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瘤胃微生物体外降解玉米秸秆与花生壳混合粉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付钓钧 周清波 +5 位作者 郭勇 李佳琳 李春丰 朱德全 王文新 戴志江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16,20,共3页
为研究瘤胃微生物体外降解玉米秸秆和花生壳混合粉的最佳比例,本试验设置7个不同比例处理组合(2∶8、3∶7、4∶6、5∶5、6∶4、7∶3、8∶2),通过测定总产气量和干物质变化两个指标来反映瘤胃微生物对玉米秸秆和花生壳混合粉的体外降解... 为研究瘤胃微生物体外降解玉米秸秆和花生壳混合粉的最佳比例,本试验设置7个不同比例处理组合(2∶8、3∶7、4∶6、5∶5、6∶4、7∶3、8∶2),通过测定总产气量和干物质变化两个指标来反映瘤胃微生物对玉米秸秆和花生壳混合粉的体外降解效果。选择刚刚屠宰的肉牛瘤胃微生物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和花生壳混合粉配比为3∶7的组合瘤胃微生物体外代谢活动最旺盛,生长繁殖最活跃;配比为4∶6的组合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微生物 玉米秸秆 花生壳 生物蛋白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胃微生物体外降解不同比例三叶草和稻草混合粉的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付钓钧 朱德全 +4 位作者 王文新 戴志江 解志峰 李凤刚 周清波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3-35,共3页
通过瘤胃微生物体外降解不同比例三叶草和稻草混合粉的研究,为人工瘤胃发酵底物添加成分提供适合比例。试验设计了7个不同比例三叶草和稻草混合粉(8∶2;7∶3;6∶4;5∶5;4∶6;3∶7;2∶8)的试验组合。通过测定7个不同比例组合的干物质降... 通过瘤胃微生物体外降解不同比例三叶草和稻草混合粉的研究,为人工瘤胃发酵底物添加成分提供适合比例。试验设计了7个不同比例三叶草和稻草混合粉(8∶2;7∶3;6∶4;5∶5;4∶6;3∶7;2∶8)的试验组合。通过测定7个不同比例组合的干物质降解率和产气量来筛选最适合比例。结果表明:瘤胃微生物体外降解三叶草和稻草的最适比例是7∶3,该组合产气量多、干物质降解率大,表明瘤胃微生物生长繁殖活跃,6∶4次之。因此,在采用人工瘤胃生产鸡、猪饲料时,应用三叶草和稻草的比例7∶3较为合适。利用瘤胃微生物开发低粗饲料的生物性饲料研究的意义是:降低了由于焚烧秸秆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减少资源的浪费,又为人们提供了绿色安全食品,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微生物 体外降解 低粗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胃微生物体外降解三叶草与猫尾草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光道 李树铭 +3 位作者 李秀媛 王文新 朱德全 付钓钧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6-38,共3页
试验研究三叶草与猫尾草体外降解,旨在为人工瘤胃发酵生产蛋白质饲料原料配比提供依据。设置7个试验组,每组3重复,确定瘤胃微生物体外分解三叶草和猫尾草混合粉的最适比例。观察记录分析试验各段时间内产气量和干物质降解率,试验表明:... 试验研究三叶草与猫尾草体外降解,旨在为人工瘤胃发酵生产蛋白质饲料原料配比提供依据。设置7个试验组,每组3重复,确定瘤胃微生物体外分解三叶草和猫尾草混合粉的最适比例。观察记录分析试验各段时间内产气量和干物质降解率,试验表明:三叶草粉和猫尾草粉的最佳配比为7??3,6??4次之。通过人工瘤胃发酵三叶草与猫尾草粉试验,将其产物变成有用的工业产品,瘤胃微生物发酵三叶草与猫尾草饲料生产生物蛋白质,为鸡猪等单胃非草食家畜饲料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微生物 人工瘤胃 三叶草 猫尾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6063铝合金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庆义 《湖北农机化》 2010年第3期63-64,共2页
6063铝合金属于锻造铝合金,在合金的组别中属于变形铝合金,牌号中的第一位数字6表示该合金以镁和硅为主要合金元素,并以Mg2Si相为强化相的铝合金。为便于说明问题,将6063铝合金的力学指标和普通碳钢Q235的指标加以比较如下:
关键词 6063铝合金 应用 MG2SI相 锻造铝合金 变形铝合金 合金元素 Q235 力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 被引量:1
5
作者 焦丽 李树平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年第22期59-59,共1页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类所有的情结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对学生而言,他们渴望父母的重视,更渴望能得到教师的认同、欣赏和喜爱.因此,教师应该是一个特别敏锐并善于把握的发现者,他能从一般中发现特殊,从平庸...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类所有的情结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对学生而言,他们渴望父母的重视,更渴望能得到教师的认同、欣赏和喜爱.因此,教师应该是一个特别敏锐并善于把握的发现者,他能从一般中发现特殊,从平庸中捕捉非凡,从共性中把握个性,甚至从丑陋中发现美好,从每一个学生身上发现其闪光点,然后激励他.然而我们很多老师,面对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可以慷慨赐予,可为什么面对学生对"爱"的渴望却显得过于吝啬呢?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学会如何去欣赏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关系 赏识教育 个性差异 教育方法 教育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