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腺病毒感染与肝脏损害的临床病例及病因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颖(综述) 许红梅(审校)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9-263,276,共6页
儿童人腺病毒感染为临床常见的,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自发现以来,该病毒感染遍布全球,四季均可发病。近期出现多例儿童聚集发病的不明原因重症肝炎,部分患儿因病情危重行肝移植治疗,该病的发生可能与腺病毒感染相关。文章对近10年报道... 儿童人腺病毒感染为临床常见的,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自发现以来,该病毒感染遍布全球,四季均可发病。近期出现多例儿童聚集发病的不明原因重症肝炎,部分患儿因病情危重行肝移植治疗,该病的发生可能与腺病毒感染相关。文章对近10年报道的儿童腺病毒感染合并肝脏损害的病例进行分析,并探讨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感染 肝功能异常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常见侵袭性肺部真菌病免疫机制和临床特点 被引量:1
2
作者 秦涛 许红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66-570,共5页
侵袭性肺部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感染,出现气道黏膜炎症和肺部炎症肉芽肿,严重者可能导致坏死性肺炎,甚至血行播散到其他脏器。其发生发展取决于外界真菌致病因素和患者免疫功能的相互作用。儿童患有原发免疫功能缺陷、血液... 侵袭性肺部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感染,出现气道黏膜炎症和肺部炎症肉芽肿,严重者可能导致坏死性肺炎,甚至血行播散到其他脏器。其发生发展取决于外界真菌致病因素和患者免疫功能的相互作用。儿童患有原发免疫功能缺陷、血液恶性肿瘤、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或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应用,长期侵入性置管或者重症感染等情况均可能造成对真菌易感。文章对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特点要素进行探讨,希望能为疾病的早期发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肺部真菌病 免疫学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19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徐贝雪 刘泉波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84-588,共5页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患儿的临床资料,为儿童IPFI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IPFI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95例患儿中男123例、女72例;中位年龄9.5(0.9~62.0)月,新生儿(<28 d)52例,婴幼儿(28 d~3岁)79...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患儿的临床资料,为儿童IPFI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IPFI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95例患儿中男123例、女72例;中位年龄9.5(0.9~62.0)月,新生儿(<28 d)52例,婴幼儿(28 d~3岁)79例,年长儿(3~18岁)64例。新生儿基础疾病以早产儿居多(75.0%),婴幼儿免疫缺陷病较多(20.3%),年长儿血液系统疾病较多(31.3%)。不同年龄组间两联抗生素使用、血液净化或透析、留置胃管、使用糖皮质激素、化疗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胃肠外营养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69.2%),不同年龄组间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耐药率较高,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耐药率较低。结论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以婴幼儿居多,不同年龄段基础疾病及侵袭性因素有差异,病原菌以念珠菌居多,菌种分布可能与年龄有关,念珠菌对唑类耐药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病原菌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根治治疗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柴星苑 张志勇(综述) 赵晓东(审校)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59-662,666,共5页
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SCID)是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典型的免疫学特征是成熟T细胞和NK细胞完全缺失而B细胞数量正常或升高。临床特征是从婴儿早期即出现复发和严重的机会性感染。该病患者往往起病早,临床表现重,预后... 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SCID)是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典型的免疫学特征是成熟T细胞和NK细胞完全缺失而B细胞数量正常或升高。临床特征是从婴儿早期即出现复发和严重的机会性感染。该病患者往往起病早,临床表现重,预后差,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大多在2岁以内死亡。造血干细胞移植(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如果采用HLA匹配的同胞供体,生存率极高(>90%)。然而,当使用替代供体时,成功率和存活率往往较低。因此基因治疗已被开发为替代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造血干细胞移植 基因治疗 基因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脑炎4例病例报告
5
作者 江一志 孟岩 +4 位作者 张璐颖 雷小英 刘奇慧 于洁 窦颖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7-310,共4页
1病例资料例1,女,2岁时确诊β地中海贫血(重型),于5岁1月龄行无关供者外周干细胞移植(供受者HLA 10/10相合),患儿血型A/RH+,供者血型O/RH+。移植后第22天出现阵发性头痛,以前额及左侧颞部为主,数小时后出现惊厥发作,表现为双目凝视、呼... 1病例资料例1,女,2岁时确诊β地中海贫血(重型),于5岁1月龄行无关供者外周干细胞移植(供受者HLA 10/10相合),患儿血型A/RH+,供者血型O/RH+。移植后第22天出现阵发性头痛,以前额及左侧颞部为主,数小时后出现惊厥发作,表现为双目凝视、呼之不应,予咪达唑仑6 mg静推、吸氧等对症处理约2 min后惊厥发作停止;约6 h后出现第2次惊厥,表现为双目凝视、呼之不应、双足内收、双下肢肌张力升高,无明显抖动,予咪达唑仑4 mg止痉、甘露醇降颅压后仍持续浅昏迷,伴眼球转动及嘴部抽动,发作后有阵发性腹痛、发热(热峰38.4℃)。2次惊厥发作缓解后无神萎嗜睡,发作间歇期无意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厥发作 阵发性腹痛 发作间歇期 咪达唑仑 阵发性头痛 眼球转动 双下肢肌张力 对症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2例儿童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汝铃 龙晓茹 +3 位作者 张祯祯 郑改焕 赵瑞秋 许红梅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1053-1060,共8页
目的探讨分析儿童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参照TBM诊断标准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22例TBM患儿,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患儿临... 目的探讨分析儿童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参照TBM诊断标准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22例TBM患儿,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患儿临床各种指标及因素对预后转归(治疗后6个月)的影响。结果222例患儿中,129例(58.11%)患儿预后良好,93例预后差,其中7例死亡。男童117例(52.70%),中位年龄6岁,其中<5岁者107例(48.20%);108例(4865%)有与结核病患者的密切接触史;110例(49.55%)确诊时长>21 d;137例(61.71%)患儿存在营养不良;205例(92.34%)结核病灶累及2个及以上部位或脏器,并以并发肺结核最常见[200例(90.09%)];病情分期(按照GCS评分)为Ⅱ期和Ⅲ期的患儿有144例(64.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葡萄糖及氯化物含量高是患者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OR(95%CI)=0.444(0.257~0.769);OR(95%CI)=0.914(0.854~0.980)],两者含量越高预后不良的发生率越低;而意识改变、性格改变、脑积液和梗阻性脑积液的高发生率则是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OR(95%CI)=6.969(2283~21.277);OR(95%CI)=2.531(1.105~5.796);OR(95%CI)=3.429(1.546~7.604);OR(95%CI)=10.233(1.059~98.886)]。结论TBM患儿预后差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积极寻找结核病密切接触史和其他脏器结核感染证据有助于TBM的早期诊断,改善患儿营养不良、降低脑积液的发生率则有助于改善TBM患儿的预后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脑膜 儿童 疾病特征 预后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尿源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昊 石冬梅 +5 位作者 张元原 龚梦佳 阳海平 陶立 王墨 李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2-447,共6页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尿源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USCs)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患儿尿源干细胞(p-USCs)生物学特征差异。方法:收集正常儿童及PNS患儿清洁中段尿液,分离培养USCs及p-USCs,观察细胞形...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尿源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USCs)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患儿尿源干细胞(p-USCs)生物学特征差异。方法:收集正常儿童及PNS患儿清洁中段尿液,分离培养USCs及p-USCs,观察细胞形态差异;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24、CD29、CD34、CD73、CD90、CD105、CD146);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肾系标志物(Pax2)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自噬水平。结果:PNS患儿尿液中存在2种形态p-USCs:p-USCsⅠ及p-USCsⅡ。p-USCsⅠ形态与正常USCs相似:米粒样、胞体较小、排列紧密。p-USCsⅡ胞体可见少量空泡,胞体较大,散在排列。USCs、p-USCsⅠ及p-USCsⅡ最大传代次数分别为11代、8代及5代。与USCs比较,p-USCs增殖能力减弱,且p-USCsⅡ减弱更加明显(F=217.300,P=0.000);p-USCs细胞凋亡无明显差异;p-USCs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及周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USCs肾系标志物表达水平下降,且p-USCsⅡ下降更明显(F=26.930,P=0.001);p-USCs自噬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60,P=0.000)。结论:PNS患儿体内存在2种不同形态尿源干细胞:pUSCsⅠ及p-USCsⅡ。与USCs相比,p-USCs形态有差异、自我更新能力降低、肾系标志物表达下降、自噬水平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PNS 尿源干细胞 肾系标志物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例CDHR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人鼻病毒所致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慧 任洛 +4 位作者 张瑶 余漪漪 高钰 龙鑫 刘恩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1-375,共5页
目的探讨CDHR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es,HRV)所致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因HRV所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鼻咽抽吸物,提取RNA逆转录后,采用PCR方法扩增CDHR3基因片段,测... 目的探讨CDHR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人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es,HRV)所致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因HRV所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鼻咽抽吸物,提取RNA逆转录后,采用PCR方法扩增CDHR3基因片段,测序后进行rs6967330位点基因分型。利用PCR的方法扩增HRV的VP4基因进行测序分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HRV载量测定,并回顾性分析rs6967330位点与患儿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00例患儿,其中AA/AG基因型30例(15. 0%),GG基因型170例(85. 0%)。HRV所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AA/AG基因型与GG基因型相比更容易出现喘息症状(86. 7%vs 57. 1%,P=0. 002),而且更易致重症肺炎(30. 0%vs 11. 2%,P=0. 018),一级亲属也更多具有特应性疾病病史(16. 7%vs 5. 88%,P=0. 039)。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rs6967330 A是HRV感染患儿喘息(OR:4. 585,95%CI:1. 446~14. 541,P=0. 010)及发展为重症病例(OR:3. 379,95%CI:1. 009~11. 315,P=0. 048)的危险因素。而HRV病毒亚型及载量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DHR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6967330可能与HRV感染后的重症及喘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HR3基因 单核苷酸 多态性 人鼻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治疗全面进入精准时代 被引量:2
9
作者 唐文静 安云飞 赵晓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58-1063,共6页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是一类严重影响儿童生命与健康,造成家庭及社会负担的遗传病。既往主要治疗策略是替代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免疫。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诸多PID的发病机制得以明确,...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是一类严重影响儿童生命与健康,造成家庭及社会负担的遗传病。既往主要治疗策略是替代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重建免疫。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诸多PID的发病机制得以明确,在此基础上靶向特异免疫受损点的精准治疗逐渐在临床开展。在PID的精准治疗方面,从传统的丙种球蛋白、酶替代治疗到基于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或生物大分子阻断,从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治到基因治疗和基因编辑,该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精准医学的典范,正为精准医学带来突破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精准治疗 替代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脾切除术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戴荣欣 李文言 +5 位作者 杜潇 丁媛 张志勇 唐雪梅 赵晓东 杨曦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60-764,共5页
目的探讨脾脏切除术治疗对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WAS)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例于2015年行脾脏切除术的轻型WA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患儿,出生后多次出现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血小板最低至3&#... 目的探讨脾脏切除术治疗对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WAS)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例于2015年行脾脏切除术的轻型WA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患儿,出生后多次出现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血小板最低至3×109/L。12岁时经基因检测确诊为X连锁血小板减少症(XLT),16岁时因再次出现皮肤黏膜出血行脾脏切除术,手术前后未进行针对性预防接种。患儿于脾脏切除术后2天,血小板计数上升至正常水平;术后26天患儿出现发热、皮肤黏膜出血,伴严重血小板减少,诊断严重脓毒血症。经抗感染、支持治疗近3个月,患儿体温逐渐稳定、呼吸道症状好转,血小板稳定至正常水平。文献报道,接受脾脏切除术的部分WAS及XLT患者血小板计数可上升至正常水平,但面临术后严重感染风险。结论对顽固性血小板减少,常规治疗困难的XLT患者,脾脏切除术是可选的治疗方案之一。术前有必要预防性疫苗接种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S综合征 X连锁血小板减少症 脾切除 部分脾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道合胞病毒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门诊患儿临床特征、住院及再发喘息随访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高钰 王鹂鹂 +7 位作者 张瑶 莫诗 余漪漪 谢晓虹 胡兰 罗征秀 刘恩梅 任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76-781,共6页
目的: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引起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门诊患儿临床特征、住院及再发喘息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2岁以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目的: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引起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门诊患儿临床特征、住院及再发喘息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就诊的2岁以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LRI)患儿鼻咽抽吸物,采用PCR方法检测16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对比分析RSV检出患儿的临床特征。分别在入组2周和6个月后对患儿进行住院和再发喘息随访,对导致RSV感染住院和再发喘息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457例2岁以下的ALRI门诊患儿,400例(87.5%)患儿病毒检出阳性,其中单一RSV检出271例(59.3%),RSV混合其他病毒检出54例(11.8%),其他病毒检75例(16.4%),未检出病毒者57例(12.5%)。与后2组患儿比较,单一RSV检出和RSV混合其他病毒检出组更易出现发热、喘息及呼吸困难症状(均P<0.0083)。单一RSV检出患儿住院者有29例(住院率11.4%),其年龄显著小于未住院患儿(P=0.001)。Logistic分析示年龄(OR=0.766,95%CI=0.649~0.904,P=0.002)是单一RSV检出ALRI患儿住院的保护因素,而早产(OR=5.306,95%CI=1.106~25.459,P=0.037)是其危险因素。对216例6个月随访成功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析后发现,单一RSV检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个月内再发喘息和反复喘息的比例分别是25.9%和15.8%;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早产是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反复喘息发作的危险因素(OR=5.383,95%CI=1.127~25.705,P=0.035)。结论:RSV感染ALRI患儿易出现发热、喘息和呼吸困难。小年龄和早产是RSV相关ALRI患儿住院的危险因素;早产还是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后短期内反复喘息发作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门诊 婴幼儿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抗结核药物耐药比例法、微孔板法、全基因组测序检测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颖 任巧丽 +2 位作者 赵瑞秋 许红梅 龙晓茹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124,共8页
目的 探索微孔板法药物敏感性试验(DST)和全基因组测序(WGS)检测4种常用抗结核药物耐药性在儿科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复苏培养阳性的结核分枝杆菌(MTB)保存菌株61株,分别行比例法、微孔板法和WGS检测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链霉素的... 目的 探索微孔板法药物敏感性试验(DST)和全基因组测序(WGS)检测4种常用抗结核药物耐药性在儿科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复苏培养阳性的结核分枝杆菌(MTB)保存菌株61株,分别行比例法、微孔板法和WGS检测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链霉素的耐药性。使用一致性检验检测微孔板法和WGS与比例法的一致性。结果 61株MTB菌株经比例法检测出48株(78.7%)全敏感菌株,13株(21.3%)对至少1种药物耐药,对4种药物共同耐药的3株(4.9%)。以比例法DST为金标准,微孔板法检测异烟肼耐药的敏感度、特异度和Kappa值分别为100.0%、92.0%和0.81,利福平分别为85.7%、98.2%和0.84,乙胺丁醇分别为0.0%、100.0%和0.00,链霉素分别为80.0%、98.0%和0.81;WGS检测异烟肼耐药的敏感度、特异度和Kappa值分别为90.9%、94.0%和0.79,利福平分别为100%、98.2%和0.92,乙胺丁醇分别为60.0%、94.6%和0.50,链霉素分别为80.0%、98.0%和0.81。结论 微孔板法和WGS对异烟肼、利福平和链霉素耐药检测均有较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与比例法结果高度一致,均可应用于临床。而对乙胺丁醇耐药性检测的一致性较差,建议使用比例法结合WGS结果来综合评判MTB乙胺丁醇的耐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测序 微孔板 一致性检验 最小抑菌浓度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泼尼松对阿霉素肾病小鼠肾脏Th17/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悠 李昊 +5 位作者 陈婉冰 张丽 王墨 张高福 阳海平 李秋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8-576,共9页
目的:探讨阿霉素肾病小鼠肾脏局部 Th17/Treg 免疫平衡的变化及泼尼松对该模型肾脏局部 Th17/Treg 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6~8 周龄健康雄性 BALb/c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阿霉素肾病模型(adriamycin,ADR)组、低剂量泼尼松(... 目的:探讨阿霉素肾病小鼠肾脏局部 Th17/Treg 免疫平衡的变化及泼尼松对该模型肾脏局部 Th17/Treg 免疫平衡的影响。方法:6~8 周龄健康雄性 BALb/c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Control)组、阿霉素肾病模型(adriamycin,ADR)组、低剂量泼尼松(prednisone,Pre)治疗[ADR+Pre(low)]组和高剂量泼尼松治疗[ADR+Pre(high)]组,两治疗组于建模第 5 周行泼尼松悬液灌胃(13.5 mg/kg 和 18 mg/kg,1 次/d,共 8 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随机尿蛋白浓度;肌酐试剂盒检测随机尿肌酐浓度;肾脏组织病理HE 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肾脏病变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肾脏局部 Th17 和 Treg 细胞比例。结果:随建模时间进展,与 Control 组相比,ADR 组逐渐由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minimal change nephrotic syndrome,MCNS)进展为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随机尿蛋白/肌酐比值(random urinary protein-creatinine ratio,RUPCR)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 P=0.000),肾脏局部 Th17 明显升高(均 P=0.000),Treg 无明显差异,Th17/Treg 逐渐失衡(均 P=0.000);与 ADR 组相比,两泼尼松治疗组肾脏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RUPCR 均明显下降(均 P<0.01),且 ADR+Pre(high)组较 ADR+Pre(low)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 ADR+Pre(high)组较 ADR 组 Th17 明显下降(P<0.05),Treg 无明显差异,Th17/Treg 比值明显下降(均 P<0.01)。结论:随阿霉素肾病小鼠肾脏 Th17/Treg 失衡加重,肾脏损害加重;而早期应用泼尼松治疗可通过下调肾脏局部 Th17 水平,延缓Th17/Treg 失衡,进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泼尼松 阿霉素肾病 TH17/TR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17例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余婷婷 梁伟玲 +5 位作者 刘陈菁 吴倩 陈冠荣 刘宇隆 赵晓东 毛华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78-1183,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periodic fever syndrome,PF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就诊的17例儿童PFS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遗传学诊断。结果:11例周期性发热-阿弗... 目的:探讨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periodic fever syndrome,PF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就诊的17例儿童PFS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遗传学诊断。结果:11例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综合征(periodic fever,aphthous stomatitis,pharyngitis and adenitis syndrome,PFAPA)患儿,发热时长中位数4.5 d,每次发作的最高温度40℃,发作间隔时间中位数为4周。6例家族性地中海热(familial Mediterranean fever,FMF)患儿,发热时长中位数3.25 d,每次发作的最高温度40℃,发作间隔时间中位数为4周。PFAPA患者11例有咽炎(100%)、7例有颈部淋巴结炎(63.6%)、7例有口腔溃疡(63.6%)、3例有腹痛(27.3%)、1例有皮疹(9.1%)。FMF患者2例有腹痛(33.3%)、2例有颈部淋巴结炎(33.3%)、2例有口腔溃疡(33.3%)、2例有咽炎(33.3%)。实验室检查示所有PFS患者发热期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急相反应物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升高,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正常,微生物学检查、自身抗体检查阴性。基因检测示11例PFAPA患者中4例MEFV有一个位点突变,6例FMF患者中MEFV均有2~3个位点杂合突变。结论: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发热,伴咽炎、颈部淋巴结炎等症状,实验室检查提示急相反应物CRP、ESR升高时,需考虑PFS。同时,本研究也提出PCT可以辅助鉴别PFS和细菌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期性发热 周期性发热-阿弗他口炎-咽炎-淋巴结炎综合征 家族性地中海热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心莲内酯增强庆大霉素对小鼠烧伤创面感染的防治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瑶 周薇 +1 位作者 沈犁 华子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0-205,共6页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联合庆大霉素对烧伤创面感染的作用。方法:建立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小鼠模型,取BALB/c成年小鼠共48只,每只小鼠做4个烫伤创面,分为对照组、穿心莲内酯干预组、庆大霉素干预组及联合干预组... 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联合庆大霉素对烧伤创面感染的作用。方法:建立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小鼠模型,取BALB/c成年小鼠共48只,每只小鼠做4个烫伤创面,分为对照组、穿心莲内酯干预组、庆大霉素干预组及联合干预组(各组创面48个)。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坏死情况,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电镜观察生物膜情况;建立混合生物膜体外模型,Western blot检测上清及菌体中外毒素A(exotoxin A,ExoA)的表达;qPCR检测exoS及exoY表达水平。结果:电镜证实建模成功并显示各干预条件下生物膜破坏情况;病理评分显示,联合干预组(4.86±0.38)预后好于庆大霉素干预组(3.29±0.49)和穿心莲内酯干预组(4.14±0.69)(P=0.000,P=0.020);ELISA示庆大霉素干预组、穿心莲内酯干预组、联合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IL-1β、IL-6和TNF-α表达量均降低(P<0.05);Western blot示庆大霉素干预组上清及菌体中ExoA灰度值分别为43.73±1.07和73.53±1.90,均高于联合干预组的40.99±0.57和53.37±2.31(P=0.017,P=0.000);qPCR显示庆大霉素组exoS与exoY表达水平高于联合干预组(P=0.003,P=0.011)。结论:穿心莲内酯可增强庆大霉素对烧伤组织的修复作用,其原因与穿心莲内酯促进庆大霉素对生物膜的破坏、炎症因子及毒力因子的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穿心莲内酯 庆大霉素 生物膜 毒力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几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病原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禺 陈智 +4 位作者 孟岩 管贤敏 于洁 赵晓东 窦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25-1031,共7页
目的: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儿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呼吸道病毒病原的感染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在血液肿瘤中心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PID患儿22例并收集其移植前、移植后鼻咽吸取物108份,采用RT-PCR方法检测呼吸... 目的: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儿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呼吸道病毒病原的感染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在血液肿瘤中心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PID患儿22例并收集其移植前、移植后鼻咽吸取物108份,采用RT-PCR方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人偏肺病毒(hMPV)、冠状病毒(CoV)及副流感病毒1-3(PIV1-3),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协同感染等情况。结果:108份标本,41份检出病毒,检出率为37.96%。其中RSV检出率最高,为25.9%。不同类型的PID患者病毒感染率不同,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是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患儿,病毒检出率为57.9%。有2种或2种以上病毒协同感染的发生率为19.5%。结论:PID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更易发生呼吸道病毒感染,RSV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重要的呼吸道病毒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呼吸道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PTEN新生杂合突变患儿临床表型与免疫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邱璐瑶 唐文静 +10 位作者 杨露 吕格 陈俊杰 孙淦 王艳平 周丽娜 安云飞 张志勇 唐雪梅 赵晓东 杜鸿强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2期373-378,共6页
目的探讨一例PTEN杂合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免疫特征,丰富PTEN突变相关临床表型谱。方法收集患儿门诊及住院期间的病史资料、生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医学全外显子组综合检测,Sanger测序验证患儿及其父母PTEN基因... 目的探讨一例PTEN杂合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免疫特征,丰富PTEN突变相关临床表型谱。方法收集患儿门诊及住院期间的病史资料、生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医学全外显子组综合检测,Sanger测序验证患儿及其父母PTEN基因突变位点,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T细胞PI3K/Akt/mTOR通路磷酸化水平及T细胞亚群与其耗竭相关表面分子检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TEN蛋白表达水平,健康对照为患儿父亲。结果患儿以大头畸形(头围>P99)、疣状表皮痣、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学语延迟为主要临床表现,PTEN基因(NM_000314.8)c.388C>T(p.R130X)新生杂合突变,PTEN蛋白表达减少,血清IgA水平稍低(0.177 g/L),精细免疫分型CD4^(+)终末分化效应记忆T细胞、CD8^(+)终末分化效应记忆T细胞、过渡性B细胞比例及绝对数均增加,但T细胞PI3K/Akt/mTOR通路磷酸化水平正常。患儿以PTEN错构瘤综合征相关表型为主要表现,无明显PI3Kδ过度活化综合征样表型。结论该患儿PTEN基因的突变位点为国内首例,有助于丰富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EN错构瘤综合征 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1在新生期小鼠肺炎链球菌感染诱导Th1/Th2失衡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艺颖 简鼎 +5 位作者 朱琳 张瀚之 李媛媛 陈诗懿 张光莉 罗征秀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138-2145,共8页
目的研究Notch1信号通路在新生期小鼠肺炎链球菌感染诱导Th1/Th2失衡中的作用。方法12只1周龄Balb/c新生小鼠分为3组(n=4):新生期肺炎链球菌肺炎(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pneumonia,S.pp)组、新生期肺炎链球菌肺炎Notch1抑制组[S.pp+D... 目的研究Notch1信号通路在新生期小鼠肺炎链球菌感染诱导Th1/Th2失衡中的作用。方法12只1周龄Balb/c新生小鼠分为3组(n=4):新生期肺炎链球菌肺炎(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pneumonia,S.pp)组、新生期肺炎链球菌肺炎Notch1抑制组[S.pp+DAPT(γ分泌酶抑制剂)]和对照组。S.pp组、S.pp+DAPT组小鼠鼻腔滴注10μL含有1×10^(7)cfu肺炎链球菌的悬液,对照组同期滴注等量PBS。小鼠感染肺炎链球菌后第7天,S.pp+DAPT组鼻腔滴注0.3 mg/kg的Notch1抑制剂DAPT,S.pp组和对照组鼻腔滴注等量PBS。小鼠发育至6周(成年),检测气道反应性,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行细胞分类计数,肺组织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Notch1蛋白水平;RT-PCR检测肺组织T-bet、GATA3 m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Th1、Th2细胞水平并分析Th1/Th2比率。结果S.pp+DAPT组Notch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S.pp组(0.23±0.09 vs 1.94±0.78,P<0.01)。S.pp+DAPT组BALF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低于S.pp组(P<0.01);肺组织中细支气管周围炎症(0.55±0.17 vs 1.52±0.27,P<0.01)、血管周围炎症(0.05±0.10 vs 0.88±0.25,P<0.01)、肺间质炎症评分(0.18±0.35 vs 1.57±0.25,P<0.01)、肺部GATA3 mRNA表达(19.11±9.79 vs 177.56±65.95,P<0.01)、Th2细胞水平[(0.16±0.02)%vs(0.28±0.04)%,P<0.01]也显著低于S.pp组;而T-bet mRNA表达、Th1细胞水平与S.p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1/Th2比值较S.pp组明显增加(14.67±2.60 vs 7.89±0.82,P<0.01)。S.pp+DAPT组小鼠吸入3.125~50 mg/mL浓度乙酰甲胆碱激发后,气道反应性较S.pp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新生期肺炎链球菌肺炎可能通过激活Notch1信号诱导Th1/Th2失衡,促进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炎症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链球菌肺炎 NOTCH TH1/TH2 新生期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预处理对人偏肺病毒感染的预防作用及相关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盼 吴婷婷 +2 位作者 陈素花 杨晖 赵耀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5-132,共8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预处理对人偏肺病毒(hMPV)感染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实验使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体内实验使用BALB/c小鼠,均随机分为对照组、辛伐他汀组、hMPV组及hMPV+辛伐他汀组,各组经相应处理后,显微镜观察病毒荧光表达...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预处理对人偏肺病毒(hMPV)感染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实验使用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体内实验使用BALB/c小鼠,均随机分为对照组、辛伐他汀组、hMPV组及hMPV+辛伐他汀组,各组经相应处理后,显微镜观察病毒荧光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滴度及自噬相关基因重组人自体吞噬相关蛋白5(ATG5)、Becli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ATG5、Beclin1、LC3以及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KT/mTOR)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体外实验中,hMPV+辛伐他汀组的病毒直接及间接荧光表达以及病毒滴度(0.260±0.018)均低于hMPV组(1.241±0.030),但自噬相关基因ATG5(7.31±0.15)、Beclin1(8.67±0.88)、LC3(6.55±0.30)的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00±0.06)、(1.00±0.05)、(1.10±0.06)];hMPV+辛伐他汀组自噬相关基因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MPV组及hMPV+辛伐他汀组的AKT/mTOR通路被抑制。在体内实验中,hMPV+辛伐他汀组的肺组织病毒滴度(0.75±0.26)以及肺组织研磨上清接种于Vero E6中的病毒滴度(0.42±0.17)均低于hMPV组(分别为2.46±0.53及1.80±0.40),ATG5(3.89±0.42)、Beclin1(3.13±0.26)、LC3(3.56±0.22)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及hMP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KT/mTOR通路被抑制,肺组织HE染色显示hMPV组有炎症反应,辛伐他汀预处理能减弱炎症反应。结论辛伐他汀预处理可减少hMPV感染,该过程有自噬参与且与AKT/mTOR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人偏肺病毒 自噬 AKT/mTOR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儿童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来源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金莲 刘泉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73-578,共6页
目的对某儿童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来源特征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院感防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2020年在某儿童医院住院的鲍曼不动杆菌培养阳性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一般情况、标本来源、... 目的对某儿童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来源特征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院感防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2020年在某儿童医院住院的鲍曼不动杆菌培养阳性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一般情况、标本来源、检出科室分布、基础疾病、并发症、耐药情况及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标本309例,多重耐药菌有95例,非多重耐药菌214例。男女比例1.51:1,平均年龄1.59岁,其中1岁以下的有69.6%(215/309)。标本来源以痰液81.9%(253/309)为主,其次为血液(6.5%,20/309)、皮肤分泌物(3.9%,12/309)。前4位检出科室为新生儿科(35.9%,111/309)、重症医学科(27.5%,85/309)、呼吸科(5.5%,17/309)及血液科(4.5%,14/309)。合并基础疾病者有117人,其中前3种基础疾病分别为先天性心脏病(38.5%,45/117)、外科术后(15.4%,18/117)及血液肿瘤系统恶性疾病(14.5%,17/117)。165例患儿发生脏器功能衰竭,其中呼吸衰竭(48.5%,150/309)、感染性休克(6.8%,21/309)、多器官功能衰竭(1.6%,5/309)。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及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在30%以上,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0.0%和30.1%,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26.3%、29.8%及25.3%,对阿米卡星、复方磺胺甲恶唑及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22%、23.8%及1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创呼吸机、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留置导尿管为鲍曼不动杆菌定植或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在儿童中以呼吸系统定植或感染为主,1岁以下小婴儿多见。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应区分其为定植或感染,感染者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把控有创呼吸机、留置尿管等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加强手卫生及消毒隔离措施,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临床特点 耐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