性为69.2%,敏感性为90.3%,当ACT联合CR后,敏感性上升至80.2%,特异性为93.5%。结论:Sonoclot分析仪能够对重症中暑DIC作出快速诊断,成为临床诊断DIC的有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中暑 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氧在热打击诱导肠上皮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何旋 古正涛 +3 位作者 李莉 邹志敏 潘志国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观察热打击对大鼠肠上皮细胞(IEC-6)氧化应激反应、溶酶体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中暑热损伤过程中肠道损伤的机制。方法将IEC-6细胞分为对照组(细胞仅置于37℃、5%CO2细胞培养箱中孵育)、热打击组(细胞置于43℃、5%CO2细胞培养... 目的观察热打击对大鼠肠上皮细胞(IEC-6)氧化应激反应、溶酶体损伤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中暑热损伤过程中肠道损伤的机制。方法将IEC-6细胞分为对照组(细胞仅置于37℃、5%CO2细胞培养箱中孵育)、热打击组(细胞置于43℃、5%CO2细胞培养箱中1h,之后分别置于正常细胞培养箱中继续孵育0、1、3、6、12h)、药物干预组(于热打击前分别采用溶酶体抑制剂E-64和活性氧清除剂NAC预处理细胞1h)。采用DCFH-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表达,吖啶橙(AO)染色法检测溶酶体膜稳定性,AnnexinⅤ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热打击后复温1h即导致IEC-6细胞活力下降,凋亡增加,且在复温后12h时最为明显(P<0.05);热打击后即刻即引起细胞内ROS表达及"苍白细胞"数量增加,且在复温后12h时最为明显(P<0.05)。与热打击组比校,采用NAC对细胞进行预处理可明显提高热打击后细胞活力,减轻溶酶体损伤,并降低细胞凋亡率(P<0.05);采用E-64对细胞进行预处理可明显提高热打击后细胞活力,并降低细胞凋亡率(P<0.05)。结论 ROS介导了热打击诱导肠上皮细胞凋亡的调控,这可能是中暑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打击 细胞凋亡 活性氧 肠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医疗在慢性创面治疗和护理领域的应用及前景 被引量:8
12
作者 程飚 陈葵 刘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4-146,共3页
物联网(interned of things)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实现物品的远程感知和控制,医学物联网就是将多种传感器嵌入至医疗设备中,
关键词 远程医疗 护理领域 慢性创面 应用 治疗 医疗设备 互联网 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打击对单层肠上皮Caco-2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肖桂珍 袁芳芳 +3 位作者 古正涛 刘志锋 张亚历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2-475,共4页
目的研究热打击对肠黏膜屏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肠上皮细胞株Caco-2建立肠屏障模型,检测经37~43℃热打击后细胞的单层跨膜电阻抗(TEER)值及对大分子物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通透性,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 目的研究热打击对肠黏膜屏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肠上皮细胞株Caco-2建立肠屏障模型,检测经37~43℃热打击后细胞的单层跨膜电阻抗(TEER)值及对大分子物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通透性,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occludin蛋白的表达水平,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随着热打击温度的升高,TEER值降低,HRP通透性增加,37℃热打击细胞的TEER值和HRP通透性与39、41、43℃热打击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热打击温度从37℃到41℃,occludin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加,于41℃达峰值,此后逐渐下降。43℃时随热打击时间延长,occludin蛋白表达逐渐降低。随热打击温度(37~43℃)升高,细胞凋亡逐渐增加(P〈0.05或P〈0.01)。结论热打击可造成肠上皮紧密连接的明显破坏,细胞凋亡增加,从而破坏肠屏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肠黏膜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万鹏 余旻 +1 位作者 童华生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32-637,共6页
目的探讨即时凝血功能监测(Sonoclot分析仪)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个体化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37例显性DI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21,采用传统凝血指标指导替代和抗凝治疗)和Sonoclot组(n=116,采用Sonoclot分析仪指导... 目的探讨即时凝血功能监测(Sonoclot分析仪)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个体化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37例显性DI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21,采用传统凝血指标指导替代和抗凝治疗)和Sonoclot组(n=116,采用Sonoclot分析仪指导替代和抗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抗凝、替代治疗以及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Sonoclot组中使用肝素比例增加,抗凝时间缩短,肝素用量减少,局部出血比例下降,血浆、血小板及冷沉淀用量减少(P<0.05),且ICU住院时间缩短,30d生存率显著改善(P<0.05)。结论即时凝血功能监测可对血液制品成分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数量控制,同时还可有效指导抗凝治疗,降低抗凝治疗致的出血风险,降低DIC患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即时凝血功能监测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对热打击后内皮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莉 古正涛 +4 位作者 何旋 邹志敏 潘志国 赵明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00-505,共6页
目的探讨热损伤过程中异丙酚对内皮细胞的抗氧化作用以及对线粒体的保护效应。方法采用43℃培养2h后37℃、5%CO2常规培养6h的方法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热打击模型;实验分为37℃组、37℃+脂肪乳组(阴性对照组)、37℃+异丙酚组、4... 目的探讨热损伤过程中异丙酚对内皮细胞的抗氧化作用以及对线粒体的保护效应。方法采用43℃培养2h后37℃、5%CO2常规培养6h的方法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热打击模型;实验分为37℃组、37℃+脂肪乳组(阴性对照组)、37℃+异丙酚组、43℃组、43℃+异丙酚组、H2O2+异丙酚组(阳性对照组)6组,其中异丙酚、脂肪乳均于热打击或H2O2作用前先行与细胞孵育。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ΔΨm)以及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的变化;荧光素-荧光素酶法检测ATP含量;Caspase活性试剂盒检测caspase-9和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热打击后,HUVECs活力明显降低,线粒体功能受损(P<0.05);经异丙酚预处理的HUVECs在热打击后保持了细胞活力,胞内ROS水平较单纯43℃热打击组明显降低(P<0.05),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的细胞占比(JC-1单体所占比例)明显减少(P<0.05),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细胞内ATP含量明显升高(P<0.05),同时线粒体损伤相关的caspase-9/3所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通路的激活也被抑制。结论异丙酚在热损伤过程中具有抗氧化损伤、抗凋亡以及线粒体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内皮细胞 氧化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甘油诱导横纹肌溶解大鼠IL-6、TNF-α释放的影响及其对横纹肌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潘志国 邵玉 +2 位作者 陈怿 陈镜合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甘油诱导横纹肌溶解大鼠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及其对横纹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肌注50%甘油8ml/kg;低剂量乌司他丁组和高剂量乌...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甘油诱导横纹肌溶解大鼠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及其对横纹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肌注50%甘油8ml/kg;低剂量乌司他丁组和高剂量乌司他丁组:造模后分别静脉给予1000U和5000U乌司他丁,1次/12h。72h后立即行下腔静脉采血检测大鼠血浆IL-6、TNF-α水平,并分离大鼠右后肢横纹肌行病理及电镜切片检查。结果造模后大鼠血浆IL-6、TNF-α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低剂量乌司他丁组血IL-6、TNF-α水平分别为528.97±77.34、584.65±53.22pg/ml,高剂量乌司他丁组分别为860.68±45.32、480.45±49.78pg/ml,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546.14±106.33、414.52±55.19pg/ml)及模型组(分别为1994.09±99.45、822.93±78.23pg/ml)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病理切片及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乌司他丁组横纹肌组织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其中高剂量乌司他丁组横纹肌肌纹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乌司他丁可抑制甘油诱导横纹肌溶解大鼠血浆IL-6和TNF-α的释放,并对机体横纹肌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横纹肌溶解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联合内毒素打击对THP-1细胞HMGB1分泌的诱导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童华生 段鹏凯 +4 位作者 张兴钦 万鹏 安晓庆 唐丽群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40-644,共5页
目的探讨热联合内毒素(LPS)双重打击对炎症细胞分泌HMGB1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THP-1细胞热和LPS双重打击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内和分泌性HMGB1水平变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水平变化,并观察特异性抑... 目的探讨热联合内毒素(LPS)双重打击对炎症细胞分泌HMGB1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THP-1细胞热和LPS双重打击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内和分泌性HMGB1水平变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水平变化,并观察特异性抑制p38 MARK磷酸化对THP-1细胞分泌HMGB1水平的影响。结果热联合LPS打击后,THP-1细胞内HMGB1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热联合LPS组THP-1细胞分泌HMGB1水平与LPS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热联合LPS组p38 MAPK磷酸化活性与LPS组比较进一步增强(P<0.05);采用p38MAPK磷酸化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预处理THP-1细胞后,可明显提高热联合LPS刺激后胞内HMGB1水平(P<0.05),同时明显减少HMGB1分泌(P<0.05)。结论热联合LPS刺激可促进炎症细胞HMGB1的分泌,这种分泌作用的增强与p38MAP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反应 内毒素类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GB1与重症中暑大鼠凝血紊乱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余保军 王黎 +5 位作者 彭娜 施学智 陆勇 梁泳欣 童华生 苏磊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2-297,共6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重症中暑大鼠凝血紊乱的相关性。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加热对照组(Sham组)和重症中暑复温0 h组(HS-0 h组)、3 h组(HS-3 h组)、6 h组(HS-6 h组)、9 h组(HS-9 h组)、12 h组(HS-1...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重症中暑大鼠凝血紊乱的相关性。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加热对照组(Sham组)和重症中暑复温0 h组(HS-0 h组)、3 h组(HS-3 h组)、6 h组(HS-6 h组)、9 h组(HS-9 h组)、12 h组(HS-12 h组)、18 h组(HS-18 h组)、24 h组(HS-24 h组),每组6只。Sham组大鼠置于温度(25.0±0.5)℃、湿度50%±5%的环境中,其余各组大鼠置于高温气候人工培养箱[温度(39.5±0.2)℃,湿度60%±5%]内,制备重症中暑大鼠模型,以直肠温度达43℃作为重症中暑标准。大鼠中暑后置于室温环境自然降温,分别于复温0、3、6、9、12、18、24 h采集血液标本。采用凝固法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ELISA法测定血浆HMGB1及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HMGB1与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HMGB1与PT、TAT均呈线性关系且明显相关(P<0.05,P<0.0001);HMGB1与APTT、TT均呈线性关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P=0.096);HMGB1与血小板计数(PLT)呈非线性关系,但明显相关(P<0.001);HMGB1与Fib无关(P>0.05)。结论HMGB1与重症中暑大鼠凝血紊乱明显相关,其在中暑凝血紊乱中的作用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重症中暑 凝血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外P53介导的自噬抑制在热打击诱导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邹志敏 古正涛 +2 位作者 李莉 赵明 苏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87-793,共7页
目的观察热打击主动脉内皮细胞(MAEC)后核外p53与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阐明热打击后细胞死亡模式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原代分离培养小鼠主动脉内皮原代细胞(MAEC),建立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热打击模型,对照组将细胞置于标准37... 目的观察热打击主动脉内皮细胞(MAEC)后核外p53与细胞自噬和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阐明热打击后细胞死亡模式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原代分离培养小鼠主动脉内皮原代细胞(MAEC),建立小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热打击模型,对照组将细胞置于标准37℃、5%CO2细胞培养箱,热打击组将细胞置于43℃细胞培养箱中进行热打击2 h,热打击后继续在细胞培养箱进行复温(0、1、3、6、9 h),并分别使用自噬抑制剂3-MA(5 mmol/L),自噬诱导剂rapamycin(20μmol/L),p53抑制剂PFT(10μmol/L)预处理细胞1 h,处理后的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以及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率,JC-1染色流式观察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改变,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观察p53亚细胞定位和LC3-Ⅱ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37℃)比较,热打击后(43℃)MAEC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5);热打击后复温6 h线粒体膜电位明显下降,同时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5);热打击后随着复温时间(0 h、6 h)延长,胞浆p53表达逐渐减弱,而线粒体p53表达逐渐增强;自噬抑制剂3-MA可进一步诱导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并显著增高细胞凋亡率,而自噬诱导剂rapamycin可逆转上述损伤作用(P<0.05)。p53抑制剂PFT明显促进了自噬相关蛋白LC3-Ⅱ的表达,同时也明显抑制了热打击诱导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和细胞凋亡(P<0.05)。结论热打击诱导MAEC细胞线粒体损伤及细胞凋亡,其机制与核外p53线粒体移位继而介导细胞自噬抑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打击 核外p53 自噬抑制 线粒体损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对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价值 被引量:16
20
作者 潘定康 陈怿 +2 位作者 段鹏凯 安晓庆 童华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45-849,共5页
目的研究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 TREM-1)浓度检测对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脓毒症患者共83例,根据28 d死亡结局分为存活组(n=63)和死亡组(n=20),比较2组患者在基本情况、入院24 h APACHEⅡ评分最高... 目的研究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s TREM-1)浓度检测对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症脓毒症患者共83例,根据28 d死亡结局分为存活组(n=63)和死亡组(n=20),比较2组患者在基本情况、入院24 h APACHEⅡ评分最高值、全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乳酸(lactate,Lac)浓度、血清降钙素(procalcitonin,PCT)和s TREM-1浓度等方面的差异,并绘制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疾病的预后判断及诊断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与疾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在APACHEⅡ评分最高值和血清s TREM-1浓度上要高于存活组(P<0.05),而在血清PCT、全血CRP和Lac浓度上2组间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血清s TREM-1浓度对重症脓毒症患者死亡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和血清s TREM-1浓度是重症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血清s TREM-1浓度有望成为预测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可靠指标,也可能是重症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脓毒症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Ⅱ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