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宽波段响应硅雪崩光电探测器研究
1
作者 彭红玲 卫家奇 +6 位作者 宋春旭 王天财 曹澎 陈剑 邓杰 ZHUANG Qian-Dong 郑婉华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4-471,共8页
本文基于目前对宽波段探测器的应用需求,设计了一种在250~1100 nm范围有较高响应的硅雪崩光电探测器(Si APD),不需要拼接即可实现紫外-可见-近红外波段光的高效探测。分别对硅的紫外增强和(近)红外增强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为获得宽... 本文基于目前对宽波段探测器的应用需求,设计了一种在250~1100 nm范围有较高响应的硅雪崩光电探测器(Si APD),不需要拼接即可实现紫外-可见-近红外波段光的高效探测。分别对硅的紫外增强和(近)红外增强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为获得宽波段响应Si APD,对器件结构进行模拟设计,采用光背入射等方式,提高短波吸收,同时保证近红外吸收。模拟优化的Si APD器件峰值波长940 nm左右,在250 nm和1100 nm处响应光电流均超过峰值的15%,这种结构的器件适用于多光谱及未来高精度探测等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雪崩光电探测器 宽波段响应探测器 紫外增强 近红外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GM微腔自注入锁定压窄线宽技术研究
2
作者 张军 康朝烽 +3 位作者 杨煜 陈天赐 杨彬彬 王克逸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67-1673,共7页
回音壁模式(whispering gallerymode,WGM)微腔具有超高Q值和极小的模式体积,并且还存在一种弱后向瑞利散射。利用WGM微腔的该反馈机制,可以实现激光线宽几个数量级的压缩,基于此设计了一种窄线宽激光器。利用数值仿真分析了自注入锁定... 回音壁模式(whispering gallerymode,WGM)微腔具有超高Q值和极小的模式体积,并且还存在一种弱后向瑞利散射。利用WGM微腔的该反馈机制,可以实现激光线宽几个数量级的压缩,基于此设计了一种窄线宽激光器。利用数值仿真分析了自注入锁定过程中的光学行为,具体而言分析了系统中相位、失谐、后向散射、耦合效率的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同时并使用半导体激光器进行了验证实验,半导体激光器中心波长为1552.126nm,实验中将7 MHz线宽激光输出压窄至500kHz。基于该方案实现的窄线宽激光器具有轻量化、便捷性高、性能稳定等诸多优点。因而,这种窄线宽激光器在激光干涉测量、激光陀螺、激光测距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线宽 回音壁模式微腔 瑞利散射 自注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探测技术 被引量:28
3
作者 吴青林 刘云 +3 位作者 陈巍 韩正甫 王克逸 郭光灿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6-306,共11页
近年来,以量子密钥分配为代表的各种量子信息技术应用获得了飞速发展,这些应用对单光子探测器的性能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以光电倍增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为代表的传统单光子探测器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以超导单光子探... 近年来,以量子密钥分配为代表的各种量子信息技术应用获得了飞速发展,这些应用对单光子探测器的性能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以光电倍增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为代表的传统单光子探测器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以超导单光子探测器为代表的新型低温单光子探测器件,其性能比现有商用单光子探测器有了本质性的提升。本文综述了迄今为止各种类型的单光子探测器,并指出各自在量子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以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探测 光电倍增管 雪崩光电二极管 超导单光子探测器 量子点单光子探测器 可见光子计数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CVD载气流量对GaN外延生长的影响
4
作者 李亚洲 马占红 +4 位作者 姚威振 杨少延 刘祥林 李成明 王占国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79-985,共7页
本文基于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技术,在6英寸Si(111)衬底上外延生长了GaN薄膜,通过椭圆偏振光谱仪、高分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测试分析手段表征了GaN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及晶体质... 本文基于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技术,在6英寸Si(111)衬底上外延生长了GaN薄膜,通过椭圆偏振光谱仪、高分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测试分析手段表征了GaN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及晶体质量,研究了GaN薄膜生长时的H_(2)载气流量变化对GaN生长均匀性及晶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_(2)载气流量的增加,前驱体能够更快地到达衬底表面参与表面反应,从而提高了GaN的生长速率;然而过大的H_(2)载气流量会导致部分混合气体参与GaN生长的时间过短。在H_(2)载气流量为39 slm(标准升每分钟)时,GaN生长速率达到了饱和。提高H_(2)载气流量会导致Ga原子迁移率的增加,然而,当H_(2)载气流量增加到48 slm时,Ga原子迁移率的增加不再带来更平整的表面。AlGaN缓冲层具有V型坑结构形貌,大多数位错在AlGaN缓冲层弯曲、湮灭,并停止向GaN层延伸,这导致GaN生长经历类似横向外延过生长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GaN的晶体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镓 载气流量 SI(111)衬底 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 异质外延 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10刀口法测量激光高斯光束束腰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樊心民 郑义 +4 位作者 孙启兵 王冠军 曾灏宪 邴丕彬 任怀远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41-543,共3页
利用90/10刀口法测量高斯激光光斑尺寸及光束束腰尺寸,克服了传统方法过程繁杂的缺点,精度高、效率高,操作简单。
关键词 90/10刀口法 高斯光束 激光光斑尺寸 光束束腰尺寸 光束参数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位错6英寸锑化镓单晶生长与性能研究
6
作者 杨文文 卢伟 +7 位作者 谢辉 刘刚 吕鑫雨 摆易寒 李晨慧 潘教青 赵有文 沈桂英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4-792,共9页
锑化镓因其优越的物理特性和重要的应用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团队采用液封直拉法成功生长出国内首根6英寸n型掺Te锑化镓单晶锭,加工制备出高质量6英寸(1英寸=2.54 cm)锑化镓单晶衬底,并对晶体结晶质量和晶片表面性质进行了研究。测... 锑化镓因其优越的物理特性和重要的应用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团队采用液封直拉法成功生长出国内首根6英寸n型掺Te锑化镓单晶锭,加工制备出高质量6英寸(1英寸=2.54 cm)锑化镓单晶衬底,并对晶体结晶质量和晶片表面性质进行了研究。测试结果表明,锑化镓衬底(400)面摇摆曲线半峰全宽仅为20″,平均位错密度约为3 177 cm^(-2),表面粗糙度Rq为0.42 nm,氧化层厚度为2.92 nm,显示出6英寸锑化镓单晶具有较高的结晶质量和优良的表面形貌。此外,通过对6英寸锑化镓单晶生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获得了其热场分布、流场分布和固液界面偏转情况。这些研究成果为锑化镓材料的高质量生长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大尺寸晶体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英寸 锑化镓 液封直拉法 位错密度 数值模拟 热场分布 氧化层厚度 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数字修调的高精度运算放大器
7
作者 张益翔 李文昌 +4 位作者 阮为 贾晨强 张子欧 张天一 刘剑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5-602,共8页
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基于数字修调技术的高精度运算放大器,其整体电路包括偏置电路、放大器电路、数字修调电路及静电放电(ESD)保护电路。放大器的输入差分对管工作在亚阈值区,偏置电流设计为正温度系数(PTAT)电流,使得放大器输入级具有恒... 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基于数字修调技术的高精度运算放大器,其整体电路包括偏置电路、放大器电路、数字修调电路及静电放电(ESD)保护电路。放大器的输入差分对管工作在亚阈值区,偏置电流设计为正温度系数(PTAT)电流,使得放大器输入级具有恒跨导。提出了一种失调电压修调结构,通过共模检测模块判断产生失调的差分对管,并由熔丝阵列控制数模转换模块产生对应的补偿电流,实现对差分对管电流的精确补偿,并有效减小失调电压。通过设计修调结构产生的失调补偿电流的温度系数,能够使失调电压具有更低的温漂。电路采用0.18μm CMOS工艺设计及流片,实测结果显示当电源电压为5 V时,修调后的输入失调电压均值为-1.8μV,失调电压最大为36μV,-55~125℃范围内的失调电压温漂最大为0.35μ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算放大器 高精度 数字修调技术 温度补偿 CMOS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F压力传感器输出信号光电转换方案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余先伦 罗映祥 +1 位作者 郑旭武 陈猛 《光通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3,共3页
光电探测器件是光电信息转换系统中连接光学和电子系统的接口器件。分析了光子晶体光纤压力传感器的基本传感原理,设计了光子晶体光纤压力传感器系统和解码系统,根据光子晶体光纤压力传感器输出电信号特征可选择InGaAs/InP-APD为光电探... 光电探测器件是光电信息转换系统中连接光学和电子系统的接口器件。分析了光子晶体光纤压力传感器的基本传感原理,设计了光子晶体光纤压力传感器系统和解码系统,根据光子晶体光纤压力传感器输出电信号特征可选择InGaAs/InP-APD为光电探测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与波导光学 光子晶体光纤压力传感器 信号检测 光电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聚焦超声的声致发光技术检测不同组织的成像差异 被引量:1
9
作者 丁春峰 邢达 郭洪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4-506,共3页
目的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聚焦超声的声致发光,结合ICCD成像技术检测不同组织成像差异的方法。方法 实验样品为一块4 cm×4 cm×2 cm的猪的脂肪组织,中间埋入一块0.5 cm×0.5 cm×0.5 cm的血块,代表不同的组织层,利用聚... 目的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聚焦超声的声致发光,结合ICCD成像技术检测不同组织成像差异的方法。方法 实验样品为一块4 cm×4 cm×2 cm的猪的脂肪组织,中间埋入一块0.5 cm×0.5 cm×0.5 cm的血块,代表不同的组织层,利用聚焦超声对组织内的一层进行逐点扫描,然后对各点在超声作用下产生的发光强度进行二维图像重建,利用各点发光强度的差异得到组织样品的二维图像。结果 利用该方法能够清晰地得到脂肪组织中埋藏血块的二维分布,测量精度达到0.5 mm,测量深度达到1 cm。结论 该方法可望在乳腺癌等皮下肿瘤的早期诊断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致发光 ICCD成像系统 聚焦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照感知的红外/可见光融合目标检测
10
作者 程清华 鉴海防 +2 位作者 郑帅康 郭慧敏 李越豪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2,共10页
基于红外/可见光融合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道路交通、安防监控等开放场景下的目标检测的效果。现有方法较少针对红外/可见光差异性设计特征交互机制,使得检测的精度和鲁棒性受限。因此,设计了一种基于双流结构的红外/可见光图像融合网络,... 基于红外/可见光融合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道路交通、安防监控等开放场景下的目标检测的效果。现有方法较少针对红外/可见光差异性设计特征交互机制,使得检测的精度和鲁棒性受限。因此,设计了一种基于双流结构的红外/可见光图像融合网络,充分考虑了不同模态图像间的差异,通过提取和融合不同模态图像的多层次特征信息,实现开放环境下目标的精准识别。针对可见光图像质量容易受到环境光照变化影响的问题,设计了轻量化的图像光照感知模块,通过权重分配函数动态调整红外/可见光的融合权重,提高了融合算法的适应性和准确性。同时,设计了无参数的3D注意力模块,以自动识别网络所提取特征的通道和空间重要性,并根据模态间的重要性不同分配不同的融合权重,其能够在不增加网络参数量的前提下提高网络融合的效果。此外,构建了一套近红外/可见光数据集(NRS),为开放场景的目标识别任务提供了更多源的数据。最后,在自主构建的数据集NRS和公开数据集M^(3) FD上对模型进行了一系列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检测精度分别达到93.5%,92.2%(mAP_(.50)),能够为开放场景中的目标精准探测识别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检测 多谱段融合 近红外图像 光照感知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参量产生器泵浦源的优化设计与实验研究
11
作者 刁述妍 刘强 +2 位作者 徐龙浩 姚建铨 郑义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34-937,共4页
研究了作为光参量产生器的泵浦源的1064nm Nd∶YAG激光器输出特性和运转特性。通过调Q脉冲的速率方程的数值计算得到脉冲形状,分析了脉冲形状对光参量振荡的影响。在泵浦功率为9.3W,Q开关重复频率为20kHz时,输出TEM00模1064nm激光平均... 研究了作为光参量产生器的泵浦源的1064nm Nd∶YAG激光器输出特性和运转特性。通过调Q脉冲的速率方程的数值计算得到脉冲形状,分析了脉冲形状对光参量振荡的影响。在泵浦功率为9.3W,Q开关重复频率为20kHz时,输出TEM00模1064nm激光平均功率为3.20W,光光转换效率34.4%,峰值功率为60kW。高峰值功率、窄脉宽的泵浦源为产生高质量、宽调谐、高转换效率的光参量产生器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参量产生器 泵浦源 脉冲激光器 ND:YAG晶体 声光Q开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微沟道热沉精密加工技术研究
12
作者 杨文韬 梁一平 +1 位作者 王立威 韩文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4年第9期48-51,共4页
微沟道传热技术是当前国际传热领域研究的前沿,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列阵、大型计算机芯片冷却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克服有成熟加工技术的硅微沟道导热系数不高的缺陷,解决普通铜沟道机械加工技术中加工切向应力对沟道壁的破... 微沟道传热技术是当前国际传热领域研究的前沿,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列阵、大型计算机芯片冷却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克服有成熟加工技术的硅微沟道导热系数不高的缺陷,解决普通铜沟道机械加工技术中加工切向应力对沟道壁的破坏无法获得小于300μm的沟道壁以及机械加工后毛刺对制冷流体工质阻力极大的问题,对导热系数更高的铜微沟道的沟道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利用机械雕刻和化学腐蚀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一种简单的机械-化学二次加工工艺,实现了对铜微沟道的精密加工,满足微沟道壁薄、沟道光滑的技术要求,且价格便宜、制作工艺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铜微沟道 精密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Yb^3+双包层光纤激光器实验中的荧光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建国 郑义 +1 位作者 丁春峰 任怀远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6-839,共4页
在研究掺Y b3+光纤激光器的实验中,发现伴生有可见区的荧光,用光谱仪测量发现该可见区荧光的波长分别为639.4 nm,520.7 nm,487 nm和474.8 nm,通过对比分析掺Y b3+光纤中杂质的能级结构,发现伴生的红、绿、蓝荧光由Y b3+与P r3+合作产生... 在研究掺Y b3+光纤激光器的实验中,发现伴生有可见区的荧光,用光谱仪测量发现该可见区荧光的波长分别为639.4 nm,520.7 nm,487 nm和474.8 nm,通过对比分析掺Y b3+光纤中杂质的能级结构,发现伴生的红、绿、蓝荧光由Y b3+与P r3+合作产生,其荧光过程是由于Y b3+离子的能量转移给P r3+,由P r3+受激辐射产生的红、绿、蓝荧光。实验结果表明:掺Y b3+双包层光纤吸收泵浦光后产生的荧光是上转换的,这会导致光纤激光器激光能量转换效率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包层掺Yb3+光纤激光器 合作荧光 上转换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精度快速激光修调方案设计 被引量:3
14
作者 贾晨强 李文昌 +2 位作者 阮为 刘剑 张天一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77,共7页
在激光修调过程中,激光的修调路径和控制策略是影响修调精度和修调速度的关键因素,而常规激光修调方案难以同时满足高精度和快速修调。因此,提出了一种高精度快速激光修调方案,使用“离散+连续”结构的金属薄膜电阻图形提高修调效率和... 在激光修调过程中,激光的修调路径和控制策略是影响修调精度和修调速度的关键因素,而常规激光修调方案难以同时满足高精度和快速修调。因此,提出了一种高精度快速激光修调方案,使用“离散+连续”结构的金属薄膜电阻图形提高修调效率和可靠性;利用阶梯形的激光修调路径提升修调精度;采用动态测试步长的控制策略提高修调速度。采用上述方案对60个金属薄膜电阻样品进行激光修调,结果表明:修调精度可达0.004%,平均测试步长为2.53,验证了所提出的修调方案可有效提升修调精度和修调速度。进一步将该方案应用在200个温度传感器芯片的校准中,结果表明200个温度传感器芯片的测温误差均校准至±0.2℃以内,平均测试步长为6.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修调 修调精度 修调速度 金属薄膜电阻 阶梯形修调路径 动态测试步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特性对InAs/GaSb Ⅱ型超晶格光学性质影响理论研究
15
作者 马泽军 李远 +9 位作者 朱申波 程凤敏 刘俊岐 王利军 翟慎强 卓宁 陈涌海 张锦川 刘舒曼 刘峰奇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7-823,共7页
InAs/GaSb Ⅱ型超晶格是中红外谱段光电子器件的核心结构,其Ⅱ型能带排列特点使电子、空穴在实空间分离而跨过界面,其非公共原子构型使得界面态丰富。我们在Burt-Foreman包络函数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界面态对超晶格电子能态和波函... InAs/GaSb Ⅱ型超晶格是中红外谱段光电子器件的核心结构,其Ⅱ型能带排列特点使电子、空穴在实空间分离而跨过界面,其非公共原子构型使得界面态丰富。我们在Burt-Foreman包络函数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界面态对超晶格电子能态和波函数的调控作用。理论计算表明,超晶格缓变界面和界面势两种不对称界面态分布,都会导致重空穴带的自旋劈裂,而只有施加界面势时才会使得轻空穴带发生自旋劈裂。此外,研究了改变阱宽和改变势垒时超晶格体系带隙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势垒厚度增大,陡峭界面和缓变界面两种界面态下的带隙计算结果逐渐降低,并且随着厚度增加带隙趋于收敛,而界面势下的带隙计算结果随着势垒厚度的增大而增大,与前两者呈现相反的趋势,这为中红外超晶格器件的精确设计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锑化物 超晶格 界面态 前后向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反射型超表面太赫兹宽带极化转换器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瑞 王伟 +1 位作者 陈顺荣 杨宋源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80-283,共4页
提出了一种宽带的反射型超表面太赫兹极化转换器,其单元结构由主“I”型和两个附加“C”型构成,在较宽频带及较大斜入射角范围,可将入射的线极化波高效地转换为交叉极化波。仿真结果表明,极化转换器工作在1.05~2.45THz的频率范围内,相... 提出了一种宽带的反射型超表面太赫兹极化转换器,其单元结构由主“I”型和两个附加“C”型构成,在较宽频带及较大斜入射角范围,可将入射的线极化波高效地转换为交叉极化波。仿真结果表明,极化转换器工作在1.05~2.45THz的频率范围内,相对带宽为80%,极化转换效率达到90%以上;若太赫兹波入射角在40°以内,极化转换效率仍保持在80%以上。给出了反射型超表面极化转换器的设计原理,并结合谐振点的表面电流分布分析了极化转换器的工作机理。所设计的高效反射型极化转换超表面,在太赫兹波极化选择控制方面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化转换器 反射型 太赫兹 超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纳米一维复式阵列表面等离激元光谱性质
17
作者 张钦秀 王鹏飞 +4 位作者 张悦 王婷 王玮 熊涛 孙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37-2145,共9页
纳米尺寸的贵金属在入射光的激发下能够产生表面等离激元效应,即光在金属表面与电子发生耦合,引起金属表面自由电子集体震荡的现象。当自由电子的震荡频率与入射光的频率相同时,可以引起等离激元共振,产生独特的光谱特性。贵金属纳米颗... 纳米尺寸的贵金属在入射光的激发下能够产生表面等离激元效应,即光在金属表面与电子发生耦合,引起金属表面自由电子集体震荡的现象。当自由电子的震荡频率与入射光的频率相同时,可以引起等离激元共振,产生独特的光谱特性。贵金属纳米颗粒的等离激元共振效应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基于银纳米颗粒,提出一种一维复式阵列结构,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研究该贵金属阵列的表面等离激元性质。在该结构中,以SiO_(2)为基底,两种不同的银纳米颗粒沿y轴方向放置在SiO_(2)基底的表面上,形成一维复式阵列,平面波入射光沿z轴负方向垂直入射。实验观察到,在300~1200 nm的波长范围内,该复式阵列结构的表面等离激元能够被有效激发,在其吸收光谱上有两个等离激元共振峰。通过调节该结构纳米颗粒的尺寸、形状和阵列周期等结构参数,等离激元共振峰和电磁场模式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此外,固定其中一个银纳米颗粒不变,改变另一颗粒尺寸,可以发现其吸收曲线的两个共振峰发生不同的变化,结合电场图可以得出两个峰所对应的等离激元共振具有不同的电磁场模式。通过改变其中一个银纳米颗粒的形状,如四棱锥、球体、圆柱体和正方体,可以发现当颗粒形状发生变化时,两个共振峰对应的波长均不发生变化,但是不同颗粒形状所产生的电场分布明显不同,底面处的相对电场强度差别也很明显,依此同样可以验证其吸收曲线存在两个不同电磁场模式的共振峰。研究结果对基于贵金属纳米颗粒阵列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器件的设计研究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激元 贵金属 时域有限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FPGA⁃TDC防气泡误差编码器设计
18
作者 陆江镕 李文昌 +2 位作者 刘剑 张天一 王彦虎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1-475,482,共6页
在设计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时间数字转换器(TDC)时,时钟偏斜等因素产生的气泡误差会造成抽头延迟链(TDL)中的延迟单元失效,导致TDC的分辨率变差。提出了一种防气泡误差编码器,通过统计抽头延迟链中发生变化的抽头个数,该编码... 在设计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时间数字转换器(TDC)时,时钟偏斜等因素产生的气泡误差会造成抽头延迟链(TDL)中的延迟单元失效,导致TDC的分辨率变差。提出了一种防气泡误差编码器,通过统计抽头延迟链中发生变化的抽头个数,该编码器使抽头延迟链跳变顺序按照时间顺序映射,从而消除气泡误差的影响。利用Xilinx Virtex UltraScale+FPGA对该防气泡误差编码器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使用该编码器后,基于双端采样法的抽头延迟链TDC分辨率由3.18 ps提升至1.76 ps。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防气泡误差编码器能够解决气泡误差导致的延迟单元失效的问题,避免分辨率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数字转换器(TDC)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气泡误差 编码器 抽头延迟链(TD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硅波导分布布拉格取样光栅的四通道Ⅲ-V/Si激光器阵列
19
作者 贾艳青 王海玲 +2 位作者 孟然哲 张建心 周旭彦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4-114,共11页
提出了一种波长间隔0.8 nm的四通道Ⅲ-V/Si激光器阵列。在四通道硅波导表面设计了两组分布布拉格取样光栅,分别作为前反射镜和后反射镜,形成Ⅲ-V/Si激光器的谐振腔。优化设计分布布拉格取样光栅的参数,选择四个通道的取样光栅的一阶子... 提出了一种波长间隔0.8 nm的四通道Ⅲ-V/Si激光器阵列。在四通道硅波导表面设计了两组分布布拉格取样光栅,分别作为前反射镜和后反射镜,形成Ⅲ-V/Si激光器的谐振腔。优化设计分布布拉格取样光栅的参数,选择四个通道的取样光栅的一阶子光栅对应的波长进行振荡和输出。采用直接晶片键合技术,将图案化的绝缘体上硅晶片和Ⅲ-V外延晶片非集成在一起,实现了Ⅲ-V波导与硅波导的自对准和高效倏逝波耦合。在室温下连续波条件下,制备的四通道Ⅲ-V/Si激光器阵列的硅波导输出功率均大于0.7 mW@60 mA,阈值电流均小于25 mA,激射波长分别为1 569.64 nm、1 570.45 nm、1 571.27 nm和1 572.08 nm,波长间距为0.8 nm±0.2 nm。这种四通道Ⅲ-V/Si激光器阵列经优化后可应用于密集波分复用硅光学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样光栅 分布布拉格反射 直接晶片键合 硅基激光器阵列 异质集成 倏逝波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EV占位预测的激光-毫米波雷达融合目标检测算法
20
作者 李越豪 王邓江 +2 位作者 鉴海防 王洪昌 程清华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5-222,共8页
激光雷达工作环境中的光束衰减和目标遮挡会导致输出点云出现远端稀疏的问题,从而引起基于激光雷达的3D目标检测算法的检测精度随距离衰减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鸟瞰图视角(BEV)空间内目标占位预测的激光-毫米波雷达融合... 激光雷达工作环境中的光束衰减和目标遮挡会导致输出点云出现远端稀疏的问题,从而引起基于激光雷达的3D目标检测算法的检测精度随距离衰减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鸟瞰图视角(BEV)空间内目标占位预测的激光-毫米波雷达融合目标检测算法。首先提出了一种简化的BEV占位预测子网络,用于生成位置相关的毫米波雷达特征,同时有助于解决毫米波雷达数据稀疏带来的网络收敛困难的问题。然后,为了实现跨模态特征融合,设计了一种基于BEV空间特征关联的多尺度激光-毫米波雷达特征融合层结构。在nuScenes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毫米波雷达分支网络的平均检测精度(mAP)达到21.6%,推理时间为8.3ms。在加入融合层结构后,多模态检测算法较基线算法CenterPoint的mAP提升了2.9%,同时增加的额外推理时间开销仅为8.6ms,在距离传感器30m位置处,多模态算法对于nuScenes数据集中10个类别的检测精度达成率分别较CenterPoint提升了2.1%~1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目标检测 激光雷达 毫米波雷达 占位预测 鸟瞰图视角 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