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信阳10号叶绿体基因组及其系统进化
被引量:
5
1
作者
闫明慧
刘柯
+2 位作者
王满
吕颖
张倩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77-788,共12页
信阳10号是适制信阳毛尖的国家级良种,然而其起源以及与其他茶树品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尚不清晰。利用MGI2000平台对信阳10号进行测序,组装获得了信阳10号的完整叶绿体基因组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同时,为探究信阳10号与其他茶树的进化关系,...
信阳10号是适制信阳毛尖的国家级良种,然而其起源以及与其他茶树品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尚不清晰。利用MGI2000平台对信阳10号进行测序,组装获得了信阳10号的完整叶绿体基因组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同时,为探究信阳10号与其他茶树的进化关系,构建了46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信阳10号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7041 bp,包括2个反向重复区(IR,26078 bp),1个大单拷贝区(LSC,86594 bp)和1个小单拷贝区(SSC,18291 bp);共注释得到叶绿体基因113个,包括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2)在信阳10号的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到了74个SSR位点,大部分SSR由A/T组成。(3)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进化关系树显示,信阳10号与福建铁罗汉关系最近,并且两者的叶绿体基因组完全相同,推测可能来源于相同母本;信阳10号与韩国茶Chamnok和Sangmok、福建白鸡冠、云南德宏茶也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茶树起源与演化以及分子育种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信阳10号
叶绿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白茶室内自然萎凋过程代谢物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
19
2
作者
岳文杰
金心怡
+3 位作者
陈明杰
叶乃兴
郭丽
赵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9-392,共14页
以福安大白茶品种鲜叶为材料,按照室内自然萎凋工艺加工白茶,每隔3 h采集过程样,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代谢物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白茶室内自然萎凋过程中,茶鲜叶中的代谢物含量呈现规律性的动态变化。研究共鉴定到106种代谢...
以福安大白茶品种鲜叶为材料,按照室内自然萎凋工艺加工白茶,每隔3 h采集过程样,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代谢物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白茶室内自然萎凋过程中,茶鲜叶中的代谢物含量呈现规律性的动态变化。研究共鉴定到106种代谢物,其含量呈现5种主要变化趋势。这些变化趋势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萎凋前24 h、萎凋24~48 h、萎凋48~57 h、萎凋57 h之后。这些差异代谢物按照结构分为4种类型:类黄酮化合物中8种单体儿茶素(Catechins)在萎凋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18种原花青素物质(PAs)和5种聚酯型儿茶素(TSs)有升有降;含没食子酰基的PAs与TSs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而未含该基团的两类物质含量则呈现下降趋势。糖苷衍生物中6种山奈酚(Kaempferol)糖苷,4种槲皮素(Quercetin)糖苷,1种芹菜素(Apigenin)糖苷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在萎凋48 h后含量明显上升。在萎凋过程中12种酚酸类物质中5种呈现上升趋势,7种呈现下降趋势,这些物质均在萎凋至57~60 h时出现最高或最低值。此外,分析了生物碱、氨基酸与多肽、香豆素类、糖等20种代谢物的含量变化,其中咖啡碱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在萎凋60 h时最高,可可碱含量在萎凋中期下降明显,萎凋后期略有回升,2种茶氨酸异构体和4种香豆素物质含量在萎凋至12 h达到峰值,此后总体呈下降趋势。本研究为明确白茶在自然萎凋加工过程中的生物代谢调控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自然萎凋
非靶向代谢组学
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种质茶籽脂质代谢特征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陈明杰
杜正花
+3 位作者
秦健恒
李若钰
于朝夕
郭丽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0-360,共11页
叶籽两用茶树种质的研发利用对于茶产业结构调整、茶园综合效益提升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深入研究现有茶树种质与茶籽相关性状特征,可为叶籽两用茶树的遗传育种提供基础信息。从福建、云南和湖南采集了31份同年结实茶籽,对种仁的含油率和...
叶籽两用茶树种质的研发利用对于茶产业结构调整、茶园综合效益提升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深入研究现有茶树种质与茶籽相关性状特征,可为叶籽两用茶树的遗传育种提供基础信息。从福建、云南和湖南采集了31份同年结实茶籽,对种仁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茶树茶籽含油率存在2倍以上的差异;从茶籽油脂中检测到10种脂肪酸组分,包括棕榈酸、棕榈油酸、顺-11-十六碳烯酸、硬脂酸、油酸、顺-11-十八碳烯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烷酸和二十烯酸。油酸是茶籽中的主要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2.1%~59.2%;其次为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8.9%~32.8%;饱和脂肪酸含量占15.9%~20.8%,以棕榈酸为主。进一步分析各种质的脂肪酸组成特征,发现茶籽中的FAD2和FAD3活力在种质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发现来选择育种,以进一步改善茶籽的油脂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
含油率
脂肪酸
脂肪酸去饱和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信阳10号叶绿体基因组及其系统进化
被引量:
5
1
作者
闫明慧
刘柯
王满
吕颖
张倩
机构
信阳
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
学院
/
河南省
茶树
生物学
重点
实验室
信阳
师范学院
国教
学院
出处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77-788,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00276)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9A180029)
信阳师范学院“南湖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
文摘
信阳10号是适制信阳毛尖的国家级良种,然而其起源以及与其他茶树品种之间的进化关系尚不清晰。利用MGI2000平台对信阳10号进行测序,组装获得了信阳10号的完整叶绿体基因组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同时,为探究信阳10号与其他茶树的进化关系,构建了46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信阳10号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7041 bp,包括2个反向重复区(IR,26078 bp),1个大单拷贝区(LSC,86594 bp)和1个小单拷贝区(SSC,18291 bp);共注释得到叶绿体基因113个,包括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2)在信阳10号的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检测到了74个SSR位点,大部分SSR由A/T组成。(3)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进化关系树显示,信阳10号与福建铁罗汉关系最近,并且两者的叶绿体基因组完全相同,推测可能来源于相同母本;信阳10号与韩国茶Chamnok和Sangmok、福建白鸡冠、云南德宏茶也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茶树起源与演化以及分子育种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茶树
信阳10号
叶绿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分析
Keywords
Camellia sinensis
C.sinensis cv.Xinyang 10
chloroplast genome
phylogentic analysis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白茶室内自然萎凋过程代谢物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
19
2
作者
岳文杰
金心怡
陈明杰
叶乃兴
郭丽
赵峰
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
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
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植物
生物学
及代谢组学研究中心
信阳
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
学院
及
河南省
茶树
生物学
重点
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
学院
茶叶研究所
福建中医药大学药
学院
出处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9-392,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0735)
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T170885)
+1 种基金
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创新专项基金(CXZX2016117)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立项项目(z170701)。
文摘
以福安大白茶品种鲜叶为材料,按照室内自然萎凋工艺加工白茶,每隔3 h采集过程样,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代谢物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白茶室内自然萎凋过程中,茶鲜叶中的代谢物含量呈现规律性的动态变化。研究共鉴定到106种代谢物,其含量呈现5种主要变化趋势。这些变化趋势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萎凋前24 h、萎凋24~48 h、萎凋48~57 h、萎凋57 h之后。这些差异代谢物按照结构分为4种类型:类黄酮化合物中8种单体儿茶素(Catechins)在萎凋过程中呈现下降趋势;18种原花青素物质(PAs)和5种聚酯型儿茶素(TSs)有升有降;含没食子酰基的PAs与TSs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而未含该基团的两类物质含量则呈现下降趋势。糖苷衍生物中6种山奈酚(Kaempferol)糖苷,4种槲皮素(Quercetin)糖苷,1种芹菜素(Apigenin)糖苷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在萎凋48 h后含量明显上升。在萎凋过程中12种酚酸类物质中5种呈现上升趋势,7种呈现下降趋势,这些物质均在萎凋至57~60 h时出现最高或最低值。此外,分析了生物碱、氨基酸与多肽、香豆素类、糖等20种代谢物的含量变化,其中咖啡碱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在萎凋60 h时最高,可可碱含量在萎凋中期下降明显,萎凋后期略有回升,2种茶氨酸异构体和4种香豆素物质含量在萎凋至12 h达到峰值,此后总体呈下降趋势。本研究为明确白茶在自然萎凋加工过程中的生物代谢调控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白茶
自然萎凋
非靶向代谢组学
代谢物
Keywords
white tea
natural withering
non-targeted metabolomics
metabolites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TS272.59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种质茶籽脂质代谢特征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陈明杰
杜正花
秦健恒
李若钰
于朝夕
郭丽
机构
信阳
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
学院
/
河南省
茶树
生物学
重点
实验室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
学院
中国农业科
学院
茶叶研究所
出处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0-360,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0803)。
文摘
叶籽两用茶树种质的研发利用对于茶产业结构调整、茶园综合效益提升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深入研究现有茶树种质与茶籽相关性状特征,可为叶籽两用茶树的遗传育种提供基础信息。从福建、云南和湖南采集了31份同年结实茶籽,对种仁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茶树茶籽含油率存在2倍以上的差异;从茶籽油脂中检测到10种脂肪酸组分,包括棕榈酸、棕榈油酸、顺-11-十六碳烯酸、硬脂酸、油酸、顺-11-十八碳烯酸、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烷酸和二十烯酸。油酸是茶籽中的主要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2.1%~59.2%;其次为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8.9%~32.8%;饱和脂肪酸含量占15.9%~20.8%,以棕榈酸为主。进一步分析各种质的脂肪酸组成特征,发现茶籽中的FAD2和FAD3活力在种质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发现来选择育种,以进一步改善茶籽的油脂性状。
关键词
茶籽
含油率
脂肪酸
脂肪酸去饱和化酶
Keywords
tea seeds
oil content
fatty acid
fatty acid desaturase
分类号
S571 [农业科学—作物学]
S326 [农业科学—作物遗传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信阳10号叶绿体基因组及其系统进化
闫明慧
刘柯
王满
吕颖
张倩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白茶室内自然萎凋过程代谢物的变化规律
岳文杰
金心怡
陈明杰
叶乃兴
郭丽
赵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不同种质茶籽脂质代谢特征分析
陈明杰
杜正花
秦健恒
李若钰
于朝夕
郭丽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