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植方式对豫南地区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雷振山 李猛 +4 位作者 卫云飞 季新 刘娟 王付娟 刘秋员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20,共9页
以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两个优质食味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轻简化种植方式(抛秧、毯苗机插和直播)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探讨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实现高产优质的适宜种植方式,为豫南地区推广生产优质食味粳稻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 以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两个优质食味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轻简化种植方式(抛秧、毯苗机插和直播)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探讨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实现高产优质的适宜种植方式,为豫南地区推广生产优质食味粳稻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2个粳稻品种的平均产量以抛秧方式最高,其次为毯苗机插方式,均显著高于直播方式,其中抛秧方式和毯苗机插方式分别较直播方式增产5.20%和3.18%。与直播方式相比,抛秧方式和毯苗机插方式能够获得高产主要得益于其较高的穗粒数和结实率。稻米品质方面,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在抛秧方式和毯苗机插方式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直播方式。稻米粒型在3种不同种植方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2个粳稻品种的粒宽均表现为抛秧方式>毯苗机插方式>直播方式。垩白粒率、垩白度均表现为抛秧方式>毯苗机插方式>直播方式,且3种种植方式之间差异显著。直链淀粉含量表现为直播方式>毯苗机插方式>抛秧方式,且3种种植方式之间差异显著;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均表现出与直链淀粉含量相反的规律,以抛秧方式最高,直播方式最低,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RVA谱特征值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均以直播方式最高,抛秧方式最低;而崩解值、回复值、糊化温度均以抛秧方式最高,直播方式最低。综上,不同种植方式对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其中,抛秧方式和毯苗机插方式能够在保障产量的同时提高稻米加工品质、改善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建议作为豫南地区优质食味粳稻生产推广种植方式,但可能需要注意该种植方式下稻米垩白性状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植方式 产量 稻米品质 豫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豫南地区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雷振山 李猛 +4 位作者 卫云飞 刘秋员 刘娟 王付娟 季新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1,共10页
为明确优质食味粳稻在豫南地区适宜的氮肥运筹方法,以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在施氮量240 kg/hm2且30%于移栽前作基肥施用的条件下,研究氮肥运筹[70%分蘖肥(T1)、70%倒3叶穗肥(T2)、70%倒2叶穗肥(T3)、70%倒1叶穗肥(T4)、30%... 为明确优质食味粳稻在豫南地区适宜的氮肥运筹方法,以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在施氮量240 kg/hm2且30%于移栽前作基肥施用的条件下,研究氮肥运筹[70%分蘖肥(T1)、70%倒3叶穗肥(T2)、70%倒2叶穗肥(T3)、70%倒1叶穗肥(T4)、30%分蘖肥+40%倒3叶穗肥(T5)、30%分蘖肥+40%倒2叶穗肥(T6)、30%分蘖肥+40%倒1叶穗肥(T7)]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分蘖氮肥处理相比,施用分蘖氮肥能够增加粳稻有效穗数;施用穗氮肥有利于提高成穗率、穗粒数、高效叶面积占比和高效叶SPAD值,以T5处理较高,并降低叶面积和高效叶SPAD值的衰减率,从而增加后期光合物质生产量,但随着施用穗氮肥时间的推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呈降低的趋势,产量以T5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6处理次之。对于稻米品质,施用穗氮肥和推迟穗氮肥施用时间均有利于提高稻米加工品质,但不利于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的改善。其中,垩白粒率、垩白度以及蛋白质含量均以T1处理最低,T5处理次之;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均以T1处理最高,T5处理次之。综合考虑,在施氮量240 kg/hm2条件下,以30%基肥+30%分蘖肥+40%倒3叶穗肥的氮肥运筹方法较优,提高了粳稻产量且兼顾了稻米品质,适合在豫南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粳稻 南粳9108 产量 稻米品质 豫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增密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凯 陈明睿 刘秋员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21,共8页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2640和甬优15为材料,研究减氮增密[常规氮肥水平(纯N 300 kg/hm^(2))下每穴2苗(T1),减氮水平(纯N 225 kg/hm^(2))下每穴2苗(T2)、3苗(T3)、4苗(T4)、5苗(T5)]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籼粳杂交稻的... 以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2640和甬优15为材料,研究减氮增密[常规氮肥水平(纯N 300 kg/hm^(2))下每穴2苗(T1),减氮水平(纯N 225 kg/hm^(2))下每穴2苗(T2)、3苗(T3)、4苗(T4)、5苗(T5)]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籼粳杂交稻的绿色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各减氮处理的产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T3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T1处理,甬优2640和甬优15分别提高7.03%和6.59%,其他减氮处理均显著低于T1处理。T3处理能获得高产主要得益于其具有最高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稻米品质方面,2个水稻品种各减氮处理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硬度、最终黏度总体上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均低于或显著低于T1处理;而垩白粒率、垩白度、食味值、消减值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均高于或显著高于T1处理。综合来看,对于籼粳杂交稻而言,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条件下,采用穴行距12 cm×30 cm,每穴3苗,可达到高产优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减氮 增密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距与穴苗数配置对粳稻穗部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刘秋员 龚静阳 +7 位作者 卫云飞 李猛 季新 刘娟 冯凡 王付娟 雷振山 宋晓华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29,共9页
研究不同株距(10、15、20 cm)与穴苗数(2、4、6苗/穴)配置对粳稻茎蘖动态、穗部性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并基于TOPSIS法对各处理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最优处理,为豫南地区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协同提升提供支撑。结果表明,随着穴苗数增... 研究不同株距(10、15、20 cm)与穴苗数(2、4、6苗/穴)配置对粳稻茎蘖动态、穗部性状、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并基于TOPSIS法对各处理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最优处理,为豫南地区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协同提升提供支撑。结果表明,随着穴苗数增加,单穴茎蘖数和群体茎蘖数均增加,而随着株距增加,尽管单穴茎蘖数增加,但群体茎蘖数降低。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以及二次枝梗粒数均随穴苗数的减少、株距的增加而增加。基本苗数与产量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曲线关系,以株距15 cm、穴苗数6苗处理(T8)产量最高,达到9.68 t/hm^(2),其次为株距10 cm、穴苗数4苗处理(T4),二者差异不显著。高产主要得益于较高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株距、穴苗数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稻米品质存在显著影响。随着穴苗数增加,籽粒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均有变劣趋势,但食味值总体上呈升高趋势;随着株距增加,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逐渐改善,但食味值总体上呈降低趋势。综合评价发现,T8处理最优,其次为T4处理。综上,在豫南地区,粳稻栽培采用株距15 cm、6苗/穴或株距10 cm、4苗/穴,可实现优质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株距 穴苗数 穗部性状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肥模式对机插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秋员 李猛 +3 位作者 卫云飞 季新 刘娟 王付娟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75,共7页
为阐明机插稻返青活棵-分蘖期不同水肥管理方式对其产量形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提出机插稻返青活棵-分蘖期适宜的水肥管理模式,于2022年以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供试品种,在返青活棵-分蘖期设置不同水肥管理方式(水稻返青活棵期多... 为阐明机插稻返青活棵-分蘖期不同水肥管理方式对其产量形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提出机插稻返青活棵-分蘖期适宜的水肥管理模式,于2022年以南粳9108和南粳5718为供试品种,在返青活棵-分蘖期设置不同水肥管理方式(水稻返青活棵期多次水分灌排与分蘖期增施氮肥(T1)、水稻返青活棵期多次水分灌排与分蘖期不增施氮肥(T2)、水稻返青活棵期减少灌水不排水且分蘖期不增施氮肥(T3)),对比分析不同水肥管理方式下水稻产量形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返青活棵-分蘖期不同水肥管理方式对机插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影响显著。相较于T2处理,T1和T3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和氮素积累量,产量分别提高8.2%~9.5%和13.3%~13.7%,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7.0%~8.8%和12.8%~15.2%(p<0.05)。相较于T1处理,T3处理水稻拔节期茎蘖数降低11.4%~11.9%,茎蘖成穗率显著提高11.3%~12.4%,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生物量分别显著降低8.2%~9.3%和6.3%~8.6%,抽穗期-成熟期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无显著差异。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方面,T1和T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氮素吸收利用方面,T1和T3处理在氮素积累量方面无显著差异,但T3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较T1分别显著增加20.1%~22.2%和22.7%~23.0%(p<0.05)。综上所述,在分蘖期不增施氮肥的基础上,通过返青活棵期减少灌水和不排水的方式可以实现机插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同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水稻 氮肥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农学利用率 回收利用率 氮素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种稻种质资源耐盐性综合评价及耐盐种质筛选 被引量:7
6
作者 季新 肖迪 +4 位作者 张佳会 李猛 刘秋员 卫云飞 刘娟 《种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117,共8页
以36种不同特种稻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水培,分析盐胁迫对不同特种稻幼苗生物量和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1个测定指标转换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1.43%,通过隶属函数值和权重分析进一步将3个主成分... 以36种不同特种稻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水培,分析盐胁迫对不同特种稻幼苗生物量和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1个测定指标转换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1.43%,通过隶属函数值和权重分析进一步将3个主成分值简化成评价不同特种稻种质资源苗期耐盐性的综合评价值D,筛选到山稻、Y-9(黄白)、浙白和黑宝糯等4个苗期综合耐盐性强的特种稻种质资源。根据D值利用聚类分析将36份不同特种稻种质资源分为五类,第Ⅰ类群仅包含1份高耐盐种质,为山稻;第Ⅱ类群主要为高度盐敏感种质;第Ⅲ类群主要为盐敏感种质;第Ⅳ类群主要为弱耐盐种质;第Ⅴ类群主要为耐盐种质。结合逐步回归分析,得到D值与11个测定指标的最优回归方程:D=0.088+0.169×X_(RS)+0.144×G_(RS)+0.117×X_(RR)+0.048×G_(RR)-0.192×D_(RA)。综上所述,相对地上部鲜重、相对地上部干重、相对根系鲜重、相对根系干重、相对根平均直径可作为特种稻种质资源苗期耐盐性鉴定的重要指标。幼苗期耐盐性较强的特种稻种质资源分别为山稻、Y-9(黄白)、浙白和黑宝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种稻 幼苗期 耐盐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运筹模式对常规粳稻群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卫云飞 李猛 +4 位作者 乔宏梁 季新 刘娟 鲁伟林 刘秋员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121,共6页
氮肥的合理施用是调控水稻群体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措施。本试验以常规粳稻南粳5718为材料,以常规施氮模式为对照,在减氮条件下设置6种不同的氮肥运筹模式,研究减氮运筹模式对常规粳稻群体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氮... 氮肥的合理施用是调控水稻群体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措施。本试验以常规粳稻南粳5718为材料,以常规施氮模式为对照,在减氮条件下设置6种不同的氮肥运筹模式,研究减氮运筹模式对常规粳稻群体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氮模式相比,减施氮肥和在氮肥减施下降低基蘖肥用量,均显著降低了各生育期的群体茎蘖数、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叶面积指数,但在氮肥减施条件下通过增加穗肥用量,群体茎蘖成穗率、收获指数、抽穗—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比例、高效叶面积比例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且叶面积衰减率和高效叶片SPAD值衰减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这使得减氮处理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均呈显著增加的趋势。在6个减氮处理中,随着穗肥用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T3处理最高,且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而T1、T4、T5、T6处理产量均显著低于CK。综上,氮肥减施条件下通过调整氮肥运筹方式,能够实现减氮不减产,本试验条件下以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5∶5或6∶4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 氮肥运筹 群体质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