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矿井下钻进工况参数智能控制技术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清峰 刘洋 +2 位作者 陈航 史书翰 崔小超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9,共10页
煤矿智能化和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对煤矿井下钻探智能化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梳理了煤矿井下智能钻探技术发展历程,指出经过井下远距离手动控制、地面远距离手动控制、地面远距离自动控制、双模式自动控制等4个发展阶段后,煤矿井下钻探... 煤矿智能化和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对煤矿井下钻探智能化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梳理了煤矿井下智能钻探技术发展历程,指出经过井下远距离手动控制、地面远距离手动控制、地面远距离自动控制、双模式自动控制等4个发展阶段后,煤矿井下钻探技术目前正处于智能化钻探探索阶段。从基于专家数据库、机器学习、云系统等3个方向,总结阐述了煤矿井下钻探智能化的关键核心技术——钻进工况参数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情况:专家数据库方面,介绍了其在矿业领域的主要应用范围,以及被引入到智能化钻探领域后的4个发展阶段,并对比给出了每个阶段的技术特点和先进性;机器学习方面,总结了在优化模型、优化算法、辅助控制手段等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阐明了每个研究方向面临的难题和未来的研究思路;云系统方面,从石油开采、地质勘探、煤矿井下钻探3个方向探讨了最新发展情况。结合当前应用条件,综合评述了3种钻进工况参数智能控制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当前智能钻进存在的控制手段单一、多功能拓展应用不足等问题,从技术延展、控制闭环、策略多元、体系统一等角度对煤矿井下钻进工况参数智能控制与煤矿智能化建设深度融合应用提出了展望,为基于多信息融合的自适应钻进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钻进 钻进工况参数 智能控制 专家数据库 机器学习 云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集成学习的煤矿微震时序预测模型
2
作者 王绍琛 王超 +4 位作者 李士栋 孔震 袁腾飞 周启祥 陆菜平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258,共16页
针对煤矿微震时序预测问题,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有效提取微震数据中的关键特征和规律,从而实现精准预测。然而,由于工况条件随工作面的推进不断变化,这使得微震事件的成因复杂且分布无序,单一预测模型学习局部时序特征的方式难... 针对煤矿微震时序预测问题,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有效提取微震数据中的关键特征和规律,从而实现精准预测。然而,由于工况条件随工作面的推进不断变化,这使得微震事件的成因复杂且分布无序,单一预测模型学习局部时序特征的方式难以维持稳定而准确的预测效果,且对回采初期无法预测。为提高煤矿微震时序预测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利用海量微震数据,分析了不同工作面、同一工作面不同开采阶段之间的微震时序特征。通过Adaptive-dickey-fuller(ADF)平稳性检验和波动性分析,明确了事件成因对微震时序特征的显著影响,构建了对应不同事件成因主导下的多种微震时序数据集。利用Blending集成学习算法,结合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集成学习的煤矿微震时序预测模型。依托赵楼煤矿7302工作面微震数据,使用集成模型对微震每日最大能量、平均能量和频次进行预测,并针对每日最大能量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保证预测完整性的前提下(预测时长为600 d),本文提出的集成模型能够较好地适应事件成因复杂多变、无序分布的实际情况,预测结果与实际监测值误差较小,各参量拟合优度计算结果均在0.8以上。研究成果可为煤矿微震时序预测提供新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微震时序预测 深度学习 自适应集成模型 模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厚土拱-孤岛煤柱结构失稳冲击机理研究
3
作者 闫才 朱斯陶 +6 位作者 彭广林 李士栋 孔震 周广飞 雒军莉 张浩 张翔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1,共8页
为了研究巨厚表土-孤岛煤柱组合结构致冲机理,以山东某煤矿1305工作面冲击地压事故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等方法,系统进行巨厚表土-孤岛煤柱组合结构的空间结构、失稳判据、冲击机制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数... 为了研究巨厚表土-孤岛煤柱组合结构致冲机理,以山东某煤矿1305工作面冲击地压事故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现场实测等方法,系统进行巨厚表土-孤岛煤柱组合结构的空间结构、失稳判据、冲击机制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数值模拟证实土压力拱的存在,说明土压力拱传递的巨厚表土自重为1305工作面整体失稳冲击的主要力源。通过研究巨厚表土采场推采荷载传递机制,建立组合结构工程力学模型,设计地层传递载荷估算方法,提出巨厚土拱-孤岛煤柱结构失稳冲击工程判据。揭示巨厚土拱-孤岛煤柱结构失稳冲击机理:厚表土采场顺序接续形成土压力拱结构,导致临侧孤立煤体承载高水平的支承压力,当孤岛煤柱承载的叠加应力满足动力失稳临界阈值时,土拱-煤柱结构发生整体组合失稳冲击。研究结果可为巨厚表土条件下的冲击地压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巨厚表土 土压力拱 孤岛煤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自动化钻进技术及装备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被引量:29
4
作者 王清峰 陈航 周涛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50,共6页
结合钻探技术及装备在煤矿灾害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新需求,梳理了我国煤矿井下自动化钻进技术及装备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井下远程电控式手动操作、地面远程电控式手动操作、地面远程自动控制、全自动钻进结合单臂钻杆自... 结合钻探技术及装备在煤矿灾害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和煤矿智能化建设的新需求,梳理了我国煤矿井下自动化钻进技术及装备的发展历程。阐述了井下远程电控式手动操作、地面远程电控式手动操作、地面远程自动控制、全自动钻进结合单臂钻杆自动装卸系统、全自动钻进结合双臂钻杆自动装卸系统等各发展阶段的主要成果与技术突破;指出了现有自动钻机在工况感知、数据综合分析、钻进轨迹控制、集群协同施工,以及配套装置自动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钻进状态及工况智能感知技术、工况参数与环境参数融合利用技术、钻孔轨迹自动测量与控制技术等需要攻克的新难题及初步研究思路,为煤矿钻进技术及装备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钻进技术 钻进装备 自动钻机 远程控制 自动化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高应力大巷煤柱释能改性防冲机理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斯陶 张翔 +8 位作者 姜福兴 马俊鹏 张修峰 夏开文 王超 李士栋 刘金海 朱权洁 曲效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711-3727,共17页
针对当前我国深井高应力大巷煤柱频繁发生冲击地压的现状,采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我国大巷煤柱冲击地压发生类型与机理,提出了一种高应力大巷煤柱释能改性防治冲击地压的新方法,基于该方法开展了防冲... 针对当前我国深井高应力大巷煤柱频繁发生冲击地压的现状,采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工程试验等方法,研究了我国大巷煤柱冲击地压发生类型与机理,提出了一种高应力大巷煤柱释能改性防治冲击地压的新方法,基于该方法开展了防冲原理研究、技术体系设计、井下工业试验等一系列研究工作,得到:基于大巷煤柱冲击地压的主导力源类型,结合多起冲击地压典型案例,将我国大巷煤柱冲击地压划分为基础应力叠加型、附加应力诱发型和自身蠕变失稳型3类,分别建立并推导了3类大巷煤柱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的力学模型与工程判据,揭示了3类大巷煤柱冲击地压的发生机制。提出一种深井高应力大巷煤柱压裂−注浆协同防治冲击地压的方法,其防冲原理体现在“释能”和“改性”2个方面,井下工业试验发现弹核煤体起裂压力约40 MPa,整体最大压裂宽度达19.5 m,现场监测验证该方法能够降低大巷煤柱能量积聚水平,提高大巷煤柱整体冲击阈值。设计了深井高应力大巷煤柱释能改性防冲成套技术体系,包括孤立煤体冲击危险“评估−检验−校核”方法、弹性核水力压裂增缝释能技术和整体注浆加固改性技术。研发了大巷煤柱弹性核压裂“震动−应力−位移”三场监测设备和PS-Z-A/B型无机双组份速凝整体注浆改性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巷煤柱 冲击地压 深部开采 释能改性 压裂释能 注浆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洗选煤堆自燃特性及危险区域演化判定 被引量:3
6
作者 马砺 马武阳 +3 位作者 姚刚 智荣臻 唐耀勇 张波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8-235,共8页
为研究不同品位煤堆自燃过程的异同,指导洗选煤堆自燃防治,以大浮沉试验筛选出的5种品位长焰煤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煤样自燃特征参数和煤堆堆积过程中的氧浓度场与高温区域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洗选加工使煤... 为研究不同品位煤堆自燃过程的异同,指导洗选煤堆自燃防治,以大浮沉试验筛选出的5种品位长焰煤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煤样自燃特征参数和煤堆堆积过程中的氧浓度场与高温区域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洗选加工使煤自燃危险性增大,随着煤样品位升高,耗氧速率及放热强度增大;煤堆迎风侧上角的低压区使内部风流向上方运移,氧化带处于竖直深度1~3 m的范围;煤堆迎风侧及背风侧各存在一个椭圆状高温区域,最高温度区域随堆放时间推移逐渐由背风侧变为迎风侧;随着煤炭品位提升,升温速率增大,氧化带及高温区域面积减小并向迎风侧迁移约0.8 m,背风侧温度升高20℃;随着风速降低,煤堆堆放40 d时高温区域逐渐由背风侧迁移至迎风侧,风速为0.005 m/s时煤堆内最高温度减小了24℃。较低的环境风速可减小煤炭热值损耗并降低煤堆自燃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洗选加工 煤堆 温度场 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煤炭企业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的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徐怀国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0-122,共3页
立足当前我国及煤炭行业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从人才的识别、选拔、培养、使用等环节,对人才资源开发的路径、方法、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思考,特别是重点阐述了人才队伍建设中的方法论与价值观。
关键词 煤炭企业 优化配置 人才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矿井制冷降温管网解算及优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马砺 张雅婷 +4 位作者 刘尚明 简俊常 秦志华 刘恒 陈超扬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0-158,共9页
高温矿井采用井下集中式制冷降温系统受采掘范围的影响,冷冻水输送管网复杂,导致末端冷量供给不足,严重影响系统降温效果。为提高矿井降温系统冷量利用率,以赵楼煤矿井下制冷降温管网为例,基于图论原理建立井下降温管网拓扑模型,采用水... 高温矿井采用井下集中式制冷降温系统受采掘范围的影响,冷冻水输送管网复杂,导致末端冷量供给不足,严重影响系统降温效果。为提高矿井降温系统冷量利用率,以赵楼煤矿井下制冷降温管网为例,基于图论原理建立井下降温管网拓扑模型,采用水力基本方程计算管段流量、节点阻力和水力损失,得到降温管网水力特性;通过管网节点温升的计算,确定冷冻水输送过程的冷量损失;结合管网水力、热力特性,对降温管网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赵楼煤矿井下制冷降温管网末端工作面冷冻水流量最小为0.001 m^(3)/s,管网水力损失大的位置为一集轨道下山、7302运输巷和中部辅运大巷。降温系统分别给五采区和七采区共4个工作面供冷,冷量损失为1.22×10^(6) J/s,其中七采区降温系统冷量损失占88.15%,管网摩擦和传热冷量损失分别为5.39×10^(5)、6.805×10^(5) J/s,末端冷冻水最高输水温度为13.9℃。提出管道-泵阀联调优化方法,采用动态平衡阀对南部1号辅助运输大巷和二集辅助巷冷冻水流量恒定在0.022~0.04 m^(3)/s,实现末端空冷器流量稳定;采用静态平衡阀调节管网支路阻力,将工作面冷冻水流量增大至0.005 m^(3)/s;南部1号辅助运输大巷、南部2号辅助运输大巷和二集辅助巷的管径增加至0.325 m,管网总水力损失从30.93 m减少到20.44 m,减少了35%;将离心泵扬程调整为183~195 m、流量为0.085~0.112 m^(3)/s,离心泵高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降温 制冷降温管网 水力损失 冷量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高应力腐蚀环境下锚杆强度劣化机理及预测
9
作者 王猛 朱斯陶 +5 位作者 李士栋 李冬冬 姜福兴 张修峰 陈洋 孟祥阁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295-4310,共16页
煤矿深部开采除了面临“三高一扰动”之外,还面临井下腐蚀性大气和高应力、强扰动等因素共同形成的高应力腐蚀环境,井下大气腐蚀环境等级能达到CX(极高腐蚀)级。以山东巨野煤田深部矿井为工程背景,首先分析了深井开采高应力腐蚀特征及... 煤矿深部开采除了面临“三高一扰动”之外,还面临井下腐蚀性大气和高应力、强扰动等因素共同形成的高应力腐蚀环境,井下大气腐蚀环境等级能达到CX(极高腐蚀)级。以山东巨野煤田深部矿井为工程背景,首先分析了深井开采高应力腐蚀特征及影响因素,对锚杆杆体材料开展实验和理论研究,揭示了高应力腐蚀环境下锚杆强度劣化机理,推导了杆体强度劣化理论模型。①通过对杆体材料开展SEM、腐蚀SSRT和加速腐蚀实验发现:腐蚀会造成杆体材料的断后伸长率和断裂时间的衰减,相较于惰性条件分别减少了8.22%和8.34%;随腐蚀率增加,材料破坏形式由韧性破坏向脆性破坏转变,区域腐蚀类型逐渐由点蚀发展为均匀腐蚀。②结合实验结果、电化学理论与非均匀腐蚀模型,引入Pruckenr温度影响因子,推导出杆体材料强度劣化时变模型。深入探究该模型中服役环境温度T、杆体截面半径R和杆体材料常温腐蚀速率V_(h,298K)对杆体服役寿命的影响发现,R与服役寿命呈线性正相关;T和V_(h,298K)与服役寿命的关系表现为服役寿命衰减程度随影响因素水平升高而减小。③结合实验结果与锚杆防冲吸能原理,对巷道锚杆支护极限抗冲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随锚杆腐蚀率增加,锚杆吸能减少,可抵抗最大震级降低,巷道动力失稳灾害发生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应力腐蚀 锚杆 巷道支护 深井煤矿 强度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埋深变化对孤岛煤柱失稳破坏的影响规律
10
作者 李士栋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5-58,共4页
为研究孤岛煤柱不同埋深条件诱发的冲击失稳现象,借助FLAC3D数值模拟软件,阐述了煤层埋深变化从200 m到1200 m时,孤岛煤柱形成过程中的剩余弹性应变能及支承压力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不同埋深的煤柱内部应力分布规律,以及其形成过程中的... 为研究孤岛煤柱不同埋深条件诱发的冲击失稳现象,借助FLAC3D数值模拟软件,阐述了煤层埋深变化从200 m到1200 m时,孤岛煤柱形成过程中的剩余弹性应变能及支承压力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不同埋深的煤柱内部应力分布规律,以及其形成过程中的能量积聚过程和释放特征。揭示埋深变化对采场围岩及孤岛煤柱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煤柱 失稳破坏 弹性应变能 冲击地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部煤体应力监测的采动应力集中区域范围分析研究
11
作者 李士栋 夏方迁 +2 位作者 袁腾飞 吴震 曹洪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7-157,共11页
现阶段煤体应力监测位置单一且固定,导致煤体应力监测数据缺少多样性,为获得采动过程中煤体深部应力数据,得到采动影响下的深部煤体应力集中区域范围,以赵楼煤矿7303工作面为工程实验现场,通过在工作面两顺槽布置深部应力监测测点的方... 现阶段煤体应力监测位置单一且固定,导致煤体应力监测数据缺少多样性,为获得采动过程中煤体深部应力数据,得到采动影响下的深部煤体应力集中区域范围,以赵楼煤矿7303工作面为工程实验现场,通过在工作面两顺槽布置深部应力监测测点的方式获得采动影响下深部应力数据,同时通过深部应力监测钻孔应力计实验室安装性能试验、FLAC^(3D)数值模拟及现场被动CT反演对比分析,对煤体深部应力采动影响过程中的应力集中范围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深部应力监测补偿系数K的取值规律为:20m监测时K取1.02,30m监测时K取1.03,50m监测时K取1.05,70m监测时K取1.07;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以赵楼煤矿工作面岩石力学参数为基础,采动影响下深部煤体应力监测峰值位置在20~30m之间,且在25m左右达到峰值位置,且峰值应力约为23.6MPa,随着监测布置深度增大,垂直应力逐渐降低;通过被动CT反演数据,对比现场实测的深部应力监测数据分析,得出布置在20m深部应力监测范围内的测点,能更好地反映采动影响下煤体应力变化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应力监测 数值模拟 CT反演 监测灵敏度 超前支承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顶板夹煤层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及控制 被引量:65
12
作者 李为腾 王琦 +5 位作者 李术才 王德超 黄福昌 左金忠 张世国 王洪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7-56,共10页
深部矿山顶板夹煤层巷道顶板围岩变形破坏严重,控制难度大。现场探测发现此类巷道围岩具有独特的二分区破裂模式,存在相对独立的巷道周圈松动破裂区和夹煤层界面离层破裂区。建立计算模型,研究了夹煤层厚度、位置和分岔巷道岩柱宽度3个... 深部矿山顶板夹煤层巷道顶板围岩变形破坏严重,控制难度大。现场探测发现此类巷道围岩具有独特的二分区破裂模式,存在相对独立的巷道周圈松动破裂区和夹煤层界面离层破裂区。建立计算模型,研究了夹煤层厚度、位置和分岔巷道岩柱宽度3个因素对巷道关键点位移、塑性区、非对称变形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夹煤层界面离层破裂区的发展,造成围岩自承结构的失效和自承能力的丧失,破裂区超过支护体系控制范围,最终导致围岩破坏失稳。提出了"内修+外控"的以注为主的非对称联合控制对策,现场试验显示取得了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巷道 顶板夹煤层巷道 变形破坏机制 控制对策 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采深厚煤层底板采动破坏深度 被引量:55
13
作者 张蕊 姜振泉 +2 位作者 李秀晗 晁海德 孙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7-72,共6页
针对我国承压水上开采底板突水灾害随开采深度不断增大而逐年增多的趋势,以某矿综放工作面的深部开采实际为背景,根据现场煤层底板钻孔内不同深度传感器应变测试值随工作面的变化规律,确定出煤层底板岩体破坏深度介于18~20 m;以研究区... 针对我国承压水上开采底板突水灾害随开采深度不断增大而逐年增多的趋势,以某矿综放工作面的深部开采实际为背景,根据现场煤层底板钻孔内不同深度传感器应变测试值随工作面的变化规律,确定出煤层底板岩体破坏深度介于18~20 m;以研究区实际地层资料为基础建立工程地质模型,通过反复试算、逐步修正模型边界条件,对煤层底板破坏特征进行分析,弥补了现场实测结果不能反映出煤层回采过程中底板应力场的不足;采用现场应变实测和数值模拟相互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大采深厚煤层底板破坏深度为20 m,揭示了矿山压力在采动煤层底板中的传播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板突水 带压开采 破坏深度 现场应变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光谱的煤尘润湿性 被引量:41
14
作者 程卫民 薛娇 +2 位作者 周刚 聂文 刘林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256-2262,共7页
为了研究煤尘的微观润湿特征,取具有代表性的6种煤样进行煤质特征分析和液-固界面动态接触角滴液系统测定,同时采用NICOLET-38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煤尘表面官能团进行分析。通过将煤尘润湿接触角与煤尘表面官能团吸收强度建立定量... 为了研究煤尘的微观润湿特征,取具有代表性的6种煤样进行煤质特征分析和液-固界面动态接触角滴液系统测定,同时采用NICOLET-38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煤尘表面官能团进行分析。通过将煤尘润湿接触角与煤尘表面官能团吸收强度建立定量关系,得到煤尘表面无机矿物质官能团(以灰分和无机硅酸盐为代表)、含氧官能团(以芳香羟基为代表)以及有机大分子结构(以芳环C—H键为代表)对煤尘润湿性有较大影响,并且和煤尘润湿性接触角存在对应函数趋势,在3 050 cm^-1处的红外透过率与煤尘接触角角度关系符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17 51;在1 020-1 100 cm^-1处煤尘接触角随其透过率增加而增加,当透过率高于30%时,润湿角度稳定居高,此时相关系数R^2=0.914 88。当煤尘含C量达到82%以上时,煤尘润湿性表现较差,趋势图相关系数R2=0.925 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尘 润湿性 红外光谱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矿井湿润巷道表面与风流间热湿交换分析与简化计算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何清 王浩 邵晓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8-212,共5页
高温矿井巷道与风流间同时存在显热交换与潜热交换。相对于显热交换量,潜热交换量计算参数难以获得,致使巷道表面热湿交换量计算过程繁琐。为简化计算,对巷道热湿交换体系内显热、潜热交换与表面温度、空气状态温湿度的关系进行分析,通... 高温矿井巷道与风流间同时存在显热交换与潜热交换。相对于显热交换量,潜热交换量计算参数难以获得,致使巷道表面热湿交换量计算过程繁琐。为简化计算,对巷道热湿交换体系内显热、潜热交换与表面温度、空气状态温湿度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饱和水蒸气分压力与温度的关系引入Lewis关系,将对流质交换系数用对流换热系数的函数关系表示,饱和水蒸气分压力用温度的函数关系表示,进而将潜热交换量表示成对流换热系数、壁面温度及风流状态露点温度的函数,将对流显热交换量与潜热交换量的计算有机结合;并针对高温矿井的客观条件,对潜热交换量计算式进行了适度的简化与误差修正,得出了精度满足工程计算要求的潜热及全热量简化计算式。同时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全热简化计算式计算出的净热交换量的传递趋向,明确了不同矿井巷道表面温度及风流温度下,巷道表面水分蒸发需热量的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热湿交换 矿井 湿润巷道壁面 风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楼煤矿原始岩温测定 被引量:9
16
作者 褚召祥 辛嵩 王保齐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1-93,共3页
利用掘进工作面迎头浅钻孔与工作面顺槽探放水长钻孔对赵楼煤矿一采区原始岩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赵楼煤矿一采区-900m水平煤体原始温度约为43±0.1℃;掘进工作面迎头新暴露区域1-1.5m左右浅钻孔可以测得原始岩温;利用探放水长钻... 利用掘进工作面迎头浅钻孔与工作面顺槽探放水长钻孔对赵楼煤矿一采区原始岩温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赵楼煤矿一采区-900m水平煤体原始温度约为43±0.1℃;掘进工作面迎头新暴露区域1-1.5m左右浅钻孔可以测得原始岩温;利用探放水长钻孔测温时钻孔流水应尽量少;测温深度应超出巷道调热圈深度;否则测温结果准确度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钻孔 原始岩温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风量井口降温技术在赵楼煤矿热害治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易欣 王振平 +1 位作者 冯小平 王保齐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5-129,共5页
矿井热害治理是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分析赵楼矿热害现状和现有降温系统存在的问题,对应用全风量井口降温技术解决热害问题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用全风量井口降温技术治理矿井热害的系统和方法,并阐述了井口大风量... 矿井热害治理是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分析赵楼矿热害现状和现有降温系统存在的问题,对应用全风量井口降温技术解决热害问题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用全风量井口降温技术治理矿井热害的系统和方法,并阐述了井口大风量空气处理技术及井口封闭技术。与传统降温技术相比,该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费用小,系统运行维护方便,系统设备无需防爆,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楼煤矿 矿井热害 全风量井口降温技术 无动力空气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厚冲积层多井共站冻结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雷 张涛 +2 位作者 邵景柱 齐吉龙 李海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24,共4页
为了减少深厚冲积层冻结法凿井的设备占用、降低冻结费用,基于冻结时井筒最大需冷量的变化规律,提出多井共站的冻结设计方法。研究通过合理安排各井筒的冻结开机时间,错开各井筒最大需冷量峰值,从而降低冻结站的最大总需冷量,达到减少... 为了减少深厚冲积层冻结法凿井的设备占用、降低冻结费用,基于冻结时井筒最大需冷量的变化规律,提出多井共站的冻结设计方法。研究通过合理安排各井筒的冻结开机时间,错开各井筒最大需冷量峰值,从而降低冻结站的最大总需冷量,达到减少设备装机、提高运转效率的目的。赵楼煤矿主、副、风三井筒三井共站冻结工程实践表明,多井共站冻结比各井筒单独冻结可少装机4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冲积层 冻结法凿井 多井共站冻结 井筒需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煤层综放面切眼跨度对围岩稳定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贾尚昆 李晓辉 高建政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3-27,共5页
综放面切眼是一种特殊的煤层巷道,由于其跨度大、顶煤厚和围岩整体强度低等特点,导致切眼围岩稳定性较低,支护困难。以西沙河煤矿1901综放面为研究背景,在现场生产技术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切眼围岩的破坏规律,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详细分析... 综放面切眼是一种特殊的煤层巷道,由于其跨度大、顶煤厚和围岩整体强度低等特点,导致切眼围岩稳定性较低,支护困难。以西沙河煤矿1901综放面为研究背景,在现场生产技术条件的基础上,总结切眼围岩的破坏规律,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详细分析不同切眼跨度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切眼跨度的增大,顶板及两帮塑性区增大,最大位移值增大;且应力由帮部向顶角转移,顶角破坏严重,应重点支护。最后提出支护方案,并进行工业性试验,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面 切眼 围岩稳定性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环境下计及传输中继和乘性噪声影响的永磁同步电机远程状态估计
20
作者 张红光 吴硕果 +3 位作者 孟尧 赵广社 杜鲁鲁 于利群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2,共8页
针对工业现场环境复杂、安全问题突出的情况,提出一种具有放大-转发中继策略和乘性噪声的永磁同步电机远程状态估计方法。该方法针对潮湿环境及粉尘等复杂因素对电机的影响,能对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利用乘性噪声表示永磁同步电机量... 针对工业现场环境复杂、安全问题突出的情况,提出一种具有放大-转发中继策略和乘性噪声的永磁同步电机远程状态估计方法。该方法针对潮湿环境及粉尘等复杂因素对电机的影响,能对设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利用乘性噪声表示永磁同步电机量测模型的不确定性,并引入放大-转发中继策略以解决电机量测信号在远程传输中的衰减问题。综合考虑中继传输和乘性噪声的影响,设计递推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来保证状态估计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滤波算法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准确估计永磁同步电机运行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环境 永磁同步电机 远程状态估计 放大-转发中继 递推扩展卡尔曼滤波 乘性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