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滩煤矿奥灰放水试验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
作者 田广 王晓波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1-64,共4页
奥灰水是东滩矿下组煤安全开采的主要水害威胁和重点防治对象。东滩矿下组煤底板奥灰水压高达7.20-11.46 MPa,在不考虑底板受采动破坏影响下,奥灰对17煤的突水系数为0.077-0.158 MPa/m,最小值亦接近现有规程标准上限值(0.10 MPa/m... 奥灰水是东滩矿下组煤安全开采的主要水害威胁和重点防治对象。东滩矿下组煤底板奥灰水压高达7.20-11.46 MPa,在不考虑底板受采动破坏影响下,奥灰对17煤的突水系数为0.077-0.158 MPa/m,最小值亦接近现有规程标准上限值(0.10 MPa/m)。为了查清奥灰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进而制定合理的奥灰水防治措施,基于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奥灰放水试验,建立了适合本矿井的水文地质模型,并利用地下水模拟软件 Visual Modflow,计算了奥灰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通过验证,该水文地质模型能够客观的反映奥灰天然流场,为今后预测矿井涌水量、奥灰疏降水量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组煤 奥陶系石灰岩 放水试验 地下水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滩煤矿3层煤自然发火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孟祥军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4期17-21,28,共6页
结合东滩煤矿的现场实际,采用ZRM-15型煤自然发火实验装置对东滩矿煤样进行了历时78 d的煤自然发火实验,模拟了从常温至452.7℃煤自燃的全过程,掌握了煤自燃高温区域的发生、发展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和指标气体体积浓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结合东滩煤矿的现场实际,采用ZRM-15型煤自然发火实验装置对东滩矿煤样进行了历时78 d的煤自然发火实验,模拟了从常温至452.7℃煤自燃的全过程,掌握了煤自燃高温区域的发生、发展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和指标气体体积浓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装置内煤体高温点动态变化的总趋势是由煤体中上部向下部移动。氧化初期,距供风表面一定距离的炉体中上部温度变化较快;随着煤氧化时间加长,温度变化较快的区域不断向进风侧移动,高温点最终移至供风侧煤体表面,形成明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实验模拟 全过程 指标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滩煤矿选煤厂配煤自动化技术开发及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琛 宫庆刚 赵红艺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0-42,共3页
东滩煤矿选煤厂针对配煤工艺特点 ,提出了基于专家系统和灰分闭环的“模糊配煤”控制策略 ,并充分利用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技术 ,实现了配煤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介绍了有关情况。
关键词 配煤 自动化 模糊控制 东滩煤矿选煤厂 在线检测 自动化 专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滩矿弱化低位关键层治理矿震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曹怀轩 谢华东 +3 位作者 杨欢 王富刚 闫宪洋 张俭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75,共5页
针对坚硬顶板造成的矿震动力灾害问题,通过理论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滩煤矿矿震发育特征。依据关键层理论,结合微震探测,确定了关键层位置,探讨了矿震防治技术原理,提出了煤矿井下分段水力压裂弱化减震技术,并开展了工程示范应... 针对坚硬顶板造成的矿震动力灾害问题,通过理论研究、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滩煤矿矿震发育特征。依据关键层理论,结合微震探测,确定了关键层位置,探讨了矿震防治技术原理,提出了煤矿井下分段水力压裂弱化减震技术,并开展了工程示范应用。结果表明:矿震灾害发生具有周期性,与周期来压呈现协同发生规律特征;矿震致灾能力阈值为5×10^(3)J,致灾矿震多集中发生在距离煤层顶板15.13m的中粒砂岩亚关键层。对该层位进行分段水力压裂弱化治理后,致灾矿震事件日平均发生次数下降了95.45%,常规矿震(能量小于5×10^(3)J)事件的日平均发生次数提高了80.5%。该技术促使关键岩层能量分散释放、均布化,降低了单次矿震能量,安全掩护了工作面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厚岩层 关键层 矿震防治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粉尘在线监测及联动喷雾降尘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绪友 付伟 《工矿自动化》 2010年第6期109-112,共4页
针对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东滩煤矿的防尘设施使用中的随机性问题,提出了一种煤矿粉尘在线监测及联动喷雾降尘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由喷雾探头感应井下监测区域粉尘浓度,在粉尘浓度超过预设的浓度值时,自动开启喷雾装置进行喷雾降尘;... 针对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东滩煤矿的防尘设施使用中的随机性问题,提出了一种煤矿粉尘在线监测及联动喷雾降尘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由喷雾探头感应井下监测区域粉尘浓度,在粉尘浓度超过预设的浓度值时,自动开启喷雾装置进行喷雾降尘;同时将采集的粉尘浓度信息由井下中心站传送到地面中心站进行显示。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实现了粉尘实时监测、联动喷雾、超标报警、远程监控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粉尘防治 在线监测 联动喷雾 降尘 远程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滩矿63_上04工作面突水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旭伟 付民强 《中国煤炭》 2019年第6期69-71,共3页
东滩矿63上04是六采区首采工作面,位于C2向斜轴部,钻探没有探出富水,回采过程中发生了小型突水,通过分析其所处的水文地质环境和取得的监测检验数据,确定了突水水源和涌水通道。提出,防排水系统是工作面的必备条件,利用工作面的有利条... 东滩矿63上04是六采区首采工作面,位于C2向斜轴部,钻探没有探出富水,回采过程中发生了小型突水,通过分析其所处的水文地质环境和取得的监测检验数据,确定了突水水源和涌水通道。提出,防排水系统是工作面的必备条件,利用工作面的有利条件最大可能地完善排水设施,采区首采工作面,特别是采区的向斜轴处的工作面,须合理做好防排大水的各项准备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采工作面 向斜轴部 突水 监测检验 突水水源 涌水通道 防排水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地质构造的精细解释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秦晶晶 王言剑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25,共3页
随着煤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煤矿开采对地质构造的解释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常规地震解释将不能满足解释精度的需要,特别是对断层的解释要求较高,为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精细解释方法。结合一个具体实例,从相干切片、方差切片、多方位... 随着煤矿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煤矿开采对地质构造的解释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常规地震解释将不能满足解释精度的需要,特别是对断层的解释要求较高,为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精细解释方法。结合一个具体实例,从相干切片、方差切片、多方位观测及提取地震属性等方面,阐述了三维地震勘探的精细解释方法。以上几种解释技术的有机结合,将能够得到较好的构造解释效果,从而为煤矿开采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更可靠的勘探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解释 地震属性 方差切片 相干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扫描和三维雕刻技术的岩石结构面原状重构方法及其力学特性 被引量:21
8
作者 周辉 程广坦 +4 位作者 朱勇 卢景景 陈珺 崔国建 李振国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17-425,共9页
为了客观重复制作与原岩结构面的岩性、表面形态和力学性质完全一致的试样,集成三维扫描和三维雕刻技术,提出了原岩结构面试样重构新方法。采用该方法制作了具有相同表面形态的大理岩结构面试样,开展了不同法向力下的直剪试验,并采用声... 为了客观重复制作与原岩结构面的岩性、表面形态和力学性质完全一致的试样,集成三维扫描和三维雕刻技术,提出了原岩结构面试样重构新方法。采用该方法制作了具有相同表面形态的大理岩结构面试样,开展了不同法向力下的直剪试验,并采用声发射技术对结构面剪切破坏过程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重构结构面试样与原始结构面试样具有高度相似性;结构面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可分为两类:剪胀滑移型和剪断跌落型;剪切破坏后结构面可明显地划分为两个区域:剪胀脱开区和剪断磨损区;提出了结构面剪切强度新公式,理论公式与试验结果更接近;结构面剪切过程中剪应力、能量率、计数、撞击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声发射定位位置与剪切过程中结构面损伤破坏区域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扫描 三维雕刻 原岩结构面原状重构方法 直剪试验 强度特性 剪胀特征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巷道底板岩体渗透性高压压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黄震 姜振泉 +3 位作者 孙强 曹丁涛 王言剑 张冬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35-1543,共9页
岩体渗透性是反映岩体水力学特征的重要参数,为探究深部岩体的渗透性,采用钻孔高压压水试验手段,对东滩煤矿深部巷道底板四段岩体进行了现场原位压水试验,获得了大量实测数据。试验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岩体在压水过程中经历了"隔... 岩体渗透性是反映岩体水力学特征的重要参数,为探究深部岩体的渗透性,采用钻孔高压压水试验手段,对东滩煤矿深部巷道底板四段岩体进行了现场原位压水试验,获得了大量实测数据。试验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岩体在压水过程中经历了"隔水–导渗–稳渗"的过程,随着压水的进行,岩体的渗透性不断增强。东滩煤矿深部底板的厚层泥岩具有低阻弱渗的特点,厚层砂岩和互层具有高阻弱渗的特点,四段岩体原始状态下渗透性均较差。注水压力与流量关系曲线具有很好的指数关系,除厚层砂岩外,厚层泥岩和互层的注水压力–流量关系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岩体等效裂隙宽度随着注水压力的增大具有较好的指数关系且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即可分为突变点前的稳定阶段和突变点后的突增阶段。可通过裂隙宽度变化量?b是否大于0来判断岩体内是否发生明显渗流。研究结果有助于加强对深部岩体在水压作用渗透性变化的认识,为深部煤层的安全开采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岩体 高压压水试验 渗透性 等效裂隙宽度 立方定律 指数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BQ]值的软岩隧道挤压变形预测 被引量:44
10
作者 陈卫忠 田云 +3 位作者 王学海 田洪铭 曹怀轩 谢华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125-3134,共10页
高地应力条件下,深埋隧道破碎围岩容易发生挤压大变形。挤压变形量的预测对于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至关重要。经验预测方法因其形式简单、使用方便得到广泛应用,现有隧道挤压变形预测的经验法具有以下特点:(1)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少,多数仅能... 高地应力条件下,深埋隧道破碎围岩容易发生挤压大变形。挤压变形量的预测对于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至关重要。经验预测方法因其形式简单、使用方便得到广泛应用,现有隧道挤压变形预测的经验法具有以下特点:(1)考虑的影响因素较少,多数仅能对挤压变形进行分级,无法给出挤压变形量;(2)现有经验变形预测方法多基于围岩Q分级系统,不能直接应用于国内的BQ分级系统。因此,基于对国内外100多条隧道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提出一种新的适用于国内岩体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的挤压变形预测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隧道埋深、跨度、围岩强度应力比、地下水、岩体结构面等影响岩体挤压变形的多种因素。通过与多条大变形隧道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预测方法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确定支护强度及提前采取超前加固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应力 软岩隧道 挤压大变形 预测 修正[B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ENT对采空区氧气浓度场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0
11
作者 时国庆 王德明 +1 位作者 奚志林 邓小林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79,共4页
对采空区氧气浓度场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技术进行研究,介绍采空区氧气浓度场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阐述应用FLUENT开发采空区氧气浓度场CFD模型的方法与步骤,给出了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最终应用数值模型对东滩煤矿143下09工作面采... 对采空区氧气浓度场分布规律的数值模拟技术进行研究,介绍采空区氧气浓度场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阐述应用FLUENT开发采空区氧气浓度场CFD模型的方法与步骤,给出了模型中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最终应用数值模型对东滩煤矿143下09工作面采空区的氧气浓度场分布规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吻合,结果表明,基于FLUENT的数值模拟技术是研究采空区氧气浓度场的分布规律的可靠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氧气浓度场 数值模拟 FLU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追踪策略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孟克其劳 陈虎 +2 位作者 钱春震 马建光 道日娜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83-87,93,共6页
功率最大追踪一直作为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的核心控制技术。基于风力机功率输出特性曲线,分析了风力机的工作过程及在不同风速下对应的控制策略。在额定风速以下时设计了利用转速外环和电流内环相结合的双闭环控制,并结合空间矢... 功率最大追踪一直作为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的核心控制技术。基于风力机功率输出特性曲线,分析了风力机的工作过程及在不同风速下对应的控制策略。在额定风速以下时设计了利用转速外环和电流内环相结合的双闭环控制,并结合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技术的风力机变速控制方案;在额定风速时设计了利用模糊-PID复合控制器控制的变桨距控制方案。基于Matlab软件对设计的系统进行理论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证明所设计功率最大追踪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稳态和动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 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 功率最大追踪 模糊-PID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面回采速度影响下煤层顶板能量积聚释放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赵同彬 郭伟耀 +1 位作者 韩飞 顾士坦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7-44,共8页
为了揭示工作面回采速度与顶板弯曲变形能相关性,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方法,首先研究了回采速度效应下顶板能量积聚规律,然后分析了顶板能量释放特征,最后探讨了回采速度影响下顶板能量积聚释放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加载速... 为了揭示工作面回采速度与顶板弯曲变形能相关性,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方法,首先研究了回采速度效应下顶板能量积聚规律,然后分析了顶板能量释放特征,最后探讨了回采速度影响下顶板能量积聚释放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加载速率增大,岩梁的抗拉强度呈线性增大趋势,而积聚能量呈指数型增加趋势;随着回采速度增加,顶板释放能量也呈指数型增加趋势;工作面回采速度为5.0~6.0 m/d时,微震活动为高能量低频次,而保持在4.0 m/d左右时,微震活动为低能量高频次;回采速度由慢变快时,顶板积聚能量增加的本质是受到的加载速率增大,而能量释放的本质是增加的弹性能致使煤岩系统的非稳定动态平衡被打破,从而诱发冲击地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速度 顶板 能量积聚 能量释放 微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红济石引水隧洞围岩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雷江 陈卫忠 +4 位作者 李翻翻 于洪丹 马永尚 谢华东 王富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435-3446,共12页
引红(红岩河)济石(石头河)引水隧洞围岩断层带破碎松软,岩石强度低,自稳能力差,易产生大变形。以上不良地质条件使其隧洞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TBM卡机等一系列特殊问题。针对引红济石引水隧洞施工中存在的软岩隧洞大变形问题,首先开展了... 引红(红岩河)济石(石头河)引水隧洞围岩断层带破碎松软,岩石强度低,自稳能力差,易产生大变形。以上不良地质条件使其隧洞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TBM卡机等一系列特殊问题。针对引红济石引水隧洞施工中存在的软岩隧洞大变形问题,首先开展了X射线衍射、崩解试验,分析了试样的组成成分、黏土矿物含量对崩解性影响;再通过一系列单轴压缩试验、三轴压缩试验和蠕变试验研究了该类岩石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变形破坏特征及蠕变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类岩石含有大量的黏土矿物(33.49%),对水比较敏感,遇水膨胀易崩解,导致岩体软化;试样具有较大塑性压缩变形,其应力-应变曲线为应变强化型,且没有明显的峰值。基于试验研究成果和现场监测数据,对该软岩隧洞大变形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在围岩与管片之间安装聚氨酯缓冲层的新型支护方案,通过数值计算对支护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聚氨酯缓冲层可以很好地吸收围岩形变压力,避免应力集中带来的管片错台,从而大大减小管片上破坏区的产生。研究成果对该类岩体中隧洞的设计施工以及长期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碎软岩 力学特性 大变形 蠕变试验 支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石统一能量屈服准则的硬岩损伤模型 被引量:15
15
作者 周辉 李震 +3 位作者 朱国金 李云 卢景景 张冬冬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09-615,624,共8页
为了更准确、便捷地确定深埋地下工程中硬岩的力学行为,开展了如下研究:根据损伤与塑性演化存在相似机制,假设损伤阈值与初始屈服采用相同的确定方法,将岩石统一能量屈服准则作为损伤阈值的判定准则;基于Rabotnov对损伤变量的定义和Lema... 为了更准确、便捷地确定深埋地下工程中硬岩的力学行为,开展了如下研究:根据损伤与塑性演化存在相似机制,假设损伤阈值与初始屈服采用相同的确定方法,将岩石统一能量屈服准则作为损伤阈值的判定准则;基于Rabotnov对损伤变量的定义和Lemaitre应变等效性假设,并考虑未损伤部分的应力-应变关系符合广义虎克定律,提出了简化形式的硬岩损伤本构方程;为了更好地表达硬岩从低围压到高围压条件下的脆-延转化特性,提出了改进的Mazars损伤演化方程;基于锦屏T_(2b)大理岩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结果,对损伤模型参数进行求解,并分别与基于Mazars损伤演化方程和Mohr-Coulomb准则为损伤阈值判定准则的损伤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损伤模型可更好地表达硬岩从低围压的脆性到高围压的延性转变过程,特别是对损伤阈值后岩石的损伤演化过程的模拟更为精确,对硬脆性岩石的工程计算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岩 岩石统一能量屈服准则 损伤阈值 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工作面表面活性剂抑尘实验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伟 程卫民 +3 位作者 于岩斌 周刚 刘党辉 董彬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6,共4页
为了解决综放工作面高浓度粉尘问题,通过对表面活性剂抑尘机理的分析,结合相同条件下不同表面活性剂及复配试剂的接触角、表面张力测定实验,优选出使用方便、抑尘效果好、价格低廉的新型复配抑尘剂,并利用风流增压式液体定量混合装置实... 为了解决综放工作面高浓度粉尘问题,通过对表面活性剂抑尘机理的分析,结合相同条件下不同表面活性剂及复配试剂的接触角、表面张力测定实验,优选出使用方便、抑尘效果好、价格低廉的新型复配抑尘剂,并利用风流增压式液体定量混合装置实现表面活性剂的定量动态混合。实践表明,该复配抑尘剂对工作面粉尘尤其是呼吸性粉尘有较好的抑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表面活性剂 抑尘 接触角 表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巨厚砂岩顶板定向长钻孔水力压裂矿震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谢华东 张静非 +3 位作者 王富刚 闫宪洋 侯俊华 张俭 《中国矿业》 2021年第12期106-111,共6页
针对东滩矿工作面采掘期间易造成煤层巨厚砂岩顶板应力失稳等问题,以63_(上)03工作面巷道及上覆岩层为施工区域,通过岩性分析、关键层判断及现场实际综合比较,确定关键层位施工顶板定向长钻孔,并进行水力压裂,为东滩矿煤层巨厚砂岩顶板... 针对东滩矿工作面采掘期间易造成煤层巨厚砂岩顶板应力失稳等问题,以63_(上)03工作面巷道及上覆岩层为施工区域,通过岩性分析、关键层判断及现场实际综合比较,确定关键层位施工顶板定向长钻孔,并进行水力压裂,为东滩矿煤层巨厚砂岩顶板定向长钻孔分段水力压裂矿震防治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选定二叠系山西组上段中砂岩层、侏罗系三台组下段细砂岩层为钻孔施工关键层位;完成4个顶板定向长钻孔钻探施工,形成顶板连续滑动钻进工艺,单孔孔深为519~800 m,总进尺2517 m;通过4个钻孔的分段压裂工程施工形成了东滩矿煤层顶板双封单卡后退式分段压裂工艺,分段压裂施工累计25段,总注水量为1286 m^(3),施工压力为17.1~32.8 MPa,压力曲线明显反映了破裂点,最大压力降低幅度超过10 MPa;水力压裂施工大幅度降低了震级大于2级和1~2级微震事件的发生频次,同时压裂后的工作面支架循环末阻力平均值降低了1.2 MPa,周期来压步距降低了7.3 m,治理矿震的效果较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向长钻孔 巨厚砂岩顶板 水力压裂 矿震 微震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质对矿井大高差液态CO_(2)管道输送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付伟 胡浩 +6 位作者 李继良 陆伟 张成涛 陈军 张鹏 孔彪 庄则栋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8-83,共6页
煤炭火灾严重制约了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基于CO_(2)捕集、固定与利用(CCUS)技术的液态CO_(2)管道直注采空区防灭火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理煤炭火灾的方法,并且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地利用CO_(2)。但CO_(2)源可能含有的杂质和矿... 煤炭火灾严重制约了我国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基于CO_(2)捕集、固定与利用(CCUS)技术的液态CO_(2)管道直注采空区防灭火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理煤炭火灾的方法,并且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地利用CO_(2)。但CO_(2)源可能含有的杂质和矿井深度会影响CO_(2)由井上注入到采空区的管道输送过程。针对这两个问题,研究了含0~2%浓度的两种杂质(CH_(4)和N_(2))对CO_(2)物性的影响,并利用ASPEN HYSYS v8.4过程模拟软件通过对含1000 m垂直管道和2000 m井下水平管道的模拟管道中CO_(2)输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了含不同浓度杂质(CH_(4)和N_(2))对矿井大高差液态CO_(2)管道输送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含有浓度小于0.5%N2杂质或小于1%CH_(4)杂质的CO_(2)能够在管道输送全程保持液态,满足液态CO_(2)矿井管道安全输送的需求。该研究能够为矿井液态CO_(2)直注防灭火管道系统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CO_(2) 杂质(CH_(4)和N_(2)) 矿井大高差 管道安全输送 煤炭火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矿井密闭墙启封技术研究及实践 被引量:6
19
作者 姚海飞 付伟 +2 位作者 吴海军 郑忠亚 徐长富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7-100,共4页
针对马营煤矿作为典型整合矿井,小窑破坏区数量多,有一条与整合前原南运输巷相连的14号密闭巷道,在9103工作面回风巷掘进过程中,绕行通过14号密闭墙的问题,提出了为确保巷内带式输送机的安装,必须将9103工作面回风巷拉直,对14号密闭墙... 针对马营煤矿作为典型整合矿井,小窑破坏区数量多,有一条与整合前原南运输巷相连的14号密闭巷道,在9103工作面回风巷掘进过程中,绕行通过14号密闭墙的问题,提出了为确保巷内带式输送机的安装,必须将9103工作面回风巷拉直,对14号密闭墙进行内拓处理。在分析14号密闭墙所处环境的基础上,制定了启封总体思路,然后按照排放有害气体、预先用罗克休材料充填密闭墙、用马丽散加固巷道、砌密闭墙等程序进行了密闭墙的启封和重新砌筑。结果表明:启封思路正确,罗克休材料能快速固化充填巷道,马丽散能使松散破碎煤岩体粘结成一体,提高围岩支撑力,确保密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墙 启封 排放 充填 材料选择 施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岩饱和过程中水分运移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卫忠 雷江 +3 位作者 于洪丹 李翻翻 马永尚 闫宪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327-3334,3343,共9页
黏土岩作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备选介质,目前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黏土岩地质处置库巷道施工过程中,一方面,围岩因开挖损伤生成裂隙使得渗透性增强,对核素的阻滞作用降低;另一方面,在应力和水的耦合作用下,黏土岩良好的裂隙渗透... 黏土岩作为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备选介质,目前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黏土岩地质处置库巷道施工过程中,一方面,围岩因开挖损伤生成裂隙使得渗透性增强,对核素的阻滞作用降低;另一方面,在应力和水的耦合作用下,黏土岩良好的裂隙渗透损伤自修复能力使得围岩的渗透性逐渐恢复接近于原始状态。基于电阻率测试,首先开展了黏土岩试样在不同条件下的饱和过程试验研究,得到了黏土岩试样饱和过程中等效电阻率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损伤程度试样、盐溶液对等效电阻率的影响,进而揭示黏土岩饱和过程中水分运移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等效电阻率随着含水率增加而逐渐减小,并逐渐趋于一个稳定值;(2)等效电阻率的大小不仅与含水率有关,试样内部裂隙的存在也会影响等效电阻率分布,这一发现为电阻率法可以探测试样中裂隙的存在提供了依据;(3)水流在黏土岩中扩散,内部裂隙成为优先通道,水流在裂隙中的快速扩散加快了黏土岩的饱和速度。同时,随着黏土岩中水分与黏土矿物的水化膨胀反应,内部裂隙有一定程度闭合,加深对裂隙闭合机制认识,通过电阻率测试可以有效地揭示这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岩 水分运移 裂隙闭合 电阻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