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灵芝孢子粉对2型糖尿病大鼠附睾组织Cyt-C和半胱天冬酶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马小茹 王淑秋 +7 位作者 刘月霞 张士岭 周成福 王芳芳 梁衍峰 王淑湘 张建华 李永毅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460-2462,共3页
目的:观察和探讨灵芝孢子粉对2型糖尿病大鼠附睾组织中细胞色素C(Cyt-C)、半胱天冬酶(caspase)的影响。方法:50只青春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灵芝治疗组和对照组组,模型组和灵芝治疗组大鼠经尾静脉1次性注射2%链脲佐菌素(STZ)制备2型糖... 目的:观察和探讨灵芝孢子粉对2型糖尿病大鼠附睾组织中细胞色素C(Cyt-C)、半胱天冬酶(caspase)的影响。方法:50只青春期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灵芝治疗组和对照组组,模型组和灵芝治疗组大鼠经尾静脉1次性注射2%链脲佐菌素(STZ)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别给以高脂高糖饮食、高脂高糖+灵芝孢子粉(250mg·kg-1.d-1),对照组给予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尾静脉注射,正常饮食。10周后,取双侧附睾,用张均田法检测附睾细胞Cyt-C含量、免疫组化检测附睾体部细胞caspase酶活力。结果:2型糖尿病模型制备成功,模型组附睾细胞线粒体Cyt-C含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胞质Cyt-C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灵芝治疗组线粒体Cyt-C含量高于模型组,但差异无显著(P>0.05),胞质Cyt-C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caspase-3、8、9平均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灵芝治疗组caspase-3、8、9平均吸光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大鼠附睾细胞线粒体有损伤,附睾细胞存在细胞凋亡过度。在糖尿病状态下,灵芝孢子粉对附睾组织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 灵芝孢子粉 附睾 细胞色素C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精索静脉曲张诱导青春期大鼠附睾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马小茹 王淑秋 +5 位作者 刘月霞 王淑湘 陶佳南 李永毅 张建华 付纯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20-1224,共5页
目的:研究实验性精索静脉曲张(EVC)大鼠附睾细胞凋亡及其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青春期雄性Wistar大鼠复制左精索静脉曲张模型,以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常规制作附睾体部光镜、... 目的:研究实验性精索静脉曲张(EVC)大鼠附睾细胞凋亡及其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青春期雄性Wistar大鼠复制左精索静脉曲张模型,以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常规制作附睾体部光镜、电镜标本,观察附睾组织细胞形态变化。结果:实验组(VG)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SOG)(P<0.01),实验组左、右侧细胞凋亡率有差别,但无显著意义(P>0.05)。光镜下主要改变有附睾管萎缩,上皮细胞出现空泡化,上皮内晕、亮细胞数明显增多。电镜下主要表现为主细胞内溶酶体增多、变大,残余小体增加,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嵴模糊,高尔基复合体空泡化;核染色质致密,形成大小不等的团块,边集于核膜处;上皮细胞游离面微绒毛稀少,可见局灶性断裂和破坏。结论:青春期大鼠实验性精索静脉曲张可致附睾组织细胞凋亡过度,使其显微及超微结构明显改变,这些变化可能是影响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生育能力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索静脉曲张 附睾 细胞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肛管微血管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振富 钟震亚 +3 位作者 陈克功 王守安 刘月霞 张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82,共4页
目的:研究胎儿肛管微血管的分布特点,为探讨肛门缺血性改变提供微血管的形态依据。方法:墨汁灌注,组织揭层透明铺片及组织切片,光镜下测量胎儿肛管肛门内括约肌及肛膜下区毛细血管网眼密度。结果:胎儿肛管在后中线处肛门内括约肌和粘膜... 目的:研究胎儿肛管微血管的分布特点,为探讨肛门缺血性改变提供微血管的形态依据。方法:墨汁灌注,组织揭层透明铺片及组织切片,光镜下测量胎儿肛管肛门内括约肌及肛膜下区毛细血管网眼密度。结果:胎儿肛管在后中线处肛门内括约肌和粘膜下层存在毛细血管低密度区;肛门内括约肌里微动脉网的干动脉-肌束间动脉走行方向与肌纤维走行方向相垂直,括约肌强度收缩易压迫肌束间动脉,致血供不足。结论:肛管后中线处血供不良和肛门内括约肌痉挛也许是原发性肛裂好发于后连合处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肛管 微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和PCNA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4
作者 雷南伟 潘秀杰 +1 位作者 齐亚灵 方艳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9-521,F0003,共4页
目的:研究P1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两者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对10例正常骨组织和71例骨肉瘤组织中的P16与PCNA蛋白进行定量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 目的:研究P1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两者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对10例正常骨组织和71例骨肉瘤组织中的P16与PCNA蛋白进行定量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P16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骨组织(P<0.05),PCNA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骨组织(P<0.05);②P16表达与骨肉瘤的组织学分级、预后有关(P<0.05),与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无关(P>0.05)。PCNA表达与骨肉瘤的预后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③P16与PCNA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s=-0.58,P<0.05)。结论:P16及PNCA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骨肉瘤的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P16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