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身体运动功能评估系统在新兵军事训练伤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
作者 魏伟 张伟旭 +6 位作者 朱履刚 唐亮 李欢乐 薛志超 张亮 王好锋 常祺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1-535,共5页
目的 分析身体运动功能评估(EMPF)系统在新兵军事训练伤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军事训练提供科学指引和方法选择。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2月5支基层部队中的527名新兵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新兵使用EMPF系统进行测试,并通过为期... 目的 分析身体运动功能评估(EMPF)系统在新兵军事训练伤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军事训练提供科学指引和方法选择。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2月5支基层部队中的527名新兵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新兵使用EMPF系统进行测试,并通过为期2年的随访记录其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将军事训练伤的新兵作为伤病组(n=163),其余作为健康组(n=364),利用ROC曲线评估EMPF总分预测训练伤风险的能力,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EMPF各项评分及总分与军事训练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伤病组新兵的EMPF总分明显低于健康组[(19.52±1.97)分vs.(24.31±1.54)分,P<0.001];利用EMPF总分评估训练伤风险具有较高的价值,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71(P<0.001),当截断值为22分时,预测后期发生训练伤的准确度最高,其比值比(OR)为25.63,敏感度为0.939,特异度为0.879,阳性似然比为7.76,验后概率为0.6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MPF系统的10项测试中,双手持球过顶后仰触背、立位体前屈持球触地、持球弓箭步行走转体、持球后跨步燕式平衡、原地纵跳及呼吸模式评估6项评分与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呈明显负相关(P<0.001)。结论 EMPF系统可用于预测军事人员的训练伤风险,EMPF总分低于22分的人员后期更可能罹患军事训练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兵 身体运动功能 评估 军事训练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军军事训练医学的研究现状及方向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昌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4-285,共2页
关键词 军事训练 军事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2010年全军军事训练伤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被引量:158
3
作者 黄昌林 王前进 +1 位作者 王帅 张广超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随机抽样调查2009、2010年全军监控点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与分布情况,分析其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趋势。方法随机抽取全军10个军事训练伤监控点部队,以2009年度和2010年度的参训军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 目的随机抽样调查2009、2010年全军监控点部队军事训练伤的发生与分布情况,分析其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趋势。方法随机抽取全军10个军事训练伤监控点部队,以2009年度和2010年度的参训军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采集所有军事训练伤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两年中被调查的63 132名参训军人共发生各类训练伤10 775例,其中2009年参训军人27 230人,发生军事训练伤4076例,总发生率15.0%;2010年参训军人35 902人,发生军事训练伤6699例,总发生率18.7%,2010年军事训练伤发生率明显高于2009年(P<0.01)。军事训练伤中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器官损伤的构成比2009年分别为33.5%、48.4%、18.1%,2010年分别为19.7%、73.3%、7.0%,其中骨关节损伤及器官损伤的构成比明显下降,而软组织损伤的构成比显著上升。2009、2010两年度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连续出现双高峰期现象。结论在军事训练伤中应重视相关损伤的预防。加强军事训练伤预防知识的普教育,严格贯彻《军事训练健康保护规定》是有效降低军事训练伤发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训练伤 军事人员 流行病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训练对跟腱生物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及其对军事训练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黄昌林 艾进伟 何伟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9-280,共2页
目的研究短期高强度训练对豚鼠跟腱的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军事训练中如何快速有效提高跟腱抗应力及损伤能力提供训练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切取经不同强度训练的豚鼠双侧跟腱、测试其不同强度、不同时限的生物力学特性变化并进行比较... 目的研究短期高强度训练对豚鼠跟腱的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军事训练中如何快速有效提高跟腱抗应力及损伤能力提供训练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切取经不同强度训练的豚鼠双侧跟腱、测试其不同强度、不同时限的生物力学特性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在应力和弹性模量方面,高强度组(C组:11·51±2·49,35·64±5·28,D组:14·92±2·75,44·29±4·09)和8周训练的中强度组(12·37±2·15,36·36±4·94)与对照组(8·19±0·60,30·54±5·71)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各组的应变无明显变化。结论跟腱的极限应力和弹性模量随着训练的强度加大和时限延长而明显增强,在相同应力下,经训练的跟腱仅发生较小的应变。提示在军事训练中科学适度地采取短期阶段性高强度训练,既能快速提高肌腱的体能储备,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牵张应力,又能增强其抗损伤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训练 跟腱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事训练所致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德辉 黄昌林 +3 位作者 左新成 吴正清 张伟旭 李建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24-527,共4页
目的探讨军事训练所致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6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军事训练所致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患者15例(病例组),男12例(14膝),女3例(3膝),年龄22~43岁,平均27.3岁。以随机抽取的18名年龄性... 目的探讨军事训练所致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6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军事训练所致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患者15例(病例组),男12例(14膝),女3例(3膝),年龄22~43岁,平均27.3岁。以随机抽取的18名年龄性别匹配、无膝痛症状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膝关节正侧位及髌骨轴位X线片检查,观察膝关节骨质结构情况,测量滑车角、适合角及髌股指数并进行组间比较。病例组患者均实施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并对术前和术后疼痛程度(VAS法)进行评估。结果病例组适合角(7.67°±5.81°)及髌股指数(2.49±1.40)均明显大于对照组(适合角-2.2°±-2.71°,髌股指数1.25±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而滑车角(132.44°±10.21°)与对照组(136.80°±4.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例组膝关节骨质结构改变明显。病例组术前疼痛程度评分为7.06±0.85,明显高于术后6个月(3.87±0.24)及术后1年(3.0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的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军事训练所致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的诊断需结合病史、典型临床症状、体征及X线检查并注意鉴别诊断。膝关节X线片是诊断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最基本的辅助检查手段,其中髌股指数应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训练伤 外侧髌股挤压综合征 矫形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的编制应用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207
6
作者 黄昌林 张莉 薛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6-288,共3页
20 0 1年 8月中国军队第一次发布实行了《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以下简称《标准》) ,明确规定了军事训练伤的定义、诊断标准及分类 ,规范了统一的防治原则。本文阐述了《标准》的主要编制内容 ,并重点介绍了军训伤预警指标的... 20 0 1年 8月中国军队第一次发布实行了《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以下简称《标准》) ,明确规定了军事训练伤的定义、诊断标准及分类 ,规范了统一的防治原则。本文阐述了《标准》的主要编制内容 ,并重点介绍了军训伤预警指标的提出依据 ,指出在训练的 3~ 4周内 ,肢体疼痛及关节周围肿胀的累计发生率为 2 0 %和 10 %时 ,应及时调整训练内容、时间及强度。同时还简述了《标准》历经十余年不断修改完善的过程。《标准》在试用应用过程中具有实用性、操作性强等特点 ,不仅为各类伤情报告、资料统计、科学研究、成果推广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 ,而且为作训部门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了可靠、可比、可信的理论依据 ,同时由于防治原则的统一规定以及强调了心理知识教育与指导的应用 ,全面有效地控制了军训伤的发生。全军 10个军事训练伤监测点的流行病学调查统计结果证实 ,执行该《标准》后 ,年度训练周期军事训练伤的累计发生率从 30 %~ 4 5 %降低至 10 %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用标准 军事训练伤 军事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训练模式对跟腱组织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及其对军事训练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黄昌林 张建党 薛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 观察跟腱在不同训练模式下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 ,探讨跟腱末端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在外力作用下塑形改建的特点 ,并据此对军事训练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在特制的兔跑跳装置中 ,采用不同负荷和时间的训练模式对成年兔进行训... 目的 观察跟腱在不同训练模式下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 ,探讨跟腱末端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在外力作用下塑形改建的特点 ,并据此对军事训练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在特制的兔跑跳装置中 ,采用不同负荷和时间的训练模式对成年兔进行训练 ,切取跟腱及其末端区 ,进行组织学、超微结构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跟腱在训练周期的第 4周存在结构薄弱期 ,而且训练负荷对跟腱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比时间更明显。结论 过度负荷是跟腱损伤及其末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强调循环训练法对预防军事训练损伤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训练 跟腱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事训练致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5例报道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德辉 黄昌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4-325,共2页
关键词 军事训练 非外伤性横纹肌溶解症 症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兵军事训练心理适应不良症的发生机制、特征及其防治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莉 黄昌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37-738,共2页
关键词 军事训练 新兵 心理适应不良 心理学干预 防御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事坑道作业部队新兵心理健康状态与个性特征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莉 黄昌林 崔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5-266,共2页
目的 探讨军事坑道作业部队新兵的个性特征及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方法 采用症状白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EPQ)个性问卷,通过问卷评定和线索调查的方法,对某坑道作业部队1191名2004~2005年度新兵人坑道前、后进行测试(中途... 目的 探讨军事坑道作业部队新兵的个性特征及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方法 采用症状白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EPQ)个性问卷,通过问卷评定和线索调查的方法,对某坑道作业部队1191名2004~2005年度新兵人坑道前、后进行测试(中途退出、转换坑道作业、调查期内未全程在位者均排除在外)。结果 人坑道后人际敏感、焦虑、恐怖、阳性项目数四项得分均高于军人常模及人坑道前。人坑道后健康型931人中有157人转变为亚健康,亚健康型260人中有35人转变为健康型。使用EPQ个性问卷对上述健康状态变化者进行个性特征分析,发现前一组人群中C值偏高,说明人坑道前被试者有掩饰和虚假倾向;后一组人群转为健康型可能与个性外向相关。SCL-90测试结果显示,原亚健康型转变为健康型可能与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得分下降有关。结论 对军事坑道作业部队新兵针对性地选择人际关系、焦虑、恐怖等心理因素进行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自我调节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将有效地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医学 心理学 军事 个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循环训练”法加速骨塑形改建的形态计量学观察及其现场人群干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黄昌林 薛刚 侯文根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观察强化循环训练对骨塑形改建的影响,探讨其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模式的科学性。方法雄性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强化循环训练组(循环组)。每组分别于1、2、3、4、5、6周切取大鼠胫骨上段,进行皮质骨厚度(CT)、骨小梁平均... 目的观察强化循环训练对骨塑形改建的影响,探讨其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模式的科学性。方法雄性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强化循环训练组(循环组)。每组分别于1、2、3、4、5、6周切取大鼠胫骨上段,进行皮质骨厚度(CT)、骨小梁平均骨壁厚度(MRT)、骨小梁类骨质表面(Sos)及骨小梁吸收表面(Sr)的百分比等骨形态学分析和比较。随机将某部新兵1303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现场人群干预试验,实验组以“强化循环训练法”代替传统的“循序渐进”训练模式训练,以应力性骨折发生率为观察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第4、5、6周,循环组反映骨形成情况的指标CT(1.37±0.09,1.86±0.14,1.94±0.23)、Sos(12.29±1.17,14.61±1.84,15.51±1.13)、MWT(56.37±2.52,57.28±3.01,58.23±2.9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反映骨破坏吸收情况的指标Sr在循环组第4周升高后持续降低,而对照组则持续增加。实验组新兵连的应力性骨折发生率(6.1%)低于对照组(12.9%),骨应力性改建时限(2~6周)亦较对照组缩短(3~8周),训练成绩则显著提高。结论“强化循环训练”能缩短骨塑形改建时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循环训练 塑形改建 骨折 应力性 军事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循环训练促进跟腱组织塑形改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任洪峰 黄昌林 薛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86-288,共3页
目的考察耐力运动训练过程中大鼠跟腱组织结构与生化成分的变化及不同训练模式与大鼠跟腱塑形改建规律的对应关系。方法120只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训练方式、训练时间两因素析因设计以体重区组进行随机分组,训练方式有自由活动、中等... 目的考察耐力运动训练过程中大鼠跟腱组织结构与生化成分的变化及不同训练模式与大鼠跟腱塑形改建规律的对应关系。方法120只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训练方式、训练时间两因素析因设计以体重区组进行随机分组,训练方式有自由活动、中等负荷训练、强化训练、强化循环训练4个水平,训练时间有1、2、3、4、6、8周6个水平,共24组,每组5只。训练结束后切取跟腱组织,通过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并应用碱解法测定强化循环训练组大鼠跟腱中羟脯氨酸的含量,以其代表胶原蛋白总量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该训练组大鼠跟腱组织中Ⅲ型胶原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在训练过程中,跟腱的组织结构出现由以损伤为主到修复重建占主导的动态变化,循环训练模式下损伤表现出现早,程度轻,持续时间最短。跟腱胶原蛋白总量在训练过程中保持不变,而Ⅲ型胶原的表达呈现训练早期增强,随塑形改建的进行又逐渐减弱的规律。在运动训练下肌腱组织的塑形改建过程中,胶原的新生与破坏,合成与降解是相平衡的过程。训练早期Ⅲ型胶原的含量增加提示应力作用下胶原代谢活动加速,促进组织结构发生改建。结论肌腱在运动训练中的塑形改建是通过其内部结构的重塑而非组织肥大来完成的。训练中负荷重复的次数较之单次负荷的大小对肌腱的塑形改建更具积极意义,强化循环训练可以加速跟腱的塑形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训练 跟腱 塑形改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力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及IGF-1表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薛刚 黄昌林 任洪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50-851,共2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骼肌对中等负荷耐力训练的适应性变化。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进行上坡跑中等负荷运动,观察不同训练阶段大鼠比目鱼肌的超微结构和IGF1表达的变化。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示大鼠比目鱼肌发生了运动性肌肉损伤,且在第3周时... 目的探讨大鼠骨骼肌对中等负荷耐力训练的适应性变化。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进行上坡跑中等负荷运动,观察不同训练阶段大鼠比目鱼肌的超微结构和IGF1表达的变化。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示大鼠比目鱼肌发生了运动性肌肉损伤,且在第3周时损伤最重,出现骨骼肌结构相对“薄弱期”。同时,肌组织中IGF1水平明显升高。肌组织在损伤后即开始自行修复,运动4周后,Z线异常率和IGF1水平逐渐降低,病理改变逐渐减轻。结论肌肉损伤有一个逐渐加重后经修复逐渐减轻的过程,说明在损伤积累的同时,肌肉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 耐力训练 超微结构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力速度复合训练对新兵膝屈伸肌功能影响的等速测试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薛刚 黄昌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82,共2页
为探讨耐力速度复合训练对新兵膝屈伸肌功能的影响 ,对 2 0名新兵进行为期 4周的耐力速度复合训练 ,训练前后采用Cybex 6 0 0 0型等速运动测试仪对新兵的膝屈伸肌肌力、肌爆发力及肌耐力进行等速测试并加以比较。结果发现 ,新兵训练后... 为探讨耐力速度复合训练对新兵膝屈伸肌功能的影响 ,对 2 0名新兵进行为期 4周的耐力速度复合训练 ,训练前后采用Cybex 6 0 0 0型等速运动测试仪对新兵的膝屈伸肌肌力、肌爆发力及肌耐力进行等速测试并加以比较。结果发现 ,新兵训练后左膝屈肌的PT、TAE和ER值在快速测试中有明显的提高 (P <0 0 5 ) ;左膝伸肌的PT和ER值在快速测试中有明显的提高 (P <0 0 5 ) ;右膝屈伸肌除屈肌的PT、TAE值在快速测试中有明显的提高外余检测指标无改变。提示为期 4周的耐力速度复合训练可使部分膝屈伸肌产生适应 ,但不能达到全面发展新兵膝屈伸肌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练耐力速度复合 军事人员 膝关节 屈伸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力力量复合训练对新兵膝屈伸肌功能影响的等速测试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薛刚 黄昌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11-613,共3页
为探讨耐力力量复合训练对新兵膝屈伸肌功能的影响 ,选择 2 0名新兵进行为期 4周的耐力力量复合训练 ,训练前后采用Cybex 6 0 0 0型等速运动测试仪对新兵的膝屈伸肌肌力、肌爆发力及肌耐力进行等速测试并加以比较。结果显示 ,训练后双... 为探讨耐力力量复合训练对新兵膝屈伸肌功能的影响 ,选择 2 0名新兵进行为期 4周的耐力力量复合训练 ,训练前后采用Cybex 6 0 0 0型等速运动测试仪对新兵的膝屈伸肌肌力、肌爆发力及肌耐力进行等速测试并加以比较。结果显示 ,训练后双膝屈肌的峰力矩、力矩加速能和耐力比在不同测试速度 (6 0°/s ,180°/s)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训练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双膝伸肌的TAE和ER值也有明显的提高 ;峰力矩H/Q值训练后均有提高 ,但训练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提示为期 4周的耐力力量复合训练可有效地发展双膝屈肌的肌力、肌爆发力和肌耐力 ,同时应加强力量训练的负荷以全面发展伸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和训练 军事人员 膝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循环训练对大鼠骨骼肌有氧能力影响的研究
16
作者 薛刚 黄昌林 任洪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5-296,共2页
目的比较跑步训练、游泳训练和强化循环训练对发展骨骼肌有氧能力的作用。方法25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跑步组、游泳组和强化循环训练组(n=5),运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比目鱼肌有氧代谢能力的变化。结果... 目的比较跑步训练、游泳训练和强化循环训练对发展骨骼肌有氧能力的作用。方法25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1、对照组2、跑步组、游泳组和强化循环训练组(n=5),运用组织形态计量学的方法观察各组大鼠比目鱼肌有氧代谢能力的变化。结果3种耐力性训练都能有效地提高大鼠骨骼肌的有氧代谢能力。其中,强化循环训练较单纯游泳与跑步训练能更好地促进骨骼肌的塑形改建及提高骨骼肌的功能。结论强化循环训练能缩短骨骼肌塑形的过程,并且有利于发展骨骼肌的有氧代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 运动 军事医学 强化循环训练 形态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E基因多态性与士兵耐力素质训练效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閤伟明 黄昌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84-885,892,共3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对采用不同耐力素质训练方法进行训练的士兵有氧耐力素质效绩提高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某步兵团248名无军事训练史的汉族男性新兵,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4名。实验组采用以"循环训练...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对采用不同耐力素质训练方法进行训练的士兵有氧耐力素质效绩提高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某步兵团248名无军事训练史的汉族男性新兵,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4名。实验组采用以"循环训练法"为理念设计的强化耐力训练方法 ;对照组采用部队常用耐力训练方法 ,即以5000m跑为主的训练方法 (每周5000m×3次,每日不超过1次)。两组总共进行8周的耐力素质训练。训练开始前和训练8周后分别考核记录5000m跑成绩并测定最大摄氧量(VO2max)作为两项耐力素质指标。然后检测两组士兵的ACE基因型,并按照不同基因型分为II、ID、DD型3组,分析不同ACE基因型及训练方法对士兵耐力素质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训练后VO2max、5000m跑成绩与训练前及对照组训练后比较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士兵基因多态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实验组ACE基因分型中,Ⅱ型占33.9%,ID型占59.6%,DD型占6.5%,而对照组Ⅱ型占46.8%,ID型占50.0%,DD型占3.2%。实验组内各ACE基因型之间5000m跑成绩和VO2max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中DD基因型5000m跑成绩和VO2max显著低于Ⅱ基因型和ID基因型(P<0.05),而Ⅱ基因型和ID基因型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为期8周的训练中,以"循环训练法"理念设计的强化耐力训练可有效提高士兵耐力素质;不同ACE基因型不能确切作为士兵耐力素质好坏和提升速度快慢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训练法 基因 ACE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身体耐力 军事训练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循环训练对新兵膝屈伸肌功能影响的等速测试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薛刚 黄昌林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5-296,共2页
目的 研究强化循环训练对新兵膝屈伸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16 0名新兵进行 8周强化循环训练 ,训练前后采用Cybex 6 0 0 0型等速运动测试仪对膝屈伸肌肌力、肌爆发力及肌耐力进行等速测试并加以比较。结果 新兵训练后双膝屈伸肌的峰力... 目的 研究强化循环训练对新兵膝屈伸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16 0名新兵进行 8周强化循环训练 ,训练前后采用Cybex 6 0 0 0型等速运动测试仪对膝屈伸肌肌力、肌爆发力及肌耐力进行等速测试并加以比较。结果 新兵训练后双膝屈伸肌的峰力矩、力矩加速能和耐力比在不同测试速度 (6 0°/s,180°/s)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训练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8周的强化循环训练能达到全面发展新兵膝屈伸肌肌力、肌爆发力和肌耐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循环训练 等速测试 膝关节 新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07年全军军训伤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被引量:37
19
作者 黄昌林 杨卫强 朱履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随机抽样调查2006、2007年全军监控点部队军训伤的发生与分布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及趋势。方法随机抽取全军9个军事训练伤监控点部队,以2006-2007年的参训军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的标准,采集所有... 目的随机抽样调查2006、2007年全军监控点部队军训伤的发生与分布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及趋势。方法随机抽取全军9个军事训练伤监控点部队,以2006-2007年的参训军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的标准,采集所有军训伤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年中被调查的71 836名参训军人共发生各类训练伤6 262例,其中2006年参训军人35 582名,发生军训伤2 455例,总发生率6.9%,2007年参训军人36 254名,发生军训伤3 807例,总发生率10.5%,两年军训伤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骨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器官损伤的构成比2006年分别为30.0%、63.7%、6.3%,2007年分别为47.6%、42.5%、9.9%,其中骨关节损伤、器官损伤所占比例2007年明显高于2006年(P<0.01)。2007年度军训伤发生的高峰时间后移,器官损伤中以中暑比例较高。结论2006、2007年军训伤的发生率较往年有明显上升,构成比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器官、骨关节损伤应成为防治的重点;加强军事训练伤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及严格贯彻《军事训练健康保护规定》是有效降低其发生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训练伤 创伤与损伤 流行病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0期临床诊断标准的建立及相关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昌林 侯文根 +2 位作者 常祺 朱履刚 黄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24-1225,共2页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0期临床诊断标准的建立,并通过临床应用验证其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258例,建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0期临床诊断标准,并根据该标准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所建立标准的灵敏度、...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0期临床诊断标准的建立,并通过临床应用验证其准确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258例,建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0期临床诊断标准,并根据该标准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所建立标准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3.7%、86.4%、89.7%。临床应用研究显示给予预防性治疗(干预组)的患者,其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明显低于无干预组(34.2%vs84.9%,P<0.01)。结论确立了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0期临床诊断标准,有助于早期发现股骨头坏死,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发现对0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应用多种预防性综合措施进行干预,治愈率较高,能有效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0期诊断标准 回顾性研究 治疗 临床研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