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8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乡野生稻渗入系苗期抗旱遗传及生理机制初步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付学琴 贺浩华 +2 位作者 罗向东 文飘 谢建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45-850,共6页
以强抗旱性的巴西旱稻、东乡野生稻和弱抗旱性的栽培稻协青早B为对照品种,以基于萎蔫率的抗旱等级为鉴定指标,采用苗期反复自然干旱鉴定法和20%PEG6000模拟干旱法,对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协青早B//协青早B构建的回交... 以强抗旱性的巴西旱稻、东乡野生稻和弱抗旱性的栽培稻协青早B为对照品种,以基于萎蔫率的抗旱等级为鉴定指标,采用苗期反复自然干旱鉴定法和20%PEG6000模拟干旱法,对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协青早B//协青早B构建的回交重组自交系(Backcross inbred lines,BIL)群体(BC1F9)进行苗期抗旱机理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30个BC1F9 BIL群体经2次反复自然干旱后,在1/2MS营养液恢复生长的平均抗旱等级分别为3.76和4.39,萎蔫率呈连续正态分布,暗示东乡野生稻苗期抗旱性表现为质量-数量性状遗传性状特征。将干旱处理一次后等级为1级的14个株系,在20%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下进行处理,结果与反复干旱二次后结果一致,株系1112、1168、1172和1315为强抗旱基因渗入系,可进一步用于抗旱基因的挖掘与利用。在20%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下,强抗旱性株系1112苗期叶片的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和SOD活性增加幅度都大于弱抗旱性株系1323,GSH含量下降幅度则低于弱抗旱株系,说明强抗旱株系渗透物质比弱抗旱株系积累快且幅度大,而细胞膜过氧化产物积累速度较慢,更有利于适应干旱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乡野生稻 渗入系 苗期 抗旱机理 初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粒重生理特性及遗传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江卫平 黄良萍 陈慧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期18-19,23,共3页
粒重是水稻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粒重的增加对水稻产量的增加有着积极的作用。该研究揭示影响水稻粒重的生理变化和遗传规律,可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综述了灌浆生理特性与粒重的关系、影响水稻粒重的生理生化特性、激... 粒重是水稻产量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粒重的增加对水稻产量的增加有着积极的作用。该研究揭示影响水稻粒重的生理变化和遗传规律,可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有着重大的意义。综述了灌浆生理特性与粒重的关系、影响水稻粒重的生理生化特性、激素对粒重的影响以及粒重的遗传特点,并且对粒重育种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重 生理特性 遗传分析 灌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矮杆突变体del1的生理特性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韩瑞才 周平龙 +4 位作者 陈慧珍 谭雪明 石庆华 潘晓华 吴自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77-1081,共5页
利用60Coγ射线辐照粳稻品种Kitaake,获得一个性状稳定遗传的水稻矮杆突变体del1,本研究对其形态学、矮化性状遗传、叶片超微结构及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田间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直立,叶色浓绿和不结实;矮化突变性状由... 利用60Coγ射线辐照粳稻品种Kitaake,获得一个性状稳定遗传的水稻矮杆突变体del1,本研究对其形态学、矮化性状遗传、叶片超微结构及生理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突变体田间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直立,叶色浓绿和不结实;矮化突变性状由单隐性基因控制;突变体的叶肉细胞超微结构正常,但体积明显小于野生型;突变体幼苗株高对外源激素eBR钝感,对GA3较敏感;生育后期突变体保护酶活性较野生型下降较快。研究结果为该矮杆突变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突变体 矮秆 植物激素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大粒型材料lg1的生理特性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汪欲鹏 欧阳鸿飞 +7 位作者 王智权 江卫平 彭新红 韩瑞才 谭雪明 石庆华 潘晓华 吴自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3-231,共9页
对一个大粒型水稻材料lg1表型、光合、灌浆等生理与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粒材料lg1田间表现为植株高大,穗长粒大,千粒质量达47.58 g;光合能力较强,但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较对照9311分别小32.1%,3.94%;lg1为同步灌浆,强、弱... 对一个大粒型水稻材料lg1表型、光合、灌浆等生理与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粒材料lg1田间表现为植株高大,穗长粒大,千粒质量达47.58 g;光合能力较强,但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较对照9311分别小32.1%,3.94%;lg1为同步灌浆,强、弱势粒早、中、后期灌浆贡献率相差不大,强势粒灌浆时间比弱势粒长;遗传分析表明,F2群体的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和千粒质量均呈连续变异的正态分布,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粒宽与粒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粒长、粒宽和粒厚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长宽比均呈极显著负相关,推测粒宽、粒长、长宽比、粒厚和千粒质量性状同时受一个或多个共同的QTL控制。研究结果为大粒型材料lg1在超高产育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大粒 光合 灌浆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和孕穗后期高温对两个早稻品种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杨军 陈小荣 +7 位作者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边建民 胡丽芳 贺浩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3-533,共11页
为探究氮肥和孕穗后期高温对水稻产量的复合影响,以杂交稻淦鑫203和常规品系中531为材料,设置2个氮肥水平,于水稻孕穗后期38℃高温处理4d,分析高温处理下2个水稻品种产量、生理指标的差异及氮肥效应。结果表明,同一氮肥水平下,与自然温... 为探究氮肥和孕穗后期高温对水稻产量的复合影响,以杂交稻淦鑫203和常规品系中531为材料,设置2个氮肥水平,于水稻孕穗后期38℃高温处理4d,分析高温处理下2个水稻品种产量、生理指标的差异及氮肥效应。结果表明,同一氮肥水平下,与自然温度相比,孕穗后期高温处理下2个供试品种的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每穗颖花分化数和收获指数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单株产量、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差异达显著水平;而颖花退化率、单茎叶质量和单茎茎鞘质量则不同程度增加,其中颖花退化率差异达显著水平。同一氮肥水平下,与自然温度相比,高温处理后期2个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中531高氮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增幅低于正常氮肥处理。自然温度和高温处理下,与正常氮肥水平相比,高氮处理增加2个品种的单株产量和单株有效穗数。另外,在高温条件下,与正常氮肥水平相比,高氮处理显著增加中531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显著降低结实率。值得注意的是,高温条件下,2个品种高氮处理的单株产量降幅低于常氮处理,说明适当高氮可减轻高温的减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孕穗后期 高温 产量 叶绿素含量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粳稻品种在江西不同生态区的农学表现 被引量:34
6
作者 黄山 何虎 +4 位作者 张卫星 王志刚 章秀福 廖西元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32,共8页
以2个杂交籼稻(II优838和天优华占)为对照,在江西3个生态区(新建、抚州和吉安)开展对比试验以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江西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总体上,杂交粳稻比常规粳稻更具产量优势,晚粳比中粳表现更好。新建点两个播期(5月30日和... 以2个杂交籼稻(II优838和天优华占)为对照,在江西3个生态区(新建、抚州和吉安)开展对比试验以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江西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总体上,杂交粳稻比常规粳稻更具产量优势,晚粳比中粳表现更好。新建点两个播期(5月30日和6月19日,各点均为30 d秧龄)均为杂交晚粳产量最高,常规中粳最低,特别是5月30日播期的杂交晚粳平均产量达到10.95 t/hm2,显著高于对照籼稻。抚州点两个播期(5月30日和6月29日)均是对照籼稻产量最高,常规中粳最低,常规晚粳、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之间无显著差异。吉安点5月30日和6月9日播期均是对照籼稻产量最高,杂交中粳最低;6月19日和6月29日播期分别是杂交晚粳和杂交中粳产量最高,但均与对照籼稻无显著差异。新建和抚州点均为5月30日播期产量最高,而吉安点6月9日播种最佳。新建点两个播期均是来自浙江的粳稻品种产量最高,但与来自湖北的品种和对照籼稻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抚州和吉安点不同来源地的粳稻品种产量随播期的不同表现不一。因此,江西发展粳稻生产的适宜地区应该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平原及以北地区,品种应该以杂交晚粳为主,品种的引进以从纬度相近的浙江省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播期 生育期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穗期干旱复水对不同产量早稻品种结实及一些生理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陈小荣 刘灵燕 +7 位作者 严崇虎 钟蕾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贺浩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7-83,共7页
为了探明生育后期干旱复水对双季早稻产量补偿效应及其生理机制,选择淦鑫203和淦鑫206为材料,于抽穗期干旱7d,然后复水处理,分析了其结实和产量、剑叶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MDA)和内源激素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等。结果表明,干旱复水处理后... 为了探明生育后期干旱复水对双季早稻产量补偿效应及其生理机制,选择淦鑫203和淦鑫206为材料,于抽穗期干旱7d,然后复水处理,分析了其结实和产量、剑叶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MDA)和内源激素含量及保护酶活性等。结果表明,干旱复水处理后供试品种的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结实率和单株产量降幅均达显著水平;抽穗期干旱7d复水不存在产量补偿效应;两个品种剑叶可溶性糖(SS)、游离脯氨酸(Pro)、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表现为干旱处理显著高于CK,以复水0d后相差最大,复水后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但处理与CK之间至复水12d后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总体上,淹水条件下抽穗期两个品种剑叶IAA、GA3含量随生育进程呈现上升趋势,而ABA、ZR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干旱复水处理下两个品种剑叶ABA、IAA及ZR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GA3含量则表现出先降后升趋势。抽穗期干旱处理将启动稻株体内抗衰老机制,复水后将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稻株体内生长促进因子并抑制生长抑制因子,但其效果十分有限,且与品种产量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不同产量品种 干旱复水 结实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被引量:20
8
作者 缪建群 孙松 +1 位作者 王志强 黄国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422-6430,共9页
高天岩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莲花县,为当地人提供了多项生态服务功能。根据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特征,构建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以2014年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成本替代、市场价值、影子工程、造林成本... 高天岩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莲花县,为当地人提供了多项生态服务功能。根据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特征,构建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以2014年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成本替代、市场价值、影子工程、造林成本、成果参数和旅行费用等定量分析方法,评估其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结果表明:2014年,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总经济价值为7.20×10~8元,其中,土壤保持和固碳释氧的经济价值居前两位,分别为4.39×10~8元和1.16×10~8元,各占服务总经济价值的60.89%和16.11%。9项服务指标按评估的经济价值大小排序为:土壤保持>固碳释氧>产品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净化>气候调节>旅游休憩>调洪蓄水>社会保障。直观的经济数字反映了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重要贡献,一方面有利于强化管理者和公众保护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的意识,另一方面为政府制定高天岩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补偿标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森林生态系统 价值评估 经济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量晚稻品种分蘖期动态密度稀化下群体自动调节力的差异与生理机制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小荣 肖自京 +7 位作者 孙嘉 钟蕾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贺浩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5-412,共8页
为了探明生育前期动态密度稀化下不同产量双季晚稻品种群体自动调节力的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以五丰优T025和昌优10号为材料,于分蘖期进行递次间蔸密度稀化处理,分析了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量(DMW)、比叶重(SLA)、叶面积指数(LAI)及倒2叶... 为了探明生育前期动态密度稀化下不同产量双季晚稻品种群体自动调节力的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以五丰优T025和昌优10号为材料,于分蘖期进行递次间蔸密度稀化处理,分析了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量(DMW)、比叶重(SLA)、叶面积指数(LAI)及倒2叶内源激素含量等。结果表明,间蔸稀化处理后两个品种单位面积产量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不同程度上升,同一密度下五丰优T025单位面积产量均高于昌优10号,变异系数和极差则低于后者;五丰优T025群体自动调节力明显强于昌优10号;五丰优T025间蔸稀化处理下单株产量较对照(不间蔸)上升的幅度大于昌优10号,且其极差率更大;前者个体对群体的补偿力强于后者,主要是其单株有效穗数优势明显;五丰优T025个体通过增强分蘖数、增加单株干物质积累、减缓抽穗至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的下降速率来弥补群体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干物质积累下降的能力强于昌优10号;间蔸稀化处理减缓了两个品种抽穗后倒2叶生长抑制类激素ABA含量的上升及生长促进类激素ZR、IAA和GA3含量的下降速率,且总体上五丰优T025该能力强于昌优10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品种 间蔸密度稀化 群体自动调节力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被引量:14
10
作者 缪建群 王志强 +3 位作者 马艳芹 杨文亭 杨滨娟 黄国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6326-6336,共11页
崇义客家梯田是中国最大的客家梯田,为当地客家人提供了多项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有助于人们合理开发和利用其资源。运用综合加权函数、协调度模型和发展障碍度模型对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崇义客家梯田是中国最大的客家梯田,为当地客家人提供了多项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有助于人们合理开发和利用其资源。运用综合加权函数、协调度模型和发展障碍度模型对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潜能以及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作了分析诊断。结果表明:1990—2014年间,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增长了2.22倍。各指标间的协调度均大于0.65,指标间协调发展的程度良好,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存在较大潜能。影响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单项障碍性因素有服务业产值、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民恩格尔系数和农田受灾率4项,他们的障碍度值分别为0.17、0.17、0.15和0.13。直观的数据反映了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也为当地政府制定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策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义客家梯田 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早稻氮素亏缺补偿效应的形成及其生理机制初探 被引量:16
11
作者 汤国平 熊强强 +4 位作者 钟蕾 陈小荣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浩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85-1593,共9页
为探明双季早稻氮素亏缺补偿效应的形成及其生理机制,采用桶栽方式,以超级杂交早稻品种淦鑫203为试验材料,于氮素亏缺敏感期分蘖期,设置5个氮肥处理:T0(各生育阶段均不施用氮肥,即空白对照)、T1(各生育阶段氮肥按常量分配)、T2(分蘖期... 为探明双季早稻氮素亏缺补偿效应的形成及其生理机制,采用桶栽方式,以超级杂交早稻品种淦鑫203为试验材料,于氮素亏缺敏感期分蘖期,设置5个氮肥处理:T0(各生育阶段均不施用氮肥,即空白对照)、T1(各生育阶段氮肥按常量分配)、T2(分蘖期氮肥亏缺后幼穗分化期不恢复供氮)、T3(分蘖期氮肥亏缺后幼穗分化期常量恢复供氮)和T4(分蘖期氮肥亏缺后幼穗分化期倍量补偿供氮),比较各氮肥处理稻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单株分蘖数、成穗率和净光合速率、SPAD值、氮代谢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内源激素含量、根系伤流量等有关生理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T4单株产量与T1十分接近,补偿指数CI=0.99,无显著差异,呈现出等量补偿效应。与T1相比,T4叶片净光合速率、SPAD值、NR和GS活性均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且随着生育推进,至补偿后期,T4该4项生理指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氮素亏缺补偿效应。至补偿后期,氮素补偿处理的T4和T3稻株叶片脱落酸(ABA)含量显著低于T0、T1和T2,以T4最低,生长促进类激素之和(GA3+IAA+ZR)与生长抑制类激素(ABA)比值则显著高于T0、T1和T2。氮素亏缺补偿后第10天根系伤流量以T0最低,T4、T3均高于T1,且T4与T1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至补偿后期,T4单株分蘖数及成穗率高于T1、T3。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双季超级杂交早稻分蘖期氮素亏缺补偿效应的形成,有助于诠释水稻氮素亏缺补偿效应形成的生理机制,为水稻氮肥施用不当时进行追补及双季早稻高产稳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早稻 氮素亏缺补偿效应 产量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组学在植物逆境及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熊强强 魏雪娇 +3 位作者 施翔 方加海 陈小荣 贺浩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97-1206,共10页
多层组学主要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在植物中的研究和不同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已迈入了多组学时代,并且广泛应用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及辅助育种方面,成为研究... 多层组学主要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在植物中的研究和不同组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已迈入了多组学时代,并且广泛应用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及辅助育种方面,成为研究植物响应逆境胁迫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笔者主要结合多层组学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机理及代谢通路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对植物响应逆境胁迫(非生物胁迫和生物胁迫)、基因功能研究及辅助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强调将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学科交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来揭示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分子机理,为未来培育抗逆品种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逆境胁迫 育种 基因组学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诱变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tda的遗传与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丽芳 苏连水 +7 位作者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陈小荣 欧阳林娟 边建民 贺浩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53-2258,共6页
为了挖掘更多与水稻花药发育相关的基因,利用60Co-γ射线辐照粳稻品种松香早粳,获得1个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tda,并对其细胞学和遗传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da突变体在营养生长期无明显的表型缺陷,花序和花器官能正常发育,但其花药较小且... 为了挖掘更多与水稻花药发育相关的基因,利用60Co-γ射线辐照粳稻品种松香早粳,获得1个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tda,并对其细胞学和遗传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da突变体在营养生长期无明显的表型缺陷,花序和花器官能正常发育,但其花药较小且呈白色。组织切片研究发现,tda突变体在小孢子发育时期开始出现异常,绒毡层提前降解,小孢子呈畸形状,随后小孢子萎缩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遗传学分析表明,tda是一个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核突变体。该研究结果为TDA基因的克隆、功能分析及水稻花药发育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诱变 水稻 TDA 花药 绒毡层 小孢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不同“冬种+双季稻”种植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淑彬 王礼献 +3 位作者 杨文亭 杨滨娟 周泉 黄国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6603-6610,共8页
设置了冬闲-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大蒜-双季稻,马铃薯、紫云英、油菜轮作接茬双季稻5个处理,通过3年(2013—2015)大田试验,系统研究了双季稻田冬季复种对产量和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 设置了冬闲-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油菜-双季稻、大蒜-双季稻,马铃薯、紫云英、油菜轮作接茬双季稻5个处理,通过3年(2013—2015)大田试验,系统研究了双季稻田冬季复种对产量和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种作物早稻产量均高于对照,晚稻产量除冬种油菜有所降低外,其他各冬作处理均高于对照。各冬种处理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和碳库指数较冬闲处理均有显著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除了冬季作物轮种处理外,其他冬种处理较冬闲处理均有显著提高。土壤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之间呈极显著相关,与可溶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存在显著相关,碳库活度和碳库活度指数各冬种处理也有所提高,但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种复种 有机碳 碳库 双季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缓解直播早籼稻苗期低温冷害的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文霞 陈丽明 +7 位作者 王海霞 刘有清 吴自明 曾勇军 谭雪明 潘晓华 石庆华 曾研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6-176,共11页
【目的】探究淹水对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籼稻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南方稻区直播稻生产与抗逆栽培奠定生理基础。【方法】以耐冷品种湘早籼6号和冷敏感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设置低温处理(8℃)、低温淹水处理(8℃+淹水)与常温对照(25℃)3个处理(... 【目的】探究淹水对低温胁迫下直播早籼稻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南方稻区直播稻生产与抗逆栽培奠定生理基础。【方法】以耐冷品种湘早籼6号和冷敏感品种中嘉早17为材料,设置低温处理(8℃)、低温淹水处理(8℃+淹水)与常温对照(25℃)3个处理(处理3 d),分析秧苗农艺性状、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光合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等生理特性。【结果】与低温处理相比,低温淹水处理3 d后不同耐性品种的苗高、鲜质量、干质量和顶三叶叶长显著增加,根数、最大根长、剑叶叶长、倒2叶叶长也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淹水可减轻低温对水稻秧苗农艺性状的影响;耐冷品种湘早籼6号苗期受到伤害的程度小于冷敏感品种中嘉早17。此外,与低温处理相比,低温淹水处理显著降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可溶性蛋白、渗透调节物质(MDA、脯氨酸)含量和内源生长抑制类激素(ABA)含量,同时显著增加了内源生长促进类激素(GA3)含量;低温条件下淹水可减少植物体内活性氧的积累,减轻膜脂过氧化,加强了植物体内源激素的调控作用。同时,低温和低温淹水处理显著降低叶片叶绿素和ATP含量,导致光合酶(Rubisco、PEPCK)活性降低;但低温淹水处理的影响低于低温处理,低温淹水可起到缓解作用。且在恢复处理后,低温淹水处理各生理活性指标更接近对照处理,而与冷敏感性品种相比,耐冷性品种可缓解低温胁迫产生的伤害。【结论】低温处理影响直播早籼稻秧苗生长特性,降低了秧苗光合酶活性;同时提升叶片抗氧化保护酶活性与渗透调节势,但淹水处理有助于缓解低温胁迫造成的叶片生理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稻 直播稻 低温 淹水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穗分化期旱涝急转对超级杂交早稻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邓艳 钟蕾 +8 位作者 陈小荣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边建民 胡丽芳 欧阳林娟 贺浩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8-776,共9页
为了探明旱涝急转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成因,以超级杂交早稻组合淦鑫203为材料,采用桶栽方式,于穗分化初期设置不旱不涝(NDNF)、干旱不涝(DNF)、不旱淹涝(NDF)及旱涝急转(DFAA)4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超级杂交早稻组合的产量及其构... 为了探明旱涝急转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成因,以超级杂交早稻组合淦鑫203为材料,采用桶栽方式,于穗分化初期设置不旱不涝(NDNF)、干旱不涝(DNF)、不旱淹涝(NDF)及旱涝急转(DFAA)4种处理,研究不同处理下超级杂交早稻组合的产量及其构成、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以及内源激素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NDNF,DNF、NDF及DFAA的单株产量均不同程度下降,降幅分别为33.60%、16.92%和37.31%,且DNF和DFAA与NDNF间差异显著,DNF较NDF更不利于淦鑫203产量的形成,因此,穗分化期干旱较淹涝对超级杂交早稻产量负面影响更大,而DFAA单株产量又较DNF低,表明旱后淹涝急转存在叠加减产效应。与NDNF相比,DFAA下淦鑫203倒2叶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叶绿素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稻叶光合速率显著下降,表明穗分化初期DFAA对淦鑫203光合作用具有一定的叠加损伤效应;此外,淦鑫203倒2叶内源生长促进类激素IAA和GA3含量上升,ZR含量下降,内源生长抑制类激素ABA含量在处理结束前期上升,后期下降。综上,超级杂交早稻幼穗分化期遭受严重干旱不仅影响其产量的形成,还会显著降低其耐淹能力,DFAA下光合性能的下降及内源激素平衡的改变可能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为双季早稻应对"旱"、"涝",尤其是"旱涝急转"等气象灾害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早稻 旱涝急转 穗分化期 产量及其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3年江西省审定晚稻品种及其性状分析
17
作者 吴仪 谢云霄 +11 位作者 王婧伊 吴志昆 侯志洁 蓝海林 刘声琦 蔡琳琳 杨鑫 阙正扬 周大虎 边建民 傅军如 贺浩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0,共11页
【目的】了解和掌握江西省近十几年审定晚稻品种的基本概况,为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分析2010—2023年江西省审定通过的344个晚稻品种的育种途径、不育系类型及全生育期、株高、产量、品质、抗性等主要性状。【结果... 【目的】了解和掌握江西省近十几年审定晚稻品种的基本概况,为水稻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分析2010—2023年江西省审定通过的344个晚稻品种的育种途径、不育系类型及全生育期、株高、产量、品质、抗性等主要性状。【结果】江西省晚稻品种以杂交稻为主,利用频率较高的不育系有‘五丰A’‘泰丰A’‘野香A’‘吉丰A’‘天丰A’等。随着年份的推移,株高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增高;在单产水平上,江西地区杂交组合对常规品种具有产量上的优势,而籼粳杂交组合对籼型或粳型品种也具有产量优势。随着年份的推移,单产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从近几年变化趋势看,晚稻增产受限;品质方面,近5年优质米3级以上达标率稳步提升,由2019年的51.52%提升至2023年的82.35%。晚稻品质各项指标均有改善,整精米率在63%上下浮动,直链淀粉含量呈波动且下降的趋势,说明晚稻品种整体上口感变软,垩白度指标自2018年起有所改良;稻瘟病抗性水平方面,整体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在2019年抗性水平到达最低峰,而后平均值从“中感”提高到“中抗”水平,但离“高抗”以及持久抗性还有较大差距。【结论】14年间江西省晚稻育种成果丰硕,整体上看,单产水平显著提高,“籼改粳”高产攻关计划取得显著成效,多次刷新了江西省水稻单产最高纪录;米质各项指标有一定改善,食味品质有所提升;抗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在保证高产的前提下,江西省应围绕“米质更优、抗性更强”目标进行晚稻育种,同时大力提升江西省的骨干亲本创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晚稻 农艺性状分析 品质 抗性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量潜力杂交早稻品种的群体自动调节力差异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小荣 孙嘉 +7 位作者 肖自京 钟蕾 朱昌兰 彭小松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贺浩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51-858,877,共9页
对比分析2个杂交早稻不同产量潜力品种不同密度下的分蘖、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叶绿素、根系伤流及内源激素含量动态,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超级稻品种淦鑫203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系数为7.73%,极差率为19.70%,平均为7 745.95 kg/h... 对比分析2个杂交早稻不同产量潜力品种不同密度下的分蘖、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叶绿素、根系伤流及内源激素含量动态,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超级稻品种淦鑫203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系数为7.73%,极差率为19.70%,平均为7 745.95 kg/hm2,对照品种淦鑫206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系数为9.22%,极差率为24.10%,平均为7 469.90 kg/hm2,表明淦鑫203群体自动调节力明显强于CK品种淦鑫206,调节性能是每穗总粒数与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间协调互动平衡之结果;淦鑫203低密度和高密度下的单株茎蘖数均值差距较淦鑫206大,升降更平缓;淦鑫203相同密度处理下的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能力强于淦鑫206,随生育期的波动性大于后者;相同密度下各生育阶段叶面积指数均为淦鑫203高于淦鑫206,除完熟期外,各生育阶段淦鑫203叶面积指数的变异系数和极差率小于淦鑫206,且其随生育进程的升降更为平缓;相同密度处理下淦鑫203齐穗期倒二叶叶绿素含量高于淦鑫206,完熟期则低于后者,淦鑫203叶绿素起降幅度高于淦鑫206;淦鑫203抽穗后根系伤流量低与高密度间的差距明显小于淦鑫206,但随生育推进下降更为平缓;相同密度下淦鑫203各生育阶段倒二叶ABA含量高于淦鑫206,但不同密度下随生育进程而上升的幅度小于淦鑫206;相同密度下淦鑫203倒二叶ZR含量随生育进程而下降的幅度小于淦鑫206,淦鑫203高密度处理在不同密度下的倒二叶ZR含量最高,但下降幅度也最大,淦鑫206则为低密度下最高,下降幅度最小;总体上,相同密度下各生育阶段淦鑫203倒二叶IAA和GA3含量高于淦鑫206,但不同密度处理下波动性高于淦鑫2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早稻 不同产量潜力品种 群体自动调节力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冬作物对双季稻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全氮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淑彬 杨文亭 +2 位作者 杨滨娟 王礼献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共9页
为揭示不同冬作物对双季稻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全氮的影响,本研究以4种不同冬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和湿筛方法研究了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双季稻田冬季种植紫云英、油菜、大蒜有利于大团聚体... 为揭示不同冬作物对双季稻田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有机碳、全氮的影响,本研究以4种不同冬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和湿筛方法研究了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双季稻田冬季种植紫云英、油菜、大蒜有利于大团聚体的形成。冬种大蒜对提高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效果最好,冬种紫云英的土壤粒径<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最高。总体上,不同冬种模式对不同粒级团聚体含量影响较大,而对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总数量却无显著差异。轮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不同冬作处理均提高了0.053~0.25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同时冬种紫云英和油菜还提高了0.25~0.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冬种大蒜提高了>2 mm和<0.053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轮作处理提高了0.053~0.25 mm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另外,冬种紫云英和油菜显著提高了1~2 mm、0.5~1 mm、0.25~0.5 mm、0.053~0.25 mm和<0.053 mm团聚体的全氮含量,而冬种大蒜提高了1~2 mm和<0.053 mm团聚体的全氮含量,轮作处理则提高了>2 mm和0.25~0.5 mm团聚体的全氮含量。总的来说,双季稻田种植冬季作物有利于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和碳氮含量,有利于维持稻田土壤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作物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芸薹素内酯对稻草基质育秧水稻秧苗生理特性及栽后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廖莎 谭雪明 +3 位作者 李木英 胡凯 潘晓华 石庆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1-190,共10页
【目的】筛选出机插水稻基质育秧芸薹素内酯(BR)适宜的施用方法及最佳用量。【方法】以中早39为供试材料,采用稻草基质旱育秧方式,探究BR不同处理方式和浓度对机插早稻秧苗生理特性及栽后生长的影响。【结果】施用BR可以提高秧苗的抗氧... 【目的】筛选出机插水稻基质育秧芸薹素内酯(BR)适宜的施用方法及最佳用量。【方法】以中早39为供试材料,采用稻草基质旱育秧方式,探究BR不同处理方式和浓度对机插早稻秧苗生理特性及栽后生长的影响。【结果】施用BR可以提高秧苗的抗氧化保护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总糖含量及C/N,秧苗根系活力提高了13.24%~48.31%,利于形成抗性强的健壮秧苗;喷施方式对提高秧苗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效果最佳,基施方式对降低秧苗丙二醛含量效果最好。施用适量BR也可促进秧苗机插后长出新叶、新根及返青,喷施方式效果最好;浸种、喷施方式还能增强秧苗机插后20~30d的单株分蘖力。【结论】播种前和出苗后进行两次适量的BR处理,有利形成壮苗和栽后活棵返青及分蘖,以播前0.15 mg/L浸种和秧苗1叶1心期0.10 mg/L喷施效果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基质 芸薹素内酯 早稻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