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在骨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汝哲 杨红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96-97,共2页
目的提高骨科护士对于创伤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方法以2008年10月—2009年8月来我科进行培训的32名护士为实验组,2006年9月—2008年9月来我科学习的护士为对照组,实验组选择创伤链式抢救流程进行创伤急救培训,对照组以常规教学方法进行... 目的提高骨科护士对于创伤患者的综合抢救能力。方法以2008年10月—2009年8月来我科进行培训的32名护士为实验组,2006年9月—2008年9月来我科学习的护士为对照组,实验组选择创伤链式抢救流程进行创伤急救培训,对照组以常规教学方法进行创伤急救培训,将两组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采取创伤链式抢救流程教学后,骨科护士的理论操作成绩、教学组长对护士的学习效果、护士对教学内容和师资水平的评价及结业时的自我评价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创伤链式抢救流程教学对骨科护士的培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护士 创伤 链式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影像解剖学测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马仁财 马向阳 +4 位作者 邹小宝 付索超 邓琛府 陈钧麟 陈泽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1-258,共8页
目的使用CT影像解剖测量及数字三维重建探究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成人(男59例,女61例)的颈椎CT数据,使用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重切片及数据测量、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测量数据包含枢椎椎板厚... 目的使用CT影像解剖测量及数字三维重建探究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20例成人(男59例,女61例)的颈椎CT数据,使用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软件进行重切片及数据测量、三维重建及模拟置钉。测量数据包含枢椎椎板厚度、高度及长度、棘突根部宽度、模拟的螺钉长度、螺钉内倾及头倾角度、椎板与矢状面的夹角。分析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置钉的可行性。结果左右两侧的测量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枢椎椎板高度、厚度、长度以及棘突宽度、螺钉长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差异(P<0.05);男性、女性的螺钉的头倾、内倾角度,以及椎板与矢状面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男性为(27.16±3.92)mm,女性为(23.90±4.25)mm,螺钉内倾角度为(61.88±6.93)°,螺钉头倾角度为(28.26±5.95)°。枢椎棘突椎板螺钉的钉道长度与椎板高度及下部厚度呈中等正相关,与椎板上、中部厚度呈强正相关。结论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在影像学解剖研究上是可行的,CT测量及计算机模拟置钉的结果为后续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新型枢椎棘突椎板螺钉 CT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TARP系统与后路钉棒系统对枢椎下拉力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夏虹 石林 +3 位作者 赵卫东 石亮 杨庆磊 尹庆水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27-530,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前路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系统与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对枢椎的下拉力量。方法取6具新鲜上颈椎尸体标本,分别将TARP钢板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于寰枢椎上,模拟手术撑开复位过程,在前后路分别加载相同撑开负荷(60、80... 目的对比研究前路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系统与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对枢椎的下拉力量。方法取6具新鲜上颈椎尸体标本,分别将TARP钢板和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于寰枢椎上,模拟手术撑开复位过程,在前后路分别加载相同撑开负荷(60、80、100N),测试两套系统在加载撑开负荷过程中对枢椎的下拉分离力及寰枢椎间分离的位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施加60、80、100N撑开负荷时TARP组对枢椎产生的下拉力分别为26.11±2.08、36.08±2.40、45.01±2.26N,而后路钉棒组分别为22.09±1.45、29.77±2.36、40.80±3.41N,TARP组寰枢椎间分离位移分别为0.87±0.07、1.07±0.07、1.14±0.06mm,而后路钉棒组分别为0.82±0.07、1.01±0.08、1.06±0.08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RP系统对枢椎产生的下拉力及寰枢椎间分离的位移均大于后路钉棒系统,提示前路TARP系统可作为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一种较好的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纤维蛋白胶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体内成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常玉立 孙天胜 +4 位作者 刘智 叶超群 余兆仲 张志成 任大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1期44-47,I0002,共5页
目的比较纤维蛋白胶(FS)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与各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骨折后体内成骨的效果。方法20只日本大耳白兔行桡骨中段骨缺损造模。取第2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分别将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A组)、... 目的比较纤维蛋白胶(FS)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与各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骨折后体内成骨的效果。方法20只日本大耳白兔行桡骨中段骨缺损造模。取第2代BMSCs进行成骨诱导。分别将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A组)、成骨诱导的BMSCs(B组)、BMSCs(C组)、生理盐水(E组)经皮注入兔桡骨中段骨缺损处,FS复合BMP-2于造模手术中植入(D组)。通过组织学、放射学、生物力学方法在不同时相比较骨缺损区修复情况。结果A组在12周内骨缺损区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与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均优于B组(P<0.01)和C组(P<0.01),E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BMSCs联合成骨诱导后的BMSCs、FS复合BMP-2均具有理想的体内成骨能力;BMSCs与成骨诱导后的BMSCs联合移植可能存在协同效应,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可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骨组织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胶 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切除大鼠垂体ACTH细胞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韩利华 王全平 +1 位作者 刘建 王虹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4,11,共5页
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40只SD雌性大鼠分为去势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6周末和第12周末处死,行血、尿生化检查,取大鼠垂体行AC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垂体ACTH... 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40只SD雌性大鼠分为去势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6周末和第12周末处死,行血、尿生化检查,取大鼠垂体行AC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垂体ACTH阳性细胞形态、分布并计数,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测定其灰度及阳性染色面积。结果去势组大鼠血钙、碱性磷酸酶、尿钙、尿羟脯氨酸均高于对照组(P<0.05),去势组大鼠垂体ACTH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CTH细胞染色增强,灰度高于对照组(P<0.05),而阳性染色面积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雌性大鼠去势后ACTH分泌明显增强,提示ACTH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H 对照组 垂体 雌性大鼠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卵巢切除 阳性 细胞免疫 细胞化学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率脉冲电流经皮刺激大鼠肝区增强抗疲劳能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朱履刚 黄昌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0-74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脉冲电流经皮刺激肝区对大鼠运动疲劳恢复的影响,并选择最适宜的脉冲电流刺激频率。方法1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运动训练组、刺激A组、刺激B组和刺激C组。除对照组外各组均进行游泳训练,建立运动疲劳模...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脉冲电流经皮刺激肝区对大鼠运动疲劳恢复的影响,并选择最适宜的脉冲电流刺激频率。方法1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运动训练组、刺激A组、刺激B组和刺激C组。除对照组外各组均进行游泳训练,建立运动疲劳模型,3个刺激组训练后给予大鼠肝区不同频率(分别为500、1024、2048Hz,电流强度均为10mA)的脉冲电流,于第1、3、5周训练的最后1d观测各组大鼠的力竭游泳时间,禁食水24h后处死动物,心脏采血,检测肝功能相关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乳酸(LD)及乳酸脱氢酶(LDH)。结果第1周末5组力竭时间无显著差别,第3周和第5周末刺激B组力竭时间显著长于运动训练组、刺激A组及刺激C组(P<0.05),但短于对照组(P<0.05)。第1、3、5周末5组血TBIL及TP含量均无显著差别,3个刺激组血LDH含量无显著差别(P>0.05),但均明显低于运动训练组(P<0.05)。第1周末运动训练组血ALT、AST及L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刺激A、B、C组(P<0.05),而对照组和刺激B组无显著差别;第3、5周末运动训练组血ALT、AST及L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刺激A、B、C组(P<0.05);在3个刺激组中,刺激B组血ALT、AST及LD含量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低于刺激A、C组(P<0.05)。结论适宜频率的脉冲电流可明显减轻运动疲劳所致的肝脏损伤,具有延缓运动疲劳发生、促进运动疲劳恢复、加速乳酸清除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流 疲劳 肝功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决策在骨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吴军 朱兵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年第2期179-181,共3页
目前在临床上,医疗决策过程绝大多数采取的是家长模式和告知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患者不能充分参与医疗决策过程。共同决策模式允许医患双方都能积极参与医疗决策过程,医护告知患者可选的治疗方案,而患者表达自己对各治疗方案的偏好和态... 目前在临床上,医疗决策过程绝大多数采取的是家长模式和告知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患者不能充分参与医疗决策过程。共同决策模式允许医患双方都能积极参与医疗决策过程,医护告知患者可选的治疗方案,而患者表达自己对各治疗方案的偏好和态度,医患分享信息,最终达成共识,从而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满意度。共同决策在骨科中的应用也有积极效果。虽然共同决策大有裨益,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决策 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 医疗决策模式 医学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肽Y对骨代谢调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于小奎 朱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23-1326,共4页
在神经系统与骨代谢关系的研究中,神经肽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NPY可通过结合其特异性Y受体,尤其是Y1受体和Y2受体,来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在骨的生理与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简要介绍NPY及... 在神经系统与骨代谢关系的研究中,神经肽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NPY可通过结合其特异性Y受体,尤其是Y1受体和Y2受体,来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在骨的生理与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简要介绍NPY及其受体的分布特点与作用,从骨形成、骨吸收及骨愈合方面分析了NPY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以期进一步加深NPY对骨代谢调节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肽Y 受体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6鞘内注射治疗脊髓损伤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廷宝 张晓君 林世德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2-246,共5页
目的:评估促神经再生复合剂鞘内注射治疗脊髓损伤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即时制备以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节苷脂为主要成分的复合剂(N6,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210115594.1);将N6按不同剂量分别注射入大鼠L2、3水平的蛛网膜下腔、尾静脉、肌... 目的:评估促神经再生复合剂鞘内注射治疗脊髓损伤的生物安全性。方法:即时制备以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节苷脂为主要成分的复合剂(N6,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210115594.1);将N6按不同剂量分别注射入大鼠L2、3水平的蛛网膜下腔、尾静脉、肌肉和腹腔,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再按治疗剂量分别注射入大鼠L2、3水平的蛛网膜下腔、尾静脉、肌肉和腹腔,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按治疗剂量体外行凝血和溶血试验。结果:急性毒性试验,实验动物无死亡;亚急性毒性试验前后实验动物的体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红蛋白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对脑和脊髓无不良刺激作用,对肝脏、脾脏、肾脏、肺脏、肠道、脑和脊髓组织无伤害作用;N6在体外对溶血、凝血功能无影响。结论:N6鞘内注射具有良好的的生物安全性,可以作为新型药物治疗脊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6 鞘内注射 脊髓损伤 生物安全性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慎重选择非融合技术,认真进行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18-619,共2页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脊柱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方法的理念上,我们在关注减压的同时,注重了脊柱节段的稳定性以及手术节段的力学状态;在手术技术层面,也使得脊柱外科医生从单...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脊柱融合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在治疗方法的理念上,我们在关注减压的同时,注重了脊柱节段的稳定性以及手术节段的力学状态;在手术技术层面,也使得脊柱外科医生从单纯减压上升到了利用各种内固定装置来维持和重建脊柱的稳定性,通过矫形来恢复或改善脊柱局部的力学状态。在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研究 非融合技术 脊柱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手术治疗 脊柱节段 “金标准” 内固定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croptosis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刘佳 孙天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5,共3页
Necroptosis是一种新发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由死亡受体与其配体的结合所启动,通过特定的信号通路执行。Necroptosis已被证实参与了多种疾病的病理进程,包括肿瘤、免疫性疾病、脑外伤及脑部缺血再灌注损伤等。
关键词 NECROPTOSIS 中枢神经系统 程序性死亡 脑损伤 脊髓损伤 修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坠床警示牌在骨科留观患者中的应用
12
作者 白艳 李霞 +1 位作者 杜棣 张秀琼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5年第S1期81-82,共2页
目的:探讨防坠床警示牌在骨科留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71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90例)和对照组(281例),观察组针对具有坠床高危因素患者床头悬挂防坠床警示牌,并针对性地采取护理预防措施。对比两组坠床发生率、患者满意... 目的:探讨防坠床警示牌在骨科留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71例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90例)和对照组(281例),观察组针对具有坠床高危因素患者床头悬挂防坠床警示牌,并针对性地采取护理预防措施。对比两组坠床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护士的认知度情况。结果 :经过悬挂警示牌后,观察组患者的坠床发生率明显降低(χ2=5.842,P=0.016),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χ2=5.115,P=0.024);护士的认知度明显改善(P<0.001)。结论 :在骨科留观患者中通过评估坠床高危因素并使用防坠床警示牌,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可以降低患者坠床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警示牌 留观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创伤显微外科专用全自动电子温控烤灯的研制
13
作者 王爱兰 刘立平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年第6期78-78,共1页
关键词 四肢 战创伤 显微外科 温控烤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脉冲电磁场通过cAMP/PKA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方清清 李志忠 +4 位作者 周建 石文贵 闫娟丽 谢艳芳 陈克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508-1513,共6页
目的研究50 Hz 0.6 m T低频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s)是否通过cAMP/PKA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颅骨成骨细胞(rat calvarial osteoblasts,ROBs),传代融合后采用50 Hz 0.6 m T低频脉冲电磁场... 目的研究50 Hz 0.6 m T低频脉冲电磁场(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PEMFs)是否通过cAMP/PKA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颅骨成骨细胞(rat calvarial osteoblasts,ROBs),传代融合后采用50 Hz 0.6 m T低频脉冲电磁场处理不同时间后检测细胞内cAMP浓度及PKA磷酸化水平的变化。使用2',3'-双脱氧腺苷(DDA)抑制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检测经低频脉冲电磁场刺激后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成骨性基因转录的变化;使用KT5720抑制PKA的磷酸化,检测经低频脉冲电磁场刺激后细胞成骨性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采用50 Hz 0.6 m T低频脉冲电磁场处理20 min后,ROBs内cAMP浓度显著升高,持续至40 min后迅速下降,至2 h时再次升高,p-PKA亦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说明低频脉冲电磁场激活了cAMP/PKA信号通路;使用DDA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后,由低频脉冲电磁场引起的ALP活性及成骨性基因转录升高显著下降,同样使用KT5720抑制PKA磷酸化后,由低频脉冲电磁场引起的成骨性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亦下降,说明cAMP/PKA信号通路参与低频脉冲电磁场促进ROBs分化的过程。结论 50 Hz 0.6 m T低频脉冲电磁场通过cAMP/PKA信号通路促进ROBs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脉冲电磁场 成骨细胞 cAMP/PKA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男性军人α-辅肌动蛋白3(ACTN3)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尚旭亚 黄昌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36-1237,共2页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男性军人α-辅肌动蛋白3(ACTN3)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与速度素质的相关性。方法113名无训练史的汉族健康男性军人进行18周短跑训练,测试训练后的百米成绩。用荧光定量PCR法分析ACTN3基因的多态性。分析百米成绩与基因多...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男性军人α-辅肌动蛋白3(ACTN3)基因遗传多态性及其与速度素质的相关性。方法113名无训练史的汉族健康男性军人进行18周短跑训练,测试训练后的百米成绩。用荧光定量PCR法分析ACTN3基因的多态性。分析百米成绩与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结果ACTN3基因C1747G多态位点分布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ACTN3基因杂合子C/T基因型频率为43%,纯合子C/C基因型频率为40%,T/T基因型频率为17%,CT、CC基因型显著性多于TT基因型(P<0.05),C1747G多态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为62%,高于T等位基因频率(38%),但其多态性分布特征与欧洲白种男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CTN3基因型为T/T的汉族男性军人100m速度为12.98±0.65s,明显快于基因型为C/C和C/T者(分别为13.45±0.78s、13.50±0.86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CTN3基因多态性可作为预测个体速度素质的基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肌动蛋白 多态性 单核苷酸 速度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男性军人ADRA2A基因多态性研究
16
作者 尚旭亚 黄昌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38-1239,共2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男性军人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ADRA2A)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有氧耐力素质的关联性。方法108名无训练史的汉族健康男性军人进行18周的有氧耐力训练,测试训练后5000m跑的成绩。DNA测序分析ADRA2A基因的G6412C、T6623A、C...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男性军人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ADRA2A)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有氧耐力素质的关联性。方法108名无训练史的汉族健康男性军人进行18周的有氧耐力训练,测试训练后5000m跑的成绩。DNA测序分析ADRA2A基因的G6412C、T6623A、C6645C三个位点的多态性。分析5000m跑成绩与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结果3个多态位点的基因分布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ADRA2A基因6623位点杂合子A/G基因型频率为50.0%,高于纯合子G/G基因型(26.0%)和A/A基因型(24.0%);G等位基因频率为49.0%,低于A等位基因频率(51.0%)。6623位点基因型为A/A的汉族男性军人5000m测试成绩(18.97±0.65min)明显快于基因型为A/G者(20.95±0.82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G/G基因型5000m测试成绩(20.21±0.73min)与A/G、A/A基因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发现G6412C、C6645C单点多态性与有氧耐力素质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ADRA2A基因位点T6623A多态性可作为中国汉族男性青年个体有氧耐力素质的基因标记,而G6412C和C6645C多态性不是预测个体有氧耐力素质的基因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肾上腺素能α2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耐力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3D打印钛合金舟骨部分置换术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必欢 蔡兴博 +2 位作者 王斌 张悦 徐永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303,共11页
目的建立腕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个性化3D打印舟骨部分置换术后腕关节及假体在不同角度运动中的应力分布和形变,为假体设计与优化提供依据,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支持。方法导入1例左腕舟骨骨折伴骨缺失患者的腕关节CT数据及个性化3... 目的建立腕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个性化3D打印舟骨部分置换术后腕关节及假体在不同角度运动中的应力分布和形变,为假体设计与优化提供依据,为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支持。方法导入1例左腕舟骨骨折伴骨缺失患者的腕关节CT数据及个性化3D打印钛合金舟骨部分置换假体数据,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运动方向腕关节整体形变、应力分布及假体与螺钉应力分布。结果随运动角度增加,腕关节整体形变与应力均有所增大,但无明显应力集中区、应力遮蔽等问题。假体应力集中在舟骨连接处,极度掌屈时最大(264.45 MPa);螺钉应力集中在腰部,极度尺偏时最大(116.13MPa),均未超材料强度。结论个性化3D打印钛合金舟骨部分置换术后,腕关节整体形变小、应力分布合理,无过度集中或遮蔽问题,最大应力远低于材料屈服强度。该手术方式可匹配患者解剖特征,具有良好生物力学性能,是治疗腕舟骨骨不连伴骨坏死的合适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舟骨骨不连 舟骨坏死 3D打印 钛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组织瓣移植血供障碍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附305例报告) 被引量:19
18
作者 任志勇 杜玲 +4 位作者 黄现峰 王辉 魏长月 李永江 张维彬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75-1076,共2页
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移植血供障碍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6月-2006年12月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血循环障碍病例305例,根据组织瓣类型和修复部位的不同,从手术设计、切取组织瓣、血管变异、切取技术、手术时机、血管搭配、... 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移植血供障碍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6月-2006年12月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血循环障碍病例305例,根据组织瓣类型和修复部位的不同,从手术设计、切取组织瓣、血管变异、切取技术、手术时机、血管搭配、血管清创、血管张力、血管吻合、血管危象处理和感染等11个方面研究组织瓣血供障碍的原因。结果本组305例中动脉供血不良270例。组织瓣切取后动脉供血不良10例,其中组织瓣营养血管损伤6例,修复损伤的血管后皮瓣成活,其余4例组织瓣动脉供血不足,组织瓣移植后远端坏死,切除坏死的组织瓣,采用局部旋转皮瓣和游离植皮覆盖创面。其余260例经血管探查,成活213例,坏死47例。静脉回流障碍35例,成活5例,部分坏死10例,坏死20例。结论游离组织瓣移植发生血循环障碍是导致组织瓣坏死的主要原因。临床上根据引起血循环障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可有效地防止组织瓣坏死。静脉回流障碍是组织瓣失败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组织移植 血管危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部骨折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单中心2859例分析 被引量:65
19
作者 翁蔚宗 李密 +9 位作者 周启荣 曹烈虎 王尧 陈晓 张军 汪琳 纪方 张建政 徐海栋 苏佳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15-420,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 859例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的防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所有髋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机制、骨折类型... 目的回顾性分析2 859例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完善老年髋部骨折的防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所有髋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方法等信息,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髋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结果 (1)本院的髋部骨折收治总数逐年增加,其中股骨颈骨折的占比最高(1 602/2 859,56.03%),股骨粗隆间骨折次之。(2)髋部骨折患者年龄52~104岁,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1~80岁组最多,占37.39%(1 069/2 859)。(3)髋部骨折病例中女性所占比例(1 916/2 859,67.02%)高于男性(943/2 859,32.98%)。(4)受伤机制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走中自行摔伤导致骨折最多,占87.65%(2 506/2 859)。(5)骨折类型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股骨颈骨折较多,男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比例较高。(6)所有患者中合并有糖尿病(765/2 859,26.76%)或心脑血管疾病(739/2 859,25.85%)的病例数最多。结论老年髋部骨折以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其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合并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这为进一步改善髋部骨折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老年人 流行病学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前臂背侧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7
20
作者 潘朝晖 王剑利 +2 位作者 蒋萍萍 王昌德 薛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90-593,共4页
目的:为以骨间后动脉为蒂的游离皮瓣提供解剖基础。方法:用20侧成尸上肢标本,观测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下1/3区穿支数目、位置、外径以及最粗皮支到尺骨茎突远端的距离;测量支配尺侧腕伸肌神经支与骨间后动脉交叉处血管外径和到最粗穿支发... 目的:为以骨间后动脉为蒂的游离皮瓣提供解剖基础。方法:用20侧成尸上肢标本,观测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下1/3区穿支数目、位置、外径以及最粗皮支到尺骨茎突远端的距离;测量支配尺侧腕伸肌神经支与骨间后动脉交叉处血管外径和到最粗穿支发出点的距离。同时观察前臂后皮神经分布。结果:骨间后动脉在前臂下1/3有(3.0±1.1)条穿支,去除外径小于0.2mm者,还有(2.6±0.8)条。穿深筋膜点穿支外径(0.4±0.2)mm,发出点外径(0.5±0.3)mm(P>0.05)。最粗穿支从穿深筋膜点和发出点到尺骨茎突远端的距离分别为(5.5±1.1)cm和(5.6±1.6)cm(P>0.05)。神经支和血管交叉处动脉外径(1.5±0.2)mm。最粗穿支发出点到交叉处距离(10.8±3.3)cm。前臂后皮神经在前臂位于脂肪和深筋膜层间,其终末支支配前臂背侧下1/3皮肤感觉。在前臂中、下1/3交界处神经横径(0.4±0.2)mm,距离肱骨外上髁和尺骨茎突远端连线垂直距离(1.2±0.6)cm。结论:以骨间后血管为蒂可在前臂下1/3设计游离皮瓣,携带前臂后皮神经可构成感觉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骨间后动脉 前臂后皮神经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