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ygl98黄绿叶突变基因的精细定位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孙小秋 王兵 +3 位作者 肖云华 万春美 邓晓建 王平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91-997,共7页
通过EMS诱变获得1份遗传稳定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98,该突变体整个生育期呈黄绿色。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45.3%和45.6%,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减少14.4%和10.7%,株高降低7.4%。透射电镜观察表明,ygl98... 通过EMS诱变获得1份遗传稳定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98,该突变体整个生育期呈黄绿色。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45.3%和45.6%,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减少14.4%和10.7%,株高降低7.4%。透射电镜观察表明,ygl98突变体的叶绿体形状不规则,叶绿体中有许多空的囊泡状结构,类囊体数目减少,每个基粒仅由少数几个类囊体垛叠而成。遗传分析表明,ygl98的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ygl98/浙辐802)F2作为定位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在第3染色体长臂InDel标记I3和I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7cM和0.19cM,两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44.2kb,此区间内包含8个预测基因。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ygl98突变体在编码镁离子螯合酶ChlD亚基的OsChlD基因编码区第1522碱基处(位于第10外显子),碱基G突变为碱基A,从而造成编码蛋白序列第508位的丙氨酸(Ala)突变成苏氨酸(Thr)。该基因是已报道的水稻黄绿叶基因Chlorina-1的等位基因,但突变体表型有明显区别,Chlorina-1突变体在2~3周龄幼苗时开始出现黄绿叶,且该黄绿叶性状仅在苗期表现,而ygl98突变体整个生育期都表现为黄绿叶,这可能是OsChlD基因组序列的突变位点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绿叶突变体 OsChlD 遗传分析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新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秀兰 孙小秋 +2 位作者 王平荣 周慧 邓晓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50-1054,共5页
通过化学诱变获得一份稳定遗传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D83。该突变体苗期植株呈黄绿色,分蘖期开始逐渐转为淡绿色。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苗期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45.03%、53.93%和39.56%,成熟期每穗着粒数减少9.45%,千... 通过化学诱变获得一份稳定遗传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D83。该突变体苗期植株呈黄绿色,分蘖期开始逐渐转为淡绿色。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苗期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45.03%、53.93%和39.56%,成熟期每穗着粒数减少9.45%,千粒重下降10.76%。对D83与正常绿色品种杂交F1、F2代的遗传分析表明,D83的突变性状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D83/浙福802F2代作定位群体,应用分子标记将D83所携带的突变基因定位于水稻第2染色体短臂的SSR标记RM110附近,InDel标记Ch2-27和Ch2-32之间,该基因与这2个InDel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2cM和2.3cM。认为D83所携带的突变基因是一个新的水稻黄绿叶突变基因,暂命名为chl13(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黄绿叶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多分蘖矮秆突变体d63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4
3
作者 薛晶晶 吴绍华 +2 位作者 张红宇 徐培洲 吴先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3-668,共6页
多分蘖矮秆突变体d63来源于SARⅢ二倍体与明恢63杂交得到的双胚苗株系的自然突变。与野生型相比,其株高显著下降,分蘖明显增多,剑叶变细变短,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大幅下降。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水稻第... 多分蘖矮秆突变体d63来源于SARⅢ二倍体与明恢63杂交得到的双胚苗株系的自然突变。与野生型相比,其株高显著下降,分蘖明显增多,剑叶变细变短,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大幅下降。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单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水稻第8染色体短臂上距离RM22195约0.4cM的位置。用水稻基因组注释软件Rice Genome Annotation预测,发现从端粒区至RM22195间共有14个注释基因,未发现已经报道的与株高、分蘖相关的同源基因。因此,推测D63可能是一个未被报道的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矮秆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CRY1基因C末端导入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及表达 被引量:2
4
作者 韦献雅 牛应泽 +1 位作者 余青青 田露申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48-652,共5页
通过卡那霉素抗性鉴定,对甘蓝型油菜westar转基因后代T2代株系进行了研究。结合PCR检测及序列比对验证,对拟南芥CRY1基因C末端导入甘蓝型油菜后的遗传表现进行了分析,并利用GUS染色和花色素苷积累量的比较,对CRY1基因C末端在转基因油菜... 通过卡那霉素抗性鉴定,对甘蓝型油菜westar转基因后代T2代株系进行了研究。结合PCR检测及序列比对验证,对拟南芥CRY1基因C末端导入甘蓝型油菜后的遗传表现进行了分析,并利用GUS染色和花色素苷积累量的比较,对CRY1基因C末端在转基因油菜中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化的外源目的基因多数以嵌合形式,少数以单拷贝和嵌合的混合形式整合到转基因油菜的基因组中;目的基因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株系间遗传传递率为62.5%;T2代的遗传行为少数呈现孟德尔遗传,多数呈现非孟德尔遗传现象;拟南芥CRY1基因能在转基因油菜中表达,但也出现了沉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拟南芥 CRY1基因 floral-dip转化 遗传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黄绿叶突变体w390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9
5
作者 董青 张迎信 +6 位作者 张振华 周全 秦亚芝 王宏 程式华 曹立勇 沈希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1-249,共9页
通过60 Co-γ辐射诱变籼稻中恢8015获得了一个在全生育期叶片均呈黄绿色的突变体w390。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检测不到叶绿素b的存在,且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降低了50.6%和44.8%;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突变体的株高、单株... 通过60 Co-γ辐射诱变籼稻中恢8015获得了一个在全生育期叶片均呈黄绿色的突变体w390。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中检测不到叶绿素b的存在,且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降低了50.6%和44.8%;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突变体的株高、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较野生型分别降低了12.0%、22.3%、18.5%和27.6%;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突变体的类囊体数量明显减少,基粒垛叠方向异常;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突变体与粳稻日本晴杂交构建的F2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至水稻第10染色体长臂约71.8kb的区域内。对该区间包含的15个ORFs进行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体中编码叶绿素酸酯氧化酶1(chlorophyllide a oxygenase 1)的基因OsCAO1的第8外显子发生了两个单碱基突变,导致第394和396位的亮氨酸和甘氨酸分别突变为组氨酸和谷氨酸,推测该突变基因是一个OsCAO1功能丧失的新等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突变体 黄绿叶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SRAP标记研究四川高原青稞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42
6
作者 杨平 刘仙俊 +6 位作者 刘新春 李俊 王希文 何守朴 李刚 杨武云 冯宗云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5-122,共8页
利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技术,对25份来自四川高原的青稞育成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64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出999条清晰条带,62对可以获得多态性条带,多态性引物组合占96.9%,共产生225条... 利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技术,对25份来自四川高原的青稞育成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64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出999条清晰条带,62对可以获得多态性条带,多态性引物组合占96.9%,共产生225条多态性条带,占总条带数的22.5%。64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333种等位变异,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检测到5.20种等位变异。遗传多样性在0(me9/em14,me9/em15)~0.8928(me6/em18)之间,平均为0.512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5份材料可分成A、B、C3大类,材料聚类与其来源地有明显的相关性。25份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较小(0.3240),平均遗传多样性较低(0.5126),遗传基础较为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青稞 SRAP 遗传多样性 育成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双子房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文雯 李双成 +2 位作者 王世全 何体宏 李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3-258,共6页
在籼稻保持系C2与绵香5B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了一个植株显著矮化的双子房突变体。该突变体花器官主要表现为:雄蕊数目减少,雌蕊增加,双子房,多柱头,胚囊畸形,有雄蕊雌蕊化现象。由于其高度不育,突变性状采用杂合体保存,经5代连续自交,均表... 在籼稻保持系C2与绵香5B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了一个植株显著矮化的双子房突变体。该突变体花器官主要表现为:雄蕊数目减少,雌蕊增加,双子房,多柱头,胚囊畸形,有雄蕊雌蕊化现象。由于其高度不育,突变性状采用杂合体保存,经5代连续自交,均表现稳定遗传特性。同时,杂合株系呈典型的3∶1分离比例,表明该突变性状由单隐性基因控制,并将该突变体暂时命名为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双子房突变体 花器官 遗传分析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胚苗水稻单倍体及其杂交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特异位点的分析及功能探讨 被引量:11
8
作者 吴绍华 薛晶晶 +2 位作者 张红宇 徐培洲 吴先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9-255,共7页
采用甲基化敏感性扩增多态性技术对水稻单倍体SARⅡ-628及它与蜀恢527、蜀恢363的杂交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位点进行了分析。用16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在双亲及杂交后代中共检测到765个DNA甲基化位点,与双亲相比,杂交后代DNA甲基化水平均有... 采用甲基化敏感性扩增多态性技术对水稻单倍体SARⅡ-628及它与蜀恢527、蜀恢363的杂交后代基因组DNA甲基化位点进行了分析。用16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在双亲及杂交后代中共检测到765个DNA甲基化位点,与双亲相比,杂交后代DNA甲基化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通过分析两个杂交组合与双亲的甲基化带型差异,发现非单倍体遗传及单倍体独立遗传两种甲基化差异位点。对部分甲基化位点的序列进行功能分析,发现这些位点主要涉及细胞构造、代谢途径、应激反应等生物学功能。推测这类功能基因的甲基化修饰调控着相关基因的开启与关闭,为植物的生存、生长、发育及进化提供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胚苗水稻 单倍体 甲基化敏感性扩增多态性 DNA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玉米籽粒淀粉积累、相关酶活及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陈江 王燕 +7 位作者 黄斌全 胡玉峰 刘应红 顾勇 李炀平 张军杰 刘汉梅 黄玉碧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7-230,共14页
为探究不同类型玉米淀粉形成机理,对普通玉米、甜玉米、糯玉米淀粉积累、相关酶活及基因表达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类型玉米淀粉积累、相关酶活及基因表达之间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玉米总淀粉和直链淀粉百分含量为:普通玉米&... 为探究不同类型玉米淀粉形成机理,对普通玉米、甜玉米、糯玉米淀粉积累、相关酶活及基因表达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类型玉米淀粉积累、相关酶活及基因表达之间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玉米总淀粉和直链淀粉百分含量为:普通玉米>糯玉米>甜玉米,支链淀粉百分含量为:糯玉米>普通玉米>甜玉米,灌浆期间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3个玉米类型间差异显著;灌浆期间,普通玉米各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最高,甜玉米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最低,糯玉米则介于普通玉米和甜玉米之间,但其GBSS酶活性很小。灌浆期间3个类型玉米除GBSS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差异显著;普通玉米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总体均高于甜玉米和糯玉米,甜玉米和糯玉米相关突变基因仍存在表达。表明不同类型玉米淀粉含量和组成上差异明显;普通玉米淀粉的形成需要淀粉合成相关酶相互作用,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缺失会改变淀粉组成;不同类型玉米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差异显著,但都存在转录活性。对普通玉米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发现,淀粉的合成不仅受到转录调控,还受到转录后调控,淀粉的合成是淀粉合成各酶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淀粉合成 淀粉 酶活 基因表达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抗稻瘟病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付崇允 王玉平 +3 位作者 马玉清 王玲霞 马炳田 李仕贵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9-804,共6页
利用31个稻瘟病菌株对由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以不具有主效抗性基因的丽江新团黑谷为轮回亲本的一套单基因近等基因系和8个抗性基因组合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基因的抗谱存在显著差异,其中IRBLZ-Fu(Pi-z)I、RBLZ5-CA(Pi-z-5)I、R... 利用31个稻瘟病菌株对由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以不具有主效抗性基因的丽江新团黑谷为轮回亲本的一套单基因近等基因系和8个抗性基因组合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基因的抗谱存在显著差异,其中IRBLZ-Fu(Pi-z)I、RBLZ5-CA(Pi-z-5)I、RBLZt-T(Pi-z-t)I、RBL9-W(Pi-9(t))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3%、97%、90%和96%,可初步认为Pi-z、Pi-z-5、Pi-z-t、Pi-9(t)为广谱抗性基因;不同抗性基因组合的抗谱均较其亲本宽,主要表现为抗性基因间的互补效应和积加效应,本研究为基因聚合培育广谱持久的抗性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近等基因系 主效抗性基因 抗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转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b401)水稻T4代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科 王世全 +5 位作者 吴发强 李双成 邓其明 王玲霞 梁越洋 李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36,共6页
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用富赖氨酸蛋白基因(sb401)转化粳稻品种日本晴,获得了独立的10个转化株系,对转化株系进行连续自交,通过筛选得到9个纯合的T4代转化株系。Southern blotting分析发现,整合位点是随机的,并为低拷贝(1~3个)... 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用富赖氨酸蛋白基因(sb401)转化粳稻品种日本晴,获得了独立的10个转化株系,对转化株系进行连续自交,通过筛选得到9个纯合的T4代转化株系。Southern blotting分析发现,整合位点是随机的,并为低拷贝(1~3个)。TAIL-PCR扩增得到8个T—DNA侧翼序列,并定位于日本晴的7条染色体上。蛋白质和氨基酸测定分析发现,sb401基因对各株系的蛋白质、赖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组分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将杂交结果与T-DNA插入位置结合分析发现,在低拷贝的情况下,表达量的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位置效应 富赖氨酸蛋白基因 热不对称交错聚合酶链式反应 赖氨酸含量 蛋白质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5份野生油茶种质遗传多样性的ISSR和RAPD标记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考安都 王述贵 +3 位作者 王艳芹 徐洲 周永红 丁春邦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9-425,共7页
利用ISSR和RAPD标记,对名邛台地野生油茶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0条简单重复序列引物中筛选出16条引物,在65份样品中共扩增出213条带,其中多态位点为203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5.31%;从30条寡居核苷酸引物中筛选出8条引物,共扩增出10... 利用ISSR和RAPD标记,对名邛台地野生油茶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60条简单重复序列引物中筛选出16条引物,在65份样品中共扩增出213条带,其中多态位点为203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5.31%;从30条寡居核苷酸引物中筛选出8条引物,共扩增出105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94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9.52%。结果表明:名邛台地野生油茶种质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ISSR和RAPD标记可以应用于油茶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遗传多样性 ISSR RAPD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atp6基因转录本编辑位点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汪静 曹墨菊 +2 位作者 朱英国 潘光堂 荣廷昭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31-737,共7页
以玉米同核异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黄早四、C黄早四、S黄早四以及保持系N黄早四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供试材料小孢子发育到单核期的线粒体atp6基因转录本保守区域的编辑位点。结果表明,DNA序列在T、C、S3种胞质中完全一致,与N胞质相比除在27... 以玉米同核异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黄早四、C黄早四、S黄早四以及保持系N黄早四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供试材料小孢子发育到单核期的线粒体atp6基因转录本保守区域的编辑位点。结果表明,DNA序列在T、C、S3种胞质中完全一致,与N胞质相比除在27、28核苷酸处不同外,其余均一致,而各胞质cDNA序列却不尽相同。DNA和cDNA序列比较显示:atp6基因转录本保守区域内,N、S胞质中均存在19个编辑位点,T胞质存在22个,C胞质存在20个,它们相同的编辑位点有18个。大多数编辑位点都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一、二位点上,可改变氨基酸的种类。18个相同的编辑位点大都为完全编辑,其中第1位点在各胞质中为部分编辑,第19位点除在N胞质中为完全编辑外其余胞质都为部分编辑。而各胞质特有编辑位点均以部分编辑的形式出现。由此可见,在玉米中atp6基因RNA编辑不仅具有序列特异性,同时还受到胞质背景的影响。通过分析还可看出,编辑的C残基前一个碱基多为嘧啶类碱基,编码氨基酸Ser和Pro的密码子较其他类的密码子更易受到编辑,且植物RNA的编辑有着改变蛋白质疏水性、增加物种间保守性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细胞质雄性不育 线粒体 RNA编辑 ATP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mC_4Ppc基因水稻的标记辅助选择及其后代的产量性状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向珣朝 李季航 +1 位作者 何立斌 李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5-30,共6页
ZmC4Ppc基因全长6781bp,PCR扩增时带型不清晰,重复性差,影响标记辅助选择的准确性。通过序列比对找到了该基因在玉米上存在而在水稻上不存在的特异片段,利用Primer Premier5.0设计了1对用于水稻标记辅助选择的特异性引物(前引物为5′AAG... ZmC4Ppc基因全长6781bp,PCR扩增时带型不清晰,重复性差,影响标记辅助选择的准确性。通过序列比对找到了该基因在玉米上存在而在水稻上不存在的特异片段,利用Primer Premier5.0设计了1对用于水稻标记辅助选择的特异性引物(前引物为5′AAGCAGGGAAGCGAGACG3′,后引物为5′GATTGCCGCCAGCAGTAG3′,命名为MRpc)。结果表明,经MRpc筛选的该基因在各生育阶段都能高效表达,且为组成性表达。对标记辅助选择后代FPM881进行了遗传背景、PEPCase活性、净光合速率、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分析。FPM881与对照的遗传背景相似度已达95%以上,ZmC_4Ppc在MAS的各世代中能够高效表达。GCA和SCA分析结果表明从FPM881中能够筛选出单株产量、有效穗和千粒重优于对照、GCA较高的改良恢复系并得到SCA显著高于对照的杂交组合。试验结果说明,ZmC4Ppc基因高效表达能提高经济产量,在水稻遗传背景中发挥其基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mC4Ppc基因 特异性引物 标记辅助选择 水稻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nrDNA ITS序列探讨小麦族含StH基因组物种的系统发育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晓丽 凡星 +3 位作者 张春 沙莉娜 张海琴 周永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2-90,共9页
小麦族中具StH基因组的物种被包含在广义披碱草属中。本研究利用nrDNA ITS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基于MJ算法的网状结构分析,对16个不同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的具StH基因组组成的物种及8个含St和H基因组的拟鹅观草属和大麦属... 小麦族中具StH基因组的物种被包含在广义披碱草属中。本研究利用nrDNA ITS序列,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基于MJ算法的网状结构分析,对16个不同地理分布和形态特征的具StH基因组组成的物种及8个含St和H基因组的拟鹅观草属和大麦属的二倍体物种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过去归属于裂颖草属和猬草属的物种大松鼠尾巴草、瓶刷草和猬草与披碱草属物种关系较近,应当划入披碱草属中;2)北美的StH基因组物种聚类在一起,其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与欧亚大陆的StH基因组物种存在较大变异和分化;3)具StH基因组物种较大程度的变异和分化与物种的地理分布有关;4)St基因组和H基因组的二倍体物种分别存在较大的分化。同时本研究还讨论了造成小麦族StH基因组物种变异和分化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族 披碱草属 StH基因组 系统发育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窄卷叶突变体Nrl3(t)的基因定位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小惠 秦亚芝 +6 位作者 张迎信 占小登 张振华 沈希宏 程式华 曹立勇 吴先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95-600,共6页
利用60 Co-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恢复系中恢8015,获得了一份窄卷叶突变体Nrl3(t)。与野生型中恢8015相比,突变体叶片显著变窄内卷、株高降低、穗长变短、结实率降低、千粒重降低、粒长粒宽减小。细胞学分析表明,突变体维管束减少和泡状细... 利用60 Co-γ射线辐射诱变籼稻恢复系中恢8015,获得了一份窄卷叶突变体Nrl3(t)。与野生型中恢8015相比,突变体叶片显著变窄内卷、株高降低、穗长变短、结实率降低、千粒重降低、粒长粒宽减小。细胞学分析表明,突变体维管束减少和泡状细胞不够饱满是导致叶片变窄卷曲的原因。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窄卷叶突变体Nrl3(t)与粳稻品种02428杂交获得的F2分离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和新开发的InDel标记,将窄卷叶基因Nrl3(t)定位于第2染色体长臂标记C9和C10E之间约70.3kb区间内。研究结果为该基因的克隆及进一步揭示水稻窄卷叶形成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窄卷叶 基因 精细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玉米幼胚为受体转化海藻糖合成酶基因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志勇 陈梅 +1 位作者 李晚忱 付凤玲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43-746,757,共5页
将含酿酒酵母海藻糖合成酶基因(TPS1)的重组质粒pC1300 WTPS,用农杆菌EHA105介导转化玉米幼胚,不经诱导愈伤组织而直接筛选分化成苗。通过对幼胚大小和半胱氨酸(Cys)浓度筛选,发现长度在1.5~2.0mm的幼胚更适合农杆菌介导的幼胚转化,并... 将含酿酒酵母海藻糖合成酶基因(TPS1)的重组质粒pC1300 WTPS,用农杆菌EHA105介导转化玉米幼胚,不经诱导愈伤组织而直接筛选分化成苗。通过对幼胚大小和半胱氨酸(Cys)浓度筛选,发现长度在1.5~2.0mm的幼胚更适合农杆菌介导的幼胚转化,并且在农杆菌与幼胚的共培养阶段添加200mg/L的半胱氨酸,能够有效降低幼胚在农杆菌浸染过程中的褐化率(29.3%),比对照褐化率(53.7%)降低近一半。经PCR检测216株转化植株,得到1株阳性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幼胚 海藻糖合成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水稻多柱头突变体的形态特征和基因定位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明镜 文勇 +5 位作者 李双成 李成波 张曼华 高烽焱 王玲霞 李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79-1784,共6页
水稻产量和品质受花器官发育的直接影响,因此对水稻颖花发育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遗传改良。在籼稻C2与2480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了一个多柱头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体植株矮化、穗变小、开花延迟和育性降低。颖花解剖发现... 水稻产量和品质受花器官发育的直接影响,因此对水稻颖花发育机理的研究有助于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遗传改良。在籼稻C2与2480的杂交后代中发现了一个多柱头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体植株矮化、穗变小、开花延迟和育性降低。颖花解剖发现,其浆片正常,柱头和雌蕊数量增加,雄蕊数目明显减少,并伴随不同程度的雌雄蕊畸形。以突变体作母本,构建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所有F1均表现正常,F2群体出现3∶1性状分离,证实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微卫星标记进行连锁分析,将该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上标记RM3183和RM382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2cM和12.0cM,且与RM11951、RM19953和RM19961共分离。ISM(t)是一个新的水稻花器官发育控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器官 突变体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叶片内卷突变体rl(t)的鉴定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保林 陶宇 +7 位作者 张洪凯 顾朝剑 廖泳祥 彭永彬 张红宇 徐培洲 陈晓琼 吴先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9-156,共8页
【目的】叶片是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内容,叶片适度卷曲可以提高光合效率。对卷叶相关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和初步定位,为下一步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利用EMS诱变雄性不育保持系宜香1B获得一份稳定遗传的叶片向内卷曲... 【目的】叶片是水稻理想株型的重要内容,叶片适度卷曲可以提高光合效率。对卷叶相关基因进行遗传分析和初步定位,为下一步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利用EMS诱变雄性不育保持系宜香1B获得一份稳定遗传的叶片向内卷曲突变体,暂命名为rl(t)。在成熟期,测定野生型和rl(t)的主要农艺性状;在分蘖期,取野生型和rl(t)叶片用FAA固定液固定进行石蜡切片,同时,用野生型和rl(t)剑叶测定叶绿素含量;在抽穗期,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10株抽穗期的野生型和rl(t)的光合参数;将rl(t)与野生型及日本晴杂交,观察F_1植株表型,对F_2表型分离进行χ~2测验,对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以rl(t)/日本晴的F_2群体为材料,利用BSA法进行定位。【结果】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片向内卷曲明显,叶片更加直立,叶色变深,其他主要农艺性状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光合特性分析表明,突变体比野生型具有更高的光合色素含量,但光合效率没有明显差异。叶片组织切片观察表明,突变体中泡状细胞变小可能是导致叶片卷曲的主要原因。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突变体与日本晴的F_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最终将该基因定位在第7染色体长臂InDel标记Ind3和Ind4间610 kb的物理区间。【结论】rl(t)叶片内卷是由于近轴面泡状细胞面积减小。RL(t)定位区间内未见卷叶相关基因报道,推测RL(t)可能是一对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卷叶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20
作者 张素芝 荣廷昭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49-1256,共8页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由于具有独特的优点,一直受到育种家、分子生物学家和微生物学家的重视,因此近10年发展很快。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文章就近年来玉米遗传转化取得的进展、影响转化的...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由于具有独特的优点,一直受到育种家、分子生物学家和微生物学家的重视,因此近10年发展很快。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文章就近年来玉米遗传转化取得的进展、影响转化的重要因素作一小结,并就目前转化存在的问题和前景作简单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遗传转化 农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