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曼光谱技术在脑胶质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葛梅兰 王与烨 +2 位作者 李海滨 徐德刚 姚建铨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5-1013,共19页
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具有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等特点。脑胶质瘤边界的精准识别是减少患者术后复发、改善愈后状况的重要前提。因此,发展快速、高灵敏度、无标记的脑胶质瘤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拉曼光谱技术作为... 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具有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等特点。脑胶质瘤边界的精准识别是减少患者术后复发、改善愈后状况的重要前提。因此,发展快速、高灵敏度、无标记的脑胶质瘤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拉曼光谱技术作为一种指纹谱,能够在分子水平上反映物质的化学和结构信息,已经在脑胶质瘤的定性定位识别中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不同种类的拉曼光谱技术,其次梳理了拉曼光谱技术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拉曼光谱技术在脑胶质瘤检测中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脑胶质瘤 检测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栅耦合技术的光子芯片传感测试系统
2
作者 刘星宇 郭荣翔 +2 位作者 郎玘玥 刘铁根 程振洲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6-164,共9页
随着光子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光电芯片测试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然而,现有光子芯片测试系统主要针对通信芯片的需求开发,缺少对环境参量的控制功能,难以满足传感芯片的研发需求。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光栅耦合技术的光子芯... 随着光子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光电芯片测试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然而,现有光子芯片测试系统主要针对通信芯片的需求开发,缺少对环境参量的控制功能,难以满足传感芯片的研发需求。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光栅耦合技术的光子芯片传感测试系统,可以实现光栅自动耦合、环境控制与感知、数据处理与交互等功能,并利用此系统完成了基于微环谐振腔光学芯片的气体浓度传感与温度传感实验。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此系统可以对浓度为20%~80%之间的CO_(2)气体进行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0.152 GHz/%(2.113 pm/%),同时可以对30℃~35℃之间的环境温度进行检测,灵敏度为4.996 GHz/℃(74.891 pm/℃)。本工作为光学传感芯片的研发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基光子学 光栅耦合技术 光学传感芯片 环境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前编码的制冷型红外光学系统焦深拓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馨竹 杨磊 +3 位作者 段文浩 杨童 刘万成 谢洪波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5,共12页
设计二次成像方式,解决了相位板放置位置和探测器冷阑结构之间的位置冲突,完成了制冷型红外光学系统的结构设计。引入波前编码技术,结合截止频率处调制传递函数的变化趋势和对调制传递函数曲线一致性的客观评价,分析相位板参数取值对系... 设计二次成像方式,解决了相位板放置位置和探测器冷阑结构之间的位置冲突,完成了制冷型红外光学系统的结构设计。引入波前编码技术,结合截止频率处调制传递函数的变化趋势和对调制传递函数曲线一致性的客观评价,分析相位板参数取值对系统的不同影响,直接得到合适的相位板参数。利用光学软件对波前编码系统进行仿真,并采用Lucy-Richardson迭代算法恢复编码模糊图像。基于像素及人眼视觉感受对复原图像进行综合评价,证明波前编码技术有效拓展了普通红外光学系统的焦深,可拓展至原焦深范围的2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红外光学系统 波前编码 焦深拓展 相位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航天光纤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6
4
作者 刘铁根 王双 +2 位作者 江俊峰 刘琨 尹金德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81-1692,共12页
光纤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测量灵敏度高、复用能力强、抗电磁干扰、易于嵌入材料内部等诸多优点,非常适合航空航天极端环境下温度、应变、压力、声振动以及角速度等多种参量的测量。着重介绍基于EFPI、FBG以及FOG的航空航天光纤... 光纤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测量灵敏度高、复用能力强、抗电磁干扰、易于嵌入材料内部等诸多优点,非常适合航空航天极端环境下温度、应变、压力、声振动以及角速度等多种参量的测量。着重介绍基于EFPI、FBG以及FOG的航空航天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现状,以及天津大学在航空航天光纤传感技术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航空航天温度、应变、压力、声振动传感系统,航空光纤法珀大气压力测量实验及多参量光纤传感系统在空间环境模拟设备中的应用实例。讨论航空航天光纤传感技术的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航空航天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 航空 航天 压力 温度 应变 声振动 角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Z干涉的光纤围栏系统实验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刘波 杨亦飞 +3 位作者 张键 罗建花 刘艳格 开桂云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3-1017,共5页
对基于M-Z干涉技术的光纤围栏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讨论并分析了M-Z干涉技术在光纤围栏系统中的应用原理.利用M-Z干涉技术和互相关技术,在总计60km的光纤上进行了单点和两点扰动的原理性实验.在采样速率为20MHz时,理论上最高可达10m的定... 对基于M-Z干涉技术的光纤围栏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讨论并分析了M-Z干涉技术在光纤围栏系统中的应用原理.利用M-Z干涉技术和互相关技术,在总计60km的光纤上进行了单点和两点扰动的原理性实验.在采样速率为20MHz时,理论上最高可达10m的定位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子 光纤围栏 M-Z 光纤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驾驶车载激光雷达关键技术与应用算法 被引量:43
6
作者 陈晓冬 张佳琛 +3 位作者 庞伟凇 艾大航 汪毅 蔡怀宇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8-40,共13页
随着全球智能驾驶进入产业化与商业化的准备期,车载激光雷达凭借其优异性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环境感知传感器并在硬件技术和应用算法上得到迅猛发展。文章以激光雷达扫描方式及相关技术为切入点对智能驾驶车载激光雷达硬件关键技术进行... 随着全球智能驾驶进入产业化与商业化的准备期,车载激光雷达凭借其优异性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环境感知传感器并在硬件技术和应用算法上得到迅猛发展。文章以激光雷达扫描方式及相关技术为切入点对智能驾驶车载激光雷达硬件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分别讨论了机械式、混合式和全固态车载激光雷达的原理、特点及现状;以智能驾驶应用任务为导向,对点云分割、目标跟踪与识别、即时定位与地图重建这三类车载激光雷达应用算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可见,车载激光雷达为降低成本、提升性能、满足智能驾驶需求将进一步走向固态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应用算法研究的追求目标则是实时、高效和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驾驶 车载激光雷达 扫描方式 雷达点云应用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赫兹波三维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与烨 陈霖宇 +3 位作者 徐德刚 石嘉 冯华 姚建铨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8,共18页
太赫兹波具有良好的光谱特性、非电离性和对许多非极性材料具有穿透性,在无损探伤、安检、生物医学诊断、艺术品鉴别等领域表现出许多独特的优点。特别是,太赫兹波三维成像技术能够实现样品内部信息探测,逐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并展现... 太赫兹波具有良好的光谱特性、非电离性和对许多非极性材料具有穿透性,在无损探伤、安检、生物医学诊断、艺术品鉴别等领域表现出许多独特的优点。特别是,太赫兹波三维成像技术能够实现样品内部信息探测,逐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重点介绍了太赫兹波三维成像的几种常用技术,包括其基本原理和对应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波 三维成像 计算机辅助层析 光学相干层析 飞行时间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腔衰荡光谱技术及其最新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亚萍 张伟刚 +4 位作者 姜萌 张绮 刘波 王志 刘艳格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1-409,共9页
阐述了腔衰荡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从结构设计的角度考虑,归纳出光纤衰荡腔的三种基本结构,并对光纤腔衰荡光谱技术及其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报道了我们采用脉冲光纤环衰荡光谱技术进行液体检测取得的最新进展;在总结光纤腔衰荡光... 阐述了腔衰荡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从结构设计的角度考虑,归纳出光纤衰荡腔的三种基本结构,并对光纤腔衰荡光谱技术及其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报道了我们采用脉冲光纤环衰荡光谱技术进行液体检测取得的最新进展;在总结光纤腔衰荡光谱技术优点的基础上,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衰荡光谱 光纤腔衰荡光谱 光纤环 吸收光谱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粒子图像测速的30×荧光探测显微镜研制
9
作者 娄泰袁葛 郭程祥 +2 位作者 杨童 杨磊 谢洪波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6,共11页
为了解决目前产品化的显微镜无法满足显微粒子图像测速系统对于复消色差长工作距和集成化要求的问题,研究了长工作距复消色差物镜的设计原理,布局照明与成像结构,得到集成化的显微镜系统。采用折射设计和无限远校正结构,设计了一款具有3... 为了解决目前产品化的显微镜无法满足显微粒子图像测速系统对于复消色差长工作距和集成化要求的问题,研究了长工作距复消色差物镜的设计原理,布局照明与成像结构,得到集成化的显微镜系统。采用折射设计和无限远校正结构,设计了一款具有30倍放大率、数值孔径为0.35、工作波长位于可见光波段且工作距离为17.3 mm的平场复消色差显微物镜。其整体成像性能接近衍射极限。基于光学设计进行加工与装调后,使用仪器进行实验。粒子成像与测速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可对直径为1μm的粒子清晰成像,测量速度偏差与理论模拟值偏差在6%以内,说明显微镜系统设计具有可行性,集成化的仪器表现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与制造 几何光学 显微镜 探测 成像系统 粒子图像测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视场高分辨率光学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10
作者 郭晓松 万云龙 +2 位作者 杨童 杨磊 谢洪波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6-217,共12页
光学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航天等领域,随着加工技术的发展,宽视场高分辨率成像成为主要应用需求。以反远摄结构作为基础,基于赛德尔像差理论,通过光阑光线入射角度控制约束,建立了一种宽视场高分辨率光学系统的初始结构。同时,以... 光学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航天等领域,随着加工技术的发展,宽视场高分辨率成像成为主要应用需求。以反远摄结构作为基础,基于赛德尔像差理论,通过光阑光线入射角度控制约束,建立了一种宽视场高分辨率光学系统的初始结构。同时,以高阶像差约束控制作为进一步优化方向,设计了一种单孔径宽视场高分辨率成像光学系统。设计的系统视场角为70°,各视场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曲线接近衍射极限,中心视场衍射MTF在550 lp/mm处优于0.2,系统成像质量良好,各项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实现了宽视场、高分辨率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宽视场 高分辨率 像差优化 Zernike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电瞄具多光轴平行性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战华 廖可 +1 位作者 朱猛 王铨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1-576,共6页
为了精准地测量光电瞄具多光轴的平行性,采用大口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平行光管的多光轴检测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设计了完整的测量系统(包括光学成像系统、控制系统、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离散余弦变换系数作为评价标准,实... 为了精准地测量光电瞄具多光轴的平行性,采用大口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平行光管的多光轴检测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设计了完整的测量系统(包括光学成像系统、控制系统、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离散余弦变换系数作为评价标准,实现了高精度的自动对焦;采用大口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满足不同型号瞄具的测量,实现了可见光、近红外和远红外3种光学系统的光轴平行性的自动检测。结合一种光电瞄具成品进行了实际测试,当光轴之间偏差角为0.04mrad~0.08mrad时,相对误差在13%以内,此范围可认为是系统检测角度的下限。结果表明,该系统减小了人为读数等主观原因造成的误差,通用性强、检测效率高,精度满足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与计量 平行性检测 大口径离轴 抛物面反射镜 多光轴 自动对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D的强背景下光点位置探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战华 李兴达 +1 位作者 蔡怀宇 朱猛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9-94,共6页
目前基于PSD的光电探测应用大多是以激光入射,有效信号远强于背景,为了满足更大的测量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SD的强背景下探测闪光点空间位置的方法。设计了预处理电路将PSD产生的微弱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并经过高速AD转换为数字... 目前基于PSD的光电探测应用大多是以激光入射,有效信号远强于背景,为了满足更大的测量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SD的强背景下探测闪光点空间位置的方法。设计了预处理电路将PSD产生的微弱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并经过高速AD转换为数字信号,分析了背景信号对PSD测量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在软件中减去背景和暗电流以提取有效信号并对其进行精确计算的方法。用LED做闪光点在不同室外背景下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200kHz的高速测量,有效去除了不同背景和暗电流的影响,强背景下测量线性误差在1.2%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置探测 PSD 自然光 减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道频域模型及OFDM技术的超分辨率时延估计算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晶 裴亮 +1 位作者 曹茂永 郁道银 《传感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33-736,共4页
就非自由空间电磁波测距这一课题,给出了信道的参数化频域模型,提出了互相关MUSIC超分辨率时延估计(TDE)算法,进一步结合先进的OFDM技术提出了基于信道频域响应及OFDM技术的互相关MUSIC算法,利用OFDM这一特殊的调制解调技术方便可靠的... 就非自由空间电磁波测距这一课题,给出了信道的参数化频域模型,提出了互相关MUSIC超分辨率时延估计(TDE)算法,进一步结合先进的OFDM技术提出了基于信道频域响应及OFDM技术的互相关MUSIC算法,利用OFDM这一特殊的调制解调技术方便可靠的获得了信道的频域响应。对该算法的时延估计性能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SNR]=0dB、[BW]=20MHz条件下可实现精确的TDE,对应的测距误差不大于30cm,充分体现了算法的超分辨率特性及抗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测距 时延估计 多径效应 超分辨率 OFD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距离非对称干涉型振动传感高精度定位方法研究(特邀)
14
作者 胡鑫鑫 刘琨 +6 位作者 井建迎 薛康 陈超翔 杜紫雯 李贵贤 江俊峰 刘铁根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4-314,共11页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振动监测在当前线性工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非对称双Mach-Zehnder干涉型分布式光纤传感(Asymmetric Dual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ADMZI)有效延长了振动传感距离,然而系统固有的非对称性导致直接使... 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振动监测在当前线性工程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非对称双Mach-Zehnder干涉型分布式光纤传感(Asymmetric Dual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ADMZI)有效延长了振动传感距离,然而系统固有的非对称性导致直接使用互相关算法定位失效。通过提取干涉信号的相位变化特征可消除传感系统的非对称性。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同步压缩小波变换(Wavelet-based Synchrosqueezing Transform,WSST)的高精度定位方法。首先,在功率谱分析获得干涉信号20 dB带宽的基础上,基于WSST对两路干涉信号进行时频分析,自适应提取有效的相位变化特征,消除传感系统的不对称性。与连续小波变换(Continuous Wavelet Transform,CWT)相比,WSS T的时频分辨率更高,抗噪性更强,从而有利于提高定位精度。然后,基于相位变化特征进行互相关运算,获取干涉信号之间的时延并根据ADMZ I传感原理解调出振动位置。为了验证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对传感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现场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可在128 km长传感光纤上对振动信号进行精确定位,定位精度约为35.4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传感 非对称干涉仪 振动传感 同步压缩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相位滤波技术的FBG降噪解调算法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琨 李鑫 +5 位作者 江俊峰 黄翔东 张皓杰 王超 刘畅 刘铁根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4-129,共6页
提出一种基于全相位滤波技术的光纤布喇格光栅降噪解调算法,该算法根据信号的数字频率特征快速配置适应于该信号的滤波器系数,由传感信号的数字截止频率控制滤波器边界,有效滤除混杂在光纤布喇格光栅信号中的高频分量.推导了滤波器解析... 提出一种基于全相位滤波技术的光纤布喇格光栅降噪解调算法,该算法根据信号的数字频率特征快速配置适应于该信号的滤波器系数,由传感信号的数字截止频率控制滤波器边界,有效滤除混杂在光纤布喇格光栅信号中的高频分量.推导了滤波器解析表达式,结合光纤布喇格光栅信号的数字频率特征分析了滤波器幅频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对不同采样间隔下的传感信号能够实现适应性降噪;与高斯拟合法相比,解调波长稳定性相近,但平均解调时间缩短了10倍,与质心法相比,解调波长稳定性提高了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布喇格光栅 解调算法 全相位滤波 采样间隔 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bus UDP协议与FPGA的多设备测控系统
16
作者 黄战华 胡朝政 +1 位作者 王康年 龙子洋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0,84,共6页
为了满足多设备测控系统日益增长的数据吞吐率和系统高集成度、高灵活性的要求,设计了一套基于Modbus UDP协议与FPGA的系统。系统包含上位机、下位机2个子系统,通过Modbus UDP协议通讯。下位机子系统以FPGA为核心,总线架构和模块化的程... 为了满足多设备测控系统日益增长的数据吞吐率和系统高集成度、高灵活性的要求,设计了一套基于Modbus UDP协议与FPGA的系统。系统包含上位机、下位机2个子系统,通过Modbus UDP协议通讯。下位机子系统以FPGA为核心,总线架构和模块化的程序设计保证系统升级灵活性和通讯可靠性;上位机子系统软件基于PC平台,集成自动化测控功能,对采集数据进行建模展示和数据管理。实验结果表明系统通信稳定可靠。系统具有集成度高、维护便利、易升级且通信速率高的特点,为多设备测控系统提供了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PGA Modbus UDP协议 测控系统 多设备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5 nm雷达波段低折射率超透镜的仿真设计与研究
17
作者 刘泽武 陈洁 +2 位作者 郭程祥 杨磊 谢洪波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0-280,共11页
基于超表面的激光雷达系统是当前的热门研究领域。现有的红外雷达波段超表面通常采用高折射率的TiO_(2)作为天线材料,这限制了超表面在CMOS兼容芯片上的集成。针对这一问题,研究采用低折射率材料Si_(3)N_(4)设计超表面的方法,采用熔融... 基于超表面的激光雷达系统是当前的热门研究领域。现有的红外雷达波段超表面通常采用高折射率的TiO_(2)作为天线材料,这限制了超表面在CMOS兼容芯片上的集成。针对这一问题,研究采用低折射率材料Si_(3)N_(4)设计超表面的方法,采用熔融石英作为衬底、方形纳米柱作为纳米天线并保证了天线的低纵横比。使用有限差分时域仿真软件分析相同口径下不同焦距的超表面,并对比了它们的聚焦效率、传输效率和聚焦光斑大小随F数的变化,超透镜的聚焦光斑大小接近衍射极限,最大聚焦效率达到了80%。提出的设计方案适用于任意空间相位曲线的设计,有利于超表面与CMOS制造技术的兼容,对于实现超紧凑的芯片级激光雷达传感器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超透镜 衍射光学 激光雷达 SI3N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脉冲光泵浦的mJ级棒状Yb:YAG飞秒激光放大器(特邀)
18
作者 冯汝毅 邹跃 +4 位作者 郝静宇 王思佳 刘博文 范锦涛 胡明列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38,I0001,共10页
高功率泵浦引入的热效应是影响固体激光放大器实现高脉冲能量、高光束质量脉冲放大输出的因素,采用脉冲光泵浦的形式能够有效缓解热效应带来的影响。基于同步脉冲光泵浦方式,结合啁啾脉冲放大技术,仅通过单级棒状Yb:YAG双通行波激光放大... 高功率泵浦引入的热效应是影响固体激光放大器实现高脉冲能量、高光束质量脉冲放大输出的因素,采用脉冲光泵浦的形式能够有效缓解热效应带来的影响。基于同步脉冲光泵浦方式,结合啁啾脉冲放大技术,仅通过单级棒状Yb:YAG双通行波激光放大,压缩后获得单脉冲能量为1.65 mJ、重复频率为1 kHz、脉冲宽度为623 fs、光束质量因子为M2X=1.13,MY2=1.14、2 h功率稳定性为0.85%(RMS)、10万个脉冲间能量稳定性为1.11%(RMS)的高光束质量飞秒激光输出。将其作为基频光注入到基于补偿板的三倍频系统中,通过优化基频光光斑尺寸以及晶体厚度,得到单脉冲能量为0.438 mJ、中心波长为344 nm的紫外飞秒激光,三次谐波的总转换效率高达2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激光器 飞秒激光 啁啾脉冲放大 频率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YAG/LBO倍频蓝光的全固态激光综合实验系统 被引量:2
19
作者 钟凯 温午麒 +1 位作者 徐德刚 姚建铨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3-118,共6页
基于Nd:YAG/LBO内腔倍频开发了一套多功能全固态激光综合实验系统。创新性地引入准三能级Nd:YAG激光器、非线性光学倍频技术及独立温控技术,扩展了全固态激光器实验教学的内容,能够全面锻炼学生在全固态激光及非线性光学领域的实践能力... 基于Nd:YAG/LBO内腔倍频开发了一套多功能全固态激光综合实验系统。创新性地引入准三能级Nd:YAG激光器、非线性光学倍频技术及独立温控技术,扩展了全固态激光器实验教学的内容,能够全面锻炼学生在全固态激光及非线性光学领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对激光二极管(LD)泵浦源、Nd:YAG晶体能级结构及倍频的相位匹配等概念与技术的理解。该综合实验系统在经济性、适用性、功能性及科学前沿性等方面与现有装置相比均具有明显优势,相关实验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系统 全固态激光 非线性光学 准三能级 激光二极管 倍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棒串接Nd:YAG激光器的稳区分析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玉萍 李喜福 +3 位作者 张会云 王鹏 何志红 姚建铨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17-1321,共5页
用传输矩阵法理论分析了在含热致双折射补偿和不含热致双折射补偿两种情况下,r偏振和Ф偏振对双棒串接激光器谐振腔稳区的影响.选用低掺杂浓度的Nd∶YAG棒,实验上用含90°石英旋光片的双棒对称平行平面短腔获得了最佳实验结果.1064n... 用传输矩阵法理论分析了在含热致双折射补偿和不含热致双折射补偿两种情况下,r偏振和Ф偏振对双棒串接激光器谐振腔稳区的影响.选用低掺杂浓度的Nd∶YAG棒,实验上用含90°石英旋光片的双棒对称平行平面短腔获得了最佳实验结果.1064nm激光最高输出功率达482.3W,对应光-光转换效率为4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棒串接 Nd∶YAG激光器 传输矩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