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激素对棉花蕾铃脱落的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谢章书 谢学方 +3 位作者 屠小菊 刘爱玉 董合忠 周仲华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共29页
棉花蕾铃脱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对逆境环境胁迫的主动适应性脱落,也有因品种遗传特性、环境条件、栽培措施以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被动的受损脱落。蕾铃脱落直接影响着棉花的产量,国内外现有公开报道多集中于20世纪50、60年代关于... 棉花蕾铃脱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对逆境环境胁迫的主动适应性脱落,也有因品种遗传特性、环境条件、栽培措施以及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被动的受损脱落。蕾铃脱落直接影响着棉花的产量,国内外现有公开报道多集中于20世纪50、60年代关于乙烯和脱落酸对棉花蕾铃脱落影响的初步发现。结合其他植物的研究结果来看,蕾铃脱落似乎与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等促生长类激素的下降以及乙烯和脱落酸等抑制生长类激素的升高密切相关,激素在植物体内不仅介导新陈代谢过程,还协调着与信号通路相关的调控因子,在脱落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从植物激素调控入手,综述了近年来包括脱落区形成和作用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各激素在棉花蕾铃脱落以及其他植物(生殖)器官脱落过程中的响应和调控机制等。发现目前以棉花蕾铃脱落为对象的研究非常匮乏,且多集中于少数激素对棉花生殖生长影响的有限研究,缺乏对导致蕾铃脱落的深层次机制的探究和解析。因此,未来研究方向应着重于探究棉花蕾铃脱落的遗传基础、发掘新的抗脱落基因资源和培育抗脱落棉花品种,同时加强在以棉花为模型植物下,蕾铃脱落与植物激素调节的关系研究,为提高棉花产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植物激素 蕾铃脱落 研究现状 研究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糙米粉蒸煮食味品质与糙米淀粉组分含量和糊化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肖正午 张珂骞 +4 位作者 曹放波 陈佳娜 郑华斌 王慰亲 黄敏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2-1109,共8页
为明确影响糙米粉蒸煮食味品质的关键指标。本研究以广陆矮4号、中嘉早17、湘早籼24号、中早39和株两优729等5个米粉稻品种为材料,于2021年和2022年在湖南浏阳进行大田试验,分析了不同品种的糙米粉蒸煮食味品质、糙米淀粉组分含量和糊... 为明确影响糙米粉蒸煮食味品质的关键指标。本研究以广陆矮4号、中嘉早17、湘早籼24号、中早39和株两优729等5个米粉稻品种为材料,于2021年和2022年在湖南浏阳进行大田试验,分析了不同品种的糙米粉蒸煮食味品质、糙米淀粉组分含量和糊化特性。结果表明,广陆矮4号和中嘉早17较湘早籼24号、中早39和株两优729的糙米粉断条率和损失率低,咀嚼性和弹性高。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糙米粉损失率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糙米粉咀嚼性与热浆黏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糙米粉弹性与直支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峰值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糙米直链淀粉含量、直支比、热浆黏度、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是决定糙米粉蒸煮食味品质的关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粉稻 糙米粉 米粉品质 淀粉组分含量 糊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稻蒸谷米品质特性研究
3
作者 陈嘉馨 胡丽琴 +6 位作者 周传名 李莉 舒傲 李蓓蕾 曹放波 黄敏 陈佳娜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0-58,共9页
为探明优质稻进行蒸谷处理后的品质特性,本研究比较了30个优质稻品种在不同蒸谷处理下(蒸煮10 min和蒸煮20 min)的稻米品质特性、米饭质构特性和米饭淀粉消化特性。结果表明,在稻米品质特性方面,与常规稻谷相比,蒸谷米的精米率、整精米... 为探明优质稻进行蒸谷处理后的品质特性,本研究比较了30个优质稻品种在不同蒸谷处理下(蒸煮10 min和蒸煮20 min)的稻米品质特性、米饭质构特性和米饭淀粉消化特性。结果表明,在稻米品质特性方面,与常规稻谷相比,蒸谷米的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消减值、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均显著提高;总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均显著降低。在米饭质构特性方面,蒸谷米的内聚性和回复性显著降低,蒸煮20 min处理硬度显著升高,而蒸煮10 min处理下的硬度没有明显变化。在米饭淀粉消化特性方面,蒸谷米的葡萄糖生成速率(GPR)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GPR与硬度(r=-0.42)、直链淀粉含量(r=-0.38)、支链淀粉含量(r=0.51)显著相关,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和硬度是影响GPR关键指标。蒸煮10 min处理相对兼顾了口感,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GPR;蒸煮20 min处理是进一步降低GPR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稻 蒸谷米 蒸谷处理 葡萄糖生成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优质杂交中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舒傲 解嘉鑫 +7 位作者 曹威 周传名 李蓓蕾 陈嘉馨 李莉 曹放波 陈佳娜 黄敏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3,共9页
【目的】明确提高优质杂交中稻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方法】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坪头村开展大田试验,以优质杂交稻珠两优570和华浙优261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氮肥运筹(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5∶2∶3,N1;4... 【目的】明确提高优质杂交中稻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方法】于2022—2023年在湖南省浏阳市永安镇坪头村开展大田试验,以优质杂交稻珠两优570和华浙优261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氮肥运筹(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5∶2∶3,N1;4∶2∶4,N2;3∶2∶5,N3)下优质杂交中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干物质生产和稻米品质的差异。【结果】供试品种的产量在N1处理下显著高于N2和N3,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显著高于N2和N3。从物质生产来看,N1处理下的总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N2和N3,总干物质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干物质积累量的显著增加。N1处理下的整精米率显著低于N2和N3,但整精米产量无显著差异。不同氮肥运筹间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无显著差异。N1处理下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显著低于N2和N3。【结论】N1处理显著提高了优质杂交中稻的稻谷产量,同时保持了稳定的整精米产量,在维持较好外观品质的同时有利于食味品质的改善,是优质杂交中稻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杂交中稻 氮肥运筹 产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2023年湖南省审定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变化趋势分析
5
作者 贾魏 高沐甜 +5 位作者 肖艳梅 廖志杰 徐莹 李瑞莲 罗红兵 黄成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1,共9页
为了解湖南省大豆种质资源利用和性状演变趋势,以提升湖南省大豆育种水平,本研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2002—2023年湖南省审定的27份大豆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单株... 为了解湖南省大豆种质资源利用和性状演变趋势,以提升湖南省大豆育种水平,本研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2002—2023年湖南省审定的27份大豆品种的主要性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单株荚数、百粒重、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随年份更替呈增加趋势,2019—2023年均值较2002—2006年均值分别增加1.4%、33.2%、8.8%、12.6%和5.4%;而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底荚高度和粗脂肪含量则随年份更替呈下降趋势,2019—2023年均值较2002—2006年均值分别降低17.1%、0.7%、3.6%、26.5%和5.4%。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荚数,株高与底荚高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产量与株高和底荚高度,底荚高度与单株荚数和百粒重,生育期与主茎节数,粗蛋白质含量与粗脂肪含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77.9%,表明这4个成分能够代表10个性状的大部分信息,且底荚高度、粗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和百粒重是导致品种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说明近年来湖南省审定的大豆品种的产量逐步升高,粗蛋白质含量提升较为缓慢而粗脂肪含量有所降低。因此,今后湖南省大豆育种应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注重品质的协同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大豆品种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获期对优质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6
作者 周传名 解嘉鑫 +4 位作者 黎星 肖正午 曹放波 黄敏 陈佳娜 《作物研究》 2025年第3期179-186,共8页
为研究收获期对优质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7个优质稻品种(昱香两优馥香占、昌两优8号、果两优桂花丝苗、隆科丝苗13号、振两优钰占、珠两优5298、悦两优2646)为材料,于2022年在湖南省桂东县进行大田试验,对不同收获期(生理成熟期、... 为研究收获期对优质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7个优质稻品种(昱香两优馥香占、昌两优8号、果两优桂花丝苗、隆科丝苗13号、振两优钰占、珠两优5298、悦两优2646)为材料,于2022年在湖南省桂东县进行大田试验,对不同收获期(生理成熟期、完熟期)的优质稻产量及稻米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品种中,昌两优8号的产量最高,稻米品质较优,精米率和崩解值最高,消减值和回复值最低。与生理成熟期收获相比,7个品种在完熟期收获的平均产量显著提高7.52%,平均整精米率显著增加2.94%,平均垩白粒率显著增加73.81%,平均垩白度显著增加84.00%,平均直链淀粉含量显著降低4.14%,平均回复值显著降低2.04%。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完熟期收获的水稻产量较高,加工品质和淀粉糊化特性较好,但外观品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稻 收获期 产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子球化处理、播种密度和播期对直播棉生理特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谢章书 廖良秀 +6 位作者 李侃 杨丹 周成轩 朱方歌 许豆豆 刘爱玉 周仲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2-1322,共11页
为了适应长江流域油(麦)后直播棉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模式,同时提高直播棉棉苗的生理素质,从而实现棉花高产稳产,以湖南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选育的早熟直播棉品种JX0010为供试材料,进行棉花种子球化处理,以未球化处理的棉花种子为对照,于2... 为了适应长江流域油(麦)后直播棉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模式,同时提高直播棉棉苗的生理素质,从而实现棉花高产稳产,以湖南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选育的早熟直播棉品种JX0010为供试材料,进行棉花种子球化处理,以未球化处理的棉花种子为对照,于2021年在湖南农业大学耘园科研基地进行不同播种密度和播期的大田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种子球化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棉花苗期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提高棉花苗期株高,增加棉花蕾期果枝数;高密度栽培(1 hm^(2) 45 000株)较低密度栽培(1 hm^(2) 30 000株)能明显增加棉花蕾期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可提高棉花蕾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晚播(6月5日)较早播(5月25日)能提高棉花蕾期的SPAD值,明显提高棉花苗期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吐絮期硝酸还原酶活性,总体降低棉花苗期、蕾期的丙二醛含量,缓解棉花叶片细胞衰老。此外,晚播还可以改善棉花的农艺性状,明显提高苗期、花铃期棉花株高。综合分析可知,利用种子球化处理,结合高密度栽培和晚播可有效提高棉苗的生理素质,改善棉花的生理代谢,促进棉花营养生长,改善源库关系,为实现棉花高产、稳产奠定基础。同时,该试验模式也可为长江流域植棉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播种密度 播期 种子处理 生理特性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双季稻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熊瑞 欧阳宁 +6 位作者 欧茜 钟康裕 周文涛 王泓睿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7-1356,共10页
为探讨南方双季稻区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结合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在湖南双季稻区开展了主区为秸秆还田(S1)与不还田(S0),副区为免耕(NT)、浅旋耕(RT)、深耕(TT)的大田裂区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S... 为探讨南方双季稻区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结合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在湖南双季稻区开展了主区为秸秆还田(S1)与不还田(S0),副区为免耕(NT)、浅旋耕(RT)、深耕(TT)的大田裂区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S1+TT处理下0~10 cm土层早、晚稻的土壤大团聚体质量分数分别显著(P<0.05)提高1.70%~9.03%、4.48%~30.53%;10~2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显著高于除S0+TT外的其他处理,在早稻上二者分别提高了7.23%~18.67%和4.35%~10.77%,在晚稻上二者分别提高了5.06%~23.88%和4.94%~23.19%;早稻10~20 cm土层(除S1+NT处理外)、晚稻0~1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3.04%~23.81%、10.14%~40.74%;早、晚稻10~20 cm土层和早稻0~1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36%~26.70%、3.83%~21.71%、3.86%~10.92%。综上,在双季稻区秸秆还田搭配深耕可以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有利于促进土壤耕作层团聚体结构稳定,提高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粉质构特性与稻米理化性状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肖正午 方升亮 +10 位作者 曹威 胡丽琴 黎星 解嘉鑫 廖成静 康玉灵 胡玉萍 张珂骞 曹放波 陈佳娜 黄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6-323,共8页
【目的】探明决定米粉稻品种米粉质构特性的关键稻米理化性状指标,为优质米粉专用稻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个米粉稻品种(广陆矮4号、中嘉早17、湘早籼24号、中早39、株两优729)为材料,于2020-2022年早季和晚季在湖南浏阳... 【目的】探明决定米粉稻品种米粉质构特性的关键稻米理化性状指标,为优质米粉专用稻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个米粉稻品种(广陆矮4号、中嘉早17、湘早籼24号、中早39、株两优729)为材料,于2020-2022年早季和晚季在湖南浏阳进行大田试验。【结果】米粉稻在不同年份和季节种植,加工出的米粉质构特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1)。米粉硬度、弹性、咀嚼性、内聚性和回复性变化范围分别为1651~4083 g、0.860~0.922、1295~2685 g、0.760~0.858、0.532~0.633。相关分析表明,米粉硬度和咀嚼性与稻米理化性状相关不显著。米粉弹性与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消减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米粉稻存在适宜种植的气候条件。总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和消减值是决定米粉稻品种米粉质构特性的关键指标。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高,消减值低的米粉稻品种加工出的米粉弹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粉稻 米粉品质 质构特性 直链淀粉含量 RVA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粉稻早季与晚季种植品质差异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正午 胡丽琴 +9 位作者 黎星 解嘉鑫 廖成静 康玉灵 胡玉萍 张珂骞 方升亮 曹放波 陈佳娜 黄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1-463,共13页
为探明不同种植季节气候条件对米粉稻米粉蒸煮品质的影响,于2020—2022年在湖南浏阳开展大田试验,以5个米粉稻品种(广陆矮4号、中嘉早17、湘早籼24号、中早39、株两优729)为材料,比较米粉稻早季与晚季种植米粉蒸煮品质和稻米品质的差异... 为探明不同种植季节气候条件对米粉稻米粉蒸煮品质的影响,于2020—2022年在湖南浏阳开展大田试验,以5个米粉稻品种(广陆矮4号、中嘉早17、湘早籼24号、中早39、株两优729)为材料,比较米粉稻早季与晚季种植米粉蒸煮品质和稻米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米粉稻品种在晚季种植时,灌浆期平均温度和平均辐射量比在早季种植分别降低18.7%和12.7%。米粉稻在晚季种植时,米粉损失率比在早季种植降低7.4%;米粉断条率和吸水率早晚季间差异不显著。与早季种植相比,米粉稻在晚季种植时稻米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和糊化温度分别下降25.8%、22.9%、34.3%、19.7%、14.2%和2.0%,而消减值和峰值时间分别上升11.8%和2.3%。相关性分析表明,灌浆期平均温度与稻米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和糊化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消减值呈显著负相关;灌浆期平均辐射量与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消减值呈显著负相关;米粉蒸煮损失率与最终黏度、糊化温度和峰值时间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米粉稻在晚季种植有助于米粉蒸煮品质提高。米粉稻RVA谱特征值中最终黏度和糊化温度是影响米粉损失率的关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粉稻 直链淀粉含量 RVA 米粉蒸煮品质 温度 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季节对高直链淀粉水稻品种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丽琴 肖正午 +3 位作者 方升亮 曹放波 陈佳娜 黄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47-2357,共11页
为探究早季与晚季不同种植季节对高直链淀粉水稻消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6个高直链淀粉水稻为供试品种,于2020-2021年进行早、晚季种植,通过体外消化模拟方法结合气象数据,研究高直链淀粉水稻在早季种植时和晚季种植时的淀粉消化特性的... 为探究早季与晚季不同种植季节对高直链淀粉水稻消化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6个高直链淀粉水稻为供试品种,于2020-2021年进行早、晚季种植,通过体外消化模拟方法结合气象数据,研究高直链淀粉水稻在早季种植时和晚季种植时的淀粉消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高直链淀粉水稻在早季种植时,灌浆期平均温度和平均辐射量比晚季种植分别高16.1%和10.1%。总葡萄糖生成量(total glucose production, TGP)和葡萄糖生成速率(glucose production rate, GPR)比晚季种植时分别降低4.1%和10.0%,而活跃消化时间(active digestion duration, ADD)增加7.8%。与晚季种植相比,高直链淀粉水稻在早季种植时直链淀粉增加3.1%,蛋白质降低8.5%。稻米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最低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和糊化温度分别增加34.4%、29.7%、51.6%、26.2%、20.6%和1.3%,而消减值降低2.6%。相关性分析表明,GPR与直链淀粉含量、峰值黏度、最低黏度和最终黏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29、–0.558、–0.662和–0.439,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65。直链淀粉含量、峰值黏度、最低黏度都与灌浆期的日平均温度和日平均太阳辐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蛋白质与灌浆期的日平均温度和日平均太阳辐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由此可知,高直链淀粉水稻品种在早季种植后,灌浆期日平均温度及日平均太阳辐射量增加,导致直链淀粉含量、峰值黏度、最低黏度和最终黏度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进而导致淀粉消化速率变慢。本研究结果可为高直链淀粉水稻品种淀粉消化快慢的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直链淀粉水稻 种植季节 消化特性 平均温度 太阳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脱叶剂对长江流域夏播短季栽培棉花脱叶催熟效果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章书 谢学方 +3 位作者 李侃 周仲华 屠小菊 刘爱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02-2612,共11页
【目的】研究棉花在夏播短季栽培模式下对不同脱叶催熟剂的响应,为筛选适宜长江流域棉花栽培的脱叶催熟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成品脱叶剂欣噻利(50%噻苯隆·乙烯利)为对照(CK),以乙烯利和助剂为通用组分,分别配以98%噻苯隆、98... 【目的】研究棉花在夏播短季栽培模式下对不同脱叶催熟剂的响应,为筛选适宜长江流域棉花栽培的脱叶催熟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成品脱叶剂欣噻利(50%噻苯隆·乙烯利)为对照(CK),以乙烯利和助剂为通用组分,分别配以98%噻苯隆、98%噻苯隆+50%敌草隆、98%磷酸二氢钾、10%脱落酸制成4种脱叶剂配方(对应标记为S、D、L和T处理),测定不同脱叶剂处理棉株的脱叶率、吐絮率、产量相关性状及棉花纤维品质指标,并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比较不同脱叶剂处理对棉花脱叶催熟效果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脱叶剂喷施后时间的推移,棉花脱叶率和吐絮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第10 d以CK的脱叶率最高(96.57%),D处理次之(95.76%),L处理的脱叶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下同);吐絮率也呈相似趋势,以CK最高,D处理次之,L和T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在棉花产量方面,以D处理最高,S处理、CK和T处理次之,L处理最低;后期(8月30日)开花的棉铃产量性状表现也以D处理最优。纤维品质中,各处理对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和伸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上半部平均长度以CK最优、D处理次之;断裂比强度以D处理最高;后期(8月30日)开花的棉铃也同样以CK和D处理的纤维品质最优。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D和S处理及CK的脱叶及催熟效果较好,且均能不同程度提高棉花产量,改善棉花纤维品质。【结论】不同脱叶剂以噻苯隆+敌草隆、噻苯隆和欣噻利效果较优,可在长江流域湖南地区夏播短季栽培模式下棉花生产种植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夏播短季栽培 脱叶剂 催熟脱叶 产量 品质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籽粒主要品质性状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13
作者 肖艳梅 高沐甜 +5 位作者 邱冠杰 廖志杰 贾魏 徐莹 罗红兵 黄成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17,共6页
玉米籽粒品质是玉米籽粒营养价值的重要决定因素,提高玉米籽粒品质是当前玉米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玉米籽粒品质性状是典型的数量性状,受多个基因控制且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复杂的遗传机制。近年来,众多研究者利用数量性状位点(... 玉米籽粒品质是玉米籽粒营养价值的重要决定因素,提高玉米籽粒品质是当前玉米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玉米籽粒品质性状是典型的数量性状,受多个基因控制且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复杂的遗传机制。近年来,众多研究者利用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定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等方法,全面解析了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为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综述国内外玉米籽粒主要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油分含量)相关QTL及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根据优质玉米的品质需求,探讨各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提高玉米籽粒品质的研究前景,以期为研究并改良玉米籽粒主要品质性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 品质 QTL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刍草渗入系群体籽粒及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
14
作者 高沐甜 肖艳梅 +1 位作者 廖志杰 黄成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5-891,共7页
【目的】研究玉米-大刍草渗入系群体的品质差异,为选育高品质玉米品种提供依据。【方法】对玉米-大刍草渗入系群体866份家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其籽粒(粒长、粒宽、粒厚、百粒重)和品质(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赖氨... 【目的】研究玉米-大刍草渗入系群体的品质差异,为选育高品质玉米品种提供依据。【方法】对玉米-大刍草渗入系群体866份家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其籽粒(粒长、粒宽、粒厚、百粒重)和品质(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赖氨酸、磷、钾)等相关性状。【结果】10个性状的变异较丰富,变异系数为6.401%~20.451%。籽粒性状普遍与品质性状负相关,而品质性状间除淀粉、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呈负相关,其余皆呈正相关。筛选出10份较为良好的自交系,其中第3类群皆包含其中。【结论】该群体各个家系的籽粒及品质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在后续产量与品质育种时,可依据其相关性定向选择材料。筛选出了在淀粉、可溶性糖与粒重等方向性状表现较好的自交系材料,可作为品质育种的核心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质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地区高产杂交中稻品种筛选
15
作者 李蓓蕾 肖正午 +8 位作者 方升亮 周传名 解嘉鑫 舒傲 廖成静 陈嘉馨 曹放波 黄敏 陈佳娜 《作物研究》 2024年第6期451-457,共7页
为筛选出适合湘南地区种植的高产杂交中稻品种,以10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于2021-2022年在湖南省衡阳县开展大田试验,比较分析不同杂交中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全生育期为117~137 d。不同... 为筛选出适合湘南地区种植的高产杂交中稻品种,以10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于2021-2022年在湖南省衡阳县开展大田试验,比较分析不同杂交中稻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全生育期为117~137 d。不同品种在不同年份间产量差异显著,2021年产量较高的品种为Y两优1号、桂两优2号、晶两优1468、晶两优534、晶两优华占、隆两优华占、Y两优900和甬优4949;2022年产量较高的品种为隆两优华占、晶两优534、晶两优1468、晶两优华占和甬优4949;2021年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2022年。2021、2022年水稻的有效穗数分别为2.30×10^(6)~3.39×10^(6)(平均2.84×10^(6))、2.30×10^(6)~3.00×10^(6)(平均2.68×10^(6)),总干物质量分别为1533~2056、1538~1957 g/m^(2),收获指数分别为0.48~0.58、0.43~0.55。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显著正相关(r=0.475∗)。综合分析,隆两优华占、晶两优1468、晶两优534、晶两优华占和甬优4949在2年试验中的产量均表现较好(≥10.6 t/hm^(2)),适合在湘南地区作为高产一季中稻种植;并且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湘南地区杂交中稻获得高产的关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品种筛选 产量 产量构成 干物质 湘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水灌溉条件下氮密互作对双季晚稻丰源优299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龙文飞 傅志强 +2 位作者 钟娟 苏姗 李康丽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5-193,共9页
为明确湖南双季稻区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生产适宜的施氮水平和栽植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栽植密度为副区,研究不同氮密处理对晚稻丰源优299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水稻生育后期... 为明确湖南双季稻区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生产适宜的施氮水平和栽植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栽植密度为副区,研究不同氮密处理对晚稻丰源优299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水稻生育后期二者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而施氮量对生物量的增加有一定促进作用,密度增加对生物量也有显著提高作用,总体上以低氮高密处理生物量最高。光合势对水稻产量的建成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光合势随施氮量和栽植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净同化率对水稻产量的作用不明显。在物质转运方面,水稻产量与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茎叶表观输出量、茎叶表观输出率、茎鞘物质转换率及茎鞘物质输出率相关性不大,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总体随着施氮量和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以施低氮高密处理的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水稻产量随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同时施氮量、栽植密度对叶面积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水稻产量与叶绿素含量无直接相关性,叶绿素含量随施氮增加有所上升,栽植密度对叶绿素含量无直接影响。水稻产量与根系活力呈正相关关系,施氮量增加明显提高前期根系活力,但后期无明显作用,栽植密度有利于提高根系活力。所以,构建适宜的水稻群体对水稻高产十分重要,研究表明适宜降低施氮量和增加栽植密度能够有效形成水稻高产高效的群体结构,进而促进产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氮密互作 生物量 净同化率 叶绿素含量 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芽糙米γ-氨基丁酸的检测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红梅 魏淘涛 +1 位作者 刘行丹 刘建丰 《作物研究》 2012年第1期88-92,共5页
介绍了发芽糙米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各种检测方法,重点介绍了Berthelot改良比色法、改良纸层析法、氨基酸分析仪和柱前衍生液相色谱等4种常用的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对发芽糙米GABA积累机理、发芽条件和工艺参数的研究情况。提出了根... 介绍了发芽糙米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各种检测方法,重点介绍了Berthelot改良比色法、改良纸层析法、氨基酸分析仪和柱前衍生液相色谱等4种常用的方法。综述了国内外对发芽糙米GABA积累机理、发芽条件和工艺参数的研究情况。提出了根据试验需要选择合理的GABA检测方法的建议。应对不同水稻品种发芽糙米中GABA含量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基因型进行遗传分析,以筛选出高GABA含量和高谷氨酸脱羧酶活性的品种,为农产品深加工提供优质原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芽糙米 Γ-氨基丁酸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轮耕对双季稻土壤物理特性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熊瑞 张玮 +6 位作者 钟康裕 周文涛 欧茜 王泓睿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90,共10页
为探究在双季稻地区周年内采用秸秆还田与轮耕模式对土壤物理特性及碳氮含量的影响,在湖南浏阳设置4个处理:秸秆还田早稻旋耕晚稻翻耕(RTS)、秸秆还田早稻旋耕晚稻免耕(RNS)、秸秆不还田早稻旋耕晚稻翻耕(RT)、秸秆不还田早稻旋耕晚稻免... 为探究在双季稻地区周年内采用秸秆还田与轮耕模式对土壤物理特性及碳氮含量的影响,在湖南浏阳设置4个处理:秸秆还田早稻旋耕晚稻翻耕(RTS)、秸秆还田早稻旋耕晚稻免耕(RNS)、秸秆不还田早稻旋耕晚稻翻耕(RT)、秸秆不还田早稻旋耕晚稻免耕(RN)。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各粒径团聚体碳氮贡献率以0.25~2 mm为主。晚稻采用免耕处理明显提高土壤容重,而早稻旋耕减轻了上年晚稻免耕对土壤容重的影响。秸秆还田相比秸秆不还田提高了各处理早、晚稻0~20 cm土壤大团聚体(>0.25 mm)质量分数2.49%~12.72%、平均质量直径(MWD)1.23%~12.34%、土壤有机碳(SOC)含量8.46%~36.70%、全氮(TN)含量8.96%~81.25%。晚稻采用不同耕作方式后,>0.25 mm团聚体质量分数明显提高,且晚稻采用免耕较翻耕更能提高10~20 cm土层>0.25 mm团聚体质量分数。与其他处理相比,RNS处理0~20 cm土层大团聚体质量分数与SOC含量分别提高了1.87%~21.67%、5.76%~19.36%。因此,采用秸秆还田早稻旋耕晚稻免耕有利于保持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提高土壤SOC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秸秆还田 轮耕 土壤容重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碳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密减氮对双季稻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文涛 龙文飞 +3 位作者 戈家敏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共7页
以陆两优996(早稻)和丰源优299(晚稻)为供试材料,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设置常规施氮处理(CK)、不施氮处理(N_(0))和3个增密减氮处理(IR_(1)、IR_(2)、IR_(3)),早稻的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03.2、86.4、69.6 kg/hm^... 以陆两优996(早稻)和丰源优299(晚稻)为供试材料,在“早蓄晚灌”节水条件下,设置常规施氮处理(CK)、不施氮处理(N_(0))和3个增密减氮处理(IR_(1)、IR_(2)、IR_(3)),早稻的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03.2、86.4、69.6 kg/hm^(2),栽植密度分别3.2×10^(5)、3.6×10^(5)、4.0×10^(5)株/hm^(2);晚稻的IR_(1)、IR_(2)、IR_(3)的施氮量分别为129、108、87 kg/hm^(2),栽植密度分别为2.8×10^(5)、3.2×10^(5)、3.6×10^(5)株/hm^(2),探索增密减氮对双季稻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晚稻的孕穗期、齐穗期,IR_(3)处理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均高于其他处理;分蘖期的净光合速率(Pn)大于乳熟期的,孕穗、乳熟期IR_(3)的Pn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早稻分蘖、孕穗、齐穗期以及晚稻孕穗、齐穗期的SPAD值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早、晚稻孕穗期的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分蘖期的蒸腾速率(Tr)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常规施肥和种植密度处理相比,增密减氮IR_(3)处理既能提高SPAD值和Pn,又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节水栽培 增密减氮 光合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熟复种模式提高南方稻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有机碳含量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玮 周梦瑶 +5 位作者 张乐妍 熊瑞 郭慧娟 徐莹 傅志强 龙攀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31-338,共8页
为探究长期不同多熟复种模式对稻田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以空闲-早稻-晚稻(WF-R-R)模式为对照,设置油菜-早稻-晚稻(RP-R-R)、紫云英-早稻-晚稻(MV-R-R)、马铃薯-早稻-晚稻(PO-R-R)、黑麦草-早稻-晚稻(RG-R-R)4种多熟模式。结果... 为探究长期不同多熟复种模式对稻田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以空闲-早稻-晚稻(WF-R-R)模式为对照,设置油菜-早稻-晚稻(RP-R-R)、紫云英-早稻-晚稻(MV-R-R)、马铃薯-早稻-晚稻(PO-R-R)、黑麦草-早稻-晚稻(RG-R-R)4种多熟模式。结果表明,在5~10 cm土层,多熟模式均增加了>2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其中,RG-R-R模式比对照显著高11.26百分点,平均重量直径(MWD)显著高于对照。在0~5 cm土层中,多熟模式均提高了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土层中RG-R-R模式SOC含量最高,在各土层中的SOC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9.57%(0~5 cm),4.45%(5~10 cm),5.96%(10~20 cm)。随着土层加深以及团聚体粒级下降,多熟模式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增加的越明显,在<0.053mm粒级下,RG-R-R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主要来自>2 mm粒级(59.03%~79.33%),在5~10 cm土层中,其中RP-R-R、MV-R-R、PO-R-R、RG-R-R模式的>2 mm粒级中团聚体碳的贡献率较对照显著提高了5.48,8.50,7.18,14.65百分点。综上,在本研究中,采用黑麦草-早稻-晚稻(RG-R-R)模式有利于南方稻田土壤团聚体稳定和有机碳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冬种绿肥 多熟复种模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