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俄罗斯哲学的类型学
1
作者 格罗莫夫.M.H 亚历山大罗夫娜.K.H 陈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24,共2页
俄罗斯思想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主要体现为泛伦理化或伦理本体化、历史哲理性、人本主义、柏拉图主义、索菲亚性等五个方面,分析这些基本特征对于理解俄罗斯哲学的类型学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俄罗斯哲学 类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与当代——对俄罗斯文化当下存在及未来命运的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В.М.梅茹耶夫 丁海丽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30,共10页
俄罗斯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正是这种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成为俄罗斯人自我认同的根源。然而,俄罗斯文化并不能仅仅作为历史遗产而存在,它必须直面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时代,解决这个时代提出的问题。民族文化必须在当代... 俄罗斯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正是这种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成为俄罗斯人自我认同的根源。然而,俄罗斯文化并不能仅仅作为历史遗产而存在,它必须直面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时代,解决这个时代提出的问题。民族文化必须在当代文化的挑战当中、在为未来文化助产接生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对于俄罗斯而言,这种挑战就是如何从自然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如何从农业文明过渡到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民族文化 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哲学如何塑造更好的“后人类”社会--访斯乔平教授 被引量:1
3
作者 瓦切斯拉夫·谢苗诺维奇·斯乔平 章含舟(访) +2 位作者 陈欢(访) 钱宗旗(译) 王时玉(译)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6期160-175,共16页
1934年,著名哲学家斯乔平(Vyacheslav S.Stepin,也译为斯焦宾)出生于俄罗斯西部边境布良斯克州一个名为纳夫利亚的村庄。布良斯克地处东欧平原中部,南与乌克兰接壤,西邻白俄罗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数个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 1934年,著名哲学家斯乔平(Vyacheslav S.Stepin,也译为斯焦宾)出生于俄罗斯西部边境布良斯克州一个名为纳夫利亚的村庄。布良斯克地处东欧平原中部,南与乌克兰接壤,西邻白俄罗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数个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坎坷曲折的发展历史、东方与西方交汇的地缘政治,在这片并不算大的土地(相较整个俄罗斯联邦而言)上凝结了特有的理性与宽容精神,充盈着具有丰富内涵的俄罗斯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 科学哲学 社会 白俄罗斯 1934年 俄罗斯联邦 俄罗斯文明 地理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资本主义:三次重大转型--对于经济-社会关系的社会-哲学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В.Г.菲多托娃 В.А.卡尔巴柯夫 +2 位作者 Н.Н.菲多托娃 张广翔(译) 宋鸥(译)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11,共9页
从19世纪起,资本主义社会向工业时代过渡,经济、文化与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转变,这些转变为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研究基础。19世纪至今的资本主义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有组织的资本主义阶段和非西方式... 从19世纪起,资本主义社会向工业时代过渡,经济、文化与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转变,这些转变为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研究基础。19世纪至今的资本主义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有组织的资本主义阶段和非西方式的民主经济阶段。可将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称为大转型。每一次转型都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类型出现危机的结果,而新的现代性类型是通过寻找新的社会价值和社会组织关系来形成的。分析资本主义三次大转型的经济、社会根源,可以清晰地洞察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时,三次大转型的新理论框架为预测全球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 社会 经济 大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哲学何以可能 被引量:3
5
作者 В.М.梅茹耶夫 史书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3,共9页
文化哲学不是关于文化的知识(文化学),而是对文化的自觉与反思。文化的历史与认识文化的历史不同,认识文化的历史起源于文化的发现,是对一个完全由人自己所创造的存在的领域(或是形式)的发现,这种存在既不是以神的法则为前提,也不是以... 文化哲学不是关于文化的知识(文化学),而是对文化的自觉与反思。文化的历史与认识文化的历史不同,认识文化的历史起源于文化的发现,是对一个完全由人自己所创造的存在的领域(或是形式)的发现,这种存在既不是以神的法则为前提,也不是以自然的必然性为前提,而是以从这二者独立出来为前提,是按照人的自由法则而存在的。文化哲学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法则以及论证自由这个事实在自然界、社会以及所有其他必然性中实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哲学 文化自觉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浪漫主义的文化哲学 被引量:1
6
作者 В.М.梅茹耶夫 郑永旺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2,共8页
与启蒙运动并行的浪漫主义思潮形成了一套文化哲学思想,其主要观点包括:将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只有艺术才能解决存在于所有文化之中的感性自由和道德律令之间的深刻矛盾;否认存在艺术的唯一标准,把所有现存和曾经存在过的文化... 与启蒙运动并行的浪漫主义思潮形成了一套文化哲学思想,其主要观点包括:将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心部分,因为只有艺术才能解决存在于所有文化之中的感性自由和道德律令之间的深刻矛盾;否认存在艺术的唯一标准,把所有现存和曾经存在过的文化都看作某一民族、某一时代的文化;在艺术创造方面,强调艺术家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古典主义追求的客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文化 文化哲学 费希特 施莱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的未来
7
作者 Л.А.高根 刘柏威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0,共10页
哲学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在与科学的关系方面,哲学应该在坚持自身的科学性的同时在方法上和科学相区别;其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需要和解而不是对立;最后,哲学不能以立法者的身份出现,它的科学性在于寻找答案的过程而不在于答... 哲学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在与科学的关系方面,哲学应该在坚持自身的科学性的同时在方法上和科学相区别;其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需要和解而不是对立;最后,哲学不能以立法者的身份出现,它的科学性在于寻找答案的过程而不在于答案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未来 科学 优化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布洛夫 张百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6,共3页
今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2007年6月1日-3日,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俄罗斯专业委员会与苏州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与俄罗斯:当代哲学的问题与反思——全国第十一届俄罗斯哲学研讨会"在苏州大学举行。俄罗斯科学院院... 今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2007年6月1日-3日,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俄罗斯专业委员会与苏州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与俄罗斯:当代哲学的问题与反思——全国第十一届俄罗斯哲学研讨会"在苏州大学举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兼《哲学问题》主编列克托尔斯基、通讯院士兼哲学所副所长斯米尔洛夫教授、中国哲学专家布洛夫等俄方学者专程参加会议并发表了学术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贾泽林、中国人民大学安启念、南京大学张一兵、复旦大学吴晓明等30多人参加会议。研究前苏联哲学和当代俄罗斯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前苏联哲学曾经是培育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主要思想源泉。苏东剧变、中国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地平线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要"返本而开新",即全面地反思和梳理前苏联哲学的遗产,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由原来"主流意识形态"消解后的"哲学转向"。会议集中讨论了三个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度反思前苏联哲学遗产,包括对列宁哲学、普列汉诺夫哲学、斯大林哲学及一大批前苏联时期学者的哲学遗产;如何评价当代俄罗斯对主流意识形态"真空"的"填补",如对东正教哲学思想的研究、对理性的研究、对西方哲学的研究等;如何进一步理性地反思全球化与本土化思想对话的关系,特别是俄罗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关系。本专题推出几篇会议论文,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者 伯恩斯坦 里夫 哲学 社会科学 俄罗斯 谢苗诺夫 俄国 列宁 斯大林 正统马克思主义 苏州大学 立场 列宁主义 思想体系 普列汉诺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在当代丹尼列夫斯基教给了我们什么
9
作者 A.B.斯米尔诺 车玉玲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4,共4页
今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2007年6月1日-3日,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俄罗斯专业委员会与苏州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与俄罗斯:当代哲学的问题与反思——全国第十一届俄罗斯哲学研讨会"在苏州大学举行。俄罗斯科学院院... 今年是俄罗斯的"中国年"。2007年6月1日-3日,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俄罗斯专业委员会与苏州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与俄罗斯:当代哲学的问题与反思——全国第十一届俄罗斯哲学研讨会"在苏州大学举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兼《哲学问题》主编列克托尔斯基、通讯院士兼哲学所副所长斯米尔洛夫教授、中国哲学专家布洛夫等俄方学者专程参加会议并发表了学术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贾泽林、中国人民大学安启念、南京大学张一兵、复旦大学吴晓明等30多人参加会议。研究前苏联哲学和当代俄罗斯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前苏联哲学曾经是培育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主要思想源泉。苏东剧变、中国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地平线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要"返本而开新",即全面地反思和梳理前苏联哲学的遗产,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由原来"主流意识形态"消解后的"哲学转向"。会议集中讨论了三个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度反思前苏联哲学遗产,包括对列宁哲学、普列汉诺夫哲学、斯大林哲学及一大批前苏联时期学者的哲学遗产;如何评价当代俄罗斯对主流意识形态"真空"的"填补",如对东正教哲学思想的研究、对理性的研究、对西方哲学的研究等;如何进一步理性地反思全球化与本土化思想对话的关系,特别是俄罗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关系。本专题推出几篇会议论文,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尼列夫斯基 文明 斯拉夫派 俄罗斯 西方派 哲学遗产 民族 权利主体 俄罗斯哲学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