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李俊 吴浩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12,共6页
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常研常新的课题,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依据新时代的新要求,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进马克思... 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化,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常研常新的课题,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依据新时代的新要求,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需要在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基础上,把握好世情、党情、国情新变化赋予党的理论武装和人民群众主体的新内容,围绕新时代的任务、目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新要求 新情况 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哲学批判中的三重正义观 被引量:2
2
作者 陈雷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4-101,159,共9页
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在批判他者之中显露的,这缘于马克思很少正面阐述正义问题。宗教批判在马克思看来极为重要,被视为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认识到了人本质的宗教性异化及其教阶制不正义,宗教的根除... 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在批判他者之中显露的,这缘于马克思很少正面阐述正义问题。宗教批判在马克思看来极为重要,被视为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马克思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认识到了人本质的宗教性异化及其教阶制不正义,宗教的根除只能是以未来共产主义人类正义的实现为前提。宗教批判完成之后,历史的任务便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一方面,马克思不满意青年黑格尔派在宗教中批判政治状况,直接展开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发现了人本质的政治性异化及其君主制不正义,在黑格尔法哲学的君主与"群氓"的对立中提出了人民正义的观念。另一方面,马克思因苦恼于经济利益问题,退回到市民社会之中展开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劳动的异化中发现了人本质的经济性异化及其资本化不正义,消除劳动异化及其资本化不正义只能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按需分配中实现劳动正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类正义 人民正义 劳动正义 哲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点与路径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家刚 《党政研究》 2017年第4期15-21,共7页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出之后,围绕其内涵、边界以及发展路径,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提出,既是理论思考的结果,也是实践探索的必然。协商民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公共利益的共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应当遵循增量改...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出之后,围绕其内涵、边界以及发展路径,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提出,既是理论思考的结果,也是实践探索的必然。协商民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公共利益的共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应当遵循增量改革创新与存量资源挖掘相结合、制度建构与制度实践相统一和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一致的基本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商民主 存量民主 增量民主 基层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发育的创新观念: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谈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对创新的经济哲学反思 被引量:2
4
作者 任瑞敏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3,共6页
西方现代性发育的创新观念植根于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竞争-企业家行为",而中国从传统到现代都是集体主义,这决定了中国现代性的发育始于指导思想的创新,表现为政府在制度供给上的理念创新,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市... 西方现代性发育的创新观念植根于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竞争-企业家行为",而中国从传统到现代都是集体主义,这决定了中国现代性的发育始于指导思想的创新,表现为政府在制度供给上的理念创新,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合理追逐利润机会的激励,这是微观领域如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的根本前提。经济创新的动力是理性约束下的财富欲望,但离不开先进政党的领导和整个民族国家的转型以及法治的保障。在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同时应认清创新的终极目的是财富的全民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市场经济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 of Science文献计量学分析的全球老年食品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田华 陈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4-332,共9页
为深入了解国内外老年食品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该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I-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理论和可视化分析技术,对1990~2020年全球老年食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以为中国老年食品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全球有64个... 为深入了解国内外老年食品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该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I-E)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理论和可视化分析技术,对1990~2020年全球老年食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以为中国老年食品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全球有64个国家/地区、852个研究机构,236种期刊开展了老年食品研究,跨区域合作、多学科交叉融合频繁,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家均表现出较大的研究体量和较强的合作关系,美国、荷兰老年食品研究的总体质量较高,优势研究机构大多位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营养学、食品科学技术、老年医学等,重点关注膳食补充、健康状况和相关风险。研究前沿有粮食不安全(food insecurity)、健康状况(health status)、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康复(rehabilitation)、超重(overweight)、有效性(validity)、吞咽困难(dysphagia)、滋味(taste)等。中国老年食品以糊粉类为主,分类混乱、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与美国、日本、荷兰等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老年食品的研发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未来老年食品研究应以老年医学和营养学理论为基础,重点开发营养强化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加强食品的感官修饰研究力度,以满足老年人营养和健康的多元化需求,积极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 健康 老年食品 文献计量学 Web of Science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容错机制的建构及完善——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被引量:38
6
作者 李蕊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9-96,共8页
容错机制的提出有其理论、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逻辑。近年来,围绕容错机制,中央层面不断进行政策倡导,各地也相继进行建制试行。深入分析现有的政策文本,在容错的目的、条件、程序、结果使用等问题上存在基本共识,但在宽严尺度把握、法理... 容错机制的提出有其理论、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逻辑。近年来,围绕容错机制,中央层面不断进行政策倡导,各地也相继进行建制试行。深入分析现有的政策文本,在容错的目的、条件、程序、结果使用等问题上存在基本共识,但在宽严尺度把握、法理侧重程度以及粗细表述方式上也存在着不少分歧。针对这些共识和分歧,应该进一步厘清认识,在地方试行基础上适时推出全国性政策文本;同时要着眼实效,做好与容错机制相配套的防错纠错、激励督促、引导保障等文本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错机制 政策文本 国家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榜样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 被引量:12
7
作者 李蕊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1-45,共5页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榜样教育,树立的榜样形象经历了"舍生忘死""公而忘私""政治至上""拼搏进取""多样人性"的变迁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榜样教育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榜样教育,树立的榜样形象经历了"舍生忘死""公而忘私""政治至上""拼搏进取""多样人性"的变迁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榜样教育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也存在榜样生成"官方化"、榜样宣传"神性化"、榜样学习"形式化"等问题,造成人们对榜样的疏离、质疑甚至是抹黑等突出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榜样教育既需要坚持推进,也需要转变思维,理性把握"有穷"与"无穷"的限度;既需要创新内部模式,优化榜样自身的生成、宣传和学习机制;也需要改善外部环境,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结合起来,实现两者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榜样教育 历史考察 现实思考 未来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全球治理中全球伦理的现实定位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蕊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3-68,共6页
全球治理是基于一定伦理共识的全球协调行动,其深入推进日益需要全球伦理。全球社会的共生依存性以及全球治理的实践推进为全球伦理奠定了基础,但一定要区分理想层面与现实层面、意识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全球伦理。从现实维度看,全球治理... 全球治理是基于一定伦理共识的全球协调行动,其深入推进日益需要全球伦理。全球社会的共生依存性以及全球治理的实践推进为全球伦理奠定了基础,但一定要区分理想层面与现实层面、意识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全球伦理。从现实维度看,全球治理中的全球伦理在其伦理目标、伦理特性、伦理内涵和伦理过程等要素方面应该更具包容性。从实践路径看,需要在强化全球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上培育责任伦理,在推动全球交流互动中增进对话伦理,更要在解决全球现实问题中逐步形成正义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全球伦理 现实定位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现中国特色文化强国之梦的三大基石 被引量:1
9
作者 门献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7-90,共4页
文化作为民族血脉,是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力量之源。实现中国特色文化强国之梦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渐进过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中... 文化作为民族血脉,是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力量之源。实现中国特色文化强国之梦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渐进过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中,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共进。在建设文化强国大厦的时代工程中既要搞好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又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文化强国大厦必须立足于三大基石之上才能稳固久安,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文化强国之梦提供科学理论基石,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文化强国之梦奠定优秀民族传统基石,用丰厚的文化建设成就铸成文化强国的实践检验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文化强国 基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化视域下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困境及其破解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朝霞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4-107,共4页
综观社会因素对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影响,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面临着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日益深化、道德选择标准模糊化、道德行为选择失范等困境。究其原因则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社会负面因素导致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实效... 综观社会因素对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影响,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面临着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日益深化、道德选择标准模糊化、道德行为选择失范等困境。究其原因则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社会负面因素导致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实效性降低。社会化视域下可以通过凝练语言突破教条主义,以朴实亲和风格突破官僚主义,强化论据以突破形式主义,拓展培育思维以践行创新思想,强化社会性教育资源的应用等措施优化和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以增强大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 道德素养 优化方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治理中的全球伦理:何以需要?何以可能?
11
作者 李蕊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9-75,共7页
全球治理离不开全球伦理提供的价值支撑,全球治理的合法性获得、质量提升及秩序建构等方面都需要全球伦理发挥重要作用。从需要和可能的维度去看,全球治理中需要和可能实现的全球伦理,是包容了"低"与"高"的伦理目标... 全球治理离不开全球伦理提供的价值支撑,全球治理的合法性获得、质量提升及秩序建构等方面都需要全球伦理发挥重要作用。从需要和可能的维度去看,全球治理中需要和可能实现的全球伦理,是包容了"低"与"高"的伦理目标、"一"与"多"的伦理特性、"内"与"外"的伦理内涵、"旧"与"新"的伦理过程,具体表现为责任伦理、包容伦理和正义伦理的统一。建构这种全球伦理,需要在强化全球意识、培育责任伦理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全球交流互动、增进包容伦理,同时,还要立足治理实践,在解决全球现实问题的进程中推进正义伦理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治理 全球伦理 合法性 责任伦理 包容伦理 正义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12
作者 陈雷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21,共6页
回到正义概念本身研究正义问题,更能够切近正义作为概念的本质。正义作为概念是由所指和能指所构成的,可区分为言语的和语言的两种类型。在言语的场域中,正义所指有着压制正义能指的权力机制和政治体制,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 回到正义概念本身研究正义问题,更能够切近正义作为概念的本质。正义作为概念是由所指和能指所构成的,可区分为言语的和语言的两种类型。在言语的场域中,正义所指有着压制正义能指的权力机制和政治体制,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言语在场霸权,在逻各斯的语音中支配着正义能指。正义能指利用它所具有的时间性延异优势,在语言的场域中,展开了对正义所指的语言书写式反抗。其反抗的实质是诉求民主正义的平权,并不能抹去它与正义所指之间的根本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概念书写 正义所指霸权 正义能指反抗 言语正义在场 语言正义延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哲学底蕴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志宏 李俊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23,共6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在继承党以往的统一战线重要理论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对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各领域提出许多新理论、新政策、新方针,形...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迫切要求,在继承党以往的统一战线重要理论和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对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各领域提出许多新理论、新政策、新方针,形成了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思想。该思想牢固树立实事求是和以人民为主体的观点,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结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联系、系统与局部相协调、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为科学认识统一战线和全面做好统战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方法指引和实践遵循,使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具有厚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也体现、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统一战线思想 唯物史观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融合及协调推进 被引量:77
14
作者 丁静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81,共8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这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和突出短板。在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这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和突出短板。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基于两大战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考量,旨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城乡不平衡发展向城乡平衡发展的转化。但目前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依然存在,会诱导两大战略间的冲突,制约其协调发展。必须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转变发展思路,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资源要素由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达至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 战略融合 协调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运行的逻辑起点与理性回归 被引量:12
15
作者 丁静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5-96,共12页
中国特色城镇化,政府政策安排是关键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城乡二元区隔政策为工具手段,调节着农村农业农民为工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供给,由此,城市社会管理系统是排斥农业转移人口的,仅在经济层面接纳,"... 中国特色城镇化,政府政策安排是关键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城乡二元区隔政策为工具手段,调节着农村农业农民为工业发展提供生产资料供给,由此,城市社会管理系统是排斥农业转移人口的,仅在经济层面接纳,"人的城镇化"被"物的城镇化"取代。新型城镇化时代,必须矫正政策偏差,政策设计要尊重农业转移人口意愿,政策选择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政策运行要兼顾相关主体利益,充分调动各市民化主体积极性,形成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统筹 人的城镇化 物的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关系研究 被引量:29
16
作者 门献敏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51,共6页
文化既是乡村得以延续的根基灵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之源。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一项铸魂工程,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以无形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风貌,还以有形的力量助推着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文化既是乡村得以延续的根基灵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之源。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一项铸魂工程,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以无形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风貌,还以有形的力量助推着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与各领域,必须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的宏大目标,校准导航仪,把牢发展向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坚持文化创新与打造特色的关系,坚持文化借鉴与继承传统的关系,坚持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坚持文化投入与以民为本的关系,坚持文化公益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乡村 文化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及其优化 被引量:9
17
作者 丁静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2-129,共8页
我国城镇化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是工业优先、城乡二元发展模式下的城镇化,这一模式在政策价值观上将农业转移人口视为生产要素,是城乡二元区隔政策的调节性工具。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系统对农业转移人口仅仅是经济性接纳,而在社会性方面... 我国城镇化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是工业优先、城乡二元发展模式下的城镇化,这一模式在政策价值观上将农业转移人口视为生产要素,是城乡二元区隔政策的调节性工具。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系统对农业转移人口仅仅是经济性接纳,而在社会性方面是排斥的。其结果是城镇化不是"人的城镇化",而仅仅是"物的城镇化",使得农业转移人口"半市民化"结构趋于固化。新型城镇化必须矫正这种政策偏差,树立"知行合一"政策观,注重政策设计主体多元化,尊重市场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政策执行必须兼顾相关主体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充分调动各主体市民化的积极性。新时代的城镇化,必须架构起政策制定、实施、监测、检查、评价、反馈、调整的良性循环系统,这是新型城镇化政策优化的客观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转移人口 城镇化 乡村振兴 政策执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俊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4-99,共6页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以炎黄为血缘始祖的民族文化。研究炎黄文化是弄明白中华民族怎么形成的需要,更是在民族自知的基础上,做到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炎帝、黄帝作为华夏集团的两大部落首领,带领早...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以炎黄为血缘始祖的民族文化。研究炎黄文化是弄明白中华民族怎么形成的需要,更是在民族自知的基础上,做到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炎帝、黄帝作为华夏集团的两大部落首领,带领早期的先民认识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他们通过以战促和,以德报怨,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他们以其血缘性的文化认同和农耕时代的发明创造,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他们坚持为民担当的情怀、秉承“共襄和合”发展理念,确立了中华文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黄 炎黄文化 民族命运共同体 统一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教育缺失语境下学校代偿教育评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丁静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34-36,共3页
学校教育具有针对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条件和优势。为确保学校代偿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拓宽代偿教育领域;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构建... 学校教育具有针对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条件和优势。为确保学校代偿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体制机制入手,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拓宽代偿教育领域;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关爱服务体系,共同促进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的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 学校 代偿 留守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的四个维度 被引量:5
20
作者 门献敏 武治国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0,共7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高度,紧紧围绕文化强国建设的宏大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与新论断,在四个维度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文化强国理论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高度,紧紧围绕文化强国建设的宏大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与新论断,在四个维度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文化强国理论体系,即:立足传统文化之维,筑牢文化强国坚实根基;把住核心价值观之维,凝聚文化强国强大动力;定位"双轮驱动"之维,打造文化强国重要支撑;秉承交流互鉴之维,昭示文化强国美好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