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腔镜自发性气胸手术不同胸膜固定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9
1
作者 周钢 邢宇彤 +3 位作者 朱晓峰 乔峰 窦鹏挥 邹志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5期405-407,共3页
目的比较胸腔镜自发性气胸术中2种不同胸膜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2月将120例自发性气胸按入院日期单双号法分为常规组60例和改良组60例。常规组采取纱布球摩擦法对胸腔壁层胸膜摩擦固定,改良组以纱布球浸沾50%葡... 目的比较胸腔镜自发性气胸术中2种不同胸膜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2月将120例自发性气胸按入院日期单双号法分为常规组60例和改良组60例。常规组采取纱布球摩擦法对胸腔壁层胸膜摩擦固定,改良组以纱布球浸沾50%葡萄糖注射液40 ml+2%利多卡因5 ml混合液,对肺脏层胸膜进行涂擦浸润。比较2组术后CT测量的胸膜厚度和彩超检测的胸膜滑动度等指标。结果常规组术后体温>38.0℃49例(81.7%)显著高于改良组7例(11.7%)(χ2=59.063,P=0.000);常规组术后WBC计数>10×109/L 52例(86.7%)显著高于改良组11例(18.3%)(χ2=56.174,P=0.000);常规组胸腔引流量(718±58)ml显著多于改良组(425±77)ml(t=23.543,P=0.000),肺漏气时间和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2.1±0.9)d vs.(3.4±0.8)d,t=8.362,P=0.000;(1.8±0.9)d vs.(5.7±1.0)d,t=22.454,P=0.000]。常规组术后CT测量胸膜厚度(3.96±0.72)mm明显厚于改良组(2.31±0.45)mm(t=15.053,P=0.000);常规组彩超测量胸膜滑动度(6.20±1.87)mm明显低于改良组(10.70±1.49)mm(t=-14.578,P=0.000)。结论术中采取肺脏层胸膜加高糖利多卡因涂擦浸润比常规的胸壁层胸膜摩擦可明显减轻术后的胸膜炎性反应。肺脏层胸膜涂擦浸润是一种理想的胸膜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气胸 电视胸腔镜手术 胸膜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损伤抢救3例 被引量:7
2
作者 朱晓峰 战鹏 徐继庆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4年第3期212-212,共1页
1999年7月-2003年10月,我们共收治了3例锁骨下动脉损伤患者,经外科手术均治愈,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 动脉损伤 抢救措施 病例报告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莨菪碱减轻兔肺缺血再灌注后肺水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贾智博 周钢 +3 位作者 王丽平 田海 刘开宇 蒋树林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1年第4期344-347,共4页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减轻兔肺缺血再灌注后肺水肿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在体兔肺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10~12周龄健康家兔24只,雌雄不拘,体重2.2~2.6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山莨菪碱组于左肺缺血再灌注处理前静脉给予山...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减轻兔肺缺血再灌注后肺水肿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在体兔肺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10~12周龄健康家兔24只,雌雄不拘,体重2.2~2.6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山莨菪碱组于左肺缺血再灌注处理前静脉给予山莨菪碱3 mg/kg预处理,对照组进行左肺缺血再灌注处理,假手术组只开胸并套带,不行缺血再灌注处理。各组左肺缺血1 h并再灌注3 h后结扎并切取左肺下叶,部分行组织学观察,部分通过测量肺湿干重的方法计算肺含水量,余肺组织按试剂盒说明书检测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最后经兔股静脉注射2%伊文思兰(1.5 ml/kg),然后取左肺上叶,比较3组肺血管通透性。结果缺血再灌注处理后,对照组肺含水量、MPO含量及伊文思兰含量分别为(6.6±0.5)gg干组织、(1.16±0.14)U/g蛋白质和(173±16)μgg湿组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的(4.3±0.4)g/g干组织、(0.53±0.09)U/g蛋白质和(103±11)μg/g湿组织(P<0.05),组织损伤严重并可见严重的肺水肿;山莨菪碱组上述指标水平分别为(5.6±0.4)g/g干组织、(0.82±0.11)U/g蛋白质和(124±18)μg/g湿组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组织损伤轻微,肺水肿程度很轻。结论山莨菪碱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生成、降低肺血管通透性等作用显著减轻了肺缺血再灌注后肺水肿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莨菪碱 再灌注损伤 肺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肺正压通气控制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护理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清华 刘清杰 +1 位作者 徐宗云 周钢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22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单肺正压机械通气在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救治中的作用及其护理策略。方法对26例符合支气管扩张大咯血诊断标准且不具备手术适应证的病例,在双腔管气管插管后实行单肺正压机械通气。在常规和Swan-Ganz导管监测下,设置不同的正性压... 目的探讨单肺正压机械通气在支气管扩张大咯血救治中的作用及其护理策略。方法对26例符合支气管扩张大咯血诊断标准且不具备手术适应证的病例,在双腔管气管插管后实行单肺正压机械通气。在常规和Swan-Ganz导管监测下,设置不同的正性压力支持(PPS)和呼气末正压(PEEP),增加气道压力,观测咯血量和心肺功能并采取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结果气道压力增加后咯血量明显减少,两者呈显著负相关(P<0.01)。PPS≤15cmH2O和PEEP≤7cmH2O时,心排血指数(CI)和射血分数(EF)随着气道压力升高而增加;而当PPS≥20cmH2O和PEEP≥9cmH2O时,上述指标随着气道压力的升高而下降。结论机械通气增加气道压有明显的止血作用,但需在气道压力、止血和心肺功能三者间维持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扩张 咯血 机械通气 气道压力 心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