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0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纪念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成立一周年
1
作者 何新贵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F002-F002,共1页
关键词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软件 信息学科 纳米电子学 量子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未来信息技术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
2
作者 李晓理 关宝璐 蒋宗礼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28,共5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未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球经济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未来产业,信息技术领域高质量创新人才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发展资源和竞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未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球经济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未来产业,信息技术领域高质量创新人才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发展资源和竞争要素。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科深刻把握高校历史定位,聚焦未来信息技术领域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目标,深入分析地方高校在未来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多元化招生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新时期研究生培养质量,着力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取得了出色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工业大学 未来信息技术 研究生教育 高质量创新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中国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海生 李泓 +40 位作者 徐玉杰 徐德厚 王亮 周学志 陈满 胡东旭 林海波 李先锋 胡勇胜 安仲勋 刘语 肖立业 蒋凯 钟国彬 王青松 李臻 康飞宇 王选朋 尹钊 戴兴建 林曦鹏 朱轶林 张弛 张宇鑫 刘为 岳芬 张长昆 俞振华 党荣彬 邱清泉 陈仕卿 史卓群 张华良 李浩秒 徐成 周栋 司知蠢 宋振 赵新宇 刘轩 梅文昕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49-2192,共44页
本文对2024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得出了2024年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 本文对2024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得出了2024年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新型储能技术、集成技术和消防安全技术等。综合分析表明中国储能又经历了高速发展的一年,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方面均有重要进展。中国保持了世界储能技术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领域最为活跃的国家地位。中国机构和学者在储能领域发表SCI论文数、申请WIPO国际发明专利数、新增集成示范和产业化项目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新型储能装机功率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迎来历史性时刻,总体上中国储能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机器学习技术的阈下抑郁神经生理机制及干预
4
作者 刘永进 杨雪 +6 位作者 杜欣欣 嵇文麒 臧寅垠 官锐园 宋森 钱铭怡 牟文婷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7-904,共18页
抑郁症是阻碍国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阈下抑郁是抑郁发病前期重要阶段,探究其神经生理机制及动态发展规律有助于预测抑郁发病和进行预防性干预。为突破既往将抑郁视为静态单一诊断结果的局限,本文基于复杂动力系统理论,通过多时程多... 抑郁症是阻碍国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阈下抑郁是抑郁发病前期重要阶段,探究其神经生理机制及动态发展规律有助于预测抑郁发病和进行预防性干预。为突破既往将抑郁视为静态单一诊断结果的局限,本文基于复杂动力系统理论,通过多时程多模态机器学习方法,探讨阈下抑郁症状与神经生理特征之间的密切关联及关键预测因子。其次,通过纵向追踪及神经动力学网络模型探查吸引子状态及其对随后抑郁发病和特征转化的预测。最后,探索认知行为疗法对阈下抑郁的预防性干预效果以及吸引子状态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用以解析阈下抑郁的神经生物学独特性,并为抑郁症早期识别和精准预防的方法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下抑郁 吸引子状态 认知行为疗法 预防性干预 多模态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系统的实时安全性评估技术
5
作者 何潇 刘泽夷 +2 位作者 胡嵩乔 刘畅 周东华 《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70,共22页
动态系统的实时安全性评估(Real-time safety assessment,RTSA)在防止潜在安全事故导致重大损失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系统功能和操作环境复杂性的日益增加,开发有效的实时安全性评估技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鉴于此,阐述动态系统实时安... 动态系统的实时安全性评估(Real-time safety assessment,RTSA)在防止潜在安全事故导致重大损失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系统功能和操作环境复杂性的日益增加,开发有效的实时安全性评估技术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鉴于此,阐述动态系统实时安全性评估的概念定义,从环境的平稳性及评估模型的构建方式两个维度出发提出一种分类框架,给出相应的问题描述,较系统地回顾了动态系统实时安全性评估技术的现有进展,讨论针对不同实际系统的部署策略,分析现有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实时安全性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安全性评估 动态系统 安全事故 非平稳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题:6G近场技术理论与应用
6
作者 高飞飞 菅梦楠 《无线电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共2页
内容导读 随着5G无线网络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6G无线网络的研究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前沿。6G网络被赋予比5G更宏大的愿景和更高的性能目标,它不仅旨在实现更快的网络速度、更低的时延和更高的连接密度,还承载着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兴... 内容导读 随着5G无线网络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6G无线网络的研究成为全球科技发展的前沿。6G网络被赋予比5G更宏大的愿景和更高的性能目标,它不仅旨在实现更快的网络速度、更低的时延和更高的连接密度,还承载着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兴应用的广泛需求。传统无线通信系统通常依赖于6 GHz以下频谱,受限于波长,采用较小规模的天线阵列,导致近场通信范围仅限于数米甚至数厘米,大多数无线通信系统设计仍基于远场平面波假设。从空间资源利用角度来看,尽管传统系统在远场空间资源的利用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对近场空间资源的进一步探索有望带来新的物理空间维度,提升空间资源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通信学会 阵列信号处理 通信信号处理 中国自动化学会 智能通信 理论与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的仿真科学与工程思考
7
作者 范文慧 蒋沅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07-1623,共17页
随着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仿真技术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有力推动了仿真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综述了国内外相关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进展,阐述了仿真定义与内涵,建议中文“仿真”“仿效”和“模拟”都统一为“仿真”,英文“Simulat... 随着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仿真技术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有力推动了仿真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综述了国内外相关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进展,阐述了仿真定义与内涵,建议中文“仿真”“仿效”和“模拟”都统一为“仿真”,英文“Simulation”“Emulation”和“Analog”统一翻译为“Simulation”;定义了仿真科学与工程学科,总结了仿真科学与工程的相似理论、计算理论、模型验证理论3种基础理论,并建议一级学科为仿真科学与工程;归纳提出了仿真科学与工程的数值仿真、统计仿真、智体仿真、视景仿真与共生仿真5种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建议为二级学科;分析概括了人工智能时代的仿真应用;从5个方面给出了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机仿真技术进展,详细阐述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生成对抗网络、物理信息神经网络、大语言模型在计算机仿真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仿真科学 仿真工程 仿真方法 仿真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6G的信息超材料和智能超表面通信与感知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廉林 戴凌龙 崔铁军 《无线电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23,共5页
目前,信息超材料和智能超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RIS)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5G和未来6G网络中具有重要机遇和应用前景。针对信息超材料和智能超表面在6G时代通信和感知的需求,分析与阐... 目前,信息超材料和智能超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RIS)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5G和未来6G网络中具有重要机遇和应用前景。针对信息超材料和智能超表面在6G时代通信和感知的需求,分析与阐述了基于信息超材料和RIS的通信与感知理论、基本算法和系统设计,并对信息超材料和RIS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6G网络 信息超材料 智能超表面 通信 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协同感知技术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新钰 卢毅果 +4 位作者 高鑫 黄雨宁 刘华平 王云鹏 李骏 《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8,共16页
随着感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地位逐渐提升.自动驾驶感知从单车智能向车路协同迈进,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新的协同感知技术与方法.本文旨在全面阐述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协同感知... 随着感知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地位逐渐提升.自动驾驶感知从单车智能向车路协同迈进,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新的协同感知技术与方法.本文旨在全面阐述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路协同感知技术,并总结相关可利用数据及该方向的发展趋势.首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协同感知策略进行划分,并总结了不同感知策略具备的优势与不足;其次,对智能网联汽车协同感知的关键技术进行阐述,包括车路协同感知过程中的感知技术与通信技术;然后对车路协同感知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了近年来解决协同感知中感知融合(Perception fusion,PF)、感知信息选择与压缩(Perception selection and compression,SC)等问题的相关研究;最后对车路协同感知的大规模数据集进行整理,并对智能网联汽车协同感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汽车 车路协同 协同感知 安全通信 自动驾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载网络攻防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博言 沈晴霓 +3 位作者 张晓磊 张鑫 李聪 吴中海 《软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1-370,共30页
随着人工智能和5G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应运而生,它是一种由众多来自不同供应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组成的复杂分布式异构系统,通过以CAN为代表的车载网络协议交互协同控制各ECU.然而,攻击者可能通过各种接口攻击智能网联... 随着人工智能和5G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应运而生,它是一种由众多来自不同供应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组成的复杂分布式异构系统,通过以CAN为代表的车载网络协议交互协同控制各ECU.然而,攻击者可能通过各种接口攻击智能网联汽车,渗透到车载网络,再攻击车载网络及其各组成部分如ECU.因此,智能网联汽车的车载网络安全成为近些年车辆安全研究的焦点之一.在介绍智能网联汽车整体结构、ECU、CAN总线和车载诊断协议等基础之上,首先总结了目前车载网络协议的逆向工程技术进展,逆向工程的目标是获取汽车行业通常不公开的车载网络协议实现细节,也是实施攻击和防御的前提条件.然后从车载网络攻、防两个角度展开:一方面概括了车载网络攻击向量及主要攻击技术,包括通过物理访问和远程访问方式实施的攻击技术,以及针对ECU和CAN总线实施的攻击技术;另一方面,讨论了车载网络现有的防御技术,包括基于特征工程和机器学习方法的车载网络入侵检测和基于密码学方法的车载网络协议安全增强技术.最后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汽车 车载网络 逆向工程 入侵检测 协议安全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毫米波雷达微动信号和脉搏波数据融合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筛查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翔 王威 +2 位作者 李晨洋 关建 李刚 《雷达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6,共15页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睡眠呼吸障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信号融合的睡眠呼吸暂停与低通气检测框架,通过融合毫米波雷达微动信号与光电容积脉搏波(PPG)描记法的脉...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睡眠呼吸障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信号融合的睡眠呼吸暂停与低通气检测框架,通过融合毫米波雷达微动信号与光电容积脉搏波(PPG)描记法的脉搏波数据,实现高可靠的轻接触式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诊断,以解决传统医学上依赖多导睡眠图(PSG)进行睡眠监测时舒适度差、成本高等缺点。研究中,为兼顾睡眠呼吸异常事件检测的准确率和鲁棒性,该文提出了一种雷达、脉搏波数据预处理算法得到信号中的时频信息和人工特征,并设计了用于将两类信号融合的深度神经网络,以实现对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事件的精准识别,从而估算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用于对患者的睡眠呼吸异常严重程度进行定量评估。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床试验数据集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所提方案估算的AHI与金标准PSG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3,一致性良好,有潜力普及成为家用睡眠呼吸监护的工具,并起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初步筛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光电容积脉搏波 多源信号融合 深度神经网络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栓连接松动的监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龚裕 唐国良 +1 位作者 王孝然 刘增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213,共22页
螺栓连接的完整性维护仍然是一个面临众多挑战的问题,特别是在遭受外部干扰(如振动)时,连接界面表面可能会发生大面积或局部的滑移。这种滑移现象会加剧界面间的相对运动,导致预紧力水平下降,也就是螺栓连接的松动。在过去的10年中,诸... 螺栓连接的完整性维护仍然是一个面临众多挑战的问题,特别是在遭受外部干扰(如振动)时,连接界面表面可能会发生大面积或局部的滑移。这种滑移现象会加剧界面间的相对运动,导致预紧力水平下降,也就是螺栓连接的松动。在过去的10年中,诸如振动法、导波法和机电阻抗法等检测方法已逐渐应用于检测螺栓连接的松动。伴随着计算能力的显著提升,机器学习算法包括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已被开发出来,用于进一步提升螺栓松动检测方法的准确性。这些方法的融合为螺栓连接的实时健康监测提供了新的途径。该文综述了基于声弹性效应、振动、导波和机电阻抗的方法,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信号分析方法在螺栓连接松动检测和监测领域的应用,旨在展示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栓连接 螺栓松动 机器学习 信号分析 无损检测 结构健康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光通信技术在数字化手术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海军 张国栋 +2 位作者 乌峰 王小斐 宋健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0,共6页
随着医疗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传统医院正在向数字化医院转型。当前主流的基于射频通信的智慧医疗方式面临频谱资源稀缺、使用环境受限、信息易泄露、干扰严重等问题。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是一种利用LED可见光发... 随着医疗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传统医院正在向数字化医院转型。当前主流的基于射频通信的智慧医疗方式面临频谱资源稀缺、使用环境受限、信息易泄露、干扰严重等问题。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是一种利用LED可见光发射信号的无线通信技术。VLC频段不占用无线信道,与传统无线通信技术相比,VLC收发单元可以与现有的照明系统集成。VLC系统具备高带宽、部署方便、无需频谱授权、无电磁干扰、绿色环保节能、低功耗、安全可靠等优点,具有应用于智慧医疗的巨大潜力。文章提出基于VLC系统的数字化手术室设计方案,通过充分利用无影灯的结构以及引入空间分集技术,保证了所设计的VLC系统具有稳定的连接性。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系统可以在复杂的手术环境中实现高速且可靠的数据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通信 可见光收发器 手术室应用 电磁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通道语义信息与注意力机制的Web服务类别标签推荐
14
作者 彭菲 潘国庆 +1 位作者 任志考 胡强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15-2225,共11页
服务表征向量的质量是影响Web服务类别标签推荐准确率的关键因素,针对现有方法在生成服务表征向量时普遍存在语义表达不完备和精确度不高,从而影响服务类别标签的推荐准确性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多通道语义信息与注意力机制的Web服务类... 服务表征向量的质量是影响Web服务类别标签推荐准确率的关键因素,针对现有方法在生成服务表征向量时普遍存在语义表达不完备和精确度不高,从而影响服务类别标签的推荐准确性的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多通道语义信息与注意力机制的Web服务类别标签推荐方法。利用RoBERTa模型生成服务描述文本中特征词的嵌入表示,建立面向不同粒度特征词的语义信息提取通道;构建一种带有快速规则近似注意力机制的全局语义提取模型FRASRU,实现特征词自身语义特征与全局语义特征的快速融合;将多通道特征融合的服务表征向量输入预训练好的sigmiod分类器,实现类别标签推荐。实验表明所提方法优于同类对比模型与分类方法,具有良好的分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签推荐 多通道 注意力机制 WEB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量子线路映射技术研究进展
15
作者 朱鹏程 卫丽华 +3 位作者 陈新宇 冯世光 程学云 管致锦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581,共16页
分布式量子计算为突破中等规模带噪声量子计算设备所面临的量子比特数扩展瓶颈提供了有效途径。分布式量子线路映射技术是使用分布式量子计算架构高效执行量子线路的关键,其引入的通信代价对量子计算成功率有着重要影响。随着各类分布... 分布式量子计算为突破中等规模带噪声量子计算设备所面临的量子比特数扩展瓶颈提供了有效途径。分布式量子线路映射技术是使用分布式量子计算架构高效执行量子线路的关键,其引入的通信代价对量子计算成功率有着重要影响。随着各类分布式量子计算架构的兴起,分布式量子线路映射的相关研究引发了广泛关注。该文通过对现有研究工作的分析总结,梳理分布式量子线路映射技术的发展脉络及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量子计算 量子线路映射 中等规模带噪声量子计算 量子隐形传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智能推理加速技术综述
16
作者 章晋睿 龙婷婷 +3 位作者 张德宇 许愿 任炬 张尧学 《电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3-1102,共40页
智能下沉是迈向泛在智能时代的必经之路,也推动了端智能(on-device intelligence)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在终端设备直接部署运行深度学习模型,端智能在实时性、安全性、个性化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已在自动驾驶、卫星侦察、虚拟现实/增强现... 智能下沉是迈向泛在智能时代的必经之路,也推动了端智能(on-device intelligence)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在终端设备直接部署运行深度学习模型,端智能在实时性、安全性、个性化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已在自动驾驶、卫星侦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irtual Reality/Augmented Reality,VR/AR)等众多场景广泛应用.然而,随着深度学习模型参数量不断增大,端侧受限的硬件资源已难以支撑不断增长的计算开销.为提升终端设备在模型推理的计算效率,研究人员从模型算法、编译软件、设备硬件等多个层面开展了系统性优化,有效推动了端智能的发展与演进.本文从算法、软硬件结合优化等方面对现有端侧深度学习模型推理优化工作进行了总结,涵盖模型压缩技术、模型-软件-硬件的协同设计、模型异构并行部署策略以及大模型的端侧优化技术.最后,本文梳理了当前端智能推理加速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智能 模型压缩 推理加速 深度学习 软硬件结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应用GUI测试自动生成技术综述
17
作者 王博 陈冲 +3 位作者 邓明 董震 林友芳 郝丹 《软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13-2746,共34页
移动应用是近10年来兴起的新型计算模式,深刻地影响人民的生活方式.移动应用主要以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方式交互,而对其进行人工测试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为此,研究者提出针对移动应用GUI的测试自动生成技术... 移动应用是近10年来兴起的新型计算模式,深刻地影响人民的生活方式.移动应用主要以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方式交互,而对其进行人工测试需要消耗大量人力和物力.为此,研究者提出针对移动应用GUI的测试自动生成技术以提升测试效率并检测潜在缺陷.收集了145篇相关论文,系统地梳理、分析和总结现有工作.提出了“测试生成器-测试环境”研究框架,将该领域的研究按照所属模块进行分类.特别地,依据测试生成器所基于的方法,将现有方法大致分为基于随机、基于启发式搜索、基于模型、基于机器学习和基于测试迁移这5个类别.此外,还从缺陷类别和测试动作等其他分类维度梳理现有方法.收集了该领域中较有影响力的数据集和开源工具.最后,总结当前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件测试 GUI测试 测试生成 移动应用测试 安卓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外星表探测器着陆-巡视自主导航技术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李茂登 张兴华 +5 位作者 丁运来 范项媛 张兵 徐超 张天柱 杨文飞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23,M0001,M0002,共16页
结合国内外天体探测工程实践经验,详细分析了地外星表探测与科研任务对自主导航技术的迫切需求。基于这些需求,回顾了月球、火星及小天体探测器在着陆与巡视任务的相关工程实践,并针对这些任务中存在的极端光照干扰、粉尘遮蔽效应、复... 结合国内外天体探测工程实践经验,详细分析了地外星表探测与科研任务对自主导航技术的迫切需求。基于这些需求,回顾了月球、火星及小天体探测器在着陆与巡视任务的相关工程实践,并针对这些任务中存在的极端光照干扰、粉尘遮蔽效应、复杂地貌特征等环境挑战,深入探讨了着陆-巡视自主导航技术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对自主导航涉及的障碍检测、自主定位和轨迹规划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归纳与总结,并展望了地外星表探测器着陆与巡视导航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信息融合自主导航 探测器着陆与巡视 障碍检测 自主定位 轨迹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信感知一体化低空无人机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19
作者 夏昊 林粤伟 +1 位作者 颜军 许灵军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8-847,共10页
低空无人机可以扩展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并增强其通信和感知功能。近年6G、低空飞行技术、低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通信感知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ISAC)中的低空无人机相关理论与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带来了新的机遇... 低空无人机可以扩展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并增强其通信和感知功能。近年6G、低空飞行技术、低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通信感知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ISAC)中的低空无人机相关理论与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梳理并归纳了面向6G的ISAC低空无人机研究成果。首先介绍ISAC低空无人机领域的研究背景,然后梳理了近几年来国内外对ISAC低空无人机领域的相关研究,从波形设计、雷达成像、干扰管理、资源管理与轨迹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5个方面展开综述,最后对低空无人机的ISAC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及相关挑战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G 通信感知一体化(ISAC) 低空经济 无人机(UAV) 人工智能(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波光子的多目标测距和测速技术
20
作者 卿国能 朱正元 +3 位作者 朱康奇 华楠 张振荣 郑小平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0,共7页
为了解决多啁啾线性调频波(LFMW)在多目标环境中测距和测速时出现的虚假目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多目标测距和测速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三频率段LFMW来测量目标的距离和速度,并利用这些频段观测的不变性特征有效地排除错误... 为了解决多啁啾线性调频波(LFMW)在多目标环境中测距和测速时出现的虚假目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多目标测距和测速方法。该方法通过使用三频率段LFMW来测量目标的距离和速度,并利用这些频段观测的不变性特征有效地排除错误目标。此外,还设计并建立了一个基于微波光子学的多目标测距和测速验证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实现上述功能,还在其架构中集成了一个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信号处理平台。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模拟产生的最高速度达到6800 m/s的10个测试目标的回波信号,该系统能够实现实时的运动参数测量,其中最大的测距与测速误差分别为0.58 m与24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 距离和速度测量 微波光子 线性调频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