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植模式对干热河谷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斌艳 何光熊 +6 位作者 王艳丹 杨淏舟 余建琳 冷鹏 方海东 史亮涛 冉林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7,共9页
[目的]探究干热河谷区不同种植模式坡耕地的径流分配及水土保持效益,为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型经果林营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原位径流小区监测试验,选取干热河谷坡耕地典型经果林经营的2种种植模式:单作(葡萄、枣树、柱花草)和... [目的]探究干热河谷区不同种植模式坡耕地的径流分配及水土保持效益,为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土保持型经果林营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原位径流小区监测试验,选取干热河谷坡耕地典型经果林经营的2种种植模式:单作(葡萄、枣树、柱花草)和果草复合间作(葡萄+柱花草、枣树+柱花草)为研究对象,设裸地为对照,比较不同作物和种植模式下小区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土壤侵蚀量的差异,探究不同种植模式的径流分配机理,评价不同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干热河谷不同种植模式和裸地径流均以地表径流为主(53.20%~94.07%),降雨量、降雨强度和植被覆盖是影响干热河谷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关键因素,不同种植模式通过调控径流在深土层的分配从而显著减少地表径流(50.79%~89.70%)和径流泥沙量(54.66%~77.13%);果草复合的间作模式50 cm和100 cm壤中流均高于其他模式,果草复合间作模式(枣树+柱花草、葡萄+柱花草)的减流(78.53%,72.54%)、减沙(71.76%,63.21%)效益显著高于单作模式。[结论]果草复合的间作模式通过将表层径流导入土壤深层的机制实现降雨径流的再分配,从而发挥更佳的水土保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降雨特征 径流分配 壤中流 土壤流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扭黄茅+三芒草群落对干热河谷区雨后径流的再分配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淏舟 王艳丹 +4 位作者 岳学文 余建琳 史亮涛 冉林 何光熊 《中国水土保持》 2021年第10期60-63,M0003,共5页
在标准径流观测小区采用多年生草本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和一年生草本三芒草(Aristida adscensio⁃nis)按不同比例构建植被群落,通过观测其径流量、泥沙流失量等特征,探讨两种生活型禾本科牧草在干热河谷区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在标准径流观测小区采用多年生草本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和一年生草本三芒草(Aristida adscensio⁃nis)按不同比例构建植被群落,通过观测其径流量、泥沙流失量等特征,探讨两种生活型禾本科牧草在干热河谷区水土保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由一种多年生禾草和一种一年生禾草构成的水土保持功能型群落,当以盖度表征的两功能型物种功能性状达到均衡时,群落水土保持功能最大,此时群落具有最小的径流及泥沙流失量;一年生或多年生单一物种组成的群落,其水土保持功能与两个物种均有的群落表现出不同的调节能力,多年生植物的作用要大于一年生植物。萨瓦纳群落的径流调节功能可能主要来源于一年生及多年生禾草的混合适应机制,就干热河谷而言,应当重视以扭黄茅为代表的多年生植物促进水分在土壤层均匀分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壤中流 界面流 群落功能 干热河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