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被引量:15
1
作者 刘健 游伟星 孙栋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54-1055,共2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患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组和肩托治疗组,治疗后6周测定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两...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患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组和肩托治疗组,治疗后6周测定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且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更明显,与肩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可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的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偏瘫 肩关节半脱位 上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朱飞奇 陈略 朱瑾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观察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5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d组、阿托伐他汀40 mg/d组和黄连素0.40 g(3次/... 目的观察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5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d组、阿托伐他汀40 mg/d组和黄连素0.40 g(3次/d)+阿托伐他汀20 mg/d组(联合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比较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3,0.000);治疗后3个月时,3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1.69±2.29)和(281.43±311.05)mg/L、(7.81±12.48)和(321.59±289.35)mg/L、(2.16±3.34)和(376.55±249.72)mg/L,但组间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且治疗药物与观察时间点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炎症反应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与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40 mg/d)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小檗碱 降血脂药 C反应蛋白质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致短暂性脑缺血43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3
3
作者 黎宏庄 包仕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513-514,共2页
目的:提高颅外段颈动脉硬化所致短暂性脑缺血的影像学诊断及内科治疗水平。方法:对43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明确颈动脉硬化及狭窄程度,并给予干预危险因素、溶栓、抗凝等治疗,观察患者愈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39例行内科治... 目的:提高颅外段颈动脉硬化所致短暂性脑缺血的影像学诊断及内科治疗水平。方法:对43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明确颈动脉硬化及狭窄程度,并给予干预危险因素、溶栓、抗凝等治疗,观察患者愈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39例行内科治疗,4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43例均行抗血小板药物,12例行抗凝治疗;1年内发生脑卒中1例,2年内2例,3年内4例,22例随访2~6年无TIA再次发作,10例发作间隔较治疗前延长、持续时间缩短。手术治疗4例均解除颅外段颈动脉的阻断,无TIA再次发作,随诊2~4年无不良反应。结论:溶栓、抗凝治疗能有效地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经内科治疗无效且动脉狭窄严重者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 短暂性脑缺血 发作 内科治疗 患者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诊治体会 结论 水平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膈肌起搏器在重度及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中的运用 被引量:58
4
作者 范子英 周春兰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重度及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早期肺康复的有效方法,以加速急危重患者的康复,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 2015年2-11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因COPD急性加重住院治疗的重度及极重度患... 目的探讨重度及极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早期肺康复的有效方法,以加速急危重患者的康复,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 2015年2-11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因COPD急性加重住院治疗的重度及极重度患者32例为对照组;同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9月的患者34名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取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在稳定期联合体外膈肌起搏,观察组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开始联合体外膈肌起搏,即COPD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都联合使用体外膈肌起搏。在入院及出院时采用COPD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评分(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scale,MMRC)。在出院时,采用线性视觉模拟评分标尺评定患者的舒适度,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MMRC评分及CAT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及极重度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康复介入的时机可以从稳定期扩展到急性加重期,针对该类患者在无更好的肺康复护理方案的情况下,体外膈肌起搏不失为一种简便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辅助治疗和呼吸肌康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康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重度及极重度 体外膈肌起搏 呼吸困难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急救网络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救治效率 被引量:1
5
作者 黎泳欣 何洁宝 +2 位作者 黎宏庄 石向群 钟剑萍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0-477,546,共9页
目的:观察卒中急救网络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成效.方法:连续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的病例,研究对象分为基地医院直接就诊组(首诊组)以及网络医院转诊组(转诊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救治时间和临床预后指... 目的:观察卒中急救网络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成效.方法:连续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静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的病例,研究对象分为基地医院直接就诊组(首诊组)以及网络医院转诊组(转诊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救治时间和临床预后指标.结果:实际纳入病例249例,转诊组139例,首诊组110例.转诊组发病至静脉溶栓、股动脉穿刺、首次再通时间均较首诊组延长,但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转诊组中大血管闭塞行血管内治疗的病例共76例,总体再通率为82.9%,术后3个月非残疾比例为36.8%.转诊组术后非残疾比例低于首诊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死亡率高于首诊组,但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结论:卒中急救网络有利于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网络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血管内治疗 卒中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