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气煎炸对薯条丙烯酰胺及其中间产物形成的影响
1
作者 李晶 张豪 +4 位作者 鲍涛 赵念思 夏书芹 侯娅琪 张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64-271,共8页
空气煎炸可以实现薯条无油煎炸的烹饪效果,但目前尚未明晰空气煎炸过程中高温热风烹饪参数对丙烯酰胺等潜在危害因子生成的影响。该文研究了空气煎炸温度和时间对薯条中丙烯酰胺形成的影响,借助液-质联用对关键中间产物5-羟甲基糠醛和α... 空气煎炸可以实现薯条无油煎炸的烹饪效果,但目前尚未明晰空气煎炸过程中高温热风烹饪参数对丙烯酰胺等潜在危害因子生成的影响。该文研究了空气煎炸温度和时间对薯条中丙烯酰胺形成的影响,借助液-质联用对关键中间产物5-羟甲基糠醛和α-二羰基化合物的积累进行追踪,并考察了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探索了空气煎炸过程中丙烯酰胺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丙烯酰胺的含量随空气煎炸温度的提高而增加,且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丙烯酰胺的生成与5-羟甲基糠醛和水分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6(P<0.01)和-0.891(P<0.01),而5-羟甲基糠醛的生成也与3-脱氧葡糖醛酮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31,P<0.05)。因此可以通过抑制5-羟甲基糠醛等中间产物的生成以及减少烹饪的水分损失等,来抑制空气煎炸薯条中丙烯酰胺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煎炸 丙烯酰胺 5-羟甲基糠醛 α-二羰基化合物 水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场耦合的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系统
2
作者 杨鸿滟 翁婉莹 +2 位作者 王云峰 吴建德 何湘宁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2,共10页
随着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金属温度测量在保证产品质量、优化生产过程和确保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的金属温度测量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常面临难以在线测量及测量精度较低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磁场耦合的非接... 随着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金属温度测量在保证产品质量、优化生产过程和确保安全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传统的金属温度测量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常面临难以在线测量及测量精度较低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磁场耦合的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传感系统设计方法。首先,分析了系统等效阻抗实部与金属温度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进而将无法直接测量的温度变化量转化为可测量的系统阻抗值,为基于磁场耦合的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构建了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系统的等效模型,并使用Ansys Maxwell软件进行三维有限元仿真验证,验证了系统模型的可行性。进一步,提出并比较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电涡流传感器用于温度测量。其中,多线圈耦合的电涡流传感器具有较小的体积、更高的测量精度和较强的稳定性。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提出了基于多线圈耦合的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系统设计方法,并进行了系统建模分析和实物测试。实验结果显示,该系统的绝对温度偏差<2℃,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该系统能够在没有直接可视路径的情况下稳定工作,克服了对可视路径的依赖,提升了非接触式金属温度测量系统的适用性,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实现金属温度的实时精确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耦合 非接触式温度测量 电涡流 系统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饭甜味的物质组成及甜味形成机理研究
3
作者 蔺泽雪 熊青 +6 位作者 李晶 龚艳玲 赵思明 王楚俊 宋祖福 郑嘉玉 方若兰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6-52,共7页
甜味是米饭的重要滋味特征,但其甜味物质及甜味产生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口腔酶解技术、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米饭的甜味物质组成,建立基于呈味物质含量的米饭甜味强度预测模型,探索米饭甜味的形成机理。米... 甜味是米饭的重要滋味特征,但其甜味物质及甜味产生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口腔酶解技术、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米饭的甜味物质组成,建立基于呈味物质含量的米饭甜味强度预测模型,探索米饭甜味的形成机理。米饭滋味的主要成分包括糖类、氨基酸和矿物质等物质,其中,以游离态葡萄糖对米饭甜味的影响最大,其次依次为游离态钙离子、谷氨酸和麦芽糖。咀嚼过程中米饭淀粉在口腔淀粉酶的作用下被降解,使葡萄糖、麦芽糖质量分数提高,并释放游离态谷氨酸、钠离子、钙离子,为米饭的滋味提供物质基础。建立的基于滋味物质的米饭甜味强度预测模型表明,麦芽糖产生的基础甜味及其与葡萄糖和钠离子的协同作用为米饭提供微弱甜味,钙离子分别与钠离子和麦芽糖的协同作用可加速甜味的消退,降低甜味的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饭 呈味物质 甜味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析晶温度对低膨胀LAS微晶玻璃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何峰 陈美桃 +5 位作者 施江 张文涛 万鹏 郭子琛 谢峻林 李凤祥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92-600,611,共10页
以Li2O-Al2O3-SiO2(LAS)系统微晶玻璃为研究对象,探究低Li2O掺量(4.13wt%)时析晶温度对微晶玻璃的影响,成功制备出超低热膨胀系数的微晶玻璃。利用XRD、DSC、FTIR、SEM研究了微晶玻璃内部的晶相组成、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在Li2O含量为4.... 以Li2O-Al2O3-SiO2(LAS)系统微晶玻璃为研究对象,探究低Li2O掺量(4.13wt%)时析晶温度对微晶玻璃的影响,成功制备出超低热膨胀系数的微晶玻璃。利用XRD、DSC、FTIR、SEM研究了微晶玻璃内部的晶相组成、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在Li2O含量为4.13wt%时,随着析晶温度的提高,平均热膨胀系数(CTE)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抗折强度和显微硬度也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综合分析最佳析晶温度为800℃,此时微晶玻璃的热膨胀系数最小且均为负值,30~300℃、30~400℃、30~500℃温度段的平均CTE值分别为-4.216×10-7/℃、-2.500×10-7/℃、-0.931×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石英固溶体 微晶玻璃 低膨胀 析晶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螺旋盘管内膨胀石墨对相变材料的传热强化机制与蓄放热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郭艳芹 曾镇 +3 位作者 张弘光 凌子夜 张正国 方晓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78-3689,共12页
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双螺旋盘管与膨胀石墨强化传热的相变蓄热器结构,通过建立双螺旋管相变蓄热器模型,模拟了双螺旋管的螺距、材料热物性对蓄放热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限制空间下相变材料自然对流与材料导热增强在传热强化过程中的控制... 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双螺旋盘管与膨胀石墨强化传热的相变蓄热器结构,通过建立双螺旋管相变蓄热器模型,模拟了双螺旋管的螺距、材料热物性对蓄放热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限制空间下相变材料自然对流与材料导热增强在传热强化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加工螺距限制条件下,减小螺距及增加螺旋数可以提升蓄热器放热性能。膨胀石墨可以提升相变材料热导率,同时会导致材料黏度增大,因此添加膨胀石墨能增强蓄热器的导热换热,但抑制自然对流换热。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限制空间下材料的导热增强带来的传热强化程度能够弥补由于材料自然对流不足导致的传热损失。因此,本工作揭示了相变蓄热器传热强化的控制步骤在于材料热导率强化。基于实验和仿真结合的方式,本工作设计了一款用于加热生活热水的蓄热器结构,验证了所设计的蓄热器在宽进口温度、进口流量等操作工况下具有优异的放热性能。该蓄热器与电加热器相结合,能够在电热功率小于2200 W的条件下实现热水加热功率超3500 W,突破了家用电热设备的功率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螺旋管 相变蓄热器 数值模拟 导热增强 自然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烹制模式对鸡汤中鸡肉营养及风味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静 贾才华 +6 位作者 赵思明 牛猛 张宾佳 荣建华 熊善柏 翁文丰 房振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13,共7页
研究电磁加热、电热盘加热和瓦罐烹制模式对鸡肉营养成分、质构和风味特性、蛋白质和脂肪消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烹制模式对鸡肉的感官品质和营养特性具有较大影响。电磁加热模式烹制鸡肉的综合感官品质优良,具有质地柔嫩、香气浓郁、... 研究电磁加热、电热盘加热和瓦罐烹制模式对鸡肉营养成分、质构和风味特性、蛋白质和脂肪消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烹制模式对鸡肉的感官品质和营养特性具有较大影响。电磁加热模式烹制鸡肉的综合感官品质优良,具有质地柔嫩、香气浓郁、滋味鲜美、风味成分较丰富等特点,同时鸡肉的维生素、脂肪、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蛋白质的消化率较好;瓦罐模式烹制鸡肉中蛋白质和矿物质含量较高,脂肪消化率高;电热模式烹制鸡肉的各项指标介于上述2种烹制模式之间,其中,电磁加热模式烹制鸡肉中的VB3含量达10.34 mg/100 g,粗脂肪含量为5.58%,蛋白质消化率为33.31%;另外,鸡肉中的醛、酮、酯类物质含量亦较高,挥发性物质种类可达37种。总体来讲,电磁加热是一种较好的鸡肉烹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肉 烹制模式 营养成分 风味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玻璃薄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刘林根 董闯 +2 位作者 吴爱民 林国强 万鹏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8,共8页
金属玻璃因具有良好的软磁特性、塑性好、耐磨损、耐腐蚀、表面光滑等特点,近几十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块体状金属玻璃在室温下具有宏观脆性和加工性能差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而薄膜态金属玻璃易于实现,并且可以克服块体玻璃本身的脆性缺... 金属玻璃因具有良好的软磁特性、塑性好、耐磨损、耐腐蚀、表面光滑等特点,近几十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块体状金属玻璃在室温下具有宏观脆性和加工性能差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而薄膜态金属玻璃易于实现,并且可以克服块体玻璃本身的脆性缺陷,因而成为研究热点。综述了近十年来金属玻璃薄膜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金属玻璃薄膜的制备方法,包括已经在工业中投入使用的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和电镀法,其中磁控溅射方法和电弧离子镀应用较多。阐述了金属玻璃薄膜的不粘性、抗疲劳性、耐腐蚀性、生物相容性、耐磨性、光学性能和催化性能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发现Zr基MGTF能够同时表现出多种性能,综合性能最佳,薄膜的不粘性值得特殊关注。表述了金属玻璃薄膜在改善合金性能、生物医疗领域和半导体领域的应用,在生物医用材料上镀膜可提高生物医用材料的不粘性和抗菌性,加速伤口愈合,具有很大潜力。最后,通过总结金属玻璃薄膜投入使用可能会面临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玻璃薄膜 磁控溅射法 不粘性 抗疲劳性 生物医用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碳化衍生物强化相变材料各向热导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文波 罗金柳生 +3 位作者 凌子夜 方晓明 张弘光 张正国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9-169,共11页
相变材料由于具有较高的潜热值和良好的温度控制性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节能、余热废热回收、电池热管理、太阳能热能储存等领域。然而,相变材料在固-液相变过程中的泄漏和导热性能差等缺点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生物质碳化衍生... 相变材料由于具有较高的潜热值和良好的温度控制性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节能、余热废热回收、电池热管理、太阳能热能储存等领域。然而,相变材料在固-液相变过程中的泄漏和导热性能差等缺点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生物质碳化衍生物具有的多孔微观结构和良好的导热性克服了相变材料相变时的液漏和自身导热能力差等问题,成为相变材料良好的载体选择。由于生物质碳化衍生物多孔碳材料具有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的结构,因此,生物质碳化衍生物多孔碳材料强化相变材料的热导率分为各向同性热导率强化和各向异性热导率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生物质碳化衍生物 热导率 各向同性 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饭煲吸水阶段浸泡参数对陈粳米饭气味改良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逸欢 夏书芹 +3 位作者 张晓鸣 王兴伟 李晶 龚艳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56-163,共8页
该文借助感官评定、电子鼻和气-质联用等手段对陈粳米饭的气味特性进行了分析,结合脂肪酶活力和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探索了吸水阶段参数调整导致陈米饭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当吸水阶段浸泡参数为50℃处理10 min时,电饭... 该文借助感官评定、电子鼻和气-质联用等手段对陈粳米饭的气味特性进行了分析,结合脂肪酶活力和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变化探索了吸水阶段参数调整导致陈米饭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当吸水阶段浸泡参数为50℃处理10 min时,电饭煲蒸煮的陈米饭风味轮廓具有明显的改善,且与新米饭整体风味相似性最高。与常温浸泡相比,陈米粒中脂肪酶活力降低了86%,总游离脂肪酸和游离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量分别减少了21.6%和28.2%。中温短时浸泡处理有效地控制了米粒中内源脂肪酶的活力,延缓了米粒中脂质的水解,而且使蒸煮后米饭中来源于脂肪氧化的不良风味物质——己醛和壬醛含量明显下降。该研究为电饭煲蒸煮米饭风味改良曲线的设计奠定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泡 陈粳米 脂肪酶 游离脂肪酸 气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辅助浸泡对陈粳米饭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逸欢 夏书芹 +3 位作者 张晓鸣 王兴伟 李晶 龚艳玲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19,共7页
电饭煲热处理可赋予米饭怡人的特征风味,但其在改善陈粳米饭的气味品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作者借助气相色谱-嗅闻-质谱和气味活性值确定了造成陈粳米饭不良气味的特征化合物。采用气-质联用对不同条件浸泡处理的陈粳米饭气味特性进... 电饭煲热处理可赋予米饭怡人的特征风味,但其在改善陈粳米饭的气味品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作者借助气相色谱-嗅闻-质谱和气味活性值确定了造成陈粳米饭不良气味的特征化合物。采用气-质联用对不同条件浸泡处理的陈粳米饭气味特性进行分析,并结合脂肪酶活力、游离脂肪酸组成、过氧化值和丙二醛质量分数的变化剖析真空辅助浸泡对陈粳米脂质氧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50℃真空辅助浸泡处理10 min可以通过抑制米粒中脂肪酶的催化活性,调控脂质氧化的进程,使己醛、(E)-2-庚烯醛、壬烯醛、(E,E)-2,4-癸二烯醛等关键陈味物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下降了12.4%、4.2%、100%、53.9%,显著改善了电饭煲蒸煮陈粳米饭的气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浸泡 陈粳米 溶氧量 脂质氧化 气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饭煲烹饪参数对粳米饭适口性指标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雅静 夏书芹 +4 位作者 于静洋 张晓鸣 房振 李晶 苏莹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4-48,134,共6页
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质构特性、蒸煮特性与感官品质的相关性,并研究电饭煲不同烹饪阶段的烹饪参数对粳米饭关键理化指标的影响,借助低场核磁共振进一步探讨电饭煲关键烹饪参数对烹饪过程中米粒内水分迁移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质构特性、蒸煮特性与感官品质的相关性,并研究电饭煲不同烹饪阶段的烹饪参数对粳米饭关键理化指标的影响,借助低场核磁共振进一步探讨电饭煲关键烹饪参数对烹饪过程中米粒内水分迁移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质构特性中的硬度、弹性和蒸煮特性中的碘蓝值、糊化度为评价粳米饭感官适口性的关键理化指标;电饭煲烹饪参数中的吸水阶段起始温度与糊化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硬度、弹性和碘蓝值呈显著负相关,而沸腾阶段持续时间的作用效果则相反。采用较高的吸水起始温度和较短的沸腾时间,有利于水分与米粒基质缔合,从而改善粳米饭的黏性、弹性等适口性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米饭 烹饪参数 适口性 水分迁移 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形物粒度对杂粮浆及山药浆口感和淀粉消化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子逸 张宾佳 +5 位作者 赵思明 牛猛 贾才华 熊善柏 房振 李晶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7-32,共6页
以红豆、山药、薏仁为原料,采用不同的破壁工艺,测定相对应的粒度,再用胰酶和糖化酶进行体外消化实验,然后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出消化率最高的一种物料进行球磨对消化率的影响实验,最后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红豆和薏仁的粒径与消化性... 以红豆、山药、薏仁为原料,采用不同的破壁工艺,测定相对应的粒度,再用胰酶和糖化酶进行体外消化实验,然后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出消化率最高的一种物料进行球磨对消化率的影响实验,最后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红豆和薏仁的粒径与消化性有显著负相关性,山药和球磨薏仁的粒径与消化性没有相关性;薏仁的消化率最高,山药最低;薏仁球磨后其消化率并未显著增加;感官评价表明薏仁破壁后的口感在任何工艺下都明显好于红豆和山药,主要表现在薏仁破壁后口感更细腻、顺滑,而其他红豆和山药都或多或少有颗粒感、粗糙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消化性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涂层和薄膜态准晶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13
作者 辛先峰 董闯 +1 位作者 庞厂 万鹏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25,共7页
准晶材料兼具硬度高、摩擦系数小、耐磨损、耐腐蚀、表面能低等特性,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受限于本征脆性,准晶材料不能作为结构件单独使用,涂层和薄膜形态成为研究热点。综述了准晶涂层和薄膜的几种制备工艺,主要介绍了热喷涂技... 准晶材料兼具硬度高、摩擦系数小、耐磨损、耐腐蚀、表面能低等特性,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受限于本征脆性,准晶材料不能作为结构件单独使用,涂层和薄膜形态成为研究热点。综述了准晶涂层和薄膜的几种制备工艺,主要介绍了热喷涂技术、激光熔覆技术、电子束沉积技术、真空蒸镀技术、磁控溅射技术,并对这几种镀膜技术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对比、总结。详细概述了制备过程中涂层和薄膜的生长过程、生长机理,为之后相关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结构和性能的研究现状及在界面结合、组织转变、后续热处理工艺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性能方面主要包括准晶涂层和薄膜优良的抗氧化、耐腐蚀、耐磨损性能及其优异的不粘性,并对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对准晶涂层和薄膜更先进的制备方法以及准晶材料在热障涂层、不粘涂层和固体润滑剂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晶薄膜 准晶涂层 制备工艺 结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团簇式的GH2132高温合金成分协同变化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陌 李言成 +7 位作者 王清 董闯 QURASHI Muhammad Saqlain 赵亚军 张爽 李瑛 王连超 万鹏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共9页
GH2132(A286)是析出强化型铁基高温合金,其含有多种合金化元素,为避免不合适的成分选择导致的综合性能失配,通过重点分析东北特钢提供的产品成分,解析国标成分区间的合理性,本文提出了一个更加合适的新成分标准形式。为此,引入“团簇加... GH2132(A286)是析出强化型铁基高温合金,其含有多种合金化元素,为避免不合适的成分选择导致的综合性能失配,通过重点分析东北特钢提供的产品成分,解析国标成分区间的合理性,本文提出了一个更加合适的新成分标准形式。为此,引入“团簇加连接原子”结构模型,该模型将合金成分的结构载体表述为[中心-第一近邻](连接原子)的团簇成分式形式。首先将合金化元素分为基体Fe、稳定奥氏体的(Ni,Mn)、稳定铁素体的(Cr,Mo,V,Si,Ti,Al)、以及不进入团簇式的(C,P,S,B)。通过分析国标规定的成分区间和实际合金成分,指出合金的实际成分区间远小于国标范围,并由16原子的成分式限定:Fe_((8.5~9.0)±0.25)(Ni,Mn)_(4±0.25)(Cr,Mo,V,Si,Ti,Al)_(3~3.5)。进而揭示了同类元素内部的质量百分比协同变化关系,即24.6≤Ni+Mn≤28.0和17.4≤Cr+0.6Mo+V+1.7Si+1.1Ti+1.8Al≤20.4。由此更合理地限定Mn、Si元素成分区间,并对东北特钢的合金成分提供了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H2132合金 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 团簇式 成分标准 协同变化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超音速火焰喷涂Al-Cu-Fe准晶涂层性能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万鹏 曹达华 +3 位作者 周瑜杰 杨玲 辛先峰 董闯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2-429,共8页
目的使用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方法制备Al-Cu-Fe准晶涂层,研究热处理温度对涂层中准晶相含量和性能的影响以及封孔处理对涂层耐蚀性的改善。方法以304不锈钢为基体和真空雾化Al-Cu-Fe准晶粉末为热喷涂材料,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方法制备... 目的使用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方法制备Al-Cu-Fe准晶涂层,研究热处理温度对涂层中准晶相含量和性能的影响以及封孔处理对涂层耐蚀性的改善。方法以304不锈钢为基体和真空雾化Al-Cu-Fe准晶粉末为热喷涂材料,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方法制备准晶涂层,并进行550~700℃热处理。利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能谱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准晶粉末和涂层的衍射花样、微观形貌、成分和相结构。分别使用显微硬度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对比测量304不锈钢和准晶涂层的硬度和耐蚀性能。结果粉末中二十面体准晶相(I相)为主相,并伴生准晶类似相(β相)。经过超音速火焰喷涂后,涂层中I相和β相的含量分别为78.7%和21.3%,相组成与原始粉末接近。550℃和600℃热处理1h后,涂层中β相消失,I相占比进一步上升,并伴随Al2Cu(θ相)产生。随着热处理温度继续升高至650℃,β相开始重新析出;当热处理温度升至700℃,β相占比增至13.5%。热处理后准晶涂层的最高硬度为674HV,为304不锈钢硬度(182HV)的3.7倍。准晶涂层经过热处理和表面封孔后,其在3.5%NaCl溶液中腐蚀的速率低于304不锈钢。结论合适的热处理温度是制备高纯准晶涂层的关键因素,准晶含量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准晶涂层的硬度和耐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晶涂层 超音速火焰喷涂 热处理 相组成 硬度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氧分压对二次料制备的MnZn铁氧体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沃湛 刘仲武 +1 位作者 张翼飞 王开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5-199,共5页
利用电磁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MnZn铁氧体废料,研究了烧结气氛中的氧分压对以二次料为原料采用传统陶瓷法制备的MnZn铁氧体。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对MnZn铁氧体的的物相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进而研究了氧分压对MnZn铁氧体的微观形貌和软... 利用电磁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MnZn铁氧体废料,研究了烧结气氛中的氧分压对以二次料为原料采用传统陶瓷法制备的MnZn铁氧体。利用多种表征手段,对MnZn铁氧体的的物相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进而研究了氧分压对MnZn铁氧体的微观形貌和软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氧分压可以改善组织。随着氧分压从8%减小至1%时,振幅磁导率先增大而后减小,矫顽力和比总损耗则先减小而后增大。当氧分压为3%时,样品具有单一的尖晶石型MnZn铁氧体相、较好的微观组织和最佳的软磁性能。在100mT和25kHz条件下测得的振幅磁导率、矫顽力和比总损耗分别为2970、11.6A/m和15.6W/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ZN铁氧体 氧分压 二次料 烧结气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