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区移民农户的乡村旅游参与意愿与行为悖离研究
1
作者 高军波 管玉洁 +1 位作者 马志飞 喻超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41-2153,共13页
库区移民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在实践中存在着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困境,揭示其悖离机制对促进移民农户生计非农化转型及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移民社区问卷调查及结构访谈数据,融合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构建理论框架,借助Logit-IS... 库区移民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在实践中存在着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困境,揭示其悖离机制对促进移民农户生计非农化转型及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移民社区问卷调查及结构访谈数据,融合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构建理论框架,借助Logit-ISM模型揭示移民农户乡村旅游参与意愿与行为悖离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67%的移民农户乡村旅游参与意愿与行为之间存在悖离。政策宣传缺位、物价上涨和生计转型的风险感知、乡村旅游需求程度不足、移民农户间支持和信任程度缺乏及家庭劳动力短缺是导致悖离产生的原因。意愿与行为悖离有两条形成路径,其中农户个体基于经济理性权衡形成成本高于收益感知是悖离形成的直接原因,个人-社区建构的社会网络资源支撑乏力是悖离形成的间接原因,个人-社区-政府互动与多维支持不足是悖离形成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区 移民农户 乡村旅游 意愿与行为悖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经济区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冯理明 胡永歌 +3 位作者 陈亮 赵子鉴 陈佳佳 高军波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9期175-180,共6页
以中原经济区236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对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格局等进行定量表征,并探讨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示范点空间分布最邻近... 以中原经济区236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对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格局等进行定量表征,并探讨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示范点空间分布最邻近指数为0.674,Voronoi图检验的变异系数为107%,属于凝聚型分布;示范点在空间格局上表现为郑州-洛阳都市区、辐射外围核心区和南部生态区三大热点片区;示范点空间分布是分形的,且分形结构较复杂,在自演化过程中围绕区域内都市区、河流、交通等地理要素展开;示范点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地形地势水文、高级别景区、交通区位等因素的影响。中原经济区应重点构建网络化的乡村旅游产业布局、强调均衡化的乡村旅游资源配置、开发异质化的乡村旅游服务产品,以推进区域内乡村旅游空间的全域、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ArcGIS空间分析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中原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连香树潜在适生区的时空动态
3
作者 位伟强 郭琪 段祥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6,M0007,M0008,共11页
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作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科研价值,但其天然更新困难,濒危现状亟待保护。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结合75条连香树分布点记录及19个生物气候变量,预测未来连香树的潜在分布格局,并分析气候变... 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作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科研价值,但其天然更新困难,濒危现状亟待保护。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结合75条连香树分布点记录及19个生物气候变量,预测未来连香树的潜在分布格局,并分析气候变化对其生境的影响。结果表明:MaxEnt模型预测精度优异(AUC=0.986),最暖季降水(Bio18)、季节性温度(Bio4)和季节性降水(Bio15)是影响分布的主导因子。当前连香树适生区集中于中国中南部(22.0°~34.3°N,98.3°~121.6°E),总面积约3.12×10~6 km2,高适生区占比33.65%。未来气候情景下(RCP2.6与RCP8.5),适生区面积持续缩减(最高减少10.58%),分布中心向东南迁移,高适生区面积显著萎缩。本研究为连香树的生境保护与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优先加强东南沿海潜在新增适生区的保护,并优化现有保护地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潜在分布 MaxEnt模型 保护策略 连香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旅融合视角下投资回报率评价及提升路径——以洛阳市为例
4
作者 张音音 吴国琴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7-96,共10页
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农旅融合被视为推动农村经济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聚焦于洛阳市,旨在通过综合分析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对投资回报率、新增就业机会以及农旅融合效率的影响,评价该地区在农旅融合视角... 在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农旅融合被视为推动农村经济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聚焦于洛阳市,旨在通过综合分析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对投资回报率、新增就业机会以及农旅融合效率的影响,评价该地区在农旅融合视角下的经济效率,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路径。采用DEA仁慈型交叉效率评价模型,结合实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对比洛阳市不同区县的农业投资回报率、旅游业投资回报率及新增就业机会,发现洛阳市各区县农业投资回报率整体良好,部分地区如嵩县、新安县投资回报率超过20%。在旅游业方面,栾川县表现尤为突出,投资回报率达24.17%。农旅融合在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方面效果显著,平均每村新增9.45~25.57个就业岗位。洛阳市在推动农旅融合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但存在提升空间,尤其在农业对旅游业的直接促进效率方面。建议加强区域间合作,共享成功经验,在农业资源与旅游产品创新上进行深入开发,加大对农业旅游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以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实现更加均衡的就业岗位与经济增长,助推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旅融合 投资回报率 提升路径 评估 洛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空间理论视域下的城乡融合发展
5
作者 李卓凡 郭振宽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86,共9页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理论,围绕主体关系即人的发展状态,论述了城乡关系与社会空间变革的内在性: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早期人类改造社会空间的最初体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了城市和乡村分立的“自然”性质,城乡融...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理论,围绕主体关系即人的发展状态,论述了城乡关系与社会空间变革的内在性: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早期人类改造社会空间的最初体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了城市和乡村分立的“自然”性质,城乡融合发展是未来社会解决城乡对立的发展方向。在城乡融合发展上,主张通过变革空间实践方式、重塑社会空间关系,消除城乡在物质、社会与精神层面的差距与隔阂,最终实现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整体性、共享性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空间形态。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为中国共产党人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提供价值目标,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由速度型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为中国共产党在消除城乡对立的实践探索指明了前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空间理论 社会空间变革 城乡关系 城乡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梯田对水稻产量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顾菲 陈亮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7-95,共9页
淮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面临着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等生态问题,对水稻产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梯田作为一项传统的农耕措施,被认为在水土保持和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选取淮河流域不同梯田配置(顺坡清耕、... 淮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面临着水土流失和土壤退化等生态问题,对水稻产量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梯田作为一项传统的农耕措施,被认为在水土保持和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选取淮河流域不同梯田配置(顺坡清耕、顺坡生草、梯田清耕、梯田生草)的代表性农田为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不同配置下水稻产量、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及土壤保持效益。研究表明:梯田生草配置能显著提升水稻产量,表现为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均优于其他配置。在土壤养分方面,梯田生草配置下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均高于其他3种配置,表明该配置促进了土壤养分的积累和循环。此外,梯田生草配置在减少强降雨后细沟侵蚀面积、密度和最大长度方面表现最优,证明了其在增强土壤保持效益方面的有效性。研究结论:梯田生草配置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和养分供给,促进水稻健康生长,同时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是一种兼顾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有效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田 水稻 产量 土壤养分 生态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网格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7
作者 何小芊 厉峰 +1 位作者 高军波 雷彬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95-1004,共10页
以6批8 17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网格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形态为集聚型,传统村落密集分布的省际边界现象显著,表现为冀鲁豫交界、皖浙赣交界、黔桂湘交界3大集聚... 以6批8 171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理网格分析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形态为集聚型,传统村落密集分布的省际边界现象显著,表现为冀鲁豫交界、皖浙赣交界、黔桂湘交界3大集聚区;(2)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空间自相关性明显,存在“高-高”“低-高”“低-低”空间聚集,长江以南的山地丘陵地区是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的密集区,东北和西北边陲地区是传统村落分布的稀疏区;(3)交通、经济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不显著,地形、气温、生态、人口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有着正向影响,降水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有着较小的负向影响,人口、城镇、生态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集聚性 地理网格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