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喷射型ECC加固砌体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
作者 李晓琴 黎可然 +2 位作者 张田 许蔚 梁丽敏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1-258,296,共9页
纤维增强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ECC)具有应变硬化、多缝开裂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加固。而现有ECC加固应用研究主要局限于人工涂抹,加固效率偏低,针对大量亟需加固的农村砌体结构,研究提出喷射型EC... 纤维增强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ECC)具有应变硬化、多缝开裂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加固。而现有ECC加固应用研究主要局限于人工涂抹,加固效率偏低,针对大量亟需加固的农村砌体结构,研究提出喷射型ECC高效率加固砖墙的方法,对4片砌体墙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对比分析了未加固墙体、喷射型ECC加固墙体与人工涂抹ECC加固墙体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喷射型ECC加固效率为人工涂抹的5.27倍,ECC面层与墙体表面黏结性能良好,对墙体形成了有效约束,改善了砌体墙的非延性破坏特征;同时,喷射型ECC与人工涂抹加固效果相当,可以有效提高墙体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以及耗能能力,提升墙体综合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型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ECC) 砌体墙 加固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地下生化合成天然气耦合地热利用:技术系统、挑战及展望 被引量:5
2
作者 侯正猛 吴林 +10 位作者 张烈辉 方琰藜 黄亮朝 曹成 郭彤楼 谢亚辰 罗志锋 孙伟 罗佳顺 吴旭宁 陈前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1-190,共10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等人工负碳技术将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现有技术存在实施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为此,首次提出CO_(2)地下生化合成天然气耦合地热利用技术系统,其耦合过程为:①地热利用降低储层...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等人工负碳技术将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现有技术存在实施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为此,首次提出CO_(2)地下生化合成天然气耦合地热利用技术系统,其耦合过程为:①地热利用降低储层温度,为CO_(2)生化合成天然气营造适宜的地温条件;②CO_(2)生化合成天然气释放反应热,增加储层温度,提升地热利用效率。为区别于传统CCUS技术,将其称为碳捕集、循环利用与封存(CCCUS)技术,并对其技术经济可行性及综合潜力进行了初步评估。研究结果表明:①全球首创的CCCUS技术系统功能包括地下生化合成与储存再生天然气、地热利用、强化天然气开采、CO_(2)地质封存等;②与传统人工负碳技术相比,CCCUS的优势为降低碳捕集难度及成本、提升碳封存效率,同时变废为宝实现碳循环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及碳循环经济;③若在全国常规气藏开展CCCUS,单次循环可利用CO_(2)约4.35×108 t、合成CH4约2178.8×108 m3、储能8675.6×1012 kJ、产生地热(化学反应热)1614.4×1012 kJ,多次循环最终可封存CO_(2)达22.8×108 t。结论认为,CCCUS技术系统为中国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可实现碳循环资源化、能源化利用并可弥补传统CCUS技术的不足,有望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人工负碳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CCUS CCCUS 碳循环经济 强化天然气开采 地下生物甲烷化 再生天然气 天然气地下储存 地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面向未来能源系统的综合能源架构——基于能源多板块智能耦合的绿色能源系统ENSYSCO 被引量:7
3
作者 侯正猛 冯文韬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5,共11页
为避免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剧烈气候变化给全球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破坏性影响,当今世界的大部分国家正迅速提升其能源生产中可再生资源的比重,以加速能源转型并实现在21世纪中叶达成碳中和的承诺。然而,旧有的能源系统在形成之初并... 为避免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剧烈气候变化给全球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破坏性影响,当今世界的大部分国家正迅速提升其能源生产中可再生资源的比重,以加速能源转型并实现在21世纪中叶达成碳中和的承诺。然而,旧有的能源系统在形成之初并未考虑对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融合,因此在面对此类资源具有的间歇、波动与随机等特性时,其往往较为脆弱。基于对既往智能电网技术和德国提出的能源利用多板块耦合技术进展的总结,同时考虑到大规模地下储能的潜力和基于人工智能的监控、分析和预测的广泛应用,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多板块耦合的清洁能源系统(clean energy systems based on smart sector coupling,ENSYSCO)的面向未来的综合能源架构。首先,ENSYSCO架构通过对电力多元转换/逆转技术(power-to-X-to-power)的应用将能源的生产、消费和存储3大板块紧密耦合在一起。大规模地下储能的引入在大幅提升系统冗余度及灵活性的同时,也令所在国家或地区获得了更加充沛且稳定的能源储备。其次,未来能源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功能复合体会导致更复杂的供需关系,同时也迫切需要与之适配的多元运输网络。物理与数据混合驱动的轻量化人工智能方法既赋予管理系统强大分析、决策和反馈能力,也令整个系统的运转更高效、坚固且节能。最后,ENSYSCO架构中以地下抽水蓄能为代表的大多数技术都已足够成熟,并且可以立即投入工业化应用。对可再生增强型地热系统和人工智能管理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ENSYSCO架构推动中国更快、更好地实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架构 多板块耦合 地下储能 智慧能源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湿性对CO_(2)溶解封存的影响机制与调控方法研究进展
4
作者 曹成 李宇 +10 位作者 张烈辉 梅安鑫 赵玉龙 李清平 周守为 文绍牧 胡勇 侯正猛 刘莉莉 查玉强 谢泽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2-175,共14页
溶解封存是CO_(2)封存的重要机理,储层润湿性对其具有显著影响,但目前有关润湿性对CO_(2)溶解封存效率、封存安全性等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为此,在分析储层润湿性与渗流关系的基础上,全面综述了润湿性对CO_(2)溶解封存的影响机理,进而... 溶解封存是CO_(2)封存的重要机理,储层润湿性对其具有显著影响,但目前有关润湿性对CO_(2)溶解封存效率、封存安全性等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为此,在分析储层润湿性与渗流关系的基础上,全面综述了润湿性对CO_(2)溶解封存的影响机理,进而提出了优化储层润湿性的调控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储层岩石一般为亲水性,其润湿性主要受压力、温度、地层水矿化度和岩石表面粗糙度的影响,CO_(2)-水-岩作用及储层中的有机酸作用会降低储层的水润湿性,使其变为CO_(2)润湿,不利于CO_(2)的安全封存;②CO_(2)溶解封存过程包含溶解、扩散和对流3个关键步骤,其中对流起主要作用,能增强气体分子传输、改善气液接触效果以及提高溶解速率,从而提高CO_(2)的溶解量;③润湿性对CO_(2)迁移和溶解量具有重要影响,CO_(2)润湿储层孔隙中气体扩散强度更高、气液两相界面面积更大,使CO_(2)迁移距离和溶解度增加,但不利于安全封存,而水润湿性岩石可以降低CO_(2)流动性,从而减小CO_(2)泄漏风险;④表面活性剂对于优化润湿性具有显著作用,而纳米颗粒流体可以逆转有机酸对岩石表面的作用,将CO_(2)润湿转变为水润湿或弱水润湿。结论认为:①综合考虑CO_(2)溶解封存量与封存安全性,认为水润湿储层对于CO_(2)安全封存更为有利;②通过调控优化润湿性提高储层亲水性,可以降低CO_(2)的泄漏风险,提高封存能力,从而保证CO_(2)长期封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溶解封存 润湿性 地层迁移 封存安全性 润湿性调控 表面活性剂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参数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田 侯正猛 +4 位作者 李晓琴 陈前均 张盛友 孙伟 张跃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0-1137,共8页
ABAQUS中的混凝土塑性损伤CDP(Concrete damaged plasticity)模型的参数输入较多,且标定和验证过程比较复杂,模型参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为提高数值模拟的效率和可靠性,本文使用MATLAB代码开发了一个高效的CDP模型... ABAQUS中的混凝土塑性损伤CDP(Concrete damaged plasticity)模型的参数输入较多,且标定和验证过程比较复杂,模型参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为提高数值模拟的效率和可靠性,本文使用MATLAB代码开发了一个高效的CDP模型参数求解器,该求解器包含了断裂能概念,能够自动校对不同混凝土强度f cu和有限元网格尺寸l eq下的模型参数。通过两组基准模拟(不同网格下的单轴拉伸模拟,单轴循环拉伸和压缩模拟)检验了求解器的可行性。最后,将求解器应用于单调和循环加载下的钢筋混凝土RC(Reinforced concrete)构件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CDP模型参数求解器的准确性。该研究可为工程结构模拟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损伤模型 CDP模型参数求解器 断裂能 钢筋混凝土构件 数值模拟 ABAQ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hang-Hou损伤计算模型的不同强度混凝土裂缝贯通与损伤演化规律
6
作者 张田 侯正猛 +4 位作者 张盛友 方琰藜 陈前均 李晓琴 孙伟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混凝土裂缝演化规律的研究一直具有挑战性。为分析不同强度混凝土裂缝贯通与损伤演化的内在规律,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concrete damaged plasticity,CDP)模型的理论框架,结合Sidoroff损伤理论,建立Zhang-Hou损伤计算模型。该模型能够定... 混凝土裂缝演化规律的研究一直具有挑战性。为分析不同强度混凝土裂缝贯通与损伤演化的内在规律,基于混凝土塑性损伤(concrete damaged plasticity,CDP)模型的理论框架,结合Sidoroff损伤理论,建立Zhang-Hou损伤计算模型。该模型能够定量描述混凝土的单轴压缩和单轴拉伸损伤行为,有利于深入研究混凝土裂缝扩展及其损伤演化过程。研究发现:不同强度混凝土的单轴压缩和单轴拉伸损伤演化规律基本一致,并且在损伤演化过程中发现了单轴压缩和单轴拉伸损伤交叉点,对应的损伤分别为0.57和0.62。损伤交叉点是损伤演化曲线从快速发展转向缓慢发展的一个临界点。不同强度混凝土在损伤交叉点前后的损伤演化规律一致。在交叉点前,强度越高,对应的损伤越小;交叉点之后则呈现相反的情况。基于以上发现,根据突变性判据的内涵,将发现的损伤交叉点作为混凝土出现裂缝区域性贯通的临界判据,对应的损伤被解释为量化混凝土裂缝区域性贯通的损伤阈值。进一步地,利用已验证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有限元模型,对不同加载位移下RC构件的损伤状态和裂缝贯通区域进行系统分析,验证损伤阈值的合理性。所得结论可为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混凝土损伤分析和裂缝模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ang-Hou损伤计算模型 压缩损伤 拉伸损伤 裂缝贯通 损伤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ECC单轴拉伸本构关系研究
7
作者 张田 李晓琴 +1 位作者 张莉 黄可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575-579,共5页
根据同一材料配合比PVA-ECC单轴拉伸和单轴压缩试验结果,首先研究了PVA-ECC单轴拉伸强度(f_(tp))与单轴压缩强度(f_(cu70.7)),峰值拉应变和峰值拉应力之间的关系。接着,根据试验分析结果提出PVA-ECC单轴拉伸本构关系,并根据Sidoroff能... 根据同一材料配合比PVA-ECC单轴拉伸和单轴压缩试验结果,首先研究了PVA-ECC单轴拉伸强度(f_(tp))与单轴压缩强度(f_(cu70.7)),峰值拉应变和峰值拉应力之间的关系。接着,根据试验分析结果提出PVA-ECC单轴拉伸本构关系,并根据Sidoroff能量等价原理推导PVA-ECC的拉伸损伤计算表达式。最后,通过对比四点弯曲构件的模拟与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提议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轴拉伸 单轴压缩 本构关系 损伤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 被引量:26
8
作者 侯正猛 熊鹰 +5 位作者 刘建华 曹成 方琰藜 张瑞芹 侯维岩 汤建伟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36,共14页
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农业、工业及能源消费大省,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对推动区域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2060年碳中和愿景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长久以来煤炭主导的较单一能源结构导致河南省面临碳排放基数大、生态治理形... 河南省是中国重要的人口、农业、工业及能源消费大省,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对推动区域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2060年碳中和愿景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长久以来煤炭主导的较单一能源结构导致河南省面临碳排放基数大、生态治理形势严峻、能源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长、可再生能源开发程度低等关键问题。为此,详细梳理了河南省当前的能源供需结构、二氧化碳排放与林业碳汇情况,归纳出河南省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七大行动方案,进而分析和预测能源发展多情景构想下的重点行业碳排放,并提出了河南省碳中和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碳中和战略的实施主要受制于煤炭丰富但油气缺乏的资源禀赋、高耗能和第二产业占比过大等因素;2)需同时从能源革命和经济结构深化调整两个方面着力:一方面,侧重煤炭的减量替代和清洁化利用,发展风、光、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储能技术,优化森林结构以提升林业碳汇功能;另一方面,引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适当迁出部分金属冶炼、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传统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提升工业和居民生活用能终端电气化水平。3)按照既定政策(保守情景)、能源转型(参考情景)、激进取代(极端情景)3种情景预测河南省分别在2077、2056、205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4)中国碳中和愿景的全面实现应鼓励重点省份、行业先行开展改革试点和探索创新,突出地方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低碳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河南省 行动方案 能源转型 碳汇 碳排放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天然气产业发展与贡献 被引量:20
9
作者 侯正猛 罗佳顺 +1 位作者 曹成 丁国生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3-252,共10页
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中国重大国家战略,在此目标导向下,中国的能源供需结构将迎来深刻变革,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的低碳化石能源,肩负着能源消费结构从高碳污染向低碳绿色过渡的重要使命。分析研究天然气对于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贡献及在... 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中国重大国家战略,在此目标导向下,中国的能源供需结构将迎来深刻变革,天然气作为清洁高效的低碳化石能源,肩负着能源消费结构从高碳污染向低碳绿色过渡的重要使命。分析研究天然气对于中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贡献及在新形势下行业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为此,本文首先对碳中和概念及其内涵和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梳理,阐述了天然气对于“双碳”目标的贡献;同时,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研究机构、企业和学者对中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前景预测,并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构建了3种发展情景:基准情景、低速情景和高速情景;通过定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对中国“双碳”目标时期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及天然气消费量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天然气的供需两端论述了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最后,还对天然气在碳中和时代与其他绿色能源的耦合式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天然气清洁、便利等特性,应快速提高其使用量及在能源系统中的占比,在碳中和时代替代煤炭成为化石能源中的主体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共同构建起清洁能源体系;2)在假设情景中,预计2030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55.14×10^(8)~60.78×10^(8) t(吨标准煤),天然气消费量在5 449×10^(8)~6 006×10^(8) m^(3)之间;206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53.43×10^(8)~68.20×10^(8) t,天然气消费量预计达到5 280×10^(8)~6 740×10^(8) m^(3),天然气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针对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1)在供给端加大对常规天然气探勘开发力度的同时,积极推动对页岩气、煤层气、生物天然气及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和试采,同时,促进进口LNG和管道气等贸易,巩固能源供应安全,丰富供应类型;燃气发电和工业用热将成为天然气在消费端的主要使用途径,尤其在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气电将发挥快速响应等优势承担电网调峰调频作用;工业领域需大力推动以气代煤,提高天然气在高耗能行业的使用量;2)结合可再生能源产业现状从生产、储运、利用3方面提出了天然气产业与风能、太阳能和氢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系统深度耦合发展的思路:天然气开发过程中引入更多电驱设备,大力发展二氧化碳强化页岩气开采、CCUS等负排放技术;重视天然气管网和储气库等基础设施尤其是应急调峰能力建设,实现电转气、储氢、碳封存等技术的深度融合;结合新型电网,通过数字和智能技术改造管理和控制模式,实现天然气储集运输及消费的智能化,助力天然气与新能源高质量协同发展,确保“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能源转型 天然气 可再生能源 耦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碳中和技术路线与行动方案 被引量:13
10
作者 曹成 侯正猛 +4 位作者 熊鹰 罗佳顺 方琰藜 孙伟 廖建兴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7-46,共10页
为解决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不明确、不清晰的问题,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梳理了云南省的能源结构、碳排放现状、碳排放重点行业、林业碳汇情况等,归纳总结出云南省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云... 为解决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不明确、不清晰的问题,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分析梳理了云南省的能源结构、碳排放现状、碳排放重点行业、林业碳汇情况等,归纳总结出云南省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的技术路线和行动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可再生资源丰富,应充分发挥绿色能源优势,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废弃矿山、盐穴、枯竭油气藏等地下空间进行储能,结合二氧化碳生化反应合成甲烷及矿井抽水蓄能等技术,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与能源大规模储存。云南省应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开展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利用等相关设备和技术的研发、推广和标准化生产,并推动能源产、储、运、用一体化建设。云南省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条件,推进碳中和行动方案落实,若采用地质封存技术将六大主要碳排放领域的二氧化碳封存30%,则有望在2037年实现碳中和。研究成果对于碳减排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理论意义,也对云南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云南省 能源转型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应用于氢能产业一体化的新型多功能盐穴储氢库 被引量:16
11
作者 方琰藜 侯正猛 +3 位作者 岳也 任利 陈前均 刘建锋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8-135,共8页
为实现“双碳”目标,解决氢能大规模储存难题,结合中国氢能发展趋势,提出了包含盐穴储氢库的3种发展情景下的氢能“制–储–用”一体化方案:情景1,盐穴储存绿氢,用以燃料电池及炼钢炼铁领域;情景2,盐穴储存绿氢及CO_(2)–O_(2)混合气体... 为实现“双碳”目标,解决氢能大规模储存难题,结合中国氢能发展趋势,提出了包含盐穴储氢库的3种发展情景下的氢能“制–储–用”一体化方案:情景1,盐穴储存绿氢,用以燃料电池及炼钢炼铁领域;情景2,盐穴储存绿氢及CO_(2)–O_(2)混合气体,用于地面合成甲烷及甲烷富氧燃烧发电;情景3,盐穴储存合成甲烷,用以除发电以外的其他用途。从盐穴储氢库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了储氢库在3种发展情景下的作用,提出了多功能储氢库的概念:可起到废电利用、电力平衡、氢能安全高效储存、CO_(2)减排等多项作用。以昆明市安宁盐矿及云南省为例,结合云南省水电为主的电力结构,分析了多功能盐穴储氢库在情景1、2中的建设需求:情景1,采用绿氢直接炼钢工艺,需电解绿氢约6.0×10^(5)t,配套多功能盐穴储氢库总气量1.3×10^(8) m^(3),可实现昆钢减排722 t;情景2,针对云南未来电力季节性缺额问题,假设甲烷富氧发电厂提供半年枯期电力,装机200 MW,仅需建设多功能盐穴储氢库总库容4.78×10^(6)m^(3),可消纳水电5.34×10^(8)kW·h,提供枯期发电量2.88×10^(8)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氢能 盐穴储氢 氢能产业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矿井抽水蓄能电站潜力评估与建设关键技术 被引量:26
12
作者 卢开放 侯正猛 +3 位作者 孙伟 张盛友 方琰藜 高通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6-144,共9页
针对云南省矿井地下空间利用率低、蓄电储能需求日益增长的问题,综合考虑岩石力学、矿山规划、环境、经济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对云南省利用废弃矿井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开发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同时,以常规抽水蓄能电站为基础,结合云南省... 针对云南省矿井地下空间利用率低、蓄电储能需求日益增长的问题,综合考虑岩石力学、矿山规划、环境、经济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对云南省利用废弃矿井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开发潜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同时,以常规抽水蓄能电站为基础,结合云南省地质条件、矿产资源分布、矿山地下空间分布特点等,对矿井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时站址的选择、地下空间的稳定、地下空间防渗等关键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开发条件优越,现阶段能够较好地满足云南省电力需求;云南省众多矿山的累积采空区已超过1.5×10^(9)m^(3),其中可利用采空区高达1.2×10^(8)m^(3),为建造井下抽水蓄能电站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云南省矿井抽水蓄能电站年总发电量可达3.29×10^(10)kW·h,根据改造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实例计算可知,改造建设的电站每日抽水5 h,其年发电量将达到1.76×10^(8)kW·h。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废弃矿井改造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产生较好的动静态效益。同时,将“智慧矿山”与废弃矿井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相结合,实现智能一体化抽水蓄能,在未来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电站 潜力评估 关键技术 采空区 动静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