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方式对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的影响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如欣 高其松 +2 位作者 于迎鑫 吕艺 韩惠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2,共6页
微生物残体的续埋效应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对土壤有机碳(SOC)的贡献超过了50%。合理的耕作方式能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团聚体,促进微生物残体在土壤中的积累。因此,研究微生物残体的作用机制,对分析长期高效的农田耕作措施对SOC的固持... 微生物残体的续埋效应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对土壤有机碳(SOC)的贡献超过了50%。合理的耕作方式能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团聚体,促进微生物残体在土壤中的积累。因此,研究微生物残体的作用机制,对分析长期高效的农田耕作措施对SOC的固持作用至关重要。本文综述微生物残体对SOC的贡献途径与大小、耕作方式对SOC和微生物残体的影响、耕作方式影响微生物残体的原因,分析耕作方式影响微生物残体调控SOC含量的作用机制,为农田固碳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微生物残体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平原县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振 刘玲 +4 位作者 徐磊 孙涛 宁堂原 李传荣 李增嘉 《山东农业科学》 2015年第8期127-131,共5页
本研究对目前平原县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管理方式以及未来奶牛专业合作社需要改善的方面进行优先序分析,并据此提出了逐步建立并完善平原县奶牛合作社奶牛业生产体系的新方式和发展对策,旨在为如何加快奶牛业集约化、产业化... 本研究对目前平原县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管理方式以及未来奶牛专业合作社需要改善的方面进行优先序分析,并据此提出了逐步建立并完善平原县奶牛合作社奶牛业生产体系的新方式和发展对策,旨在为如何加快奶牛业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专业合作社 现状调查 对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迁移淋溶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孙盛凯 刘新坤 +2 位作者 朱旭毅 段霄汉 韩惠芳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8期1158-1167,共10页
生态系统中碳、氮元素和其他营养元素的矿化、固持、淋溶和植物吸收均与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有密切联系,DOC和DON在土壤物质循环和养分流动等动态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成为生态学、环境学、土壤学、水文学等... 生态系统中碳、氮元素和其他营养元素的矿化、固持、淋溶和植物吸收均与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有密切联系,DOC和DON在土壤物质循环和养分流动等动态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已成为生态学、环境学、土壤学、水文学等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分析土壤DOC和DON转移外流在土壤碳氮元素循环中的贡献,可为合理耕作施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包括DOC和DON的定义及分布含量,从季节、温度、湿度、pH值、耕作和种植制度、施肥等方面分析了土壤DOC和DON含量的影响因素,在阐述土壤DOC和DON迁移转化的基础上,分析土壤DOC和DON的淋失,并提出了土壤DOC和DON淋失的防控措施。综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发现,土壤DOC和DON为组分复杂的可溶性有机混合物,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较强,可能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造成生态系统的碳氮亏缺并对周边水体的质量产生影响。为更深一步探索土壤DOC和DON的生物和化学属性,未来可开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DOC和DON的研究,并探究DOC和DON向深层土壤迁移以及二者之间的转化和淋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氮 迁移 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武宁 王恩慧 +3 位作者 王充卯 宁堂原 李玉浩 周常营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6期34-40,共7页
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有利于找出问题,为低碳农业提供支撑。本文基于碳足迹全循环指标系统,以山东省泰安、滕州、龙口三地的中高产田为例,研究了耕作方式对中高产田耗碳足迹、固碳足迹、净耗碳(△GHG)、单位产值碳足迹(CFv)及单位产... 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有利于找出问题,为低碳农业提供支撑。本文基于碳足迹全循环指标系统,以山东省泰安、滕州、龙口三地的中高产田为例,研究了耕作方式对中高产田耗碳足迹、固碳足迹、净耗碳(△GHG)、单位产值碳足迹(CFv)及单位产量碳足迹(CFy)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耗碳足迹中,化合物耗碳中N肥和土壤N_2O耗碳占了79.69%~92.53%,其中仅N肥就占了53.82%~62.49%;机电油耗碳的80%以上是灌溉、耕作、播种和收获产生的;有机耗碳中98.83%以上是秸秆耗碳。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是籽粒与秸秆固碳,籽粒固碳占总固碳的39.05%~52.64%;滕州的总固碳比其他两个城市高出196.3~7 801.5 kg CO_2/hm^2(旋耕除外);三地农田生态系统的ΔGHG值在-3 524.7^-8 774.3 kg CO_2/hm^2,均表现为碳汇;夏玉米季的净固碳高于冬小麦季;翻耕的净固碳量明显高于旋耕和耙耕。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夏玉米的CFv和CFy均显著高于冬小麦;CFv和CFy均表现为冬小麦翻耕-夏玉米免耕>冬小麦旋耕-夏玉米免耕>冬小麦耙耕-夏玉米免耕;地区间的CFv和CFy规律性不明显。因此,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减少机电油耗,提高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建立合适的土壤耕作制度,提高作物产量,是山东省提高净固碳能力的重要突破方向。同时,继续挖掘夏玉米的固碳潜力、提高冬小麦的固碳能力,是作物育种与栽培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小麦-玉米两熟 中高产田 农田生态系统 碳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