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质能源发展的趋势及策略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建省 张春庆 +4 位作者 田纪春 费美娟 邓志英 郭启芳 李兴锋 《山东农业科学》 2008年第4期120-124,共5页
通过分析当前能源形势和生物质能源在能源结构调整中的战略地位,探讨了国内、国外生物质能源的主要转换形式和利用现状,提出了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 生物质 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AhFUSCA3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潘丽娟 梁丹 +8 位作者 刘风珍 万勇善 迟晓元 陈娜 陈明娜 王通 王冕 杨珍 禹山林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9,共5页
根据本实验室已获得的花生AhFUSCA3基因(NCBI登录号JX420284)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了重组蛋白表达分析,获得了分子量为42KD左右的目的蛋白条带;利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了AhFUSCA3... 根据本实验室已获得的花生AhFUSCA3基因(NCBI登录号JX420284)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进行了重组蛋白表达分析,获得了分子量为42KD左右的目的蛋白条带;利用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了AhFUSCA3基因在低温、高盐和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AhFUSCA3基因在低温和高盐处理的花生叶片中表达量明显上调,但在干旱处理的叶片中表达量则有明显下降。以上结果表明AhFUSCA3基因可能参与了花生对低温、高盐和干旱的抗性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AhFUSCA3基因 原核表达 非生物胁迫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培条件下花生品种铁素吸收/活化能力鉴定方法
3
作者 张静 骆璐 +5 位作者 刘风珍 贾红霞 刘娟 谭震 张昆 万勇善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1-419,共9页
为建立快速鉴定不同花生品种铁素吸收、活化能力的方法,以耐缺铁花生品种农大818、鲁花11、山花11号,铁敏感花生品种鲁花12、ICG6848、白沙1016为材料进行水培试验。以缺铁营养液培养花生幼苗,观察并记录在缺铁环境中幼苗新叶黄化时间;... 为建立快速鉴定不同花生品种铁素吸收、活化能力的方法,以耐缺铁花生品种农大818、鲁花11、山花11号,铁敏感花生品种鲁花12、ICG6848、白沙1016为材料进行水培试验。以缺铁营养液培养花生幼苗,观察并记录在缺铁环境中幼苗新叶黄化时间;待幼苗新叶全部黄化后恢复供铁,分别以20μmol/L FeSO_(4)处理2 d/4 d,25μmol/L FeSO_(4)处理2 d/3 d,30μmol/L FeSO_(4)处理1 d/2 d/4 d,通过测定叶绿素值增加量(ΔSPAD)、干物重、铁吸收量等指标以鉴定花生铁素吸收能力;以25μmol/L Fe_(2)(SO_(4))_(3)处理2 d/4 d,30μmol/L Fe_(2)(SO_(4))_(3)处理2 d/3 d,35μmol/L Fe_(2)(SO_(4))_(3)处理1 d/2 d/4 d以鉴定花生铁素活化能力。结果表明,所有花生品种的幼苗在缺铁处理第10 d均出现了黄化现象,此时用25μmol/L FeSO_(4)恢复供铁处理2 d后,耐缺铁品种和铁敏感品种间ΔSPAD、单株铁吸收量差异显著;用30μmol/L Fe_(2)(SO_(4))_(3)处理2 d后,耐缺铁品种和铁敏感品种间ΔSPAD、单株铁活化量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可在缺铁黄化后补充25μmol/L FeSO_(4)或30μmol/L Fe_(2)(SO_(4))_(3),用处理2 d时花生幼苗ΔSPAD、单株铁吸收量或单株活化量作为评价花生铁素吸收/活化能力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水培 吸收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茎秆木质素代谢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 被引量:92
4
作者 陈晓光 史春余 +5 位作者 尹燕枰 王振林 石玉华 彭佃亮 倪英丽 蔡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16-1622,共7页
以抗倒性不同的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观测了茎秆基部第二节间的木质素含量及苯丙氨酸转氨酶(PAL)、酪氨酸解氨酶(TAL)、肉桂醇脱氢酶(CAD)和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活性以及不同时期茎秆抗折力和倒伏指数的变化,探讨木质素含量与抗倒伏... 以抗倒性不同的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观测了茎秆基部第二节间的木质素含量及苯丙氨酸转氨酶(PAL)、酪氨酸解氨酶(TAL)、肉桂醇脱氢酶(CAD)和4-香豆酸:CoA连接酶(4CL)活性以及不同时期茎秆抗折力和倒伏指数的变化,探讨木质素含量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不同小麦品种的茎秆木质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茎秆抗折力大、倒伏指数小的品种(济麦20和济麦22),其茎秆木质素含量高,PAL、TAL、CAD和4CL活性强。相关分析表明,茎秆木质素含量与实际倒伏率呈显著负相关(r=-0.83,P<0.05);与抗折力呈显著正相关(r=0.86,P<0.05);PAL、TAL和CAD活性与木质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8,0.77,0.85,P<0.05),4CL活性与木质素含量呈不显著正相关(r=0.39,P>0.05)。研究表明,较高的PAL和CAD活性是木质素含量高的酶学基础,茎秆木质素含量可作为小麦品种抗倒伏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木质素代谢 抗倒性 倒伏指数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浆期高温对小麦籽粒淀粉的积累、粒度分布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4
5
作者 闫素辉 尹燕枰 +7 位作者 李文阳 梁太波 李勇 邬云海 王平 耿庆辉 戴忠民 王振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92-1096,共5页
以不同耐热性品种济麦20和鲁麦21为材料,于花后5-9d进行高温处理,研究了小麦灌浆期高温对籽粒淀粉的积累、粒度分布及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高温显著降低籽粒淀粉积累量,显著降低籽粒淀粉、支链淀粉含量,提高直链淀粉... 以不同耐热性品种济麦20和鲁麦21为材料,于花后5-9d进行高温处理,研究了小麦灌浆期高温对籽粒淀粉的积累、粒度分布及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高温显著降低籽粒淀粉积累量,显著降低籽粒淀粉、支链淀粉含量,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链淀粉比例。高温对济麦20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程度较鲁麦21大。灌浆期高温使小麦籽粒A型淀粉粒的体积、数量和表面积百分比显著增加,B型淀粉粒这3指标则显著降低。高温处理后,济麦20籽粒蔗糖合酶(SS)、ADPG焦磷酸化酶(AGPP)、可溶性淀粉合酶(SSS)、束缚态淀粉合酶(GBSS)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鲁麦21上述酶活性则高于对照。济麦20、鲁麦21籽粒上述酶活性分别于花后15d和20d开始低于对照。与其他淀粉合成相关酶相比,高温对籽粒GBSS活性的影响程度较小。两品种处理间籽粒蔗糖含量及SS、AGPP、SSS和GBSS活性的变化趋势,与其籽粒淀粉积累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灌浆期高温使籽粒淀粉积累量降低,主要因高温抑制了籽粒灌浆中后期的淀粉合成,这是由籽粒蔗糖供应不足和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下降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温 淀粉 淀粉粒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85
6
作者 曹胜彪 张吉旺 +3 位作者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杨今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43-1353,共11页
选用DH661和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0、120、240、360 kg/hm24个施氮水平和60000、75000、90000株/hm2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密度60000株/hm2相比,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90... 选用DH661和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0、120、240、360 kg/hm24个施氮水平和60000、75000、90000株/hm2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低密度60000株/hm2相比,增施氮肥可显著增加90000株/hm2高密度下玉米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总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90000万株/hm2种植密度条件下,随施氮量增加,氮素转运效率及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而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利用率呈下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适量增施氮肥可以显著提高高种植密度下玉米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综合考虑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两因素,ZD958和DH661两品种获得高产适宜的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施氮量为240~36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夏玉米 施氮量 种植密度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花粒期不同阶段遮光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1
7
作者 贾士芳 董树亭 +2 位作者 王空军 张吉旺 李从锋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60-1967,共8页
选用高淀粉玉米费玉3号和普通玉水泰玉2号,大田条件下分别于花粒前期(授粉后1~14d),中期(15~28d)和后期(29~42d)遮光(透光率45%)处理,研究丁对籽粒品质和籽粒中蛋白质、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影响品质的关键时... 选用高淀粉玉米费玉3号和普通玉水泰玉2号,大田条件下分别于花粒前期(授粉后1~14d),中期(15~28d)和后期(29~42d)遮光(透光率45%)处理,研究丁对籽粒品质和籽粒中蛋白质、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以及影响品质的关键时期。结果表明,花粒期遮光显著降低了籽粒产量、容重、淀粉直/支比、淀粉及其组分含量,遮光后淀粉RVA谱特征值峰值黏度(PV)、热浆黏度(HV)及崩解值(BD)下降,而籽粒含水率、粗蛋白及其各组分含量、谷/醇比、粗脂肪含量、亚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亚油酸/亚麻酸比值以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升高;遮光显著降低了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尿营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DPGPPase)、淀粉合酶(SSS)、束缚态淀粉合酶(GBSS)活性与籽粒淀粉含量、容重、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呈显著正相关,谷氨酰胺合酶(GS)和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与蛋白质含量和谷/醇比也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时期遮光对两品种玉米品质性状的影响基本一致,前期遮光处理对籽粒商品品质(容重,含水率)影响大,而中期遮光对籽粒营养品质影响大。可见花粒中前期的光照强度对籽粒品质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后期光强对其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质 遮光 花粒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茎秆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7
8
作者 任佰朝 李利利 +5 位作者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杨今胜 王丁波 张吉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864-1872,共9页
倒伏是影响夏玉米在密植条件下获得高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种植密度对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茎秆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以矮秆品种登海661(DH661)和高秆品种鲁单981(LD981)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4.50×104、6.75×... 倒伏是影响夏玉米在密植条件下获得高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种植密度对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茎秆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以矮秆品种登海661(DH661)和高秆品种鲁单981(LD981)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4.50×104、6.75×104和9.00×104株hm^(–2) 3个种植密度,研究茎秆节间长度、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显微结构以及倒伏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夏玉米的基部第3茎节间和穗位节间变细,茎秆穿刺强度显著下降,较密度4.50万株hm^(–2),DH661和LD981 6.75万株hm^(–2)、9.00万株hm^(–2)地上第3节间茎秆穿刺强度分别降低了8.5%、22.6%和13.3%、29.6%;茎秆皮层和维管束内部厚壁细胞厚度及维管束数目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倒伏风险增加,但矮秆品种的下降幅度小于高秆品种,而产量的增加幅度大于高秆品种,说明矮秆品种在高密度下能够保持较好的抗倒伏性能,有助于其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获得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株高 种植密度 茎秆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田遮阴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和叶黄素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43
9
作者 崔海岩 靳立斌 +4 位作者 李波 赵斌 董树亭 刘鹏 张吉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8-485,共8页
以郑单958和振杰2号为试验材料,大田条件下设置花粒期遮阴(S1)、穗期遮阴(S2)、全生育期遮阴(S3)3个处理,遮光度为60%,以自然光照为对照,研究遮阴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和叶黄素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后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且遮阴时期对... 以郑单958和振杰2号为试验材料,大田条件下设置花粒期遮阴(S1)、穗期遮阴(S2)、全生育期遮阴(S3)3个处理,遮光度为60%,以自然光照为对照,研究遮阴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和叶黄素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后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且遮阴时期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S3>S1>S2,郑单958和振杰2号的S3分别减产96.87%和90.78%。遮阴后叶片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绿体色素含量显著降低,胞间CO2浓度(Ci)较同期对照先降低后升高,即叶片光合作用的降低受到气孔与非气孔因素双重影响,2个供试品种变化一致。遮阴期间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ФPSⅡ)降低,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猝灭(NPQ)显著升高,叶黄素循环库(A+Z+V)和脱环化状态(A+Z)/(A+Z+V)升高,即在长期遮阴条件下叶片捕获的光能分配发生了变化,光合电子传递的能量占吸收光能的比例降低,叶黄素循环的启动辅助过剩光能的热耗散。遮阴结束初期(A+Z)/(A+Z+V)和NPQ迅速升高,说明光恢复初期叶片对弱光适应后的自然光照比较敏感,叶黄素循环增强抑制强光对光合机构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阴 夏玉米 光合作用 叶黄素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田淹水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8
10
作者 任佰朝 朱玉玲 +5 位作者 李霞 范霞 董树亭 赵斌 刘鹏 张吉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9-338,共10页
选用登海605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淹水时期(三叶期、拔节期、花后10 d)和淹水持续时间(淹水3 d和6 d)处理研究淹水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后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 选用登海605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淹水时期(三叶期、拔节期、花后10 d)和淹水持续时间(淹水3 d和6 d)处理研究淹水对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后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细胞间隙CO2浓度(Ci)显著降低,三叶期淹水6 d对其影响最显著,开花期郑单958和登海605功能叶片的Pn、Gs、Ci较对照的分别下降21.24%、33.65%、16.49%和24.50%、32.31%、10.99%。淹水后叶片的Fv/Fm、Fm/Fo、ΦPSII显著下降,三叶期淹水6 d后影响最显著,登海605和郑单958分别下降16.86%、17.12%、11.67%和13.58%、21.40%、22.52%,这是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光合生理机制,三叶期淹水6 d产量降幅最大,登海605和郑单958较对照分别下降41.51%和40.96%。三叶期淹水造成的影响最大,拔节期淹水次之,开花后10 d淹水造成的影响较小,其影响随淹水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大田淹水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花后弱光引起籽粒淀粉的粒度分布及组分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李文阳 闫素辉 +5 位作者 尹燕枰 李勇 梁太波 耿庆辉 戴忠民 王振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98-306,共9页
在籽粒灌浆阶段(花后1-30 d)对小麦进行光强为自然光照45%的弱光处理,研究了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和组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淀粉粒体积分布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在5.1-6.1μm和20.7-24.9μm,两峰值间的低谷出现在9.9μm左... 在籽粒灌浆阶段(花后1-30 d)对小麦进行光强为自然光照45%的弱光处理,研究了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和组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籽粒淀粉粒体积分布呈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在5.1-6.1μm和20.7-24.9μm,两峰值间的低谷出现在9.9μm左右。表面积分布和数目分布分别表现为双峰和单峰曲线。小麦花后弱光显著降低2.8-9.9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增加22.8-42.8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同时花后弱光显著降低〈0.8μm和2.8-9.8μm淀粉粒表面积百分比,增加0.8-2.8μm和〉9.9μm淀粉粒表面积百分比。可见灌浆期弱光显著降低籽粒B型(〈9.9μm)淀粉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而A型(〉9.9μm)淀粉粒比例相对增加。与A型淀粉粒相比,B型淀粉粒对弱光的反映更敏感。小麦弱光处理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但其直/支比较对照高。相关分析表明,籽粒直/支比与2.8-9.9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而与22.8-42.8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正相关。花后不同阶段弱光显著增加A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降低B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其中灌浆中、后期弱光影响程度较前期大。表明,弱光条件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底物优先供应淀粉粒的生长,而非形成更多的淀粉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弱光 淀粉 淀粉粒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产量性状与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张国华 高明刚 +5 位作者 张桂芝 孙金杰 靳雪梅 王春阳 赵岩 李斯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87-1199,共13页
为了获得与小麦产量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筛选相关标记的等位变异,以128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在4个环境下鉴定产量性状,并选用在小麦全基因组21条染色体上的64个SSR、27个EST-SSR和47个功能标记检测所有材料的基因型。91个SSR和... 为了获得与小麦产量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筛选相关标记的等位变异,以128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在4个环境下鉴定产量性状,并选用在小麦全基因组21条染色体上的64个SSR、27个EST-SSR和47个功能标记检测所有材料的基因型。91个SSR和EST-SSR标记共检测到315个等位变异,单个引物检测到2~7个等位变异,平均3.5个;47个功能标记共检测到107个等位变异,单个引物检测到2~5个等位变异,平均2.3个。关联分析表明,49个位点与4个环境的产量性状及其均值显著关联(P≤0.005),其中38个位点在2个或以上环境或均值下被重复验证,16个位点与2个或以上性状相关联。对相对稳定的等位变异作进一步分析,发掘了一批与产量性状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如降低株高的等位变异Ax2*-null和UMN19*-A362,增加穗长的等位变异barc21-A220,增加可育小穗数的等位变异gpw2111-A156,增加总小穗数的等位变异swes65-A120,增加穗数的等位变异VRN-A1*-A1068,增加穗粒数的等位变异cfd5-A215和增加千粒重的等位变异wmc626-A170。研究结果对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小麦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分子标记 产量性状 关联分析 等位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氮肥对棉花纤维品质、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李学刚 宋宪亮 +3 位作者 孙学振 陈二影 张美玲 赵庆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910-1915,共6页
设计100%树脂包膜尿素基施、50%普通尿素+50%树脂包膜尿素基施和棉花专用肥基施3种控释氮肥处理,以100%普通尿素为对照,研究等氮条件下,不同控释氮肥处理对棉花(鲁棉研28)不同开花期棉铃纤维品质、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设计100%树脂包膜尿素基施、50%普通尿素+50%树脂包膜尿素基施和棉花专用肥基施3种控释氮肥处理,以100%普通尿素为对照,研究等氮条件下,不同控释氮肥处理对棉花(鲁棉研28)不同开花期棉铃纤维品质、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00%树脂包膜尿素处理7月下旬棉铃纤维比强度和8月中、下旬棉铃纤维马克隆值显著增大,7月下旬棉铃纤维成熟度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增加6.2%和6.4%,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均达极显著差异;棉花控释专用肥处理棉花生育中、后期棉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显著增大,成熟度显著增加,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分别增加5.0%和4.3%,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50%普通尿素+50%树脂包膜尿素处理仅7月下旬棉铃纤维比强度和8月中旬棉铃纤维马克隆值显著增大,8月中旬棉铃纤维成熟度显著增加。上述结果表明,100%树脂包膜尿素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氮肥利用效率最高,而棉花专用肥处理纤维品质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控释氮肥 开花期 纤维品质 氮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旱性花生品种根系形态及生理特性 被引量:46
14
作者 厉广辉 万勇善 +1 位作者 刘风珍 张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31-541,共11页
以12个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控水条件下,通过苗期及结荚期干旱试验,对比分析花生品种苗期根系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花生苗期与结荚期抗旱性基本一致。利用产量抗旱系数可把12个花生品种的抗旱性划分为强、中、弱3级,抗旱... 以12个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控水条件下,通过苗期及结荚期干旱试验,对比分析花生品种苗期根系性状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花生苗期与结荚期抗旱性基本一致。利用产量抗旱系数可把12个花生品种的抗旱性划分为强、中、弱3级,抗旱性强的品种为A596、山花11和如皋西洋生,中度抗旱品种为花育20、农大818、海花1号、山花9号和79266,抗旱性弱的品种有ICG6848、白沙1016、花17和蓬莱一窝猴。山花11可作为花生强抗旱性鉴定的标准品种,79266可作为花生弱抗旱性鉴定的标准品种。山花9号、山花11、花育20的根系具有较大的根量及根系吸收能力,而A596、如皋西洋生、农大818、山花11具有较强的根系抗氧化能力及膜稳定性。相关分析表明,苗期重度干旱胁迫下的单株根系干重、体积、总吸收面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与品种抗旱系数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对照与重度干旱胁迫下的以上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花生出苗后10 d进行40%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干旱胁迫,持续胁迫至出苗24 d的单株根系干重、体积、总吸收面积、根尖SOD活性和MDA含量可鉴定花生品种的根系抗旱能力,正常水分下的性状值也能反映根系性状的抗旱级别。山花11可作为花生根系形态及生理优异抗旱性状鉴定的标准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品种 干旱胁迫 根系特性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时期对高产夏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1
15
作者 吕鹏 张吉旺 +4 位作者 刘伟 杨今胜 董树亭 刘鹏 李登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76-585,共10页
选用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产条件下施氮时期对高产夏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次施氮尤其是增加花后施氮较拔节期一次性施氮可提高产量9.3%—18.2%,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0.9%—17.5... 选用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产条件下施氮时期对高产夏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次施氮尤其是增加花后施氮较拔节期一次性施氮可提高产量9.3%—18.2%,氮肥偏生产力提高10.9%—17.5%。拔节期、大喇叭口期、花后10 d按2∶4∶4施氮,DH661产量可达14188.9 kg/hm2;基肥、拔节期、大口期、花后10d按1∶2∶5∶2施氮,ZD958产量可达14529.6 kg/hm2。分次施氮较一次性施氮可延长灌浆期LAI高值持续期。花后施氮20%—40%较一次性施氮穗位叶Pn、ΦPSⅡ、NPQ和ETR分别提高了10.8%—24.1%,16.6%—25.1%、29.2%—45.3%和14.4%—25.8%,并保持了灌浆期RuBPCase和PEPCase较高活性,延缓了叶片衰老,提高了光能利用率。DH661较ZD958在相同的施氮方式下花后具有更高的光合性能。分次施氮及花后施氮可显著改善两个高产夏玉米品种光合特性,提高氮素利用率,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施氮时期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分蘖玉米分蘖发生规律及密度和播期的影响 被引量:24
16
作者 王如芳 张吉旺 +3 位作者 吕鹏 董树亭 刘鹏 赵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2-332,共11页
以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旨在研究多分蘖玉米的分蘖发生规律及其调控。结果表明,玉米各级分蘖与主茎叶片有同伸关系,一级分蘖数(n)与主茎叶龄(N)呈n=N-3对应关系,二级分蘖与一级分蘖也符合上述对应关系。... 以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旨在研究多分蘖玉米的分蘖发生规律及其调控。结果表明,玉米各级分蘖与主茎叶片有同伸关系,一级分蘖数(n)与主茎叶龄(N)呈n=N-3对应关系,二级分蘖与一级分蘖也符合上述对应关系。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分蘖能力差异显著,墨西哥玉米(MXG)分蘖能力最强,最大分蘖数可达25~40个,科多4号(KD4)达2~4个,五岳97-1(WY97-1)为1~2个,郑单958(ZD958)一般无分蘖。玉米分蘖能力受播期、密度影响,高光热、低密度有利于分蘖发生,随播期推迟,从出苗到出现分蘖的时间缩短,分蘖出叶速度加快,最大分蘖数增加;在45000株hm-2种植密度下,4月25日和6月25日播种的KD4最大分蘖数分别为3.50和4.00个,最终分蘖数分别为2.33和2.00个,分蘖消亡率(消亡分蘖数/最大分蘖数)分别为33.4%和50.0%,在30000株hm-2和60000株hm-2种植密度下具有同样变化趋势。随密度增加,分蘖出现时间推迟,出苗后相同天数对应分蘖叶龄减小,相同主茎叶龄对应分蘖数减少,最大分蘖数和最终分蘖数降低,分蘖消亡率增加;4月25日播种,密度为30000、45000和60000株hm-2下,KD4的最大分蘖数分别为3.80、3.50和3.22个,最终分蘖数分别为3.00、2.33和1.67个,分蘖消亡率分别为21.05%、33.43%和48.14%,6月25日播种处理具有相同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蘖玉米 分蘖规律 密度 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的氮素吸收与利用特性 被引量:18
17
作者 范霞 张吉旺 +4 位作者 任佰朝 李霞 赵斌 刘鹏 董树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30-1838,共9页
选用鲁单981(LD981)、郑单958(ZD958)和登海661(DH661)3个不同株高玉米品种,在大田和栽培池条件下分别设67500株hm–2和82500株hm–2 2个种植密度,0和180 kg hm–2 2个施氮量。大田试验的氮肥以开沟方式施入,栽培池试验氮肥分别以... 选用鲁单981(LD981)、郑单958(ZD958)和登海661(DH661)3个不同株高玉米品种,在大田和栽培池条件下分别设67500株hm–2和82500株hm–2 2个种植密度,0和180 kg hm–2 2个施氮量。大田试验的氮肥以开沟方式施入,栽培池试验氮肥分别以5、20和40 cm深度分层施入,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株高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与67500株hm–2种植密度比较,82500株hm–2种植密度夏玉米籽粒产量及氮素偏生产力显著提高。夏玉米吸收的氮素69.3%~77.3%来自土壤,22.7%~30.7%来自肥料;土壤氮和肥料氮收获指数分别为54.6%和57.5%。与67500株hm–2种植密度比较,82500株hm–2种植密度矮秆品种DH661氮素积累来自肥料的比例显著降低,中品种ZD958和高秆品种LD981没有显著变化;中、高秆品种肥料氮收获指数显著降低,矮秆品种增加。5 cm土层施氮对植株肥料氮积累量贡献率最大,40 cm土层施氮对植株肥料氮的贡献率最小,随着株高增加,深层(40 cm)氮对植株肥料氮积累量的贡献率逐渐增加,浅层(5 cm)氮对植株肥料氮积累量的贡献率逐渐降低。中、高秆品种对土壤深层40 cm施氮的氮肥回收率较高,而矮秆品种对土壤浅层20 cm施氮的氮肥回收率较高;20 cm和40 cm15N在20~40 cm和40~60 cm土层残留量分别达到60%,说明矮秆品种对20~40 cm土层氮素回收率较高,中、高秆品种对40~60 cm土层氮素回收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株高 夏玉米 土层深度 氮素回收率 15N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菜碱浸种对棉苗耐盐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玉静 宋宪亮 +5 位作者 杨兴洪 刘娟 李学刚 朱玉庆 孙学振 王振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05-310,共6页
选用目前生产上主推的抗虫棉品种99B和鲁棉研28,用400μgmL-1甜菜碱浸种,及用含或不含0.4%NaCl的Hoagland营养液盆栽培养,以研究其对棉花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在盐胁迫还是非盐胁迫条件下,甜菜碱浸种对棉花幼苗生理特性均... 选用目前生产上主推的抗虫棉品种99B和鲁棉研28,用400μgmL-1甜菜碱浸种,及用含或不含0.4%NaCl的Hoagland营养液盆栽培养,以研究其对棉花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在盐胁迫还是非盐胁迫条件下,甜菜碱浸种对棉花幼苗生理特性均有显著影响,可促进棉花苗期叶片叶绿素合成,降低叶绿素的a/b值,增加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Fv/Fm、Fv/Fo、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系统Ⅱ的实际量子效率(ΦPSⅡ)值,从而提高棉花苗期叶片的光合能力;并提高棉花苗期叶片和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及叶片脯氨酸含量,降低棉花苗期子叶相对电导率,提高棉花苗期渗透调节能力,缓解盐胁迫伤害;同时还增强棉苗子叶硝酸还原酶活性,促进棉苗氮素代谢。两种品种对甜菜碱的反应趋势一致,但99B比鲁棉研28更敏感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甜菜碱 浸种 盐胁迫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茎秆维管束结构及茎流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19
作者 冯海娟 张善平 +5 位作者 马存金 刘鹏 董树亭 赵斌 张吉旺 杨今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35-1442,共8页
选用不同耐密型品种农大108和郑单958,设置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基部第3茎节维管束显微结构和茎流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大,两品种基部茎节的横截面积、大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均显著减小,并导致总维管束数目... 选用不同耐密型品种农大108和郑单958,设置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基部第3茎节维管束显微结构和茎流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大,两品种基部茎节的横截面积、大小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均显著减小,并导致总维管束数目和面积减小。两品种对种植密度的敏感度存在显著差异,农大108比郑单958受高密度影响更大。种植密度增加后,两品种茎流速率及8:00至17:00的总茎流量均显著减小,其中郑单958的降幅小于农大108;茎秆维管束的运输效率均有所提高,郑单958的升高幅度大于农大108。相关分析表明,两品种8:00至17:00的总茎流量与基部茎节的大维管束总面积呈显著正相关。郑单958具有在较高密度下较大幅度提高维管束运输效率的能力,表现出在维管束结构、茎流速率、总茎流量及运输效率上的优势,这可能是其具有较强耐密性,密植后仍能获得高产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种植密度 茎秆维管束 茎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农艺管理对夏玉米氮效率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被引量:22
20
作者 靳立斌 崔海岩 +5 位作者 李波 杨今胜 董树亭 赵斌 刘鹏 张吉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09-2015,共7页
通过对播种方式、播种时间、施肥时期及用量和收获时间等农艺措施的优化组合,设置综合农艺管理和施氮量试验,研究了对夏玉米氮效率和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显著... 通过对播种方式、播种时间、施肥时期及用量和收获时间等农艺措施的优化组合,设置综合农艺管理和施氮量试验,研究了对夏玉米氮效率和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显著下降,氮素利用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先增加后降低,施氮184.5kghm^-2时达到最高;施氮显著提高了花前氮素积累量和0~3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0~3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提高,即单一氮肥运筹下,氮效率不能持续提高,且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却因增施氮肥而逐渐升高。综合农艺管理的再高产高效处理(Opt-2)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均最高;花前氮素积累量较低,收获后植株氮素积累总量高于农民习惯处理且低于超高产处理;玉米收获后,0~30cm、30~60cm和60~9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农民习惯处理,即通过优化的综合农艺管理,夏玉米氮效率显著提高,生育期内氮素积累趋势合理,玉米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积累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综合农艺管理 氮效率 硝态氮 高产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