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腾冲市草原生态系统毒害草种类、发生趋势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继萍 陈建萍 蒋华 《生物灾害科学》 2024年第3期481-489,共9页
【目的】为查明腾冲市草原毒害草的发生现状,评估草原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现状及未来趋势,科学区划腾冲市草原毒害草防控工作重点。【方法】分别于2022年4月和10月在腾冲市辖区内开展草原毒害草踏查和标准地调查,完成踏查路线29条及毒害草... 【目的】为查明腾冲市草原毒害草的发生现状,评估草原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现状及未来趋势,科学区划腾冲市草原毒害草防控工作重点。【方法】分别于2022年4月和10月在腾冲市辖区内开展草原毒害草踏查和标准地调查,完成踏查路线29条及毒害草标准地59个。【结果】在腾冲市常见草原中发现毒害草15科24种,其中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鬼针草Bidens pilosa和毛轴蕨Pteridium revolutum是优势种,喀西茄Solanum aculeatissimum、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西南蕨麻Argentina lineata等是常见种。分析了这些重要物种的发生趋势,并利用MaxEnt最大熵模型拟合了它们在腾冲市的适生区,明确了紫茎泽兰和鬼针草在腾冲市的发生风险等级为高风险,毛轴蕨和小蓬草为中等风险,喀西茄和西南蕨麻为低风险。【结论】紫茎泽兰和鬼针草在腾冲市发生范围较大,对该地区草原有显著危害,应加强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毒害草 优势种 趋势预测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藏杜英天然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变异和综合评价
2
作者 蒋华 杨丽英 +5 位作者 董章宏 段胜智 张炜 赵江萍 杨晓霞 张满常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47,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云南省天然分布的滇藏杜英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变异规律的分析和综合评价,为滇藏杜英良种培育和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优良的种质材料。【方法】以云南省8个天然分布居群中的208株滇藏杜英为材料,对其1...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云南省天然分布的滇藏杜英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变异规律的分析和综合评价,为滇藏杜英良种培育和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优良的种质材料。【方法】以云南省8个天然分布居群中的208株滇藏杜英为材料,对其16个果实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并结合主成分评价法、模糊隶属函数评价法、多维坐标综合评价法以及增益分析筛选优良种质。【结果】(1)滇藏杜英果实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2.66%~84.18%,其中没食子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84.18%),其次是维生素C含量(67.72%)、总酚含量(40.6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35.09%)、总糖含量(34.03%)、果核质量(27.85%)和果实质量(26.89%);而粗纤维含量(12.17%)、果核纵径(12.04%)、果实纵径(11.59%)、果核横径(10.35%)、果实横径(9.44%)、果形指数(7.59%)、可食率(6.85%)和水浸出物含量(2.66%)的变异系数较小。(2)果实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与可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没食子酸、总酚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果核质量与可食率、总酚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总酚、水浸出物、没食子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粗纤维含量与没食子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3)聚类分析将滇藏杜英种质资源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Ⅰ为小果型,类群Ⅱ为中果型,类群Ⅲ为大果型。(4)16个果实性状指标构成5个主成分,F_(1)代表果实大小因子,F_(2)代表果核大小和药用成分因子,F_(3)代表果实形态和药用成分因子,F_(4)和F5均代表果实营养和药用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71.317%,涵盖了滇藏杜英果实性状的大部分信息。(5)通过3种评价方法,筛选出9株优良种质,分别为XD11、NK13、LC28、SJ05、MB05、MB11、MB12、WQ04、WQ20,来源于类群Ⅱ和类群Ⅲ,这些种质在果实大小、形态和相关内含物指标上表现出显著优势。【结论】滇藏杜英的果实中没食子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总酚含量和种实质量等药用和产量相关性状变异程度较大,可为滇藏杜英的良种选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基础。其中,大果型和中果型类群容易稳定产出优良种质个体。本研究筛选出9株滇藏杜英优良种质,可作为良种选育和快速扩繁的重要基础材料,并在实际生产中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藏杜英 果实性状 变异 综合评价 优良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诃子果实性状变异及优树选择
3
作者 董章宏 蒋华 +6 位作者 杨丽英 张炜 段胜智 杨涛铭 赵江萍 李归林 张满常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9-730,共12页
为深入挖掘诃子种质资源,以怒江流域的240株候选单株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果实的19个性状并进行变异和相关性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隶属函数法和多维坐标综合法筛选优良单株。结果表明,诃子果实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0.03~0.78之间... 为深入挖掘诃子种质资源,以怒江流域的240株候选单株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果实的19个性状并进行变异和相关性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隶属函数法和多维坐标综合法筛选优良单株。结果表明,诃子果实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0.03~0.78之间,均值0.21;变异幅度以没食子酸最大,果肉重量、总酚、果实重量和果核重量次之,果形指数、水浸出物、可食率、水分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可食率与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水浸出物、总酚和没食子酸均呈显著正相关,可食率可作为诃子优树选择的重要性状指标;总糖、总酸、总酚和可溶性固形物两两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19个性状提取到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74.444%,决选优株9株,编号分别为BB01、BB13、JZS22、MC18、MC20、MCC12、MK08、MK12、SJK08。研究结果为诃子良种选育及创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诃子 果实 性状变异 优树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传粉模式对腾冲红花油茶坐果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归林 黄佳聪 +3 位作者 蒋华 杨晓霞 周娟 董琼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4,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传粉模式对腾冲红花油茶(Camellia reticulata Lindl.)坐果率的影响,为通过传粉和授粉管理提高腾冲红花油茶坐果率和栽培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个腾冲红花油茶种群为研究对象,开展自然传粉和人工控制授粉试验,... 【目的】研究不同传粉模式对腾冲红花油茶(Camellia reticulata Lindl.)坐果率的影响,为通过传粉和授粉管理提高腾冲红花油茶坐果率和栽培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个腾冲红花油茶种群为研究对象,开展自然传粉和人工控制授粉试验,对比分析风媒和虫媒传粉、自交和异交人工授粉、异交人工授粉和虫媒传粉间的坐果差异。【结果】5个腾冲红花油茶种群的虫媒传粉平均单株坐果率为20.31%,极显著高于风媒传粉(3.54%,P<0.01);异交人工授粉的平均单株坐果率为44.34%,极显著高于自交人工授粉(7.40%,P<0.01),也高于虫媒传粉。【结论】风媒传粉可少量坐果,但虫媒传粉是腾冲红花油茶坐果的主要方式;异交人工授粉有利于提高坐果率,在无性系起源种群中尤为明显。品种合理配置、人工辅助授粉以及自交系良种培育可作为充分利用传粉授粉特性提高腾冲红花油茶坐果率和栽培效益的应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红花油茶 风媒传粉 虫媒传粉 人工授粉 坐果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甘子新品种‘秋红’的选育研究
5
作者 赵江萍 蒋华 +2 位作者 黄佳聪 杨晏平 杨升良 《安徽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44-46,50,共4页
‘秋红’是从天然居群中决选优树后驯化培育的余甘子新品种。其果实椭圆形,阳面红色,果沟浅,果面光滑无斑点,回甘性好,半离核,平均单果质量11.3 g、最大单果质量14.5 g,果形指数0.92;可食率86.5%,水分85.3%,可溶性固形物16.2%,维生素c 4... ‘秋红’是从天然居群中决选优树后驯化培育的余甘子新品种。其果实椭圆形,阳面红色,果沟浅,果面光滑无斑点,回甘性好,半离核,平均单果质量11.3 g、最大单果质量14.5 g,果形指数0.92;可食率86.5%,水分85.3%,可溶性固形物16.2%,维生素c 476.3 mg/100g,没食子酸43.2 mg/100g,粗纤维2.21%,总糖5.91%,总酸2.03%,糖酸比2.91。喜温暖忌霜冻,喜光照忌荫蔽,盛果期鲜果产量37500 kg/hm2,果实11月上旬成熟,发育期160 d。‘秋红’耐瘠薄抗干旱,抗病性较强,丰产稳产较好,适合在中国南部各省热带、亚热带的干热河谷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红色果实 新品种 秋红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甘子新品种夏紫的选育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江萍 黄佳聪 +2 位作者 郭俊杰 杨晏平 蒋华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5-107,111,共4页
夏紫是从余甘子天然居群资源中经过选择、驯化培育的新品种。平均单果重15.3 g,最大单果重24.7 g,果实近圆形,果形指数0.85。果面红色、阳面紫红色。果肉红色、肉质紧密、风味酸涩、回甘性好、品质上等。水分含量84.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夏紫是从余甘子天然居群资源中经过选择、驯化培育的新品种。平均单果重15.3 g,最大单果重24.7 g,果实近圆形,果形指数0.85。果面红色、阳面紫红色。果肉红色、肉质紧密、风味酸涩、回甘性好、品质上等。水分含量84.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6%,维生素C含量5343 mg/kg,没食子酸含量259mg/kg,粗纤维含量1.75%,总糖含量6.46%,总酸含量1.92%,糖酸比3.4,可食率92.0%。常温贮藏期15~25d,3~5℃冷藏期90d左右,离核。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部为雄花组成腋生的聚伞花序,每果实含种子6粒。盛果期鲜果平均每667m^(2)产量2450kg,丰产性好。果实9月下旬成熟,果实生育期152d。喜温暖忌霜冻,喜光照忌荫蔽,耐瘠薄抗干旱,适合我国余甘子栽培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红色果实 新品种 夏紫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余甘子新害虫锡兰玻壳蚧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7
作者 蒋华 黄佳聪 +1 位作者 杨晏平 李归林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95-904,共10页
【目的】锡兰玻壳蚧Drepanococcus chiton是我国近年来新纪录的一种蜡蚧科(Coccidae)有害昆虫,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在云南滇西首次发现并记述其危害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研究明确其空间分布及相关形态学和生物学... 【目的】锡兰玻壳蚧Drepanococcus chiton是我国近年来新纪录的一种蜡蚧科(Coccidae)有害昆虫,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在云南滇西首次发现并记述其危害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研究明确其空间分布及相关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对该害虫的监测与防控意义重大。【方法】采用标准地调查于2019年5-9月对云南保山3块余甘子栽培林内的锡兰玻壳蚧种群发生密度进行抽样调查,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分析空间分布型;2020年1-12月分别以鲜嫩无虫余甘子枝条和嫁接有锡兰玻壳蚧雌成虫的余甘子植株作为寄主进行室内培养和试验地饲养,观察锡兰玻壳蚧的生殖方式、胚后发育、形态特征、发育历期及生活史。【结果】锡兰玻壳蚧在滇西余甘子栽培林内呈聚集分布,为害率为32%~56%,虫口密度为10.95~94.26头/株。该蚧虫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在寄主枝条上越冬,产卵期为1-2月、6-7月和10-11月,1-2龄若虫发生期为1-3月和6-9月,雄成虫羽化及雌雄交尾高峰期分别在3月中下旬和7月下旬-8月中旬。生殖方式为两性生殖,胚后发育系卵生类型;卵椭圆形、橘黄色,单产堆积于母体外被蜡壳保护,平均发育历期8-13 d;1龄若虫体扁平光滑,橘黄色,行动活泼随风扩散,12-18 d蜕皮;2龄若虫体背稍拱,分泌出齿状蜡质突起,7-10 d分化雌雄;3龄雌若虫体背大幅拱起,具透明薄蜡壳,虫体黄绿色或棕褐色,平均历期13-18 d;雌成虫平均历期最长(50-62 d),产卵前腹部向背面挤压,单雌产卵量847.03±13.72粒,卵孵化率为97.59%;雄性历经预蛹、蛹和成虫3个发育阶段,预蛹期5~7 d,蛹期7~10 d,雄成虫前翅发达,后翅退化,外生殖突发达,生命历期最短仅1~3 d,林间很难见到。【结论】滇西余甘子林中的锡兰玻壳蚧种群呈聚集分布,雌成虫种群具一定产卵繁殖能力,薄弱期为1龄若虫分散期和2龄若虫刺吸发育期(分别为1-3月和6-9月),建议这些时期对该虫开展综合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兰玻壳蚧 形态特征 生活史 生物学特性 余甘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核桃目标树管理技术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江萍 黄佳聪 +2 位作者 蒋华 杨晏平 罗存贞 《落叶果树》 2023年第4期66-69,共4页
云南省泡核桃树因种植密度大、管理水平低,导致植株旺盛生长、单位面积产量低、采收成本高且风险大、效益差,加之市场价格持续低迷,放弃采收者已不在少数。实践发明了目标树管理技术,将植株分为目标树和干扰树,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和管理... 云南省泡核桃树因种植密度大、管理水平低,导致植株旺盛生长、单位面积产量低、采收成本高且风险大、效益差,加之市场价格持续低迷,放弃采收者已不在少数。实践发明了目标树管理技术,将植株分为目标树和干扰树,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和管理,随时处理干扰树的枝或植株,让步于目标树的生长壮大。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快速提高产量,节约修剪及采收成本等特点。改造后盛果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到1.5~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核桃 永久株 栽培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