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克拉玛依油田七东_1区克下组冲积扇储层构型表征 被引量:7
1
作者 陈玉琨 王延杰 +3 位作者 朱亚婷 刘红现 周玉辉 闫家宁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97,共6页
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下克拉玛依组(简称克下组)冲积扇储层为例,建立了不同级次构型单元的地震地质识别方法,总结了扇中多期次砂体垂向叠置界面的响应特征及侧向接触关系,形成了地震-地质-动态相结合的砂体构型空间解剖方法。研究表明... 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下克拉玛依组(简称克下组)冲积扇储层为例,建立了不同级次构型单元的地震地质识别方法,总结了扇中多期次砂体垂向叠置界面的响应特征及侧向接触关系,形成了地震-地质-动态相结合的砂体构型空间解剖方法。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双物源沉积特征;扇根与扇中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叠瓦式",在平面上,地震属性表现为"雁列式"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油藏 冲积扇储层 储层构型 地震特征 克拉玛依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砾岩储集层聚合物驱油微观机理——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克拉玛依组下亚组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钱根葆 许长福 +3 位作者 陈玉琨 王晓光 刘红现 廉桂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6-61,共6页
为揭示聚合物在砂砾岩储集层的驱油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岩心样品,通过驱替过程中在线CT扫描监测和核磁共振方法,分析了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克拉玛依组下亚组砂砾岩储集层不同模态孔隙结构岩心样品在水驱和聚合物驱过程中油水动用特征及... 为揭示聚合物在砂砾岩储集层的驱油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岩心样品,通过驱替过程中在线CT扫描监测和核磁共振方法,分析了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克拉玛依组下亚组砂砾岩储集层不同模态孔隙结构岩心样品在水驱和聚合物驱过程中油水动用特征及水驱和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不同模态孔隙结构岩心样品驱油效率差异显著,聚合物驱效率最高的是双模态孔隙结构岩心样品;不同模态孔隙结构样品驱油规律一致,水驱首先动用高含油饱和度区域,聚合物驱进一步扩大原先水驱波及区域,低含油饱和度区域及孤岛状孔隙中原油基本未被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 砂砾岩储集层 水驱 聚合物驱 核磁共振 CT扫描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边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延9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唐建云 郭艳琴 +3 位作者 宋红霞 章星 史政 陈玉宝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5-871,共7页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物性、高压压汞、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测试手段,对定边地区延9砂岩储层成岩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9储层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作用,压实作用、伊利石胶结及碳酸盐胶结破坏原生... 通过岩石薄片、铸体薄片、物性、高压压汞、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测试手段,对定边地区延9砂岩储层成岩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9储层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溶蚀作用,压实作用、伊利石胶结及碳酸盐胶结破坏原生孔隙,使储层物性变差;高岭石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溶蚀作用产生较多的次生孔隙,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依据粘土矿物组合及自生矿物分布,认为研究区延9砂岩成岩演化阶段进入了中成岩阶段A期。研究为储层综合评价及有利区优选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储层物性 延9 定边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油田建立有效驱替的注采井网系统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胡书勇 伍睿 +2 位作者 谯国军 鲍阳 杨建军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69,138,共3页
如何有效开发动用低渗透油田储量,建立合理的井网系统是关键技术之一。MB油田为特低渗透、异常高压砂砾岩油藏,目前尚未正式投入开发。为更好地开发该油田,开展了建立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的井网井距研究工作。通过合理井网的系统研究,认为... 如何有效开发动用低渗透油田储量,建立合理的井网系统是关键技术之一。MB油田为特低渗透、异常高压砂砾岩油藏,目前尚未正式投入开发。为更好地开发该油田,开展了建立有效驱动压力系统的井网井距研究工作。通过合理井网的系统研究,认为要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初期应布置成注采井数比小、注水波及系数高、初期具有一定采油速度的反九点井网。而且,在开采过程中,该井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按照压力保持水平转为五点井网。MB油田的合理井距为200~250m为宜。现场先导试验结果表明,在此井距下,注入水才能够较好地驱替地层原油,注采井之间才能建立有效的驱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砂砾岩油藏 有效驱动 井网井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固相水基隔热封隔液研究应用现状 被引量:13
5
作者 樊宏伟 李振银 +3 位作者 张远山 刘菊泉 徐鹏 熊汉桥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3-88,102,共6页
在深水油气井、注蒸汽井、地热井以及永冻层油气井开采过程中大量热量损失会带来严重后果。介绍了国外水基隔热封隔液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包括剪切稀释体系、延迟交联体系及自交联体系。3种体系中,多元醇(聚合醇)和可溶性盐具有降低导热... 在深水油气井、注蒸汽井、地热井以及永冻层油气井开采过程中大量热量损失会带来严重后果。介绍了国外水基隔热封隔液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包括剪切稀释体系、延迟交联体系及自交联体系。3种体系中,多元醇(聚合醇)和可溶性盐具有降低导热系数、加重、提高体系热稳定性等多重作用。剪切稀释体系中,高吸水树脂固化体系中的水和醇可进一步减小自然对流传热损失;延迟交联体系中,缓凝剂延缓增黏剂的交联方便现场泵送封隔液入井;自交联体系中,2种增黏剂在环空一定温度下发生自交联,体系黏度剧增从而进一步削弱自然对流传热。最后指出了研发水基隔热封隔液的必要性,并建议研究含高吸水树脂的剪切稀释体系和含缓凝剂的交联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固相 水基隔热封隔液 深水 注蒸汽井 导热 自然对流传热 高吸水树脂 交联 缓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酸性气田聚合物—甲酸盐封隔液的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熊汉桥 刘菊泉 +4 位作者 熊箫楠 时冠兰 任呈强 徐鹏 李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9-74,共6页
四川盆地普光、罗家寨和元坝等高酸性气田的开发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在高温、高压、高含H2S和CO2气井生产过程中,需要向油管与套管的环空中注入防腐能力强的封隔液来防腐,以保证油管、套管及井下工具能够安全工作。该封隔液必须抵御酸性... 四川盆地普光、罗家寨和元坝等高酸性气田的开发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在高温、高压、高含H2S和CO2气井生产过程中,需要向油管与套管的环空中注入防腐能力强的封隔液来防腐,以保证油管、套管及井下工具能够安全工作。该封隔液必须抵御酸性天然气的侵入而保持防腐性能稳定,一旦与储层接触也不损害储层。为此,通过大量的室内实验,研制出了聚合物—甲酸盐盐水封隔液体系。该体系以NaCOOH和KCOOH为加重剂,体系密度可达1.45g/cm3;用黄原胶(XC)和复配聚阴离子纤维素(PAC)来调节流变性并降低滤失量;用抗高温保护剂HTS来进一步提高聚合物的抗温能力。通过72h的高温高压含H2S和CO2天然气侵入实验,评价了该封隔液对G3、N80和TP110SS等3种钢材的腐蚀防护效果,结果表明钢材的腐蚀速率均低于0.076mm/a。结论认为:该封隔液体系具有密度范围宽、抗温性好、防腐能力强、保护储层效果佳以及能够在井下环空长期稳定等优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酸性气田 封隔液(环空保护液) 清洁盐水 甲酸盐 羟乙基纤维素(HEC) 黄原胶(XC) 抗高温保护剂 腐蚀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黄探区延长组烃源岩评价与油源对比 被引量:9
7
作者 唐建云 史政 +2 位作者 宋红霞 张琳 陈玉宝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20,共10页
针对富黄"新"探区烃源岩生烃潜力以及区内含油层系的石油来源问题,采用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富黄探区长7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Ⅰ—Ⅱ_1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高,为好烃源... 针对富黄"新"探区烃源岩生烃潜力以及区内含油层系的石油来源问题,采用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富黄探区长7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Ⅰ—Ⅱ_1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高,为好烃源岩;长6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Ⅱ_2为主,次为Ⅰ—Ⅱ_2型,有机质成熟—高成熟,为中等一好烃源岩;长4+5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次为Ⅱ_2型,有机质低熟—成熟,为非—差烃源岩。长4+5、长6原油性质相近,为陆相淡水湖泊成因的中等成熟油;长4+5、长6和长7烃源岩对长4+5和长6油藏均有贡献,但长7烃源岩贡献最大,长4+5暗色泥岩的贡献较小。研究区三叠系长7烃源岩的发现,拓展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有限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对指导油田的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长组 烃源岩 油源对比 富黄探区 鄂尔多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旬邑探区延长组烃源岩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唐建云 王志维 +2 位作者 也尔哈那提.黑扎提 朱剑兵 陈玉宝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7-116,共10页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旬邑探区三叠系不同层位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延长组油藏油-源等地质问题,针对旬邑探区三叠系延长组是否存在有效烃源岩及石油来源的争议,应用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对探区内的烃源岩及原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旬邑探区三叠系不同层位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延长组油藏油-源等地质问题,针对旬邑探区三叠系延长组是否存在有效烃源岩及石油来源的争议,应用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对探区内的烃源岩及原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探区延长组长7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其次为Ⅲ型,有机质成熟度中等,为好烃源岩。通过油-油及油-源样品对比分析,认为长6原油、长8原油与长7烃源岩具有相似的沉积环境与成熟度,均为成熟油,其沉积环境为淡水、弱氧化还原环境;生油母质类型具有以藻类生源为主的混合型特征。旬邑探区长7烃源岩对长6和长8油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油-源对比 延长组 旬邑探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及其对天然气富集的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冯冲 邹华耀 郭彤楼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44-53,共10页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中富集天然气,天然气藏的分布受优质烃源岩和礁滩相储层的控制。为了揭示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背景下天然气的富集规律及预测成藏有利区,对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扬子古板块地质构造背景进行分析,讨论...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中富集天然气,天然气藏的分布受优质烃源岩和礁滩相储层的控制。为了揭示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背景下天然气的富集规律及预测成藏有利区,对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扬子古板块地质构造背景进行分析,讨论地质构造背景控制下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特征;根据不同时期构造和沉积演化特征确定优质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机理和分布范围;结合天然气成藏模式的认识,确定天然气成藏有利区。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湾及其后陆棚的发育演化控制了该区龙潭组主力烃源岩与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的发育分布,形成了下生上储的有利配置关系;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邻近龙潭组海湾相优质烃源岩的区域为天然气成藏最有利区。总之,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特征控制了海相优质烃源岩和储层的发育分布,决定了天然气的富集与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演化 烃源岩 储层 礁滩相 海湾相 有利区 碳酸盐岩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北凹陷柯柯亚构造八道湾组储层成岩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钟金银 戴鸿鸣 王满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3期38-42,共5页
台北凹陷柯柯亚构造八道湾组砂岩是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下形成的一套富含火山物质的长石质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根据常规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及X衍射资料分析,对八道湾组砂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阶段划分、成岩作用类型... 台北凹陷柯柯亚构造八道湾组砂岩是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下形成的一套富含火山物质的长石质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根据常规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及X衍射资料分析,对八道湾组砂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阶段划分、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孔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八道湾组砂岩现处于晚成岩A2期,经历的成岩作用有机械压实、绿泥石形成、石英次生加大、方解石析出、胶结作用及长石溶蚀作用。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而溶蚀作用则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特别是长石的溶蚀是储层物性变好的重要成岩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成岩作用 八道湾组 柯柯亚构造 台北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储层应力敏感特征探讨 被引量:8
11
作者 罗川 周鹏高 +1 位作者 杨虎 石建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9-125,共7页
学术界对低渗透储层是否存在强应力敏感具有较大争议,给油气生产决策带来困扰。争论的焦点在于,渗透率应力敏感实验过程中岩芯是否发生塑性变形,岩芯与封套之间是否存在微间隙及其对实验结果是否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传统实验无法证明岩... 学术界对低渗透储层是否存在强应力敏感具有较大争议,给油气生产决策带来困扰。争论的焦点在于,渗透率应力敏感实验过程中岩芯是否发生塑性变形,岩芯与封套之间是否存在微间隙及其对实验结果是否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传统实验无法证明岩芯是否发生塑性变形的问题,改进实验方法,在渗透率测试前、后增加岩芯力学测试。根据弹性力学理论和有效应力理论,推导出应力敏感评价的理论公式,并进行了定量计算。实验测试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应力敏感实验过程中,岩芯所受的有效应力小于其弹性极限,岩芯不会产生塑性变形;岩芯与封套之间存在微间隙,对渗透率测试结果及变化规律具有重要影响;低渗透岩芯在低有效应力条件下测得的渗透率具有较大误差;微间隙的存在导致岩芯的应力敏感程度被高估;实验过程中岩芯的应变极小,渗透率变化极其微弱;低渗透储层不存在强应力敏感,一般来说岩石渗透率越低应力敏感性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 应力敏感 微间隙 岩芯 理论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筒气液两相流水击波速计算图版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林 张雪 +3 位作者 刘顺茂 周思立 蓝琼 陈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4,共6页
为描述气井关井瞬间或产量调整过程中井筒压力波的变化,通过分析气井井筒水击产生机理,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井筒气液两相流的水击波速计算模型。水击波速与流体各相的体积含量、流体密度、弹性模量、油管内径、油管壁... 为描述气井关井瞬间或产量调整过程中井筒压力波的变化,通过分析气井井筒水击产生机理,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物质平衡原理,建立井筒气液两相流的水击波速计算模型。水击波速与流体各相的体积含量、流体密度、弹性模量、油管内径、油管壁厚等参数相关。通过分析主要参数对水击波速的影响,提出水击波速标准图版的绘制方法并绘制出水击波速图版,该图版能够查询井筒气液两相流在不同温度、压力和含水率下的水击波速。应用表明,水击波速图版查值与实测值平均误差为2.27%,能够精确地反映水击压力波速度大小,适合在水击参数计算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击波速 两相流 图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将来净现值法确定合理井网密度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德生 程俊 《断块油气田》 CAS 2006年第5期39-40,共2页
以谢尔卡乔夫公式为基础,利用将来净现值法推导出油田开发的合理井网密度,不仅考虑了投资的利息、逐年管理费用和原油销售收入的利息,同时考虑油田产量递减规律等因素,使决策者最大程度地避免投资风险,获得最大收益。
关键词 指数递减 合理井网密度 将来净现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油田经济合理井网密度计算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磊 程俊 汪奇 《断块油气田》 CAS 2006年第5期37-38,共2页
井网密度是油田开发规划与井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通过综合考虑影响经济合理井网密度的各种因素,运用净现值等方法,对计算老油田经济合理井网密度以及经济极限井网密度的方法做了改进。
关键词 老油田 经济合理井网密度 经济极限井网密度 净现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渗透率应力敏感研究现状 被引量:13
15
作者 罗川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7-191,共5页
石油学界对储层渗透率的应力敏感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不同学者得到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甚至完全相反,这给油气生产和决策带来了困扰。为此,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调研,从应力敏感程度评价标准、实验存在的问题、应力敏感探索性... 石油学界对储层渗透率的应力敏感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不同学者得到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甚至完全相反,这给油气生产和决策带来了困扰。为此,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调研,从应力敏感程度评价标准、实验存在的问题、应力敏感探索性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微观机理解释、对产能的影响等6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渗透率应力敏感研究现状。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应力敏感的评价指标、敏感程度的划分、实验及数据处理因人而异,亟待建立一套统一的评价标准;有效应力的选用是造成应力敏感评价结果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岩石力学角度进行研究,结合合适的毛细管束模型,从理论上推导出定量计算公式,将有助于揭示渗透率应力敏感的内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敏感 渗透率 孔隙流体压力 有效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塞油田楼坪区长10致密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唐建云 宋红霞 +1 位作者 章星 陈玉宝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9,共9页
综合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恒速压汞等技术和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对安塞油田楼坪区长10致密储层成岩作用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10储层岩性以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碎屑颗粒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孔隙类... 综合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恒速压汞等技术和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对安塞油田楼坪区长10致密储层成岩作用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10储层岩性以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碎屑颗粒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都较低;孔隙类型主要以粒间孔、长石溶孔和浊沸石溶孔为主;喉道以细小孔-微细喉为主;储层属于典型的低孔-(超)低渗致密储层;长10储层主要成岩作用为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其中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属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属建设性成岩作用,长10储层砂岩目前处于中成岩A期;依据研究区沉积特征及成岩作用,将楼坪区成岩相划分为5种类型,其中绿泥石胶结相、绿泥石胶结-长石、浊沸石溶蚀相是主要的有利成岩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10储层 成岩作用 楼坪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聚集形成异常高压机理初探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黎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8-124,共7页
异常高压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是一个未完全解决的学术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与储集层排水特点,从油气"充注"动力、异常高压的定量计算、异常高压的保存与释放等方面,对油气聚集形成异常高压的... 异常高压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是一个未完全解决的学术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分析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与储集层排水特点,从油气"充注"动力、异常高压的定量计算、异常高压的保存与释放等方面,对油气聚集形成异常高压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在生储交界处,油气运移进入储集层的主要动力为毛管压力,生油层孔隙毛管半径越小,油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充注"的动力也越大,生油层孔隙毛管半径是影响储集层中地层压力系数最大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只要运移进入储集层的油气量略大于储集层排出的水量,即可形成较大的异常高压;储集层中的异常高压由盖层通过毛管压力封堵而得以保存;在油气聚集区域之外的储盖交界处不存在毛管压力,储集层可通过盖层向外排水释放压力。油气聚集形成异常高压理论,能够合理解释为什么大多数油气藏的压力高于相同深度的静水液柱压力,地层压力系数略大于1.0,但非常高的异常高压油气藏却很少的客观现实;也能够合理解释较高的异常高压的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异常高压 地层压力 储集层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酸化用铁离子稳定剂FW- 1的制备与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书宁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1-105,共5页
现今在油井增产、水井增注中,酸化作业是一项重要的措施。铁离子稳定剂是在酸化过程中,为克服铁离子的沉淀给地层带来二次伤害而使用的一种酸液添加剂。文章研究了一种在酸化条件下使用的铁离子稳定剂,考察了草酸、冰醋酸、乙二胺四乙酸... 现今在油井增产、水井增注中,酸化作业是一项重要的措施。铁离子稳定剂是在酸化过程中,为克服铁离子的沉淀给地层带来二次伤害而使用的一种酸液添加剂。文章研究了一种在酸化条件下使用的铁离子稳定剂,考察了草酸、冰醋酸、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柠檬酸四种铁离子稳定剂的稳铁能力,制备出新型铁离子稳定剂FW-1并对其稳铁能力进行了评价实验。研究表明,新型铁离子稳定剂FW-1具有螯合性、还原性和pH控制性等特性。在室温下,FW-1对Fe ^(3+)的稳定能力为65.04 mg/mL;FW-1具备较好的热稳定性,在90℃下测得稳铁能力基本不变;在20%盐酸、土酸(12%HCl+3%HF)中具备优异的溶解分散性;与酸液中其他添加剂配伍性好;在10%使用浓度下,FW-1铁离子稳定剂相比母液的稳铁能力提高了121.68 mg/mL;在1%浓度下,与现场使用的铁离子稳定剂LX-2009相比提高了20.04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酸 酸化 铁离子稳定剂母液 稳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率应力敏感实验假象剖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鹏高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67-370,共4页
储层渗透率的应力敏感问题是近年来石油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应力敏感研究主要依靠实验测试,根据实验结果,“低渗透储层存在强应力敏感,且岩石渗透率越低,应力敏感性越强”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同。文中通过深入分析有效应力理论和微间... 储层渗透率的应力敏感问题是近年来石油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应力敏感研究主要依靠实验测试,根据实验结果,“低渗透储层存在强应力敏感,且岩石渗透率越低,应力敏感性越强”的观点得到广泛认同。文中通过深入分析有效应力理论和微间隙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应力敏感实验假象进行了全面剖析。对比不同的有效应力理论发现,实验研究过程中错误选用Terzaghi有效应力,放大了岩石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定性分析微间隙的影响,并结合定量计算,发现微间隙对渗透率的测试结果及变化规律具有重要影响。渗透率越低,微间隙的影响作用越大,微间隙是造成岩石应力敏感性被高估的重要原因。理论研究结果否定了“岩石渗透率越低,应力敏感性越强”的观点;定量计算结果表明,低渗透储层不存在强应力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渗透率 应力敏感 有效应力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构造应力不是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20
作者 罗川 杨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4-110,共7页
油气初次运移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学术难题。石油地质学界认为,构造应力是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之一,笔者对该观点进行了质疑。根据有效应力理论和弹性力学理论,分析了构造应力对孔隙压力的影响,建立了孔隙压力增量的计算模型以及孔... 油气初次运移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学术难题。石油地质学界认为,构造应力是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之一,笔者对该观点进行了质疑。根据有效应力理论和弹性力学理论,分析了构造应力对孔隙压力的影响,建立了孔隙压力增量的计算模型以及孔隙压力释放驱动油气运移尺度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相同构造应力条件下,烃源岩的孔隙压力增量主要受杨氏模量影响,杨氏模量越大,孔隙压力增量越小;构造应力导致的孔隙压力增量一般不会超过60 MPa;孔隙压力释放只需要排出少量地层流体即可,驱动油气运移的距离很短,相对于烃源岩厚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构造应力对油气初次运移的影响十分微弱,不可能是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 初次运移 动力 孔隙压力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