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琵琶记》“三不从”关目的设置看蔡伯喈形象的创造 被引量:7
1
作者 崔向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5期21-29,共9页
长期以来, 在 《琵琶记》 研究中, 蔡伯喈一直是一个最具争议的人物。但争议之所以引起, 从作品本身的角度来看, 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作者高则诚对原有故事的人物原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是试图透过作者与读... 长期以来, 在 《琵琶记》 研究中, 蔡伯喈一直是一个最具争议的人物。但争议之所以引起, 从作品本身的角度来看, 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作者高则诚对原有故事的人物原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是试图透过作者与读者相互关系的角度, 从作品改造的核心部分——— “三不从” 关目入手, 来分析和开掘 《琵琶记》 中蔡伯喈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不从”关目 伦常道德 观照角度 负心婚变 阅读心理 改换门闾 背景 忠与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陶渊明的居贫心态和人生境界 被引量:5
2
作者 崔向荣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99-102,共4页
贫是陶渊明毕生面对也是毕生致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对贫的体验直接关涉到他对此在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因此 ,深入地了解陶渊明的居贫心态和躬耕方式 ,有利于我们弄清他的角色定位和入世态度 ,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和把捉他对贫道关系的... 贫是陶渊明毕生面对也是毕生致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对贫的体验直接关涉到他对此在世界和人生的认识。因此 ,深入地了解陶渊明的居贫心态和躬耕方式 ,有利于我们弄清他的角色定位和入世态度 ,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和把捉他对贫道关系的体悟以及对生死之义的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贫道 躬耕 生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卑与超越——沈从文创作心理浅探 被引量:2
3
作者 刘雄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82-85,共4页
从阿德勒的自卑心理学角度来探讨沈从文的创作心理 ,认为正是沈从文家世的衰落和在北京遭受的歧视使他产生了极度自卑的心理 ,为了摆脱自卑的重负 ,他创造了两个相映成趣的文学世界 ,并因此获得了自尊。但只有沈从文以更具思辩、更带理... 从阿德勒的自卑心理学角度来探讨沈从文的创作心理 ,认为正是沈从文家世的衰落和在北京遭受的歧视使他产生了极度自卑的心理 ,为了摆脱自卑的重负 ,他创造了两个相映成趣的文学世界 ,并因此获得了自尊。但只有沈从文以更具思辩、更带理性的眼光来看取乡村和都市的时候 ,他的创作才真正地超越了自卑 ,他也才得以跻身名家之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心理 自卑情结 创作心理 文学评论 现代文学 心理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历史人物以真实的生命——评《左传》中的郑庄公 被引量:1
4
作者 崔向荣 《广东社会科学》 2001年第3期149-152,共4页
长久以来 ,传统史传中以道德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这种倾向一直顽强而潜在地影响着人们对复杂历史人物的全面认识。本文则力求跳出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 ,尝试透过文史交叠的灵活视角 ,由历史人物身置的特定环境出发 ,对《左传》中颇具争议... 长久以来 ,传统史传中以道德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这种倾向一直顽强而潜在地影响着人们对复杂历史人物的全面认识。本文则力求跳出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 ,尝试透过文史交叠的灵活视角 ,由历史人物身置的特定环境出发 ,对《左传》中颇具争议的人物郑庄公作出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模式 道德标准 郑庄公 <<左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举格式“A是A,B是B”所反映的规律 被引量:7
5
作者 郑丽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79-83,共5页
本文用例证法描写现代汉语“A是A,B是B”格式和它的一般特点。通过修饰语和这个 格式在语境里的分布,揭示这个格式的各个结构成分的语义和类别、这个格式的结构义都可以产生 变化甚至质变,从而发现现代汉语语法中句内句外环境作用于格... 本文用例证法描写现代汉语“A是A,B是B”格式和它的一般特点。通过修饰语和这个 格式在语境里的分布,揭示这个格式的各个结构成分的语义和类别、这个格式的结构义都可以产生 变化甚至质变,从而发现现代汉语语法中句内句外环境作用于格式和结构义的新现象,为语言理论提供概括的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是A B是B”格式 结构义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