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秃瓣杜英叶枯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1
作者 罗倩影 罗佳钰 +8 位作者 张林平 曾永春 杨滢 操佳 黄绍华 龚子鲲 黄佳慧 樊鹏敏 毛宁薇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111,共9页
[目的]鉴定引起江西农业大学北区秃瓣杜英叶枯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枯病病原菌的化学药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遵循科赫法则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室外活体接种,并结合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 [目的]鉴定引起江西农业大学北区秃瓣杜英叶枯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枯病病原菌的化学药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遵循科赫法则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室外活体接种,并结合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TUB、CHS和ACT)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分类学地位,同时开展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实验和室内化学药剂毒力测定。[结果]秃瓣杜英叶枯病病原菌为暹罗炭疽(Colletotrichum siamense),其最佳生长条件为: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牛肉膏为氮源,pH为8.0,温度为25℃,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和全黑暗条件。8种化学药剂均能不同程度抑制秃瓣杜英叶枯病病原菌丝的生长,其中80%多菌灵具有最佳的抑菌效果,其EC_(50)值为0.5093μg·mL^(−1)。[结论]C.siamense是江西农业大学北区秃瓣杜英叶枯病的病原菌,80%多菌灵可作为防治该病的化学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秃瓣杜英 叶枯病 暹罗炭疽 鉴定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成就与挑战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保国 张河 +21 位作者 李明 蒋学龙 范朋飞 周江 郭松涛 齐晓光 李进华 路纪琪 夏东坡 崔亮伟 向左甫 周岐海 黄志旁 黄乘明 肖文 胡慧建 周智鑫 陈明勇 黎大勇 范朋来 杨寅 潘汝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中国实施了包括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在内的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某些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该研究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尽管大多数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有所改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缅甸金丝猴、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等物种由于分布范围有限和种群数量极少,仍然特别脆弱。科学数据的缺乏以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此外,蜂猴、倭蜂猴、印支灰叶猴、肖氏乌叶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详细种群监测数据仍然缺乏,这严重阻碍了针对这些物种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专门的灵长类动物调查,实行跨境保护和区域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对灵长类生物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此外,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系统的工作将为中国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破碎化 生境修复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兽类名录(2024版) 被引量:10
3
作者 魏辅文 杨奇森 +28 位作者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胡义波 葛德燕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何锴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共16页
自“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和《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问世以来,这两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哺乳动物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得益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例如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内的生物本底资源得... 自“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和《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问世以来,这两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哺乳动物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得益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例如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内的生物本底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中国哺乳动物分类学的研究也在持续进步。在2022—2024年,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与2022年相比,新增42个物种。为了帮助国内外学者全面了解中国哺乳动物的有效种类及其详细信息,我们对“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及《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涉及的中国兽类物种名录进行了更新。截至2024年12月,中国记录的兽类有效种类包括58科,263属,73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物种数目 分类学 名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朴树实生苗生长和生理对土著丛枝菌根真菌接种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武 阳雅荧 +5 位作者 龚宁 邹紫薇 王艺 陈保冬 王琼 刘玮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3-405,共13页
城市中的古树受自身和环境因素影响,生长受限,接种古树根际土壤中的土著优势丛枝菌根(AM)真菌或可成为一种新的古树复壮方法。以上海市古朴树(Celtis sinensis)根际土筛选、扩繁的2种土著AM真菌菌剂(层状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lam... 城市中的古树受自身和环境因素影响,生长受限,接种古树根际土壤中的土著优势丛枝菌根(AM)真菌或可成为一种新的古树复壮方法。以上海市古朴树(Celtis sinensis)根际土筛选、扩繁的2种土著AM真菌菌剂(层状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lamellosum)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为试验材料,接种至古朴树实生苗盆栽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接种后实生苗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较对照均显著增加,叶片数量也显著增多;混合接种显著增加了实生苗全株生物量、根尖数量及器官中N、P养分积累量,并能提高实生苗的光合能力,促进叶绿素生成;接种2种菌种均能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强实生苗抗性。基于隶属模糊函数综合法得出的评价结果可知,朴树实生苗促生效果最好的接种方式为混合接种。该研究结果可为古朴树复壮菌剂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共生 古树复壮 促生效应 隶属模糊函数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SHAP可解释机器学习模型估测森林蓄积量
5
作者 王元 王玥 +3 位作者 周宇琛 陈伏生 张绿水 刘牧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73,共8页
森林蓄积量是反映森林资源丰富程度的关键指标,精确估测森林蓄积量对于森林资源管理至关重要。以江西省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从Landsat 8遥感影像中提取多个植被指数、单波段及组合特征,并结合国... 森林蓄积量是反映森林资源丰富程度的关键指标,精确估测森林蓄积量对于森林资源管理至关重要。以江西省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从Landsat 8遥感影像中提取多个植被指数、单波段及组合特征,并结合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地面实测数据,分析不同影像特征参数在森林蓄积量反演中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对比多元线性回归、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和XGBoost模型估测森林蓄积量的精度,随机森林模型估测精度为93.3%,决定系数(R^(2))为0.9337,均方根误差为2.2323,平均绝对误为2.3395;与BP神经网络模型(R^(2)=0.8219)和XGBoost模型(R^(2)=0.7916)相比,模型拟合度和预测效果更佳,比多元线性回归模型(R^(2)=0.688)处理非线性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通过解释特征参数的相对重要性,揭示出平均胸径、郁闭度等特征对森林蓄积量影响显著,且随机森林模型中各因子间存在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P解释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 森林蓄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著AM真菌接种对古银杏实生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阳雅荧 毛洁莹 +3 位作者 陈保冬 王琼 姜雪茹 刘玮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9-1443,共15页
古树作为百年以上的大树,是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但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之下,生长严重受限。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和复壮是一项刻不容缓且需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根际土壤中存在着与其生长密切相关... 古树作为百年以上的大树,是极其珍贵的自然资源,但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之下,生长严重受限。因此对其进行保护和复壮是一项刻不容缓且需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根际土壤中存在着与其生长密切相关并具有独特作用的土著微生物。接种古树根际土壤中的优势土著AM真菌或可成为一种新的古树复壮方法。从上海市城区具有100年以上树龄的古银杏树根际土壤中成功筛选、扩繁的2种土著AM真菌菌剂(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claroideum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双接的应用方式接种至古银杏实生苗中进行盆栽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土著AM真菌不仅对古银杏实生苗的表型指标、地上部生长、根系形态、植物养分积累、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均具有显著的促生效果,并对实生苗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生理状况、抗氧化酶活性、代谢产物积累等生理指标也产生了有利影响,使得实生苗的生长情况整体向好,但不同的土著AM真菌对古银杏实生苗的生长过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隶属模糊函数综合法将不同菌剂对古银杏实生苗的促生效果进行量化并综合排序,确定双接(近明球囊霉+摩西斗管囊霉)是促生古银杏实生苗较好的接种方式。证明了土著AM真菌在古树促生复壮方面具有一定的的潜力和效果,后续还将在古银杏树上进行相应的验证试验。研究结果可推动田间土著AM真菌的本土化应用,为古树的保护和复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著AM真菌 古银杏实生苗 促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绒寄甲的交配能力及多次交配对生殖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钟辉辉 李超群 +3 位作者 冯寒松 文新根 黄金葵 刘兴平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5-964,共10页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为天牛类蛀干害虫的优势天敌昆虫,为明确该成虫的交配能力和多次交配行为在该虫种群繁衍中的作用,本研究评估了该虫在室内恒定条件下的性成熟期、交配次数、交配持续期和交配间隔期,以及通过...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为天牛类蛀干害虫的优势天敌昆虫,为明确该成虫的交配能力和多次交配行为在该虫种群繁衍中的作用,本研究评估了该虫在室内恒定条件下的性成熟期、交配次数、交配持续期和交配间隔期,以及通过设置交配1次、5次、10次和自由交配等4个处理,探讨了多次交配行为对成虫生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绒寄甲的性成熟期平均为29.35±0.34 d,交配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8:00 pm-2:00 am。在观察期内该虫的平均交配次数为4.49±0.24次,其平均交配持续期为9.27±0.12 min,平均交配间隔期为8.60±0.26 d,且随交配次数的增加呈明显缩短趋势。此外,该虫的产卵量随交配次数的增加从交配1次的227.45±15.32粒/雌增加至自由交配的1426.03±113.71粒/雌,孵化率从交配1次的68.93%±1.47%增加至自由交配的94.98%±0.90%,这些结果证实了花绒寄甲属典型的夜行性、收入型生殖的、多次交配的昆虫种类,交配能力较弱,但多次交配明显提高了该虫的生殖产量,从而支持精子补充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交配次数 性成熟期 交配能力 生殖适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墨天牛的个体大小与体型性二型现象及其变化
8
作者 张诗迈 张江涛 +3 位作者 韦丽逢 钟辉辉 李超群 刘兴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目的】体型性二型(SSD)现象普遍存在于昆虫种类中,且昆虫的个体大小是影响其生理、生活史和生态过程的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松墨天牛作为重要的危害松属林木的蛀干害虫和传播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害虫,对该虫的个体大小随地理纬度、季... 【目的】体型性二型(SSD)现象普遍存在于昆虫种类中,且昆虫的个体大小是影响其生理、生活史和生态过程的最重要的形态特征之一。松墨天牛作为重要的危害松属林木的蛀干害虫和传播松材线虫病的主要害虫,对该虫的个体大小随地理纬度、季节和化性变化的研究鲜有报道。【方法】在江西省境内以约1°的纬度梯度选择6个采样点采集成虫,分别测定了雌雄成虫的触角长度、后足腿节长度、头宽、体长、体宽、鞘翅长度、前胸背板长、前胸背板宽、体积和体质量等10个形态学参数,比较分析了该虫在个体大小和体型性二型的变化规律。【结果】(1)雄虫的触角长度和后足腿节长度明显长于雌虫,但体长、体宽、鞘翅长度、前胸背板长、体积和体质量等指标明显低于雄虫。(2)雌雄成虫的触角长度、后足腿节长度、体长、体宽、体积和体质量等形态学指标自赣南向赣中随纬度升高逐渐下降,初入赣北后急剧上升,随后又下降。(3)在赣北地区,雌、雄个体的触角长度、体积和体质量随着羽化月份的推后而明显变小,在赣南地区,越冬代的雌雄个体的触角长度、后足腿节长度、体积和体质量等4个形态学指标明显大于第一代的雌雄个体。(4)触角长度和后足腿节长度的体型二型性指数(SDI)随纬度的升高而升高,但体积和体质量的SDI指数随纬度的升高而下降。【结论】结果证实松墨天牛属典型的体型性二型昆虫,雌、雄虫个体大小的纬度变化遵循逆贝格曼法则和锯齿状模式,且受季节和化性的影响,偏雄性SSD特征遵循任希法则,而偏雌性SSD遵循逆任希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大小 体型性二型 贝格曼法则 任希法则 松墨天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玉兰炭疽病新病原鉴定与防治药剂筛选
9
作者 罗佳钰 罗倩影 +7 位作者 曾永春 文旺先 张林平 杨滢 操佳 黄绍华 黄佳慧 樊鹏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目的】旨在明确江西省玉兰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对采集的具有典型发病症状的玉兰叶片进行分离鉴定并筛选高效化学防治药剂,为玉兰炭疽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对玉兰炭疽病发病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 【目的】旨在明确江西省玉兰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对采集的具有典型发病症状的玉兰叶片进行分离鉴定并筛选高效化学防治药剂,为玉兰炭疽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对玉兰炭疽病发病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并根据柯赫式法则对分离得到的5株代表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后,对最后分离所得的病原菌BTJ3进行形态学鉴定;以ITS、CHS-1、ACT、TUB2等引物对病原菌进行PCR扩增与测序,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分析,使用MEGA 7.0软件构建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以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采用含药平板法开展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1)玉兰炭疽病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深褐色,后期病斑扩大呈深灰色,边缘黑色并带有黄绿色晕圈;从采集的玉兰病叶样本中共分离获得5株炭疽菌菌株,遵循柯赫式法则确定菌株BTJ3为玉兰炭疽病病原,该病原菌形成的菌落初期为灰白色,气生菌丝发达,后期出现灰绿色同心圆环;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大小为(8.7~19.5)μm×(3.45~6.36)μm,单胞,两端钝圆,透明无隔膜;分生孢子附着胞不规则形,卵圆形或球形,浅棕色至灰黑色,大小为(7~10.8)μm×(4.2~7.3)μm。(2)将菌株BTJ3的ITS、CHS-1、TUB2和ACT基因序列提交至GenBank中,获得序列登录号为PQ225996、PQ243288、PQ243289、PQ233290;基于多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菌株BTJ3与暹罗炭疽菌聚为同一个进化支,且支持率为93%,通过形态学结合多基因(ITS,TUB2,ACT,CHS-1)联合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引起江西省玉兰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3)适宜该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20~30℃;最适的pH范围为7~9,甘露醇和蛋白胨为最佳碳、氮源,光暗交替环境有利于其生长。(4)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暹罗炭疽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为0.28μg/mL。【结论】首次报道引起江西省玉兰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明确了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最佳化学防治药剂,为玉兰炭疽病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兰 暹罗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多基因联合分析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安息香——中国安息香属一新记录
10
作者 钱庆炭 江敏嘉 +3 位作者 柯梦锜 黄俞淞 许为斌 唐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4-1012,共9页
【目的】鉴定并报道中国安息香属(Styrax L.)的一新记录种:印度安息香(S.benzoin Dryand.)。为野外鉴别该种提供了形态描述,也为理解安息香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开发与利用提供宝贵参考。【方法】通过野外考察,标本比对,文献查阅等常规... 【目的】鉴定并报道中国安息香属(Styrax L.)的一新记录种:印度安息香(S.benzoin Dryand.)。为野外鉴别该种提供了形态描述,也为理解安息香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开发与利用提供宝贵参考。【方法】通过野外考察,标本比对,文献查阅等常规方法对该种进行初步的鉴定,并通过标本获取叶片材料,经由扫描电镜观察其叶背毛被类型,从而进一步确定该种身份。最后,对该种进行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并结合NCBI上已有的山茉莉属(Huodendron Rehder)、山矾属(Symplocos Jacq.)及安息香属等28条叶绿体CD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从分子层次对鉴定结果加以验证。【结果】印度安息香与银叶安息香(S.argentifolius H.L.Li)形态较为相似,均为常绿植物,叶片矩圆形,叶背均有鳞片状星状毛(该性状在安息香属中较为罕见),但不同之处在于:表观形态上,前者果实呈球形,顶端圆钝,果萼覆碗状,果梗膨大,后者果实则呈橄榄球状,顶端凸尖或偶具短喙;微观形态上,前者鳞片状星状毛为白色或棕色,其星状毛堆叠式生长,非常密集,而后者星状毛则呈银白色,其星状毛平铺式生长,较为稀疏。此外,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其与银叶安息香为姐妹支,且与中华安息香(Styrax chinensis Hu&S.Ye Liang)和栓叶安息香(Styrax suberifolius Hook.&Arn.)共同聚在一大支,并有较高支持度。【结论】结合形态及系统发育学证据,可确定该种为印度安息香,是中国一安息香属新纪录种。印度安息香与银叶安息香、中华安息香、栓叶安息香均为常绿组(sect.Valvatae)下干果系(ser.Benzoin)成员,为安息香属下一重要分支,它与落叶组(sect.Styrax)下的腋生花序系(ser.Cyrta)是目前我国安息香属的主要类别。不但在形态上对印度安息香和银叶安息香进行了区分,还更新了印度安息香的地理分布,同时提供了该种的野外照片和凭证标本,丰富了我国安息香属植物的多样性,为安息香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息香属 新记录 印度安息香 银叶安息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宾蚧科一新记录种——日本球胸宾蚧(半翅目:蚧次目)
11
作者 钟香华 郑心怡 +3 位作者 唐凛凛 刘兴平 游康 张江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8-464,共7页
宾蚧科Xenococcidae是一类与尖尾蚁Acropyga专性共生的蚧虫,世界已知3属34种,中国此前记录2种。本研究在广西、江西和浙江尖尾蚁蚁巢内发现一种宾蚧,经鉴定为日本球胸宾蚧Eumyrmococcus nipponensis Terayama,1986,为中国新记录种。同时... 宾蚧科Xenococcidae是一类与尖尾蚁Acropyga专性共生的蚧虫,世界已知3属34种,中国此前记录2种。本研究在广西、江西和浙江尖尾蚁蚁巢内发现一种宾蚧,经鉴定为日本球胸宾蚧Eumyrmococcus nipponensis Terayama,1986,为中国新记录种。同时,发现先前记录于中国香港的安氏宾蚧Xenococcus annandalei Silvestri,1924应为尖尾蚁宾蚧X.acropygae Williams,1998,并在广东尖尾蚁蚁巢内发现该蚧,为中国内地新记录种。本文对以上2种宾蚧雌成虫进行了重新描述和形态特征图绘制,并对其寄主植物、地理分布、共生蚂蚁等进行报道。此外,还提供了中国宾蚧科分种检索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宾蚧科 尖尾蚁 新记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施氮对南酸枣生长及斑喙丽金龟危害的影响
12
作者 田语卿 郑晓毅 +4 位作者 刘桃生 张薇 丁菲 陈心韵 刘兴平 《生物灾害科学》 2025年第1期11-20,共10页
【目的】通过对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幼苗进行外源施氮管理,旨在探究和评估施氮水平和施氮方式对南酸枣生长及其重要的植食性害虫斑喙丽金龟(Adoretus tenuimaculatus Watereouse)危害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对照0 g/株(N... 【目的】通过对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幼苗进行外源施氮管理,旨在探究和评估施氮水平和施氮方式对南酸枣生长及其重要的植食性害虫斑喙丽金龟(Adoretus tenuimaculatus Watereouse)危害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对照0 g/株(N_(0))、3 g/株(N_(3))、7 g/株(N_(7))、11 g/株(N_(11))、15 g/株(N_(15))五种施肥水平,以及常规施肥(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CF)和指数施肥(ex ponential fertilization,EF)两种施肥方式,对南酸枣幼苗进行为期24周并以每两周一次的外源施氮管理,定期测定各个处理组幼苗的生长指标和害虫危害指标。【结果】植株生长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和地径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在N_(7)水平下达最大值,分别比N_(0)水平增加了22.62%和42.29%。叶面积和枝条数则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且在N_(15)水平下最大,分别是N_(0)水平的1.80倍和1.16倍。同时,EF方式中的株高、地径、叶面积和枝条数分别比CF方式增加了9.96%、14.49%、11.03%和34.98%。害虫危害分析结果表明,有虫株率、虫口密度、叶片和枝条受害率等害虫危害指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在N_(15)水平下达最大值,分别是N_(0)水平的2.10倍、29.29倍、12.06倍和3.40倍。而EF方式的有虫株率、虫口密度、叶片和枝条受害率等害虫危害指标分别是CF方式的2.52倍、19.51倍、9.65倍和2.68倍。【结论】外源施氮可以显著提高南酸枣幼苗的生长,但高施氮水平和指数施氮方式更易遭受害虫危害,且综合分析认为采取7 g/株的施氮水平,并以指数施肥的方式不仅可以明显促进南酸枣植株的生长,也能有效避免食叶性害虫的过度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酸枣 施氮水平 施氮方式 生长 斑喙丽金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被子植物新资料
13
作者 彭国兴 唐子健 +4 位作者 周锦勋 周欣欣 张挺 张伟 唐明 《植物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4-462,共9页
基于西藏自治区边境重点区域植物多样性调查,发现了中国被子植物新记录种2种:菊科长缘毛蓝刺头(Echinops cornigerus DC.)和列当科喜马拉雅小米草(Euphrasia himalayica Wettst.);西藏自治区省级新分布记录种2种:列当科方茎草(Leptorhab... 基于西藏自治区边境重点区域植物多样性调查,发现了中国被子植物新记录种2种:菊科长缘毛蓝刺头(Echinops cornigerus DC.)和列当科喜马拉雅小米草(Euphrasia himalayica Wettst.);西藏自治区省级新分布记录种2种:列当科方茎草(Leptorhabdos parviflora(Benth.)Benth.)和蔷薇科光滑委陵菜(Potentilla×blanda Soják)。同时确认方茎草属(Leptorhabdos)也是西藏自治区新分布记录属;明确了唇形科菱叶元宝草(Eriophyton rhomboideum(Benth.)Ryding)在我国有分布,更新了其具体分布位置。根据模式标本、活体植物特征和原始文献信息,对于描述不足或错误的种进行更新描述或重新描述,同时提供了所有种的图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中国新记录 省级新记录 被子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松墨天牛成虫种群发生与消长动态研究
14
作者 程芳 张驰 +3 位作者 周子超 高怀诚 刘兴平 曾菊平 《南方林业科学》 2025年第1期80-86,共7页
【目的】监测掌握南昌市松墨天牛种群动态,为精准防控松材线虫病提供参考。【方法】在南昌市选择有疫情的10个乡镇设置松墨天牛监测点,放置诱捕器,每周统计松墨天牛数量与雌雄个体数,并清理成虫。【结果】2022年诱捕到成虫6 209头,始见... 【目的】监测掌握南昌市松墨天牛种群动态,为精准防控松材线虫病提供参考。【方法】在南昌市选择有疫情的10个乡镇设置松墨天牛监测点,放置诱捕器,每周统计松墨天牛数量与雌雄个体数,并清理成虫。【结果】2022年诱捕到成虫6 209头,始见日为5月16日,雌雄性比为2.46、种群密度为每个诱捕器每次5头。种群呈双峰型、早期单峰型、中期单峰型和波动型4种消长动态类型。种群呈逻辑斯蒂增长,其中双峰型种群数量大、发生重、增长持续期长、拐点出现晚;早期单峰型发生轻至中度、拐点出现早;波动型与双峰型消长曲线相似,但单位时间增长量后者是前者10倍。【结论】双峰型监测点应列为松材线虫病重点防控区,增加防控频次、延长防控时间,并将单峰型监测点纳入方案,据其高峰期分布安排防治日期、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诱捕法 种群动态 监测 逻辑斯蒂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系分泌物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研究概述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雨轩 游欣 +3 位作者 张林平 吴斐 张扬 黄绍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203,共11页
磷是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起重要作用。尽管大多数土壤具有足够的总磷储量,但土壤中的有机磷与无机磷大多表现出了低溶解度和低有效性,导致土壤可利用磷含量极低。植物根系分泌物是土壤界面能量、物... 磷是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矿质营养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起重要作用。尽管大多数土壤具有足够的总磷储量,但土壤中的有机磷与无机磷大多表现出了低溶解度和低有效性,导致土壤可利用磷含量极低。植物根系分泌物是土壤界面能量、物质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可以直接活化土壤无效态磷,也可以通过招募根际微生物间接提高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本文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阐明不同根系分泌物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潜在作用机制,论述根系分泌物如何招募根际微生物促进土壤磷活化,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解析植物磷高效利用机理和培育磷高效利用品种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 根系分泌物 有机酸 根际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木干旱致死研究进展与热点的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鑫延 吴剑平 +1 位作者 蔡军火 邹贵武 《生物灾害科学》 2024年第2期300-309,共10页
【目的】为全面梳理树木干旱致死相关研究的进展和热点,以期为科研人员提供该领域当前进展的全面认识。【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所收录的发表于2000-2023年期间的相关论文,利用CiteSpace分析筛选出的153篇中文... 【目的】为全面梳理树木干旱致死相关研究的进展和热点,以期为科研人员提供该领域当前进展的全面认识。【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所收录的发表于2000-2023年期间的相关论文,利用CiteSpace分析筛选出的153篇中文和1757篇英文文献的作者、机构、国家(地区)、关键词等信息。【结果】树木干旱死亡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超过50%的研究成果来自中国、西班牙和美国。国内外研究主要侧重于碳饥饿、水力失衡和水分胁迫等主题,也针对干旱、树木死亡、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等热点问题结合本土树种开展了大量研究。从相关机制来看,主要有水力失衡和碳饥饿两个研究方向;就研究对象而言,则主要集中于欧洲山毛榉和巨型红杉。【结论】通过对树木干旱致死文献的分析,旨在清晰地展示国内外干旱致死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为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死亡 水力失衡 碳饥饿 知识图谱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虫期食物对花绒寄甲生殖适合度及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17
作者 张子良 卢桦 +5 位作者 罗致迪 罗惠文 杨彩柏 邹威 张江涛 刘兴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56-1465,共10页
【目的】以体外寄生性天敌昆虫花绒寄甲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工饲料和外源水分2种成虫期食物对该虫生殖适合度及后代发育的影响,以期为天敌昆虫的大规模室内繁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室内恒定条件下对羽化后的成虫在20周观察期内通过... 【目的】以体外寄生性天敌昆虫花绒寄甲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工饲料和外源水分2种成虫期食物对该虫生殖适合度及后代发育的影响,以期为天敌昆虫的大规模室内繁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室内恒定条件下对羽化后的成虫在20周观察期内通过设置仅饲喂人工饲料(20D),仅饲喂外源水分(20W),同时饲喂人工饲料和外源水分(20DW),前10周仅饲喂人工饲料、后10周再饲喂人工食料和外源水分(10D+10DW),前10周仅饲喂外源水分、后10周再饲喂人工饲料和外源水分(10W+10DW),以及不饲喂任何食物(20N)等6个成虫期食物处理,对成虫的生殖适合度指标和后代生长发育参数进行测定。【结果】20D和20N处理下的成虫均不产卵且雌雄成虫的存活率最低。其余4个处理的生殖适合度同样明显受成虫期食物差异的影响,其中20DW处理下成虫的每周产卵量和总产卵量最多,卵的孵化率最高,雌雄成虫寿命最长,而以10D+10DW处理中的各项指标表现最低。此外,后代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发育也受成虫期食物差异的影响,表现为20DW处理中的后代显示最高的幼虫寄生率,最短的发育历期和最大的体型,其次为10W+10DW处理的后代,而同样以10D+10DW处理中后代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表现最低。【结论】花绒寄甲属收入生殖型昆虫,成虫期食物是影响花绒寄甲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因素,而外源水分是其中重要的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绒寄甲 成虫期食物 外源水分 生殖适合度 后代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