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山区玉米与花生不同间作比例对产量的影响及其生态机制 被引量:5
1
作者 罗晓棉 林文雄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8-344,共7页
"八山一水一分田"准确指出福建耕地稀缺状况。占总耕地面积达45%的山区低产田和有限的灌溉条件严重制约着全省作物产量,对低产田的高效利用显得尤为关键。本试验选取玉米∥花生的间作方式,设置3∶6、3∶8、3∶10、3∶12等4种... "八山一水一分田"准确指出福建耕地稀缺状况。占总耕地面积达45%的山区低产田和有限的灌溉条件严重制约着全省作物产量,对低产田的高效利用显得尤为关键。本试验选取玉米∥花生的间作方式,设置3∶6、3∶8、3∶10、3∶12等4种间作比例,在福建莆田大洋乡试验基地,借助生物的生态位关系及其原理,开展不同间作比例对间作系统种间关系的影响研究,探讨间作增产的机制,以期为福建红壤山区农业作物安排提供借鉴。试验结果表明:(1)相比单作,玉米与花生在适合比例下是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间作效益;(2)3∶8间作比例因具有最良好的种间竞争关系,表现出最大的竞争正效应和最高的资源利用率,因而其系统生产力最大,效益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种间关系 间作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下紫苏低分子量有机酸及镉含量变化 被引量:7
2
作者 陈燊 洪涌 +6 位作者 何小三 韩永明 彭军 朱静静 肖清铁 郑新宇 林瑞余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93-599,共7页
分析了不同镉浓度水培处理紫苏根茎叶的有机酸组成、镉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利用HPLC可分离并同时定量分析出9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在不同处理紫苏的根茎叶中均检测到其中的8种有机酸,包括:草酸、酒石酸、丙酮酸、抗坏血酸、乙酸、柠... 分析了不同镉浓度水培处理紫苏根茎叶的有机酸组成、镉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利用HPLC可分离并同时定量分析出9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在不同处理紫苏的根茎叶中均检测到其中的8种有机酸,包括:草酸、酒石酸、丙酮酸、抗坏血酸、乙酸、柠檬酸、富马酸和琥珀酸.草酸、酒石酸、乙酸、柠檬酸、富马酸和琥珀酸占有机酸总量的95%以上.有机酸含量平均值在紫苏各器官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茎(13 530.2μg·g^(-1))>叶(9 963.7μg·g^(-1))>根(8 676.7μg·g^(-1)).紫苏各器官的有机酸含量随着镉胁迫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紫苏各器官的镉平均含量高低顺序为:根(753.1 mg·kg^(-1))>茎(135.6 mg·kg^(-1))>叶(24.3 mg·kg^(-1)),镉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大显著升高,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紫苏有机酸总量与根、茎的镉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镉含量显著负相关.紫苏根的镉含量与草酸、酒石酸含量显著正相关;茎的镉含量与酒石酸、丙酮酸、抗坏血酸、柠檬酸及琥珀酸含量显著正相关;叶的镉含量与抗坏血酸、乙酸含量显著正相关,与草酸及柠檬酸含量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有机酸 胁迫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望溪山地休闲农场景观生态规划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璐 范水生 +1 位作者 陈婷 林文雄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5-625,共11页
基于农业生态学原理及景观生态规划的相关方法对位于安溪县东二环路的望溪农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开展山地型休闲农场的景观生态建设研究及功能区划.利用全站仪绘制CAD地形图和ARCGIS分析调查数据,采用德尔菲法和层... 基于农业生态学原理及景观生态规划的相关方法对位于安溪县东二环路的望溪农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开展山地型休闲农场的景观生态建设研究及功能区划.利用全站仪绘制CAD地形图和ARCGIS分析调查数据,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分析专家评分,并给出评分建议从而合理区划望溪农场.结果表明:望溪农场海拔基本在69 m以上,相对高差161 m,有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宜人的生态环境和典型的山地自然景观,生态条件成为制约农场建设的最主要因素.通过各功能区划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做出最优规划方案.针对山地型休闲农场的实际条件和景观生态规划的要求合理规划景观结构和节点布局.场区沿主轴道路布置绿色廊道,连通各功能分区,并配套建设生态设施以利于生态建设.为充分发挥休闲农业的多功能性,休闲农场的景观生态规划要全面协调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之间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型 休闲农场 景观生态 生态适宜性 生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际微生物响应再生稻衰老的演变特征及其延效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郭春林 林满红 +3 位作者 陈婷 陈鸿飞 林文芳 林文雄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39-2052,共14页
探索根际微生物响应再生稻生育后期植株衰老进程的菌群演变规律及其生态对策是防止作物早衰发生,促进耕地土壤肥力和作物生产力协同提升的关键。本研究选用2个具有亲缘关系的常规再生稻品种黄华占(Huanghuazhan,HHZ)和丰华占(Fenghuazha... 探索根际微生物响应再生稻生育后期植株衰老进程的菌群演变规律及其生态对策是防止作物早衰发生,促进耕地土壤肥力和作物生产力协同提升的关键。本研究选用2个具有亲缘关系的常规再生稻品种黄华占(Huanghuazhan,HHZ)和丰华占(Fenghuazhan,FHZ)为供试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再生稻生育后期根际菌群随植株衰老进程而发生的多样变化、菌群演变生态策略和物种间生态位关系。结果表明,2个具有紧密亲缘关系的供试品种其生育后期的自然衰老变化趋于一致。但在同等施肥条件下,丰华占生育后期的所有相关生理指标衰败速度均明显高于黄华占,即呈现早衰现象,并显著影响其头季和再生季稻的干物质积累与籽粒灌浆结实,进而减产。进一步分析结果证实,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与再生稻植株的衰老进程紧密关联,具体表现在随着再生稻生育后期的推进,FHZ根际微生物多样性Chao 1指数和Shannon指数下降幅度更大,根际微生物生态位宽度变小。进一步分析发现,HHZ头季稻成熟期较FHZ头季稻成熟期根际土壤显著提高了地杆菌属(Geobacter)、卤囊菌属(Haliangium)、亚硝酸盐氧化菌属(Candidatus_Nitrotoga)以及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的相对丰度(0.61%、0.17%、0.42%和0.045%);而在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以及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上HHZ较FHZ显著下降了0.29%、0.76%和0.15%;HHZ根际上调的微生物在土壤的营养循环和有效性转化上起到重要功能作用,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位宽度比FHZ高36.81%,反映了根际微生物对资源利用的差异,是微生物适应土壤胁迫环境的生物印迹。本研究认为植物早衰发生是根际微生物生态对策的结果,再生稻头季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对其再生季具有显著的延效作用。因此,加强再生稻头季后期的根际调控,强化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合理构建,促进根际正效应形成,是活化土壤营养环境,防止再生稻早衰发生,进一步提升再生季稻产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早衰 根际微生物 根际效应 栽培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孑遗植物水松不同季节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晨 周柳婷 +2 位作者 王炎炎 林瑞余 吴则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8,共11页
[目的]探索水松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及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PCR-DGGE和Biolog-ECO微平板法测定不同季节水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解析根际微生态各环境因子的内在规律。... [目的]探索水松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及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PCR-DGGE和Biolog-ECO微平板法测定不同季节水松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解析根际微生态各环境因子的内在规律。[结果]水松根际微生物群落中优势细菌为α-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酸杆菌(Acidobacteria)和δ-变形菌(Deltaproteobacteria),优势真菌为粪壳菌(Sordariomycetes)。夏季水松根际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样性最高。根际微生物的碳代谢能力在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大致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速效氮可能是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水松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碳代谢能力在夏季最优,在冬季最差。季节因素显著影响着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开展相关研究时应充分考虑季节因素造成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松 根际微生物 季节动态 PCR-DGGE Biolog-EC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栽对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古菌群落变化的影响
6
作者 张清旭 李建鹃 +6 位作者 王裕华 彭艳晖 王炎炎 郭玥 胡明玥 林文雄 吴则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7,共12页
[目的]探究连栽对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古菌群落变化的影响,为探明木麻黄连栽障碍机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以3个不同连栽代数(第一代First continuous plantation,FCP;第二代Second continuous plantation,SCP;第三代Third continu... [目的]探究连栽对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古菌群落变化的影响,为探明木麻黄连栽障碍机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以3个不同连栽代数(第一代First continuous plantation,FCP;第二代Second continuous plantation,SCP;第三代Third continuous plantation,TCP)的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为材料,以未种植木麻黄的天然乔木林根际土壤作为对照(CK),通过Illumina NovaSeq测序平台对古菌群落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从3个不同连栽代数木麻黄人工林根际土壤和对照土壤中总共得到1 146 390条有效序列,以100%序列相似度聚类得到998 515个ASV。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所观察到的物种数和Chao1指数均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而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_e均以FCP最高,TCP次之,SCP最低。Beta多样性分析、PCoA分析、UPGMA聚类分析和Anosim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连栽代数木麻黄根际土壤古菌群落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但不同组间差异不显著。共检测到5个门,优势菌门为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且奇古菌门占比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相比,FCP、SCP、TCP分别下降了17.42%、50.97%、51.51%。古菌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奇古菌门与pH、全钾(TK)、全氮(TN)、全磷(TP)呈显著正相关,泉古菌门与速效磷(AP)和速效氮(AN)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古菌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证实了木麻黄人工林经过多代连续栽植后,根际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推测古菌群落结构失衡是导致土壤微生态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为揭示木麻黄人工林连栽障碍形成的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栽障碍 木麻黄 高通量测序 根际 古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酚酸物质对莴苣的化感作用 被引量:9
7
作者 杨小燕 李立 +3 位作者 张奇 谢琨 李家玉 何海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26,共6页
以莴苣为受体,采取室内生测的方法,测定了4种苯甲酸型酚酸(对羟基苯甲酸、水杨酸、香草酸、丁香酸)和4种肉桂酸型酚酸(肉桂酸、阿魏酸、对香豆酸、咖啡酸),以及2种类型混合酚酸对莴苣的化感作用,对其抑制率进行回归分析并计算IC50(半抑... 以莴苣为受体,采取室内生测的方法,测定了4种苯甲酸型酚酸(对羟基苯甲酸、水杨酸、香草酸、丁香酸)和4种肉桂酸型酚酸(肉桂酸、阿魏酸、对香豆酸、咖啡酸),以及2种类型混合酚酸对莴苣的化感作用,对其抑制率进行回归分析并计算IC50(半抑制浓度值).结果表明,单一或混合酚酸浓度高时明显抑制莴苣生长,浓度低时抑制能力减弱或表现促进作用.苯甲酸型混合酚酸对莴苣根长和株高的IC50分别为2.71×10^(-4)和1.56×10-3mol·L^(-1),而肉桂酸型混合酚酸对莴苣根长和株高的IC50分别为8.01×10^(-4)和1.77×10^(-3)mol·L^(-1).可见,苯甲酸型酚酸的抑制作用高于肉桂酸型酚酸,且混合酚酸的抑制作用高于单一组分酚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酸 生物活性 生物测定 抑制率 半抑制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生长与产量对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8
8
作者 郑梅琴 肖清铁 +2 位作者 吕荣海 郑新宇 林瑞余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23,共9页
为提高紫苏产量、确定栽培方案,通过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探讨了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对紫苏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紫苏株高、地径、根长、有效穗数及分支数均无显著影响,对紫苏籽粒千粒质量、理论产量和实测产量均有... 为提高紫苏产量、确定栽培方案,通过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探讨了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对紫苏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紫苏株高、地径、根长、有效穗数及分支数均无显著影响,对紫苏籽粒千粒质量、理论产量和实测产量均有显著影响。行株距20 cm×20 cm的紫苏生物学产量为13 462 kg/hm^2,依次比行株距30 cm×20 cm、25 cm×20 cm高42.5%和13.3%;有机肥与复合肥混施的紫苏平均产量为12 312 kg/hm^2,分别比单施有机肥、复合肥高16.3%和3.6%;直播紫苏平均产量为12 486 kg/hm^2,比移栽高16.6%。紫苏收获指数只在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而籽粒产量仅在种植方式间存在显著差异,移栽紫苏籽粒产量为1 050 kg/hm^2,高于直播的998 kg/hm^2。综合考虑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及籽粒产量,以收获地上部为目标的紫苏栽培以行株距20 cm×20 cm、混合施肥的直播组合最佳,生物学产量为13 398 kg/hm^2,茎叶产量9 877 kg/hm^2,籽粒产量1 279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种植密度 施肥方式 栽培方式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措施对紫苏镉富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肖清铁 郑新宇 +4 位作者 韩永明 朱静静 郑梅琴 吕荣海 林瑞余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24-731,共8页
为探讨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对紫苏镉富集能力的影响,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不同栽培措施下紫苏各部位的镉含量及镉富集总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紫苏不同部位镉的吸收和积累,施肥方式显著影响紫苏茎叶和籽... 为探讨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对紫苏镉富集能力的影响,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不同栽培措施下紫苏各部位的镉含量及镉富集总量。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紫苏不同部位镉的吸收和积累,施肥方式显著影响紫苏茎叶和籽粒中镉的吸收和积累。低密度种植D1(行株距30cm×20cm)和移栽种植方式(P1)可提高紫苏地上部及全株镉含量,施用有机肥(F1)可提高紫苏籽粒镉含量。镉迁移系数(TF)和富集系数(BCF)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移栽紫苏的TF和BCF高于直播紫苏。低密度、移栽种植处理的紫苏镉含量(4.57~5.08mg·kg^(-1))、TF(1.43~1.75)和BCF(2.08~2.24)均处于最高水平。低密度(D1)和高密度栽培D3(行株距20cm×20cm)紫苏镉富集总量无差异,均显著高于中密度D2(行株距25cm×20cm)栽培紫苏镉富集总量。田间栽培条件下镉在紫苏不同部位的分配比例:茎叶>根部>籽粒,其中地上部的平均分配比为83.11%。总之,混合施肥促进直播紫苏镉富集,施用复合肥有利于移栽紫苏镉向地上部迁移,适宜的高密度可提高紫苏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栽培 富集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芽肥对头季稻灌浆后期叶片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鸿飞 张志兴 林文雄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7-134,共8页
为探究促芽肥对头季稻的调控效应,以Ⅱ优1273为材料,在头季稻齐穗后18 d设置施用促芽肥和未施用促芽肥2种处理,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和技术,并结合相关生理指标测定,分析了促芽肥对头季稻灌浆后期叶片蛋白质表达及相应生理特性的影... 为探究促芽肥对头季稻的调控效应,以Ⅱ优1273为材料,在头季稻齐穗后18 d设置施用促芽肥和未施用促芽肥2种处理,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和技术,并结合相关生理指标测定,分析了促芽肥对头季稻灌浆后期叶片蛋白质表达及相应生理特性的影响。不同促芽肥处理的头季稻灌浆后期叶片蛋白质经双向电泳分离后共获得了1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涉及头季稻灌浆后期叶片的光合碳同化、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和抗逆抗衰老响应等,分析结果表明,头季稻后期剑叶中与光合碳同化、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相关蛋白随灌浆进程呈下降趋势,施用促芽肥能明显减缓其下调幅度,从而使头季稻灌浆后期剑叶具有相对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提高了头季稻灌浆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源供应能力;还能明显提高头季稻灌浆后期剑叶中与抗性相关蛋白的表达量,从而增强稻株的活性氧清除能力,抑制功能叶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延缓头季稻灌浆后期剑叶的衰老速率,从而显著提高了头季稻的结实率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叶片 促芽肥 蛋白质组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耐镉假单胞菌TCd-1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汪敦飞 朱胜男 +2 位作者 肖清铁 郑新宇 林瑞余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4-921,共8页
【目的】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耐镉菌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Cd-1的培养条件。【方法】以基础发酵培养条件为对照,菌株吸光度D(660)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培养基组分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种类,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 【目的】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耐镉菌株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Cd-1的培养条件。【方法】以基础发酵培养条件为对照,菌株吸光度D(660)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培养基组分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种类,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评价牛肉膏、酵母粉、氯化镁、培养温度、初始pH、接菌量、培养时间和转速8个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进而确定显著影响因素,然后进行最陡爬坡试验获得显著影响因素的最优组合,结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优化假单胞菌TCd-1的培养条件。【结果】菌株培养基组分的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牛肉膏、酵母粉和氯化镁;影响菌株生长的显著性因素为酵母粉、培养温度、初始pH;基于响应面法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牛肉膏质量分数为0.5%,酵母粉1.0%,氯化镁0.5%,pH 6.3,温度33℃,接菌量1.25%,转速160 r·min^−1,培养时间24 h。【结论】根据最佳条件,进行重复试验得到优化后的菌液吸光度D(660)比对照提高了67.07%,与模型预测值相一致,表明优化后的条件显著促进了菌株的生长,达到预期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PLACKETT-BURMAN设计 优化培养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方式对紫苏生物量及精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永明 肖清铁 +7 位作者 郑新宇 吕荣海 郑梅琴 何小三 陈燊 彭军 朱静静 林瑞余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2-506,共5页
为建立合理的紫苏栽培技术,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0cm×20cm、25cm×20cm、20cm×20cm等3个不同种植密度,设置有机肥、复合肥、混合肥(有机肥+复合肥)3种施肥方式以及移栽、直播2种种植方式,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紫苏精... 为建立合理的紫苏栽培技术,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0cm×20cm、25cm×20cm、20cm×20cm等3个不同种植密度,设置有机肥、复合肥、混合肥(有机肥+复合肥)3种施肥方式以及移栽、直播2种种植方式,探讨不同栽培方式对紫苏精油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施肥与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紫苏地上部生物量,以高密度复合肥直播的紫苏生物量最高,为12 056kg·hm-2;密度、施肥、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紫苏精油含量,以低密度施用复合肥直播的紫苏精油含量最高,达0.417%;紫苏精油产量受施肥、种植方式影响,但在不同种植密度间无显著差异,以低密度混合施肥直播的紫苏精油产量最高,达41.0kg·hm-2。因此,低密度、混合施肥、直播有利于紫苏精油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密度 施肥 精油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对紫苏铅富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胜男 陈楠 +7 位作者 郑新宇 肖清铁 汪敦飞 王玉洁 吕昭君 樊荣荣 吕荣海 林瑞余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9-406,共8页
为明确栽培措施对紫苏铅富集能力的调控作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种植密度(D1:行株距30 cm×20 cm;D2:行株距25 cm×20 cm;D3:行株距20 cm×20 cm)、3种施肥方式(F1:有机肥;F2:复合肥;F3:混合施肥)、2种植方式(P1:移栽... 为明确栽培措施对紫苏铅富集能力的调控作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种种植密度(D1:行株距30 cm×20 cm;D2:行株距25 cm×20 cm;D3:行株距20 cm×20 cm)、3种施肥方式(F1:有机肥;F2:复合肥;F3:混合施肥)、2种植方式(P1:移栽;P2:直播)处理,探讨了不同栽培措施对紫苏铅富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栽培措施下紫苏根、茎叶和籽粒的铅含量依次为7.10~16.87 mg·kg-1、1.50~5.50 mg·kg-1和0.23~5.73 mg·kg-1,铅富集系数为0.02~0.09,转运系数为0.09~0.51.不同种植密度下,籽粒铅含量以D1处理最低(2.43 mg·kg-1),茎叶铅含量以D3处理最低(2.50 mg·kg-1);不同施肥方式下,籽粒铅含量以F2处理最低(2.68 mg·kg-1),茎叶铅含量以F1处理最低(2.56 mg·kg-1);P1处理的籽粒(1.14 mg·kg-1)与茎叶的铅含量(2.35 mg·kg-1)均低于P2处理.不同栽培措施组合间,籽粒铅含量以D2F2P1组合最低(0.23 mg·kg-1),茎叶含量以D1F1P1组合最低(1.50 mg·kg-1).紫苏铅富集系数在不同种植密度及不同施肥方式间无显著差异,但P1处理显著低于P2处理,各组合以D1F1P1最低(0.02);铅转运系数大小表现为D1>D2>D3,F1<F2<F3,P1<P2,各组合以D1F3P1组合最低(0.09);铅富集量以D1F1P1处理最低(14.91 g·hm-2),与D1F2P1、D2F3P1组合间无显著差异.可见,紫苏茎叶、籽粒的铅含量均略高于相应的食品标准,栽培措施能够显著影响铅的富集与分配,适当施用有机肥、降低种植密度有利于降低紫苏对铅的吸收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栽培措施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感小麦根系分泌物对看麦娘生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邱秋金 洪涌 +1 位作者 肖清铁 林瑞余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5-549,共5页
为阐明小麦化感抑草效应与机制 以强化感小麦‘92L89’和弱化感小麦‘抗10103’为材料 通过沙培不同密度的小 麦 分 析了根系分泌物对看麦娘根长、株高、根系活力、叶片保护酶活性及 MDA 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化感小麦根系分泌 物显著... 为阐明小麦化感抑草效应与机制 以强化感小麦‘92L89’和弱化感小麦‘抗10103’为材料 通过沙培不同密度的小 麦 分 析了根系分泌物对看麦娘根长、株高、根系活力、叶片保护酶活性及 MDA 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化感小麦根系分泌 物显著抑制看麦娘根长与株高生长 抑制效应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强 强化感小麦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弱化感小麦.不同密 度强化感小麦处理下 看麦娘的根系活力比对照下降了30.4%~45.1% 显著高于弱化感小麦的25.9%~28.2% 看麦娘叶片 的SOD活性、POD活性、PAL活性及MDA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7.8%~42.8%、18.4%~77.1%、34.2%~70.1%和30.0%~ 78.0% 而弱化感小麦处理后依次提高了5.4%~26.6%、9.6%~24.7%、7.9%~41.1%和4.0%~54.0% 低密度弱化感小麦处 理的看麦娘株高、SOD 活性、PAL 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可见 化感小麦通过根系分泌作用抑制了受体植物根系活力和生 长 刺激叶片 SOD、POD、PAL 活性提高 引起脂质过氧化作用及苯丙烷途径代谢增强 不利于靶标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化感作用 看麦娘 根系活力 保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镉耐性水稻品种资源的筛选 被引量:3
15
作者 洪涌 林金纶 +5 位作者 钟雪萌 朱胜男 王玉洁 肖清铁 郑新宇 林瑞余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0-736,共7页
为筛选出不同镉耐性的水稻品种,收集了238份我国南方4省主栽的水稻种质资源.通过分析不同浓度镉处理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指标,发现镉污染显著抑制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不同水稻品种的镉耐性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系统聚类,初步筛选出高... 为筛选出不同镉耐性的水稻品种,收集了238份我国南方4省主栽的水稻种质资源.通过分析不同浓度镉处理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指标,发现镉污染显著抑制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不同水稻品种的镉耐性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系统聚类,初步筛选出高耐性水稻品种43个、低耐性水稻品种67个;通过复筛获得了稳定的高镉耐性水稻品种4个(金丝软占、宜优673、福龙优两优6387和特优671),低镉耐性水稻品种8个(T两优明占、Y两优837、百香139、丰田优553、广8优165、过山香、两优688、隆两优1377).研究结果为水稻镉污染适应机制研究及镉低积累水稻育种提供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镉污染 镉耐性 发芽率 发芽势 发芽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施肥及种植方式对紫苏铜富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楠 黄明田 +2 位作者 郑新宇 肖清铁 林瑞余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0年第2期118-125,共8页
[目的]明确栽培措施对紫苏铜富集能力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施肥方式、栽培方式对紫苏铜富集能力的影响。[结果]紫苏根部铜含量以中密度、混合施肥、直播处理组合(D2F3P2)最低(33.6 mg·... [目的]明确栽培措施对紫苏铜富集能力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施肥方式、栽培方式对紫苏铜富集能力的影响。[结果]紫苏根部铜含量以中密度、混合施肥、直播处理组合(D2F3P2)最低(33.6 mg·kg^-1),籽粒铜含量以中密度、复合肥、移栽处理组合(D2F2P1)最低(34.2 mg·kg^-1),茎叶铜含量以中密度、有机肥、直播处理组合(D2F1P2)最低(26.1 mg·kg^-1)。紫苏铜富集系数以中密度、有机肥、直播处理组合(D2F1P2)最低(0.86);铜转运系数以中密度、有机肥、直播处理组合(D2F1P2)最低(0.70);铜富集量以低密度、有机肥、移栽处理组合(D1F1P1)最低(61.3 g·hm-2)。[结论]施用有机肥、降低种植密度以及采用移栽的种植方式有利于降低紫苏对铜的吸收与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栽培措施 富集系数 转运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植烟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及其功能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汴泓 王成己 +4 位作者 杨铭榆 潘睿欣 潘美清 唐莉娜 黄锦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444-2456,共13页
【目的】探讨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及其功能基因对生物炭改良的响应,阐明土壤理化因子与氮循环微生物之间的互馈机制,为生物炭改良土壤、提高作物氮素利用率及调控土壤氮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试验材料,通过全... 【目的】探讨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及其功能基因对生物炭改良的响应,阐明土壤理化因子与氮循环微生物之间的互馈机制,为生物炭改良土壤、提高作物氮素利用率及调控土壤氮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试验材料,通过全层生物炭改良(T1,30 t/ha)与不施生物炭(T0,对照)的对比,采用宏基因组学与qRT-PCR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生物炭对烟株氮素积累量及烤烟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相对丰度和功能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与对照T0处理相比,2021和2022年T1处理烤烟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45.75%和29.91%(P<0.05,下同)。土壤碱解氮与硝态氮含量也较T0处理显著提高,而铵态氮含量则显著降低。宏基因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在微生物门水平上,T1处理较T0处理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中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及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相对丰度,其中奇古菌门相对丰度较T0处理提高23.76%;属水平上,与T0处理相比,T1处理亚硝化杆菌属(Candidatus_Nitrosotalea)相对丰度提高20.83%;在氮循环功能亚类上,T1处理较T0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氮循环过程中硝化作用nxrA、氨氧化作用amoA及固氮作用nifA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提高20.08%、250.37%和82.45%,同时反硝化作用的norB基因相对表达量降低39.76%。qRT-PCR验证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氮循环过程的调控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冗余分析结果发现,土壤pH、无机氮含量与容重、孔隙度等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氮循环的重要环境因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硝态氮含量及容重等理化性质与硝化、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及基因表达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在烟—稻轮作区采用30 t/ha生物炭进行植烟土壤改良有利于改善土壤理化特性,进而驱动土壤氮循环向氮高效利用途径转化,从而促进烟株氮素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烤烟 氮循环 宏基因组学 Q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锈毛莓总三萜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晓莉 叶齐 +3 位作者 宁书菊 蔡国倩 公培民 魏道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7期188-192,共5页
[目的]研究锈毛莓总三萜最佳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对影响锈毛莓总三萜提取率的4个因素进行优化分析,并通过对·OH、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考察锈毛莓总三萜的体外抗氧化... [目的]研究锈毛莓总三萜最佳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nhnke对影响锈毛莓总三萜提取率的4个因素进行优化分析,并通过对·OH、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考察锈毛莓总三萜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在超声温度为80℃、料液比为1∶28(g∶mL)、超声时间为70 min、超声功率为400 W、乙醇体积分数为83%时,锈毛莓总三萜提取率为5.06%,与理论值偏差较小。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加,其抗氧化能力逐渐增强,其中对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较强,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097和0.047 mg/mL;对·OH有较弱的清除能力。[结论]优选工艺适用于锈毛莓总三萜的提取,锈毛莓总三萜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毛莓总三萜 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耕对烤烟产量产值及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汴泓 雷涵 +6 位作者 李日坤 杨铭榆 潘睿欣 潘美清 王成己 唐莉娜 黄锦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195-2206,共12页
【目的】探讨深耕栽培对烤烟产量产值及根际土壤特性和微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期为福建烟区构建合理耕层及建立烤烟优质高效栽培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烟区自然耕深15 cm+中耕培土为对照(CK),设耕深20 cm+中耕培土(D1)、耕深25 ... 【目的】探讨深耕栽培对烤烟产量产值及根际土壤特性和微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期为福建烟区构建合理耕层及建立烤烟优质高效栽培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烟区自然耕深15 cm+中耕培土为对照(CK),设耕深20 cm+中耕培土(D1)、耕深25 cm+中耕培土(D2)和耕深25 cm+免中耕培土(D3)3个深耕处理,对比分析各处理的烤烟产量产值及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深耕处理下根际细菌结构差异与功能多样性变化,运用Spearman相关系数与随机森林模型评估根际细菌群落与土壤养分及烤烟产量的相关性。【结果】深耕可显著提高烤烟产量产值(P<0.05,下同),以D2处理增产增效效果最好,但与D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土壤性质方面,各深耕处理均可较CK显著改善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土壤碱解氮含量及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耕深的加深而提高。适当深耕可显著提高细菌α多样性;深耕处理下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与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相对丰度显著上升,而罗河杆菌属(Rhodanobacter)相对丰度显著下降。Bugbase表型预测结果表明,深耕处理可显著提高根际土壤好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丰度,D2和D3处理较CK和D1处理显著提高氧化胁迫耐受菌相对丰度。FAPROTAX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各深耕处理均可较CK显著提升固氮作用(Nitrogen fixation)、纤维素分解(Cellulolsis)等养分循环方面功能相对丰度。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固氮作用是影响烤烟产量形成的最主要因素。【结论】在福建烟区耕层普遍变浅现状下,适度深耕(25 cm)对改善烤烟根际微生态环境有积极作用,但适度深耕下烤烟旺长前是否进行中耕培土对烤烟产量产值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耕 烤烟 根际土壤 高通量测序 随机森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蓝IGPS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2
20
作者 蔡国倩 宁书菊 +3 位作者 叶齐 胡永乐 马小毛 魏道智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167-2174,共8页
吲哚-3-甘油磷酸合酶(indole-3-glycerol phosphate synthase,IGPS)是广泛参与生物体内色氨酸、生长素等吲哚化合物合成途径中重要的关键酶之一。为了研究BcIGPS在马蓝吲哚类生物碱合成中的作用,基于马蓝转录组数据,通过RT-PCR技术从马... 吲哚-3-甘油磷酸合酶(indole-3-glycerol phosphate synthase,IGPS)是广泛参与生物体内色氨酸、生长素等吲哚化合物合成途径中重要的关键酶之一。为了研究BcIGPS在马蓝吲哚类生物碱合成中的作用,基于马蓝转录组数据,通过RT-PCR技术从马蓝中克隆得到IGPS基因序列,命名为BcIGPS;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BcIGPS序列特性;运用qPCR分析BcIGPS在马蓝不同器官及外源诱导处理下的时空表达情况;构建pET-32a-BcIGPS原核表达载体,并优化诱导表达条件。结果表明:BcIGPS(GenBank登录号:MT210517)全长为1176 bp,包含1个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92个氨基酸,具丝氨酸(Ser)、苏氨酸(Thr)、酪氨酸(Tyr)磷酸化位点31个,无跨膜结构,无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中。BcIGPS含有product(indole)活性结构域和IGPS、TrpC特异性位点。qPCR分析结果显示,BcIGPS基因在不同器官的相对表达丰度依次为:叶>茎>花>根;其响应茉莉酸甲酯(MeJA)、脱落酸(ABA)、水杨酸(SA)、乙烯利(ETH)外源诱导信号的诱导,经MeJA和ETH处理后,分别在24 h和36 h最高,为初始水平的5.53、6.87倍;在SA处理下,BcIGPS表达响应最为强烈,呈先骤升后骤降的变化趋势,在12 h最高达初始水平的33.13倍;ABA处理后,其表达量变化不显著。所构建的pET-32a-BcIGPS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其最适条件为37℃、0.4 mmol/L IPTG培养3 h,BcIGPS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且蛋白分子量与预测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蓝 BcIGPS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