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关系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菲 李志红 +5 位作者 郭淑芹 赵连臣 卢瑞琦 董静 马文彬 尹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52-1056,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T2DM患者404例,其中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功正常组)291例,SCH组113例,比较2组一般情况及各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促甲状腺激素(TSH)...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T2DM患者404例,其中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功正常组)291例,SCH组113例,比较2组一般情况及各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促甲状腺激素(TSH)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CH组女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TC、TG、LDL-C、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较甲功正常组明显升高,空腹血糖[(6.03±1.32)mmol/L vs(7.61±0.93)mmol/L]、HDL-C[(1.25±0.46)mmol/L vs(1.41±0.49)mmol/L]、D-二聚体[(0.23±0.11)mg/L vs(0.55±0.27)mg/L]显著降低(P<0.05)。TSH、年龄、收缩压、LDL-C、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且TSH与纤维蛋白原、TC、TG、LDL-C、脂蛋白(a)、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D-二聚体、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SCH发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高TSH是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颅内动脉硬化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胆固醇 LDL 脂蛋白(A) C反应蛋白质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双膦酸盐用药史对静脉注射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发热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翯 胡肇衡 +1 位作者 陈玲 潘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0-682,共3页
目的:唑来膦酸作为一种静脉的双磷酸盐类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尤其是对于口服双磷酸盐不耐受或依从性差的患者,但发热等不良反应影响了该药的使用,探讨有口服双膦酸盐史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在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密固达)5 mg... 目的:唑来膦酸作为一种静脉的双磷酸盐类药物已被批准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尤其是对于口服双磷酸盐不耐受或依从性差的患者,但发热等不良反应影响了该药的使用,探讨有口服双膦酸盐史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在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密固达)5 mg后发热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在就诊的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T值≤-2.5被定义为骨质疏松。对其中113例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治疗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分析,其中有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35例,记为A组,无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78例,记为B组。比较治疗前口服双膦酸盐治疗时间与治疗后发热发生率的关系及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后发热的影响因素。结果:35例有口服阿仑膦酸钠史者中,无高热,2例有中低度发热反应(5.71%)。78例无双膦酸盐用药史者中,33人出现发热(42.3%),其中低热15人、中度热14人、高热4人,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另外,对在门诊与病房接受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患者发热情况进行分析,用药地点对发热发生率无影响。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口服双磷酸盐用药史是发热的保护性因素,既往口服双膦酸盐每增加1个月,首次静脉滴注唑来膦酸的发热风险减少23.1%。结论:既往有口服含氮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用药史者,在首次接受静脉滴注唑来膦酸5 mg治疗时,可显著减少急性炎性的发热反应发生率,即口服含氮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用药史是首次接受静脉滴注唑来膦酸发热不良反应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膦酸盐类 骨质疏松症 唑来膦酸 发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中SIRT1和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郭宏英 张云良 +2 位作者 李志红 周炳娟 郭淑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24-1227,共4页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uin type 1,SIRT1)和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95例子宫内膜癌、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SIRT1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特...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癌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uin type 1,SIRT1)和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95例子宫内膜癌、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SIRT1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中SIRT1的阳性率为83.2%,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率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80,P<0.001);Survivin的阳性率85.3%高于正常子宫内膜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97,P<0.001)。SIRT1和Survivin均与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结论 SIRT1和Survivin参与子宫内膜癌的形成和增殖,并可能成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SIRT1 SURVIVIN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中SIRT1和Surviv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马静静 张云良 +4 位作者 李志红 朱春英 赵文明 马良燕 郭淑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观察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1))、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分析SIRT1、Survivin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表达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 目的观察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1))、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分析SIRT1、Survivin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以及二者表达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组织和24例正常结直肠黏膜中SIRT1、Survivin的表达。结果 SIRT1、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率均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χ2=15.674,P=0.000;χ2=32.747,P=0.000)。SIRT1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深度(P=0.021)、淋巴结转移(P=0.020)、pTNM分期(P=0.003)、p53蛋白表达(P=0.024)均呈正相关。Survivin表达与pTNM分期呈正相关(P=0.035)。SIRT1与Survivin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SIRT1、Surviv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过表达,且与多项临床病理指标有关,二者可能成为判定CRC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SIRT1 SURVIVIN P53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视网膜病变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血管密度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浩 张鑫鹏 +5 位作者 赵芊 张涵 张云良 刘爱华 张欣鹏 杨菊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74-1078,共5页
目的分析无视网膜病变2型糖尿病患者的黄斑区血管密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140例无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采用基于方向跟踪和像素卷积描述的黄斑血管分割法自动计数患者黄斑区的血管密度。根据眼底血管密度... 目的分析无视网膜病变2型糖尿病患者的黄斑区血管密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140例无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采用基于方向跟踪和像素卷积描述的黄斑血管分割法自动计数患者黄斑区的血管密度。根据眼底血管密度中位数分为低血管密度组和高血管密度组,比较两组患者间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的差异。另外入选了4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同时在140例患者中选择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血压等指标均匹配的40例作为糖尿病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黄斑区血管密度水平。结果低血管密度组患者的年龄为(58.47±10.39)岁,收缩压为(135.23±12.67)mmHg(1 kPa=7.5 mmHg),均较高血管密度组(50.86±13.86)岁、(129.73±10.41)mmHg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低血管密度组患者的体质量为(74.00±11.05)kg,红细胞计数为(4.48±0.49)×10^12个·L^-1,红细胞压积为40.12%±4.24%,血红蛋白含量为(135.31±16.34)g·L^-1,均较高血管密度组(78.48±15.16)kg、(4.66±0.49)×10^12个·L^-1、42.10%±4.00%、(142.71±15.59)g·L^-1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和红细胞计数是黄斑区血管密度的独立影响因素,且与血管密度均呈负相关(r=-0.077、-4.062,均为P<0.05)。与糖尿病组(0.07554±0.02000)相比,健康对照组眼底血管密度(0.10049±0.03000)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可以自动快速识别黄斑区微循环障碍的患者。黄斑区血管密度与收缩压及红细胞计数有关。改善高血压及缺氧导致的红细胞计数减少可能有利于改善黄斑区血管密度,从而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区血管密度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收缩压 红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正常磷酸盐型瘤样钙化症临床特点、基因突变及其文献复习
6
作者 张浩 郑文彬 +6 位作者 赵笛辰 胡静 王鸥 姜艳 夏维波 邢小平 李梅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1-356,共6页
纳入1例以多发软组织钙化为主要表现的中老年女性患者,钙化灶分布于颅内、胸腰椎旁、骨盆、右肩、双手及膝关节。骨转换指标轻度升高,骨密度提示骨质疏松。未检测到候选基因含蛋白9的不育α基序域(sterile alpha motif domain-containin... 纳入1例以多发软组织钙化为主要表现的中老年女性患者,钙化灶分布于颅内、胸腰椎旁、骨盆、右肩、双手及膝关节。骨转换指标轻度升高,骨密度提示骨质疏松。未检测到候选基因含蛋白9的不育α基序域(sterile alpha motif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9,SAMD9)、FGFR1基因突变。阿仑膦酸钠治疗3个月后患者双手软组织肿胀及钙化较前减轻,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升高。对国内外报道的27例患者进行总结,提示本病女性多见(19/27),常常40岁后起病(21/27),平均病程(3.2±4.2)年;瘤样钙化病灶以四肢最常见(25/27),尤其手关节附近(13/27);未发现明确的致病基因突变;手术治疗是主要策略(25/27);2例患者接受双膦酸盐治疗,症状得以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磷酸盐型瘤样钙化症 SAMD9基因 FGFR1基因 双膦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